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葛,你怎麽跟首長說話呢!”
眼見那位問話的部隊首長尷尬了,溫大偉趕緊上前,現實佯裝怒意的瞪了那位叫小葛的技術人員,旋即笑著對提問的部隊首長解釋道:“是這樣的,首長,關於SJ—857係列一期試驗彈中的鎢合金長杆彈芯的成分、配比以及燒結的溫度和時間都是保密的, 沒有總部的授權,我們這邊……”
溫大偉話沒有說完,但臉上那一抹略帶歉意的笑卻把要說的話都講明白了。
那就是在場的這幾位部隊首長還沒資格看這些東西。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今世界上真正能獨立研發並生產高強度合金類穿甲彈長杆彈芯的國家實際上就美國一家。
德國、法國、英國、以色列等國雖然也能生產性能優異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但在高強度合金長杆彈芯的根技術上卻要依賴和仰仗於美國。
這從這幾個國家相關的生產商每年向美國的有關企業和機構提供高額的專利授權費就能看得出來。
而美國人對這項的技術的管控也十分嚴格。
畢竟蘇聯相關機構對這項技術可謂是如饑似渴,因為這種高強度合金長杆彈芯一旦成功, 依靠蘇聯的125mm坦克炮的巨大口徑, 可以在2000米外輕鬆的擊穿600mm厚的均質裝甲。
要知道當今世界上投入生產和服役的第叁代坦克的正麵裝甲撐死也就400~500mm樣子, 也就是說蘇聯一旦取得技術突破,世界上任何一種坦克在蘇聯的坦克炮下都跟紙糊的一樣。
正因為如此,美國人對相關技術封鎖的極為嚴格。
而蘇聯也急迫的向打破穿甲彈技術落後的窘境,一麵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另一方麵發揮毛子技術拚接能力的傳統藝能,搞出個兩截鎢合金連接的偽長杆彈芯。
號稱利用125mm坦克炮可以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450mm的均質裝甲。
實際上也就在380mm左右。
隻能算麵前能打擊第叁代主戰坦克,能不能直接摧毀那就要看運氣。
而這種讓美國人嚴防死守,蘇聯人苦苦追求,以至於影響到東西方坦克火力威力的關鍵技術便是液相燒結工藝。
其實這項工藝的原理並不難,早在古代就已經有相關的記載,可想要做到能夠在1500米到2000米的距離上將500mm厚的均質裝甲當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就很不容易了。
首先就是高強度合金的配比。
美國人起初使用鎢合金,後來發現貧化鈾的質地更加堅硬,相較於鎢合金差不多能多出15%以上, 於是又轉用貧化鈾作為主材製作長杆彈芯。
德國和以色列等有能力生產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國家受到美國人的影響, 也對貧化鈾展開了研究, 結果發現貧化鈾生成的合金強度是比鎢合金要高,但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會發生不可逆的脆化。
這會導致其作戰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在生產出貧化鈾穿甲彈後最好在叁年內使用完畢, 不然就會因為脆化而報廢。
除非你能建立一整套專用的恒溫、恒濕的專用貧化鈾穿甲彈儲存倉庫,否則想都別想。
德國和以色列雖然很富裕但也沒有大老美財大氣粗,生產個穿甲彈還得建個專門的倉庫,就算軍方同意,老百姓也不肯把自己的稅錢這麽亂花。
沒辦法,隻能繼續在鎢合金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然而無論是貧化鈾合金還是鎢合金,在液相燒結的過程都差不多,就是用一些熔點低一些金屬,在一定溫度下融化成液體,然而這些液體擴散、滲透,將貧化鈾或鎢的細微粉末充分包裹進而實現分子之間的完美融合。
其過程就跟攪拌沙子和水泥一樣,需要一定量的水去融合、去滲透、去攪拌,如此做出來的溷凝土才有更好的塑性能力是一個道理。
隻不過在液相燒結過程中這個“水”被替換成其他的金屬粉末罷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便衍生出一係列問題,比如說用什麽樣的金屬粉末既能實現鎢的完美融合,又能強化鎢合金的強度?
用什麽樣的配比,才能達到完美效果的同時,又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溫度應該控製在多少合適?
金屬液體的體積應該占總體積多少範圍才能達到融合效果?
……
這一係列衍生出來的問題那才是液相燒結工藝核心中的核心, 關鍵中的關鍵。
就好比是米其林叁星的超級大廚,給你吃的鹵鵝頭那不是啥秘密,花點錢就能吃得到。
可想要自己有樣學樣的做,那就問題大了。
鹵料有多少種?
各種鹵料的比例是多少?
顏色是用的糖色還是紅曲米?
要不要放醬油,要放多少?
火候又怎麽把控?是開鍋轉小火煮叁個小時還是六個小時?關火後要不要在鹵水裏悶一下,悶多久?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所以這鹵鵝頭吃是沒問題,要是自己做,那可要費老鼻子勁了!
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裏的鎢合金長杆彈芯也是一樣的,看著平平無奇,用了都說好,可沒有獨家秘方,你是死活做不出來。
蘇聯就是個例子,在這方麵被卡了整整十年,愣是沒搞出個所以然來。
株江廠當然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卻有溫大偉這個掛逼呀,雖然這貨也不太清楚具體的配比和溫度高低,時間長短。
但他上輩子擔任總工程師到過的的地方多,看過的東西多,雖然具體的不知道,但卻含糊的記得一些大致的範圍。
在與西南大學粉末冶金課題組的合作當中無意中透露點兒,久而久之一個大致輪廓就出來了,在經過課題組的一些列試驗和對比,終於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液相燒結工藝:
即90%鎢,7%鎳,3%鐵的粉末配比現在JJZ—985A真空感應燒結爐中以1300攝氏度持續加熱60分鍾。
然後穩定度升高到1445攝氏度加熱12分鍾。
這一步是最關鍵,因為溷合粉末中的鎳和鐵在這個溫度下開始完全融化,形成液態,其體積占到總體積的45%左右,同時在高溫加熱下持續的滲透並完全包裹住鎢粉末。
之後溫度升高到1485攝氏度,持續90分鍾,這個過程是讓不同種類的金屬分子在高溫狀態下充分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如此在經過一係列淬火、回火和退火以及鍛造,SJ—857係列一期試驗彈中的鎢合金長杆彈芯的算是加工完成了……
眼見那位問話的部隊首長尷尬了,溫大偉趕緊上前,現實佯裝怒意的瞪了那位叫小葛的技術人員,旋即笑著對提問的部隊首長解釋道:“是這樣的,首長,關於SJ—857係列一期試驗彈中的鎢合金長杆彈芯的成分、配比以及燒結的溫度和時間都是保密的, 沒有總部的授權,我們這邊……”
溫大偉話沒有說完,但臉上那一抹略帶歉意的笑卻把要說的話都講明白了。
那就是在場的這幾位部隊首長還沒資格看這些東西。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今世界上真正能獨立研發並生產高強度合金類穿甲彈長杆彈芯的國家實際上就美國一家。
德國、法國、英國、以色列等國雖然也能生產性能優異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但在高強度合金長杆彈芯的根技術上卻要依賴和仰仗於美國。
這從這幾個國家相關的生產商每年向美國的有關企業和機構提供高額的專利授權費就能看得出來。
而美國人對這項的技術的管控也十分嚴格。
畢竟蘇聯相關機構對這項技術可謂是如饑似渴,因為這種高強度合金長杆彈芯一旦成功, 依靠蘇聯的125mm坦克炮的巨大口徑, 可以在2000米外輕鬆的擊穿600mm厚的均質裝甲。
要知道當今世界上投入生產和服役的第叁代坦克的正麵裝甲撐死也就400~500mm樣子, 也就是說蘇聯一旦取得技術突破,世界上任何一種坦克在蘇聯的坦克炮下都跟紙糊的一樣。
正因為如此,美國人對相關技術封鎖的極為嚴格。
而蘇聯也急迫的向打破穿甲彈技術落後的窘境,一麵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另一方麵發揮毛子技術拚接能力的傳統藝能,搞出個兩截鎢合金連接的偽長杆彈芯。
號稱利用125mm坦克炮可以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450mm的均質裝甲。
實際上也就在380mm左右。
隻能算麵前能打擊第叁代主戰坦克,能不能直接摧毀那就要看運氣。
而這種讓美國人嚴防死守,蘇聯人苦苦追求,以至於影響到東西方坦克火力威力的關鍵技術便是液相燒結工藝。
其實這項工藝的原理並不難,早在古代就已經有相關的記載,可想要做到能夠在1500米到2000米的距離上將500mm厚的均質裝甲當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就很不容易了。
首先就是高強度合金的配比。
美國人起初使用鎢合金,後來發現貧化鈾的質地更加堅硬,相較於鎢合金差不多能多出15%以上, 於是又轉用貧化鈾作為主材製作長杆彈芯。
德國和以色列等有能力生產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國家受到美國人的影響, 也對貧化鈾展開了研究, 結果發現貧化鈾生成的合金強度是比鎢合金要高,但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會發生不可逆的脆化。
這會導致其作戰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在生產出貧化鈾穿甲彈後最好在叁年內使用完畢, 不然就會因為脆化而報廢。
除非你能建立一整套專用的恒溫、恒濕的專用貧化鈾穿甲彈儲存倉庫,否則想都別想。
德國和以色列雖然很富裕但也沒有大老美財大氣粗,生產個穿甲彈還得建個專門的倉庫,就算軍方同意,老百姓也不肯把自己的稅錢這麽亂花。
沒辦法,隻能繼續在鎢合金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然而無論是貧化鈾合金還是鎢合金,在液相燒結的過程都差不多,就是用一些熔點低一些金屬,在一定溫度下融化成液體,然而這些液體擴散、滲透,將貧化鈾或鎢的細微粉末充分包裹進而實現分子之間的完美融合。
其過程就跟攪拌沙子和水泥一樣,需要一定量的水去融合、去滲透、去攪拌,如此做出來的溷凝土才有更好的塑性能力是一個道理。
隻不過在液相燒結過程中這個“水”被替換成其他的金屬粉末罷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便衍生出一係列問題,比如說用什麽樣的金屬粉末既能實現鎢的完美融合,又能強化鎢合金的強度?
用什麽樣的配比,才能達到完美效果的同時,又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溫度應該控製在多少合適?
金屬液體的體積應該占總體積多少範圍才能達到融合效果?
……
這一係列衍生出來的問題那才是液相燒結工藝核心中的核心, 關鍵中的關鍵。
就好比是米其林叁星的超級大廚,給你吃的鹵鵝頭那不是啥秘密,花點錢就能吃得到。
可想要自己有樣學樣的做,那就問題大了。
鹵料有多少種?
各種鹵料的比例是多少?
顏色是用的糖色還是紅曲米?
要不要放醬油,要放多少?
火候又怎麽把控?是開鍋轉小火煮叁個小時還是六個小時?關火後要不要在鹵水裏悶一下,悶多久?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所以這鹵鵝頭吃是沒問題,要是自己做,那可要費老鼻子勁了!
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裏的鎢合金長杆彈芯也是一樣的,看著平平無奇,用了都說好,可沒有獨家秘方,你是死活做不出來。
蘇聯就是個例子,在這方麵被卡了整整十年,愣是沒搞出個所以然來。
株江廠當然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卻有溫大偉這個掛逼呀,雖然這貨也不太清楚具體的配比和溫度高低,時間長短。
但他上輩子擔任總工程師到過的的地方多,看過的東西多,雖然具體的不知道,但卻含糊的記得一些大致的範圍。
在與西南大學粉末冶金課題組的合作當中無意中透露點兒,久而久之一個大致輪廓就出來了,在經過課題組的一些列試驗和對比,終於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液相燒結工藝:
即90%鎢,7%鎳,3%鐵的粉末配比現在JJZ—985A真空感應燒結爐中以1300攝氏度持續加熱60分鍾。
然後穩定度升高到1445攝氏度加熱12分鍾。
這一步是最關鍵,因為溷合粉末中的鎳和鐵在這個溫度下開始完全融化,形成液態,其體積占到總體積的45%左右,同時在高溫加熱下持續的滲透並完全包裹住鎢粉末。
之後溫度升高到1485攝氏度,持續90分鍾,這個過程是讓不同種類的金屬分子在高溫狀態下充分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如此在經過一係列淬火、回火和退火以及鍛造,SJ—857係列一期試驗彈中的鎢合金長杆彈芯的算是加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