“你不是要販貨嗎,到時多買一些回去,哪怕再雇一輛馬車裝貨。”葉子皓卻笑道。
他們讓陳飛和趙沐秋去海產鋪,也是這個意思。
現在不方便,但可以先了解,再買一些貨回來看看成色、吃吃味道。
這也是他們出來這麽久,第一次將心思擱在當地特產上。
畢竟隻有進了東商州,才真正是在南方了。
之前的東華州、南華州,也就是與他們邊城有區別而已,風俗、飲食都差不多。
陳飛和趙沐秋喜滋滋地回來了,他們每樣都買得不多,但買了不少品種,回來一一報價,果真不貴。
聽說回程要大量采購,他們都很歡喜,覺得回家去能賺上一筆。
就連趙沐秋都躍躍欲試,因為他娘親給了他二十兩銀子傍身。
第二天早早出發,看天氣晴好,他們都很歡喜,一路提了提速,準備去碧水灣多呆一會兒。
就連小姐妹們今天都沒有上車就睡,而是趴在窗口看著外麵的風景。
海風吹進來,感受都不一樣。
葉青凰給小吉祥戴了帽子,又在繈褓包披了一件沒有棉但是夾層的小鬥篷,將虎頭連帕罩在他頭上擋風。
車門開著,她順著葉子皓的肩頭朝外看去,可以看到一邊是海邊樹林、一邊是波濤起伏的海麵。
雖是海灣一角,還是有不同的視覺感受,讓人心情也變得開闊起來。
前麵也有客人停了馬車,有人走下來眺望海麵。
陳飛認出是比他們早出發的一家子,據說是要去陳水州的,因這碧水灣而打過招呼,此時便也寒暄了幾句。
葉子皓向那一家人抱拳行禮,便回身將孩子抱住,再站在馬車旁,讓葉青凰能撐著他跳下馬車。
葉青凰轉身將小妹抱了下來,其他幾個就自己跳了下來。
大家站在馬車前看著前方。
他們見過河,一路過來也見過江,但沒見過這種波濤拍岸的海,雖是一處夾角,但更遠一些的遠方,也還是看得到越來越寬闊的海麵。
另一家人是中年夫婦扶著一個老太太,還有一個少年人和兩個小姑娘。
葉家這邊則是後生、小媳婦母子、小姐妹,這也是在客棧裏時他們能說得上話的原因。
都相信對方不是來曆不明的壞人。
“大堂哥,等我們回家時,還能再來這裏嗎?可以去打漁嗎?”
小妹跑到葉子皓麵前,仰起笑臉期待地問。
“打漁怕是不能了,不過去那邊的村子買些特產帶回家,還是可以的。”
葉子皓摸摸小妹的頭,伸手指向碧水灣前方拐角,可見有幾處屋宇。
夥計說過碧水灣附近有個漁村就叫銀灃村,村裏就有珍珠賣。
夥計的外婆家就是銀灃村的,所以陳飛還和夥計多套了些近乎,說回程時還住他們客棧。
看了一陣海,他們便上車準備離開,那一家人見狀也跟著上了車,知道陳飛他們要去下一座鎮子投宿,便約了一起走,一起投棧。
一路除了找路邊隱蔽處方便,他們的馬車沒有停留,中午也沒有地方吃飯,他們就吃了早上買的饅頭,喝了些水,繼續趕路。
當然這也得虧夥計的指點,知道這一路沒有地方打尖兒,都是準備好才出門的。
他們買來的海魚幹貨,是用加蓋籮筐裝著,綁在車廂前麵車板上。
中間坐著陳飛、一邊坐著趙沐秋、一邊綁著籮筐,位置便十分擁擠了。
但為了將來的買賣出路,他們忍住了。
到了下一個鎮上逛了瓜果鋪、攤,他們立刻就放棄了要做這生意。
因為他們現在沒有條件大量而且便捷地采購,這麽遠的路運回去怕也要損失不少,還是做幹貨安全。
不過還是各樣買了一簍,帶在路上吃。
接下來十天時間,他們都與那一家人一起走,路上也熱鬧了許多。
那家人姓程,家主程懷恩,是要回陳水州老家去。
他們夫婦帶著老母親和兒子在東商州做生意,如今老母親年紀大了想回老家去,怕客死異鄉,於是他們把東商州的鋪子轉給了別人,準備回老家去再開一個。
知道葉子皓他們這麽多人是去京城,葉子皓更是考生,言談之間便多了幾分敬意。
商家雖然有錢但比之士子,那是沒得比的。
雖說他們並不知道葉子皓的解元身份,但能趕考的舉人,已夠他們敬仰了。
少年程昕宇還朝葉子皓行禮,原來他也讀了十年書,準備明年去考童生的。
早就覺得程昕宇舉止有禮、談吐大方,得知他將考童生後,葉子皓便提點了他一些,尤其在策論方麵如何打開思路,有何規律可循,讓少年人獲益非淺,又作了個大揖。
到了陳水州,uu看書 ww.uukanshu 程懷恩將葉子皓他們一行直接請到自家宅子住,又設宴款待了一翻,還由程懷恩夫婦親自領著他們在城裏轉了一圈。
這也是葉子皓他們一路南來唯一的一次放鬆地在城裏逛街,以往都是經過時看幾眼,然後投棧,第二天又早早出發。
但他們沒有多呆,第二天仍然趕路。
離開陳水州,再走了十來天,他們便到了京城。
此時已是冬月十八,趕在下午進了京城東門,一路往西南在一條二街上找到了錦風閣。
畢竟是在京城裏,就是錦風閣也隻能在二街上找到鋪麵。
不過也畢竟是在京城裏,別說二街,就是三街也很繁華,不同於北方的繁華,看得他們眼花繚亂。
葉子皓執了周掌櫃的親筆信下車去錦風閣找劉掌櫃,其他人全在馬車上呆著。
看到周掌櫃的筆跡後,劉掌櫃便露出了笑容,立刻喊了兩個夥計過來交代了幾句。
一個夥計便領著葉子皓去第一家院子,而另一個夥計則匆匆跑去找中人。
葉子皓他們一行十月初五清早出發,十一月十八下午才到京城,已經超過了正常行程時間,中人手裏的資源也確實快壓不住了。
而葉子皓他們每三天便寄平安信回家,因而周掌櫃也得到了消息,再反饋到劉掌櫃這裏。
他們讓陳飛和趙沐秋去海產鋪,也是這個意思。
現在不方便,但可以先了解,再買一些貨回來看看成色、吃吃味道。
這也是他們出來這麽久,第一次將心思擱在當地特產上。
畢竟隻有進了東商州,才真正是在南方了。
之前的東華州、南華州,也就是與他們邊城有區別而已,風俗、飲食都差不多。
陳飛和趙沐秋喜滋滋地回來了,他們每樣都買得不多,但買了不少品種,回來一一報價,果真不貴。
聽說回程要大量采購,他們都很歡喜,覺得回家去能賺上一筆。
就連趙沐秋都躍躍欲試,因為他娘親給了他二十兩銀子傍身。
第二天早早出發,看天氣晴好,他們都很歡喜,一路提了提速,準備去碧水灣多呆一會兒。
就連小姐妹們今天都沒有上車就睡,而是趴在窗口看著外麵的風景。
海風吹進來,感受都不一樣。
葉青凰給小吉祥戴了帽子,又在繈褓包披了一件沒有棉但是夾層的小鬥篷,將虎頭連帕罩在他頭上擋風。
車門開著,她順著葉子皓的肩頭朝外看去,可以看到一邊是海邊樹林、一邊是波濤起伏的海麵。
雖是海灣一角,還是有不同的視覺感受,讓人心情也變得開闊起來。
前麵也有客人停了馬車,有人走下來眺望海麵。
陳飛認出是比他們早出發的一家子,據說是要去陳水州的,因這碧水灣而打過招呼,此時便也寒暄了幾句。
葉子皓向那一家人抱拳行禮,便回身將孩子抱住,再站在馬車旁,讓葉青凰能撐著他跳下馬車。
葉青凰轉身將小妹抱了下來,其他幾個就自己跳了下來。
大家站在馬車前看著前方。
他們見過河,一路過來也見過江,但沒見過這種波濤拍岸的海,雖是一處夾角,但更遠一些的遠方,也還是看得到越來越寬闊的海麵。
另一家人是中年夫婦扶著一個老太太,還有一個少年人和兩個小姑娘。
葉家這邊則是後生、小媳婦母子、小姐妹,這也是在客棧裏時他們能說得上話的原因。
都相信對方不是來曆不明的壞人。
“大堂哥,等我們回家時,還能再來這裏嗎?可以去打漁嗎?”
小妹跑到葉子皓麵前,仰起笑臉期待地問。
“打漁怕是不能了,不過去那邊的村子買些特產帶回家,還是可以的。”
葉子皓摸摸小妹的頭,伸手指向碧水灣前方拐角,可見有幾處屋宇。
夥計說過碧水灣附近有個漁村就叫銀灃村,村裏就有珍珠賣。
夥計的外婆家就是銀灃村的,所以陳飛還和夥計多套了些近乎,說回程時還住他們客棧。
看了一陣海,他們便上車準備離開,那一家人見狀也跟著上了車,知道陳飛他們要去下一座鎮子投宿,便約了一起走,一起投棧。
一路除了找路邊隱蔽處方便,他們的馬車沒有停留,中午也沒有地方吃飯,他們就吃了早上買的饅頭,喝了些水,繼續趕路。
當然這也得虧夥計的指點,知道這一路沒有地方打尖兒,都是準備好才出門的。
他們買來的海魚幹貨,是用加蓋籮筐裝著,綁在車廂前麵車板上。
中間坐著陳飛、一邊坐著趙沐秋、一邊綁著籮筐,位置便十分擁擠了。
但為了將來的買賣出路,他們忍住了。
到了下一個鎮上逛了瓜果鋪、攤,他們立刻就放棄了要做這生意。
因為他們現在沒有條件大量而且便捷地采購,這麽遠的路運回去怕也要損失不少,還是做幹貨安全。
不過還是各樣買了一簍,帶在路上吃。
接下來十天時間,他們都與那一家人一起走,路上也熱鬧了許多。
那家人姓程,家主程懷恩,是要回陳水州老家去。
他們夫婦帶著老母親和兒子在東商州做生意,如今老母親年紀大了想回老家去,怕客死異鄉,於是他們把東商州的鋪子轉給了別人,準備回老家去再開一個。
知道葉子皓他們這麽多人是去京城,葉子皓更是考生,言談之間便多了幾分敬意。
商家雖然有錢但比之士子,那是沒得比的。
雖說他們並不知道葉子皓的解元身份,但能趕考的舉人,已夠他們敬仰了。
少年程昕宇還朝葉子皓行禮,原來他也讀了十年書,準備明年去考童生的。
早就覺得程昕宇舉止有禮、談吐大方,得知他將考童生後,葉子皓便提點了他一些,尤其在策論方麵如何打開思路,有何規律可循,讓少年人獲益非淺,又作了個大揖。
到了陳水州,uu看書 ww.uukanshu 程懷恩將葉子皓他們一行直接請到自家宅子住,又設宴款待了一翻,還由程懷恩夫婦親自領著他們在城裏轉了一圈。
這也是葉子皓他們一路南來唯一的一次放鬆地在城裏逛街,以往都是經過時看幾眼,然後投棧,第二天又早早出發。
但他們沒有多呆,第二天仍然趕路。
離開陳水州,再走了十來天,他們便到了京城。
此時已是冬月十八,趕在下午進了京城東門,一路往西南在一條二街上找到了錦風閣。
畢竟是在京城裏,就是錦風閣也隻能在二街上找到鋪麵。
不過也畢竟是在京城裏,別說二街,就是三街也很繁華,不同於北方的繁華,看得他們眼花繚亂。
葉子皓執了周掌櫃的親筆信下車去錦風閣找劉掌櫃,其他人全在馬車上呆著。
看到周掌櫃的筆跡後,劉掌櫃便露出了笑容,立刻喊了兩個夥計過來交代了幾句。
一個夥計便領著葉子皓去第一家院子,而另一個夥計則匆匆跑去找中人。
葉子皓他們一行十月初五清早出發,十一月十八下午才到京城,已經超過了正常行程時間,中人手裏的資源也確實快壓不住了。
而葉子皓他們每三天便寄平安信回家,因而周掌櫃也得到了消息,再反饋到劉掌櫃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