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叔琬在貞觀五年年底離開長安城,由於帶的人數不少,僅僅戶部、工部、還有魏叔琬也從自己收養少年中也挑選了幾個帶了出來,這幾個少年以後就讓他們留著當地,魏叔琬的想法是在鹽場建立一個情報站,畢竟建立鹽場之後,經濟就會很繁榮,還有朝廷護衛的兵馬,一行人足足有五百左右,時間還很緊迫,所以決定走水路,終點就選在天津附近,從渭水碼頭登船,之後經過黃河,再到京杭大運河,直接就可以到底天津,之所以選擇此處,不僅是因為後世的長蘆鹽場就在這附近,也是因為水運方便。


    長安城距離河北兩千裏之遙,即使乘船也用了七天才趕到,一路上魏叔琬也顧不上沿途的風光,每日在船艙裏想著建立鹽場的事情,等到了了十二月二十七這天,終於到了天津,現在則是叫做雍奴縣,而天津沿海一帶還是一片荒地,下了船之後,當地的縣令已經帶領人員再碼頭迎接,魏叔琬決定在縣城內休息一下,所以就住到了縣城內的驛館,然後見了當地的縣令,並吩咐他在年後處五就開始召集民夫,全部都要青壯年,以一萬人為上限,而且工錢就按照當地的來,等過了十五就開始做工,雍奴縣的縣令自然不敢怠慢,立刻點頭答應,魏叔琬現在不僅位高權重,而且還有便宜行事的聖旨,縣令很是配合,立馬回到縣衙開始安排了。


    魏叔琬在縣城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帶著十幾個人開始選擇鹽場的位置,雍奴縣的縣令要陪著一起,魏叔琬並沒有用,隻讓他找了幾個向導,吩咐他隻要在十五之前找到足夠的人手就行,要知道此時的雍奴縣一共才不到十萬人口,想召集一萬人確實很難,魏叔琬也給縣令定了個最低目標,最少三千人,越多越好。在向導的指引下,魏叔琬一行二十幾人就開始像離得最近的海邊走,出了城二十幾裏就到了海邊,可魏叔琬對這個地方不怎麽滿意,到處都是沙灘,而且地勢很高,引入海水不便,也沒什麽心情看大海的風光,所以就沿著海邊繼續往南邊走,又沿著海邊走了二十裏,魏叔琬還是不怎麽滿意,時間很快就到了中午,於是就讓大家就在海邊吃了點幹糧,一直到了天色將晚,才帶人回到縣城,第一天雖然沒有成功,但魏叔琬並沒有泄氣,反正要到十五才開始動工,就這樣直到年前也沒有選定地址。


    到了三十這天,魏叔琬沒有帶著人出去,而是給所有人放了假,讓大家盡管放心玩樂,等到了初五再出去,魏叔琬自己受到了當地縣令的邀請,去吃了一頓酒宴,休息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到了初五之後,雍奴縣的縣令就開始召集民夫,而魏叔琬又一次帶著人去為鹽場選址,到了正月初十魏叔琬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地點,魏叔琬終於有些急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等到了正月十三,魏叔琬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此地位於用怒縣城的東南,距離縣城附近的運河碼頭直線距離有三四十裏,地勢平坦不說,而且全是泥灘,魏叔琬可是知道曬鹽最好是選擇泥灘的,於是就選定了此地,魏叔琬也安下心來。


    到了十六這一天,雍奴縣的縣令就帶著人來了,一個召集了六千民夫,全部都是十六歲到四十歲的壯年,魏叔琬就讓工部的人員帶著他們先行修建一排幾十個大鹽池,之後便引入了海水,畢竟海水是需要曬得,然後在修建足夠五千人住房屋,修建好房屋隻後,在繼續修建鹽池,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天,房屋已經修建好了,畢竟都是簡易的房屋,然後就在第一排鹽池的後麵繼續修建第二排鹽池,這時第一個鹽池裏麵的海水濃度通過三天的風吹日曬應該已經不低了,在第二排的鹽池修好之後,便把海水引入了第二排鹽池,在第一排鹽池裏麵放入海水之後,便開始修建第三排鹽池,用了兩天時間,魏叔琬一共弄了七排鹽池,以後就打算每天引入一批海水曬鹽,可結果到了海水剛剛到了第三排鹽池,就已經有了些結晶了,看來根本不用那麽多時間啊,估計情況會比自己預想的要好了很多。


    然後把第三個池子裏的海水引入第四個池子,到了下午,海水已經全部晶化了,全都變成了食鹽,一旁的工匠與民夫也看的張口結舌,拿出了一點結晶來嚐了嚐,果然是食鹽,而且比市麵上的鹽要幹淨很多,於是魏叔琬根據時間又調整了一下,從第一排鹽池開始引入海水起,到最後一排鹽池出鹽為止,uu看書 .uuknshu.cm大概三四天就可以,所以決定每個鹽池就曬半天,這樣就可以估算出來產量是多少了,現在每一排有五十二個鹽池,七排鹽池一共三百六十四個,需要一千人左右就可以,於是專門抽出了一千二百人,負責在已經修建好的鹽池曬鹽,剩下的人手魏叔琬安排他們去修建新的鹽池了。


    等到了正月二十三這天,終於第一次大量出鹽了,而且以後每日都會出鹽,等把出鹽的數量統計好之後,魏叔琬也有些側目,足足將近五十石,這已經是淮南鹽場報到戶部產量的十幾倍了,這樣又過了三天,魏叔琬每日都把食鹽的產量做個統計,都不少於五十石,最後一日居然達到了六十石,魏叔琬終於向長安發了急報,告知李二帝下和朝中的房玄齡與劉政會,這段時間雖然朝中的房玄齡頻頻給魏叔琬來信詢問此事,現在終於有了好的結果,而且還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按照現有的人手,足足可以把鹽場的鹽池數量擴充五倍,那麽日產食鹽將會達到接近三百石左右,年產將會達到十萬石以上,按照戶部的名冊,大唐北方現在的人口有一千五百多萬,即使每個人每年最少吃一斤食鹽的話,那麽則大概需要十五萬石食鹽,僅僅新建立的鹽場,雖然不足整個北方所用,但也足以解決食鹽不足的問題,而且所需費用很少,按照鹽場需要一萬多人的標準,每年隻要不到二十萬貫工錢即可,再無其他的費用,而以現在的鹽價來說,即使是私鹽,最少也要十貫錢一石,這樣每年最少可以為朝廷多收入一百多萬貫錢,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繁華大唐的背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淡的平常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淡的平常者並收藏繁華大唐的背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