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少年軍校,董書恒實際上是給予了很大的期望。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加的純碎。
他們沒有自己自身的家庭牽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受到家族的影響。
他們完全是由國家培養出來的,心中裝的最多的也是國家。也許以後他們會成立自己的家庭,會被姻親家族所招攬。
但是至少在最初的時候,他們心中有的隻是自己的一腔熱血。
以後這些人走入了工作崗位之後必將成為華夏軍政係統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華夏建立了之後,董書恒又對當前華夏上層的勢力進行過梳理。
現在在華夏的軍隊係統中有兩大勢力:一部分是淮海軍出身的將領,他們都是董書恒最初從蘇北帶出來的。這些人現在基本上占據了大部分的中高層軍官崗位,他們大都經過軍校的學習。
另外一部分就是董書恒單獨招攬的人,包括原天地會的人以及一些滿清的舊文人、舊武將。嚴仕坤、左季高、彭玉麟就是這些人的代表。隻是嚴仕坤和彭玉麟在軍中沒有什麽根底。
嚴士坤還好一些,當初他手下的很多人現在都在軍中擔任高級參謀,與普魯士軍官團一起組成了軍中的參謀係,算是一小股勢力。
左季高的鄂軍一係倒是相對獨立的一個派係,現在的西域軍主體也是由他們的構成。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a.net">燃文</a>
所以董書恒將王從誌派到了西域,同時帶了兩個主力師過去。
尤其是一師可是複興軍中的老牌主力,軍中有很多人才,今後他們都會成長起來。
對於鄂軍提拔的軍官,現在也在分批次地送到後方軍校經曆係統培訓。
軍中是不可能沒有派係的,所謂無幫無派,千奇百怪。
軍中的派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要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就是董書恒要做的事情。
目前軍中最大的派係還是軍校出身的原淮海軍團練,他們中也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軍中提拔,軍校培養的軍官,另外一部分是從董書恒身邊的警衛連出去的。
董書恒之前一直將自己的警衛連當作隨身帶的講武堂。這兩年多也出去了很多的將領,他們這些人以蔡樹森為首也形成了一個小團隊。
蔡樹森現在很快就要成為董書恒的妹夫,他跟董書恒的大妹妹董書雲兩人早就已經互生情愫。
隻是兩人都掩飾的很好,隻是以書信往來。
最近還是劉明遠對自己說了這件事情,原來是蔡樹森托付劉明遠來說媒。
蔡樹森本來就是從董家的商行出身,所以找到劉明遠幫忙說媒再合適不過。
後來董書恒先是問了妹妹的意見。
以書雲的性子,自然是羞得麵頰通紅,低著頭一句話都不說。
但是這樣也就表明了她的態度。
這件事情,董書恒算是同意了,解決了大妹妹的婚姻大事,那個長不大的二妹妹還不知道怎麽辦呢?
不過那丫頭現在已經瘋到歐洲去了。董書恒暫時也管不了了。
上次在夏宮,董書恒頂不住那個瘋丫頭的軟磨硬泡終於還是想辦法讓他跟著劉青北的使團一起出去了。不過到了歐洲之後,王韜會接手安排她。
書梅臨走的時候還帶了很多雲梅集團的管事,她揚言要將雲梅集團開到歐洲去。
這些事情,董書恒是不會管的,由著這個丫頭去瘋吧。
對於書雲的婚事,白氏沒有什麽意見,蔡樹森現在怎麽說也是一名軍中的重要將領,鎮守著最重要的京畿地區。這樣的身份配書雲也是可以的。
更何況,蔡樹森本來就一表人才,唯一一點就是出身低微,不過在複興軍中就沒有幾個是出身高的。
董家本來的社會地位也不高。
現在複興軍正在逐步走向正規化,以後進入軍中的將領將全部從軍校中來。
即使是士兵中提拔的軍官也必須要經過軍校的教育。
在軍校中自然會有一套係統的教學,不僅教授軍事理論,還會有愛國主義的教育。
這樣,複興軍將漸漸進入國家軍隊的角色,消除身上的軍閥色彩。
董書恒雖然會在軍中大力提拔培養自己看重的人,但是並不想搞個人崇拜那一套。
他知道,自己搞個人崇拜,那麽手下的將領也會有樣學樣,跟著學。
這樣的話,華夏的軍隊就會繼續軍閥化。軍閥的軍隊表麵上忠於一人,實際上是由很多小軍閥組成的。
看看曆史上的北洋就知道,北洋的將領一開始都是袁世凱的心腹,他們絕對是忠於袁世凱的。
但是當袁世凱稱帝後,他的人設崩塌了。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他的也是這些曾經最忠誠的手下。
等到袁世凱死後,他原來的這些手下就變成了一個個大軍閥,然後這些大軍閥手下還是一個個小軍閥。
華夏自然是不會出現軍閥的情況,首先華夏的做到了軍政分離,同時軍隊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輪換製度,以及軍官的培養體係。
其實,董書恒最擔心的還是華夏的行政係統,行政人員的培養比軍官的培養實際上要困難的多。
因為在實際情況下,行政人員要處理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下。
當前華夏的行政人員,一部分出自原來董書恒成立淮海軍時招募的人,這些人很多都是商行的管事,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還有一部分是後來從底層文人中招募的。
這些底層文人中主要的成分是原來清朝官僚體係中的幕僚階層以及吏員階層,這些人的行政能力很強。
但是這些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個別的人在個人素養方麵有所欠缺。現在在華夏強有力的監督體係之下,這些人還都很安分,但是他們不是華夏的行政係統的未來。
董書恒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大力建設書院,希望能夠利用書院培養更多的新人才。
同時在統一的過程中,他還吸收了一部分操守和執政能力都較為出色的滿清地方官員。
這些人的能力足夠,品行高尚,但是他們的思想上還是以保守為主。
後來的幾次官員招錄考試,所吸收的大部分還是舊文人。
書院中的新人是從去年開始才漸漸進入行政係統中,但是他們的地位一般都還不高。
董書恒不想拔苗助長,他會讓這些人從基層一步步地曆練上來。
他一直擔心政府這一塊會開曆史的倒車,讓華夏重新走上封建那一條老路。
這與董書恒的設想是不同的,他希望能夠通過這幾年的時間,讓華夏的工商業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有的上層設想都無從談起。
這一點,學過馬政經的董書恒,心知肚明。
現在想來,大學中學的課程,隻有這個最枯燥的馬政經是現在最有用途的。
可以說,董書恒是一部馬政經治天下。
華夏現在的書院教育不能算是完全新式的教育,但是其中教授的學問卻是比以前豐富多了。
還有華夏的行政官僚體係,是從下向上的。
官員的起步低,上升空間大,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去的。
所以,不存在不會做事兒的官員。
為什麽滿清會出現與胥吏共製天下的情況。還不是因為滿清的官員是自上而下的。
他們通過八股取士,一步登天。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在地方做幕僚的經驗,到了地方上,幾乎什麽都不懂。
這樣的人到了地方能做什麽呢?自然是將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給師爺、胥吏來做。
師爺和胥吏在仕途上沒有任何的上升空間,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貪汙受賄呢?不貪錢,他們這些人圖什麽呢?
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聰明人,做事情的目的性都很強。
現在地方上要搞錢,就必然要魚肉百姓。大戶都有自己的背景,胥吏們可不敢惹。
一般的官員,在事業的上升期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所以地方上,貪的不是官,而是幕僚和胥吏。
而官員得到的美其名曰隻是這些人的孝敬。
假如一個官員能夠約束住手下的幕僚胥吏,那麽這個官員就算是一個好官了。
滿清的治下的官員與幕僚胥吏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惡性的行政生態體係。
洋務運動之時的一批名臣,大都出自湘軍一係。這些人以軍功上位,大都沒有什麽功名在身。
他們很多人本來就是幕僚,另外還有一些是生員出身。
這些人不是進士,但是卻在晚清最後的階段,做了很多大事兒。
甚至有人說正是洋務運動開創了華夏近代工業化的序幕。
這些結論不用糾結對錯。那一批因為軍功起來了官員確實是做了很多貢獻。
胥吏和幕僚為什麽成了官員之後,他們就不再去魚肉百姓,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變了。成了官員之後他們有了新的追求。
這種追求超過了金錢的誘惑。而隻要保持住這種上升渠道是暢通的,就可以讓他們的這種動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給官員一個良性的上升通道。
那些臨退休的官員反而是最容易踏入腐敗陷阱的。
現在華夏政府之中的人就是這樣一批人。一開始成立淮海軍的時候。
董書恒就讓當時的人力部去招募一批有過幕僚經曆的文人。那是華夏第一批專業的行政人員。
等到後來,曾憲風投靠了董書恒,淮海軍成立了軍政府,淮海軍開始大批量地吸收底層的寒門文人,以及有能力的幕僚胥吏。
給他們同等的待遇。建立了一套從辦事員到軍政府總理,這樣層級明確的行政體係,並且確立了自下而上的官員培養模式。
大部分的官員都要從普通的辦事員幹起,然後一級一級地向上爬。
淮海軍還有一套科學的量化考核機製,能夠盡量客觀地反應官員的綜合表現。
讓官員的上升渠道盡量地公正、公平。
現在書院的畢業生漸漸地融入了華夏的官僚係統。
這些人的加入,大大地提升了華夏行政係統的活力。讓原來那些舊文人出身的官員感受到了壓力。
比如像杜輝、丁洪林、羅正初、呂斌、薑玉欽……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經過了書院的學習,無論是學問還是見識都要遠超那些舊文人。
杜輝一進入水利部就能嶄露頭角,不僅僅是老師馮道利的關照。
更多的是他自己對水利建設的知識掌握的好,能夠支撐他去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
華夏行政係統的希望還在書院。所以對於書院的建設,董書恒一直都很上心。
魏源這個華夏大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建設新式教育上去。
淮海書院就是一個樣板,也是一次探索。
現在華夏的書院建設大都是模仿淮海書院。
當然也有很多書院原本就非常有特色,他們將自己的傳統保持了下來。
比如曾滌生主持的嶽麓書院,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有名書院。
嶽麓書院本身就有很多優良的傳統。
比如嶽麓書院一直就很重視實學,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嶽麓書院出來的學生知識麵和思辨能力都很強。
這些人大都是本著從政去的。
在最近一次的官員錄用考試中,嶽麓書院的學生參加考試的錄取率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淮海書院。
一舉打響了自己的名聲。他們那種自由的辦學模式也被很多地方書院所效仿。
不過論綜合實力,淮海書院依然是華夏目前當之無愧的第一。
隻是嶽麓書院這種偏文科的書院在官員錄用考試中占了一點便宜而已。
董書恒離開了揚州,接下了到了江寧。
江寧也做過複興軍臨時的行政中心。
但是因為時間很短,這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當初,董書恒就是因為江寧城中都是太平軍新建的建築,才搬到了這裏。
現在這裏的一切都轉給了江蘇行省,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會中心。
就連原本的總統府,都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城內的其他建築設施,也都要麽成了學校,要麽成了政府辦事機構。
這裏並沒有因為總部機關的撤離而變得蕭條。
反而因為社會秩序持續的恢複。江寧城漸漸又顯露出了昔日的繁華。
ps:今天有些忙,章節短了些,但還是四千加,依然保持兩更,大家見諒。
他們沒有自己自身的家庭牽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受到家族的影響。
他們完全是由國家培養出來的,心中裝的最多的也是國家。也許以後他們會成立自己的家庭,會被姻親家族所招攬。
但是至少在最初的時候,他們心中有的隻是自己的一腔熱血。
以後這些人走入了工作崗位之後必將成為華夏軍政係統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華夏建立了之後,董書恒又對當前華夏上層的勢力進行過梳理。
現在在華夏的軍隊係統中有兩大勢力:一部分是淮海軍出身的將領,他們都是董書恒最初從蘇北帶出來的。這些人現在基本上占據了大部分的中高層軍官崗位,他們大都經過軍校的學習。
另外一部分就是董書恒單獨招攬的人,包括原天地會的人以及一些滿清的舊文人、舊武將。嚴仕坤、左季高、彭玉麟就是這些人的代表。隻是嚴仕坤和彭玉麟在軍中沒有什麽根底。
嚴士坤還好一些,當初他手下的很多人現在都在軍中擔任高級參謀,與普魯士軍官團一起組成了軍中的參謀係,算是一小股勢力。
左季高的鄂軍一係倒是相對獨立的一個派係,現在的西域軍主體也是由他們的構成。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a.net">燃文</a>
所以董書恒將王從誌派到了西域,同時帶了兩個主力師過去。
尤其是一師可是複興軍中的老牌主力,軍中有很多人才,今後他們都會成長起來。
對於鄂軍提拔的軍官,現在也在分批次地送到後方軍校經曆係統培訓。
軍中是不可能沒有派係的,所謂無幫無派,千奇百怪。
軍中的派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要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就是董書恒要做的事情。
目前軍中最大的派係還是軍校出身的原淮海軍團練,他們中也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軍中提拔,軍校培養的軍官,另外一部分是從董書恒身邊的警衛連出去的。
董書恒之前一直將自己的警衛連當作隨身帶的講武堂。這兩年多也出去了很多的將領,他們這些人以蔡樹森為首也形成了一個小團隊。
蔡樹森現在很快就要成為董書恒的妹夫,他跟董書恒的大妹妹董書雲兩人早就已經互生情愫。
隻是兩人都掩飾的很好,隻是以書信往來。
最近還是劉明遠對自己說了這件事情,原來是蔡樹森托付劉明遠來說媒。
蔡樹森本來就是從董家的商行出身,所以找到劉明遠幫忙說媒再合適不過。
後來董書恒先是問了妹妹的意見。
以書雲的性子,自然是羞得麵頰通紅,低著頭一句話都不說。
但是這樣也就表明了她的態度。
這件事情,董書恒算是同意了,解決了大妹妹的婚姻大事,那個長不大的二妹妹還不知道怎麽辦呢?
不過那丫頭現在已經瘋到歐洲去了。董書恒暫時也管不了了。
上次在夏宮,董書恒頂不住那個瘋丫頭的軟磨硬泡終於還是想辦法讓他跟著劉青北的使團一起出去了。不過到了歐洲之後,王韜會接手安排她。
書梅臨走的時候還帶了很多雲梅集團的管事,她揚言要將雲梅集團開到歐洲去。
這些事情,董書恒是不會管的,由著這個丫頭去瘋吧。
對於書雲的婚事,白氏沒有什麽意見,蔡樹森現在怎麽說也是一名軍中的重要將領,鎮守著最重要的京畿地區。這樣的身份配書雲也是可以的。
更何況,蔡樹森本來就一表人才,唯一一點就是出身低微,不過在複興軍中就沒有幾個是出身高的。
董家本來的社會地位也不高。
現在複興軍正在逐步走向正規化,以後進入軍中的將領將全部從軍校中來。
即使是士兵中提拔的軍官也必須要經過軍校的教育。
在軍校中自然會有一套係統的教學,不僅教授軍事理論,還會有愛國主義的教育。
這樣,複興軍將漸漸進入國家軍隊的角色,消除身上的軍閥色彩。
董書恒雖然會在軍中大力提拔培養自己看重的人,但是並不想搞個人崇拜那一套。
他知道,自己搞個人崇拜,那麽手下的將領也會有樣學樣,跟著學。
這樣的話,華夏的軍隊就會繼續軍閥化。軍閥的軍隊表麵上忠於一人,實際上是由很多小軍閥組成的。
看看曆史上的北洋就知道,北洋的將領一開始都是袁世凱的心腹,他們絕對是忠於袁世凱的。
但是當袁世凱稱帝後,他的人設崩塌了。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他的也是這些曾經最忠誠的手下。
等到袁世凱死後,他原來的這些手下就變成了一個個大軍閥,然後這些大軍閥手下還是一個個小軍閥。
華夏自然是不會出現軍閥的情況,首先華夏的做到了軍政分離,同時軍隊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輪換製度,以及軍官的培養體係。
其實,董書恒最擔心的還是華夏的行政係統,行政人員的培養比軍官的培養實際上要困難的多。
因為在實際情況下,行政人員要處理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下。
當前華夏的行政人員,一部分出自原來董書恒成立淮海軍時招募的人,這些人很多都是商行的管事,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還有一部分是後來從底層文人中招募的。
這些底層文人中主要的成分是原來清朝官僚體係中的幕僚階層以及吏員階層,這些人的行政能力很強。
但是這些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個別的人在個人素養方麵有所欠缺。現在在華夏強有力的監督體係之下,這些人還都很安分,但是他們不是華夏的行政係統的未來。
董書恒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大力建設書院,希望能夠利用書院培養更多的新人才。
同時在統一的過程中,他還吸收了一部分操守和執政能力都較為出色的滿清地方官員。
這些人的能力足夠,品行高尚,但是他們的思想上還是以保守為主。
後來的幾次官員招錄考試,所吸收的大部分還是舊文人。
書院中的新人是從去年開始才漸漸進入行政係統中,但是他們的地位一般都還不高。
董書恒不想拔苗助長,他會讓這些人從基層一步步地曆練上來。
他一直擔心政府這一塊會開曆史的倒車,讓華夏重新走上封建那一條老路。
這與董書恒的設想是不同的,他希望能夠通過這幾年的時間,讓華夏的工商業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有的上層設想都無從談起。
這一點,學過馬政經的董書恒,心知肚明。
現在想來,大學中學的課程,隻有這個最枯燥的馬政經是現在最有用途的。
可以說,董書恒是一部馬政經治天下。
華夏現在的書院教育不能算是完全新式的教育,但是其中教授的學問卻是比以前豐富多了。
還有華夏的行政官僚體係,是從下向上的。
官員的起步低,上升空間大,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去的。
所以,不存在不會做事兒的官員。
為什麽滿清會出現與胥吏共製天下的情況。還不是因為滿清的官員是自上而下的。
他們通過八股取士,一步登天。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在地方做幕僚的經驗,到了地方上,幾乎什麽都不懂。
這樣的人到了地方能做什麽呢?自然是將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給師爺、胥吏來做。
師爺和胥吏在仕途上沒有任何的上升空間,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貪汙受賄呢?不貪錢,他們這些人圖什麽呢?
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聰明人,做事情的目的性都很強。
現在地方上要搞錢,就必然要魚肉百姓。大戶都有自己的背景,胥吏們可不敢惹。
一般的官員,在事業的上升期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所以地方上,貪的不是官,而是幕僚和胥吏。
而官員得到的美其名曰隻是這些人的孝敬。
假如一個官員能夠約束住手下的幕僚胥吏,那麽這個官員就算是一個好官了。
滿清的治下的官員與幕僚胥吏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惡性的行政生態體係。
洋務運動之時的一批名臣,大都出自湘軍一係。這些人以軍功上位,大都沒有什麽功名在身。
他們很多人本來就是幕僚,另外還有一些是生員出身。
這些人不是進士,但是卻在晚清最後的階段,做了很多大事兒。
甚至有人說正是洋務運動開創了華夏近代工業化的序幕。
這些結論不用糾結對錯。那一批因為軍功起來了官員確實是做了很多貢獻。
胥吏和幕僚為什麽成了官員之後,他們就不再去魚肉百姓,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變了。成了官員之後他們有了新的追求。
這種追求超過了金錢的誘惑。而隻要保持住這種上升渠道是暢通的,就可以讓他們的這種動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給官員一個良性的上升通道。
那些臨退休的官員反而是最容易踏入腐敗陷阱的。
現在華夏政府之中的人就是這樣一批人。一開始成立淮海軍的時候。
董書恒就讓當時的人力部去招募一批有過幕僚經曆的文人。那是華夏第一批專業的行政人員。
等到後來,曾憲風投靠了董書恒,淮海軍成立了軍政府,淮海軍開始大批量地吸收底層的寒門文人,以及有能力的幕僚胥吏。
給他們同等的待遇。建立了一套從辦事員到軍政府總理,這樣層級明確的行政體係,並且確立了自下而上的官員培養模式。
大部分的官員都要從普通的辦事員幹起,然後一級一級地向上爬。
淮海軍還有一套科學的量化考核機製,能夠盡量客觀地反應官員的綜合表現。
讓官員的上升渠道盡量地公正、公平。
現在書院的畢業生漸漸地融入了華夏的官僚係統。
這些人的加入,大大地提升了華夏行政係統的活力。讓原來那些舊文人出身的官員感受到了壓力。
比如像杜輝、丁洪林、羅正初、呂斌、薑玉欽……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經過了書院的學習,無論是學問還是見識都要遠超那些舊文人。
杜輝一進入水利部就能嶄露頭角,不僅僅是老師馮道利的關照。
更多的是他自己對水利建設的知識掌握的好,能夠支撐他去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
華夏行政係統的希望還在書院。所以對於書院的建設,董書恒一直都很上心。
魏源這個華夏大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建設新式教育上去。
淮海書院就是一個樣板,也是一次探索。
現在華夏的書院建設大都是模仿淮海書院。
當然也有很多書院原本就非常有特色,他們將自己的傳統保持了下來。
比如曾滌生主持的嶽麓書院,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有名書院。
嶽麓書院本身就有很多優良的傳統。
比如嶽麓書院一直就很重視實學,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嶽麓書院出來的學生知識麵和思辨能力都很強。
這些人大都是本著從政去的。
在最近一次的官員錄用考試中,嶽麓書院的學生參加考試的錄取率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淮海書院。
一舉打響了自己的名聲。他們那種自由的辦學模式也被很多地方書院所效仿。
不過論綜合實力,淮海書院依然是華夏目前當之無愧的第一。
隻是嶽麓書院這種偏文科的書院在官員錄用考試中占了一點便宜而已。
董書恒離開了揚州,接下了到了江寧。
江寧也做過複興軍臨時的行政中心。
但是因為時間很短,這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當初,董書恒就是因為江寧城中都是太平軍新建的建築,才搬到了這裏。
現在這裏的一切都轉給了江蘇行省,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會中心。
就連原本的總統府,都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城內的其他建築設施,也都要麽成了學校,要麽成了政府辦事機構。
這裏並沒有因為總部機關的撤離而變得蕭條。
反而因為社會秩序持續的恢複。江寧城漸漸又顯露出了昔日的繁華。
ps:今天有些忙,章節短了些,但還是四千加,依然保持兩更,大家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