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生意場上的規矩,彼此談妥一筆彼此順心的買賣。
是應該大家坐在一起吃頓飯,共同慶祝一下,加深一下感情的。
這個傳統自古有之。
但在賃房子這種事兒上,這樣的情況可並不多見。
哪怕是做中人的幫了雙方的大忙,雙方對交易都非常滿意,也很少坐在一起喝酒的。
擱過去,謝中人應是按照“成三破二”的比例,兩邊分別給點傭金就完了。
要擱現在,也頂多是中人兩頭各吃房主和租戶一頓飯,就了不地了。
像“張大勺”這天能把寧衛民留下來一起喝酒,還親自下廚給他們施展手藝。
那絕對是因為寧衛民這件事辦到了這老爺子的心坎裏了,他願意跟寧衛民多聊聊,繼續打交道,這才會表現出了性情裏豪爽一麵,做出如此難得的款待。
否則,姥姥!他才絕對不會開牙請客。
寧衛民當然是明白人,他清楚這就是這位大廚兼房東,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所有盡管“張大勺”聲明在先,說條件有限,準備不足,隻能弄兩冷兩熱的家常菜招待他們。
寧衛民還是恭恭敬敬表示了感謝,並以興致勃勃的積極性展現了自己期待。
不但主動張羅擺桌子、擺碗筷,自動請纓要給老爺子打下手。
還使個眼色讓張士慧出去弄兩瓶好酒回來。
這就叫懂事。
至於這“張大勺”,他的話還真不是客氣。
說家常就家常,一個看著高級點的菜沒有。
這頓飯,他就準備了一盤拍黃瓜,一盤炸花生米,一個鍋塌豆腐,一鍋小燉牛肉。
外加張士慧買酒時順便弄回來的幾個鬆花蛋,半斤排叉,十二個大白饅頭搭配在了一起。
說實話,太普通了,看上去好像京城任何一個家庭主婦都能準備出來似的。
似乎遠不如去外邊飯館子隨便點兩個菜像那麽回事。
甚至都有點對不起張士慧花了八塊錢弄回來的兩瓶“醉流霞”。
但偏偏連吃都不用吃,一聞豆腐和牛肉飄出的香味,就知道不同凡響。
因為那味兒太誘人了,聞著讓人忍不住要流哈喇子。
果不其然,等到真的上桌了,拿起筷子來一嚐,乖乖,更了不得!
寧衛民他們最直接的體會,就是自己的味蕾告訴他們,過去全活錯了。
就他們過去吃過的這些菜,好像都不是那麽回事。
說起來這種感覺恐怕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茄鯗”一樣。
明明吃進嘴裏的是莊戶人最熟悉的茄子吧?
卻是平生未曾嚐過的珍饈之味。
讓人糊塗,不敢置信!巴不得一輩子都吃這東西過活呢。
所以別說張士慧和邊建功這兩位,大嘴一張,甩開腮幫子,掄起後槽牙,連酒帶菜的全往自己嘴裏塞。
就是見識過大場麵,已經吃遍了京城不少大飯館的寧衛民,都感內心驚訝。
拿著筷子品著滋味竟然出了神兒,都忘了給“張大勺”敬酒了。
“怎麽樣啊?滋味兒還過得去吧?”
“張大勺”大概已經見慣了自己手藝引發的後續效果,對他們這樣的失態不是太在意。
隻是自顧自,笑眯眯的嘬了一口酒,然後明知故問的跟他們“逗”話。
哪還能有什麽樣的回答啊?
張士慧和邊建功連連點頭,嘴裏叫著“好吃”。
與此同時,手卻還不停的夾菜往嘴裏塞,根本舍不得停下,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是本來吃之前隻有三四分是真心,大部分恭維本是客情兒的寧衛民,也不禁由衷的稱讚。
“張師傅,都說家常菜最見廚師的手段,過去我不明白,甚至不相信。但今天,我算是明白了。這還真是平凡之處見功夫啊。”
“哈哈,我沒看錯人,還是你懂行。會吃,有你這話,今兒這頓就不算浪費。”
“張大勺”腦門子上泛出了點紅潤的光,麵上的得意之色更明顯。
“張師傅,我敬您一杯。您讓我開了眼。您怎麽能做到這麽神奇的地步?真讓人難以想象。要我說,您比那些什麽烹飪大師強多了!您才是真正廚藝的權威!”
又吃了一口菜,寧衛民不能不舉起了酒杯,心悅誠服。
“不行不行,我是老坷垃丸一個,過景兒的人了!”
話雖這麽說,可在“張大勺”打著哈哈謙虛的時候。
眼中的神色卻是精神透亮的,這幾乎讓他顯得年輕了不少,這就是專業上的自信。
而旁邊那兩位大吃大嚼,牛嚼牡丹的主兒,雖然粗糙了點,卻不是傻子。
同樣趕緊捧場,都舉起酒杯來湊趣兒。
隻可惜他們嘴裏的誇獎太空泛,遠不如寧衛民正中靶心的問題符合“張大勺”的心意。
“張師傅,家常菜要想做得這麽出彩兒,太難了。難就難在人人都吃過,見過。”
“別的菜,竅門我也不問了,我知道技不外傳,怕犯您的忌諱。”
“可問題是我就蹊蹺,連這麽簡單的一道拍黃瓜,一道炸花生米,您都能做得這麽好吃。這是為什麽啊?您是怎麽辦到的呢?”
“您能不能讓我多少明白明白?否則我怕晚上睡不著覺啊……”
好嘛,這一下子就撓中了“張大勺”的癢癢肉。
要知道,有手藝的人,耳朵邊兒的好話早已經聽得夠不夠了。
尤其是廚子,看見別人的吃相兒就知道自己手藝的成色。
但是難得碰上個具備一定交流基礎的明白人,尤其是不是同行的明白人。
道理很簡單,同行是冤家,有利益衝突。
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是常見的事兒,所以手藝人都愛藏私。
可一門手藝的精彩之處,卻偏偏隻有懂行的人才最能明白。
因愛吃不等於會吃,知道好吃,不代表他能明白為什麽好吃。
所以當手藝人真正碰上一個能夠欣賞,感受到自己技藝精妙之處,又不會影響自己利益,甚至是大有助益的人。
得到一個可以毫無顧慮的把自己得意之處給對方講明白的機會,太少有了。
一旦遇見,便會尤為欣喜,比掙著大錢都高興。
譬如名廚遇上懂得欣賞美食家,名角兒碰上場場不落的粉絲,起點作者遇見全訂打賞的讀者,這都是人們所謂的“知己”。
所以別說有些事兒本就可以明言。
就是那不能說的,“張大勺”也有點忍不住要嘮叨嘮叨了。
畢竟寧衛民不是靠這個吃飯的。
他請教廚藝,動機單純,絕對是真心欣賞,頂多算是“嘴巴學武”。
是應該大家坐在一起吃頓飯,共同慶祝一下,加深一下感情的。
這個傳統自古有之。
但在賃房子這種事兒上,這樣的情況可並不多見。
哪怕是做中人的幫了雙方的大忙,雙方對交易都非常滿意,也很少坐在一起喝酒的。
擱過去,謝中人應是按照“成三破二”的比例,兩邊分別給點傭金就完了。
要擱現在,也頂多是中人兩頭各吃房主和租戶一頓飯,就了不地了。
像“張大勺”這天能把寧衛民留下來一起喝酒,還親自下廚給他們施展手藝。
那絕對是因為寧衛民這件事辦到了這老爺子的心坎裏了,他願意跟寧衛民多聊聊,繼續打交道,這才會表現出了性情裏豪爽一麵,做出如此難得的款待。
否則,姥姥!他才絕對不會開牙請客。
寧衛民當然是明白人,他清楚這就是這位大廚兼房東,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所有盡管“張大勺”聲明在先,說條件有限,準備不足,隻能弄兩冷兩熱的家常菜招待他們。
寧衛民還是恭恭敬敬表示了感謝,並以興致勃勃的積極性展現了自己期待。
不但主動張羅擺桌子、擺碗筷,自動請纓要給老爺子打下手。
還使個眼色讓張士慧出去弄兩瓶好酒回來。
這就叫懂事。
至於這“張大勺”,他的話還真不是客氣。
說家常就家常,一個看著高級點的菜沒有。
這頓飯,他就準備了一盤拍黃瓜,一盤炸花生米,一個鍋塌豆腐,一鍋小燉牛肉。
外加張士慧買酒時順便弄回來的幾個鬆花蛋,半斤排叉,十二個大白饅頭搭配在了一起。
說實話,太普通了,看上去好像京城任何一個家庭主婦都能準備出來似的。
似乎遠不如去外邊飯館子隨便點兩個菜像那麽回事。
甚至都有點對不起張士慧花了八塊錢弄回來的兩瓶“醉流霞”。
但偏偏連吃都不用吃,一聞豆腐和牛肉飄出的香味,就知道不同凡響。
因為那味兒太誘人了,聞著讓人忍不住要流哈喇子。
果不其然,等到真的上桌了,拿起筷子來一嚐,乖乖,更了不得!
寧衛民他們最直接的體會,就是自己的味蕾告訴他們,過去全活錯了。
就他們過去吃過的這些菜,好像都不是那麽回事。
說起來這種感覺恐怕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茄鯗”一樣。
明明吃進嘴裏的是莊戶人最熟悉的茄子吧?
卻是平生未曾嚐過的珍饈之味。
讓人糊塗,不敢置信!巴不得一輩子都吃這東西過活呢。
所以別說張士慧和邊建功這兩位,大嘴一張,甩開腮幫子,掄起後槽牙,連酒帶菜的全往自己嘴裏塞。
就是見識過大場麵,已經吃遍了京城不少大飯館的寧衛民,都感內心驚訝。
拿著筷子品著滋味竟然出了神兒,都忘了給“張大勺”敬酒了。
“怎麽樣啊?滋味兒還過得去吧?”
“張大勺”大概已經見慣了自己手藝引發的後續效果,對他們這樣的失態不是太在意。
隻是自顧自,笑眯眯的嘬了一口酒,然後明知故問的跟他們“逗”話。
哪還能有什麽樣的回答啊?
張士慧和邊建功連連點頭,嘴裏叫著“好吃”。
與此同時,手卻還不停的夾菜往嘴裏塞,根本舍不得停下,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是本來吃之前隻有三四分是真心,大部分恭維本是客情兒的寧衛民,也不禁由衷的稱讚。
“張師傅,都說家常菜最見廚師的手段,過去我不明白,甚至不相信。但今天,我算是明白了。這還真是平凡之處見功夫啊。”
“哈哈,我沒看錯人,還是你懂行。會吃,有你這話,今兒這頓就不算浪費。”
“張大勺”腦門子上泛出了點紅潤的光,麵上的得意之色更明顯。
“張師傅,我敬您一杯。您讓我開了眼。您怎麽能做到這麽神奇的地步?真讓人難以想象。要我說,您比那些什麽烹飪大師強多了!您才是真正廚藝的權威!”
又吃了一口菜,寧衛民不能不舉起了酒杯,心悅誠服。
“不行不行,我是老坷垃丸一個,過景兒的人了!”
話雖這麽說,可在“張大勺”打著哈哈謙虛的時候。
眼中的神色卻是精神透亮的,這幾乎讓他顯得年輕了不少,這就是專業上的自信。
而旁邊那兩位大吃大嚼,牛嚼牡丹的主兒,雖然粗糙了點,卻不是傻子。
同樣趕緊捧場,都舉起酒杯來湊趣兒。
隻可惜他們嘴裏的誇獎太空泛,遠不如寧衛民正中靶心的問題符合“張大勺”的心意。
“張師傅,家常菜要想做得這麽出彩兒,太難了。難就難在人人都吃過,見過。”
“別的菜,竅門我也不問了,我知道技不外傳,怕犯您的忌諱。”
“可問題是我就蹊蹺,連這麽簡單的一道拍黃瓜,一道炸花生米,您都能做得這麽好吃。這是為什麽啊?您是怎麽辦到的呢?”
“您能不能讓我多少明白明白?否則我怕晚上睡不著覺啊……”
好嘛,這一下子就撓中了“張大勺”的癢癢肉。
要知道,有手藝的人,耳朵邊兒的好話早已經聽得夠不夠了。
尤其是廚子,看見別人的吃相兒就知道自己手藝的成色。
但是難得碰上個具備一定交流基礎的明白人,尤其是不是同行的明白人。
道理很簡單,同行是冤家,有利益衝突。
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是常見的事兒,所以手藝人都愛藏私。
可一門手藝的精彩之處,卻偏偏隻有懂行的人才最能明白。
因愛吃不等於會吃,知道好吃,不代表他能明白為什麽好吃。
所以當手藝人真正碰上一個能夠欣賞,感受到自己技藝精妙之處,又不會影響自己利益,甚至是大有助益的人。
得到一個可以毫無顧慮的把自己得意之處給對方講明白的機會,太少有了。
一旦遇見,便會尤為欣喜,比掙著大錢都高興。
譬如名廚遇上懂得欣賞美食家,名角兒碰上場場不落的粉絲,起點作者遇見全訂打賞的讀者,這都是人們所謂的“知己”。
所以別說有些事兒本就可以明言。
就是那不能說的,“張大勺”也有點忍不住要嘮叨嘮叨了。
畢竟寧衛民不是靠這個吃飯的。
他請教廚藝,動機單純,絕對是真心欣賞,頂多算是“嘴巴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