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邦回到自己的府邸時,整個人還是暈的。
我不是當朝宰執嗎?
就皇帝一句話……就廢了?
張靜邦簡直有些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因為……顯得有些太過兒戲了!
要知道,齊朝曆來雖然也有罷免宰執的先例,但往往都會有一個特定的過程。
首先是傳出風聲,讓人能夠感覺到皇帝的心思發生了變化,有了改換宰執的想法;其次是各路禦史或者官員聞風而動,開始圍攻、參劾;再次是朝堂上大家吵得不可開交,各方勢力紛紛表態,而皇帝從中拉偏架,逐漸確立一種廢立宰執的有利氛圍;最後才是順理成章地找個合適的理由,將宰執給廢了。
而且,廢了宰執往往也不是直接罷官,畢竟能當宰執的那都是朝中重臣,除非是皇帝對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否則基本上都是貶官或者下放到地方上去,遠離權力中樞。
總之,這一套基本上是齊朝官場的潛規則,極少有不按這一套來辦事的。
所以士大夫之間互相攻擊,也都會彼此留三分餘地,不至於互相趕盡殺絕。畢竟你有得勢的時候,就有失勢的時候,得為自己落魄之後的事情想一想。
然而,當今官家卻完全不管這些啊!
事先有風聲傳出來嗎?沒有,張靜邦完全不覺得皇帝要廢掉自己。
有各路禦史、官員聞風而動、參劾他的情況嗎?也沒有,朝臣跟張靜邦的關係還挺不錯的。
朝堂上有爭吵嗎?沒有,皇帝一句話,就直接廢了,甚至根本沒給群臣反應的時間!
前邊這三步都沒有,直接就跳到了最後一步,也難怪張靜邦有種活在夢裏的感覺,到現在還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而此時在他的府邸中,包括吏部尚書王世雍在內的七八名大臣,齊聚一堂。
王世雍苦著臉:“張相,這,這該怎麽辦啊?”
張靜邦感覺自己腦仁有點疼:“別叫我張相,我現在已經不是宰執了……”
這些大臣們之所以來找張靜邦,顯然也是被今天皇帝在金鑾殿上的那一套組合拳給打懵了。
一方麵來說,他們作為官僚係統內的人,跟張靜邦走得比較近,這種大事發生之後要來慰問一番;但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他們對於皇帝要革除恩蔭的事情,既慌張又不甘心,所以想來商量個對策。
張靜邦雖然已經不是宰執,但名望這種東西,還是存在的。
就像齊惠宗一朝的權臣蔡元長或者童道輔,雖然有一段時間致仕退休了,但仍舊有許多官員往來,他們也仍舊對朝政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門生故吏遍天下,已經形成了一場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而網中之人不論是否在職,都是有能量的。
張靜邦此時的勢力當然比不過蔡元長或者童道輔,可他畢竟是矮子裏拔將軍、最後一位當過宰執的人了。
“張相……你見多識廣,你說說,官家今天朝堂上最後一句話,是什麽意思啊……”一名官員顫巍巍地說道。
今日朝堂上,皇帝最後撂下一句話:“誰告訴你們朝中一定要有宰執了?”
這句話,讓朝中的群臣都懵了。
什麽意思?沒有宰執?
那以後六部的公文,我們送到哪去?原本宰執要做的那些事情,誰來做?
這不是將朝政大事視作兒戲嗎?
張靜邦一臉茫然地看著他,那意思十分明確。
你問我,我問誰?
我特麽怎麽會知道啊!
不過張靜邦畢竟是見過世麵的,他略一思考,然後問道:“那麽官家散朝之後,有沒有再說些什麽?有沒有什麽特殊的動作?”
一名官員想了想:“官家似乎是說,要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所有奏章,全都送到他宮裏去……”
此言一出,眾人全都倒吸一口涼氣。
他們不傻,能很清楚地知道這到底意味著什麽。
看官家這架勢,難道是要全都自己幹?
原本的流程,是宰執處理各種政務,皇帝雖然也可以過問,但一般不會親力親為。
但現在,宰執沒有了,原本宰執負責批閱的那些奏章也全都送到了宮中,這信號還不明顯嗎?
這是皇帝要擼袖子自己上啊!
那麽,估計以後也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宰執了。
一名官員反應過來,臉色煞白地說道:“張相,官家豈可如此?這,你得想個辦法啊!”
張靜邦有些沒好氣地說道:“我能有什麽辦法!”
其他官員紛紛說道:“沒辦法也得有辦法啊!張相,官家要做的事情如果真的成了,這偌大的京城中,還有我們的容身之地嗎?”
其他的官員也很急,因為這絕不是張靜邦一個人的事情。
從表麵上來看,張靜邦作為宰執直接被免官,損失是最大的。但其他官員,其實也都有隱形的損失。
因為宰執的權力被取消,是所有文官共同的損失!
這些文官以後也都期待著自己能做到宰執之位,雖說現在看著還沒什麽希望,但他們還有的是時間呢,以後的事情誰說得準?
可如果官家真的取消了宰執之位,那他們可就再也沒有成為宰執的機會了。
又有一名官員說道:“張相,王尚書。恩蔭的事情,也得想想辦法啊!本朝太祖時就為我們群臣定下的規矩,不能就這麽被破了啊!”
其他的官員也紛紛響應:“是啊,恩蔭的事情也得想辦法!”
他們紛紛看向王世雍:“王尚書,此事你一定得頂住!取消恩蔭的事情,一定不能推下去,否則我等以後還有好日子過嗎?”
王世雍差點氣得翻白眼:“諸位同僚,你們是否也太看得起我了?這事是我一個人能扛得住的嗎!”
他也很無語,你們說得倒是輕巧!
誰都能看出來,官家把革除恩蔭這件事情交給了吏部來辦,如果他這個吏部尚書推諉不辦,那麽短時間之內,這個政策確實是實施不下去。
但是,你們當官家傻?
他若是直接以辦事不力將我砍了,換上別的人呢?
你們倒是沒損失,我可是要掉腦袋的!
其他官員仍舊不依不饒:“王尚書!此事絕非你一人的事情,乃是與朝中群臣息息相關!不能為了你的一時安危,便讓我等的子孫後代也全都受損啊!為子孫計,此事,妥協不得!”
王世雍臉都氣黑了,他很想說,你行你上!
要不這個吏部尚書的位置你來坐!
王世雍這個人,膽子並不大。或者說,欺壓百姓的膽子大得很,但跟皇帝對著幹的膽子,他是沒有的。
否則當初也就不會如此熱衷於在城中搜刮女子送給金人了。
此時這位新官家登基之後,已經殺了一名宰執、廢了一名宰執,他是瘋了,還敢跟官家對著幹?
所以,任由這些大臣百般勸說,王世雍頭都搖得像是撥浪鼓一樣,說什麽都不同意。
最後,還是張靜邦說話了。
“好了,大家都先別吵了!
“我看,此事應該還有轉圜的餘地。”
眾臣問道:“如何還有轉圜餘地?張相快請講!”
張靜邦輕輕歎了口氣:“當今官家雖然擺出了一副要廢宰執、所有政務事必躬親的架勢,可在我看來,這終究是不可能的。
“朝廷政務何其繁瑣?
“按照原本的情況,除了六部、禦史台等機構要各司其職以外,至少需要兩到三名宰執,才能將這些政務處理幹淨。
“官家此時雖然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架勢,要將所有政務全都收到自己手中,但官家又怎麽可能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
“而且,還是幹三個宰執的活!
“所以,不出三日,官家的宮中必然是奏章堆積如山,各項事務嚴重積壓。
“到時候朝會上,你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要求官家再選出宰執。
“官家見識到朝中政務的繁雜,自然也會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到時候你們再想辦法討價還價,在恩蔭等事情上與官家講講條件,就更有可能成功。”
群臣恍然點頭:“原來如此!還是張相想得明白!”
“這等簡單的道理我等之前為何沒有想到?果然還是被這個新官家給唬住了。”
“是啊,這位新官家雖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治國方麵,還是沒什麽經驗的。這樣一番姿態,估計也是為了立威,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
“鬧到最後,多半是大家各退一步,官家平穩交接、樹立權威,我等收斂一點,但利益不損,也就這樣過去了。”
此言一出,這些大臣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他們這樣想,倒是也很有道理。
畢竟從他們的視角來看,這位鄆王,是無論如何也幹不成廢宰執這件事的。
鄆王是何許人也?
或許很聰明,能考中狀元;或許在軍事方麵很有才能,可以統帥西軍。
但是,他憑什麽可以自己一個人幹三個宰執的活?
要知道,宰執裏,狀元公之類的天才多得是,而且都是從各級官職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的,處理政務的能力都強的爆表。
這樣的人,尚且需要兩三個人,才能將朝中政務給處理幹淨。往往還很不輕鬆。
鄆王憑什麽?
他一沒有基層的執政經驗,二沒有如此旺盛過人的精力,三沒有事事親力親為的必要。
所以,眾人得出一個結論。
這位新官家之所以擺出了一副要廢宰執的架勢,實際上不是真的要廢宰執,而是要以此,跟百官談條件。
先做出一副“你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可替代的”這種姿態,在群臣中立威,防止自己以後政令不通,等群臣知道錯了、認慫了,他就再順理成章地將這些事情分派下去。
這麽一番折騰之後,群臣更加聽話了,官家自己也不需要真的那麽辛苦。
嗯,看起來,這確實是個好計策,而且,應該也是唯一的一種可能。
隻是這計策一旦被群臣看穿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些大臣開始考慮著,既然官家不可能真的將所有的政務親力親為、百官並不是真的可有可無,那我們是不是隻需要稍微做做麵子工程就行了?
沒必要被官家嚇住,直接將核心利益全都交出去了吧?
想通了這一點,這些官員全都長出一口氣,紛紛向點破這一點的張靜邦道謝。
“張相果然是洞若觀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張相未來必然還有再起的時候,下官翹首以盼了!”
“諸位,以後也要常來張相府上拜會,咱們以後也少不了張相的提點。”
“那下官就先告辭了!”
他們全都心滿意足地告退。
隻是這其中,王世雍並沒有跟他們一樣想。
“事不關己,這群人當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我是吏部尚書啊!革除恩蔭這件事情,官家可是指名點姓地交給我了!
“若是此事推行不力,他們自然是樂見其成,可官家真的惱羞成怒了,我恐怕是難逃一死……
“不管他們怎麽想,恩蔭這個事情我還是得抓緊去辦……”
王世雍還是再度選擇了從心。
畢竟他的立場跟其他人不同,而且多年的求生經驗讓他敏銳地嗅到了一些什麽,總覺得此時還是……保住狗命要緊。
……
幾天後。
刑部衙門。
王世雍看著手中發回來的奏疏,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這幾日,他一直在推動革除恩蔭的方案。
官家已經給了他一份相當明確的方案,王世雍就算是想從中做手腳也根本沒機會。不過這方案的種種推進過程和細節,他這個吏部尚書還是得不斷上報的。
吏部中有專門負責恩蔭的部門,也就是驗封司,包括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等事務。王世雍每天盯著下邊,也留意著上邊。
而每一份奏疏遞交上去,過不了多久總能再發回來。
而發回來的奏疏,上麵基本上都寫好了皇帝的處置意見,沒有模糊操作或者和稀泥的餘地。
王世雍雖然在吏部衙門,但外麵的事情,他也有所耳聞。
在朝中的官員們認為皇帝絕不可能一個人批閱這麽多奏章的時候,皇帝那邊也第一時間開始了行動。
先是將原本屬於兩名宰執的奏章全都搬入了宮中,而後,就是從太學中選了幾名沒有實職,但才學兼優的學生。
太學生,在齊朝的曆史中,尤其是在靖平之變期間的曆史中,是很有存在感的。
之前請願誅殺六賊的,就是京師中的太學生。
齊朝的人才選拔製度,不僅僅隻有科舉。科舉考試是針對所有平民子弟都可以參加的一種人才選拔製度,可以說是大浪淘沙,隻有考中進士的才有機會正式進入官場,而舉人、秀才,往往就隻有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才做個臨時替補。
而太學,等於是有地方官學推送到中央的“保送生”。隻要通過入學考試,在學校修夠足夠的學分,即使不用參加科舉,一樣可以賜同進士出身而入仕。
當然,太學生也可以選擇憑自己的真本事去硬考科舉而入仕,這種就屬於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牛人了。
當年王文川就對太學進行過一係列改革,也去太學等地講學,很受學子們的歡迎。
總之,太學基本上全麵承擔太學生的一些開銷,並且會將這些學生輸送給國家做人才,屬於是一個大型的人才儲備基地。
但……齊朝的那些先皇們,對太學生的態度,卻談不上有多在意。
就拿齊英宗來說。
當時京師的太學生集體上疏請求誅殺六賊,還鬧出了大遊行。齊英宗正好順水推舟誅殺了六賊,表麵上是為了平民憤,實際上還是為了將朝政大權收回自己的手中。
而對於那些請願的太學生們,卻沒有一人真正得到重用。
因為對於齊英宗來說,這些太學生就像是後世的憤青,他們讀過書,知曉大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但要讓他們入朝做官?那不好意思,他們差得太遠了。
顯然,對皇帝來說,還是侵淫官場已久的那些官員們,用起來更加順手。
所以,曆朝皇帝對於太學的重視,往往都是浮於表麵的,沒有人真的考慮將太學生提拔成什麽實權官職。
而此時的這位官家……
竟然在太學中選拔了幾個成績優秀的太學生,直接讓他們到皇宮中辦公了!
當然,皇宮肯定是群臣日常奏事議事的外殿,不可能到後宮去。
可這意味著什麽?
據說,當今的官家讓這些太學生去看奏疏,仔細研究之後,再給他進行非常扼要的口頭匯報。而後,官家再給出口頭答複,由這些太學生直接稟筆批紅,斟酌措辭和細節,最後分發下去。
這件事情傳揚出去之後,朝中的大臣們免不了又是一陣驚慌。
難不成皇帝真能一個人就把這些政事全都辦了?
原本一個人批閱幾百奏疏確實不可能,可若是有了這些太學生的幫忙呢?
不過他們最開始慌了一陣,但仔細計算過奏疏的數量之後,就又放下心來。
每天的奏疏達到一百餘件,而奏疏中所說的事情,更是達到三百多件!
按照每件奏章一千字來計算,每天的奏章都得有十萬字。
就算皇帝讓這些太學生先篩選一番,總結得簡明扼要之後匯報,自己再口述、由太學生們稟筆,這也是相當可怕的工作量。
而百官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官家或許能堅持那麽兩三天,但絕對不可能長久!
因為要處理這些奏章,可不是隨便寫個“知道了”就行了的。
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皇帝必須分得清楚,否則就有被架空的危險。
群臣發現皇帝根本無法區分重要和不重要地事情,那麽就會開始動歪腦筋了。
就算皇帝能堅持一天兩天,那一個月呢?一年呢?十年呢?
難道你作為皇帝,一天都不休息了嗎?
總之,官員們覺得皇帝絕對不可能堅持下去,即便能堅持個十天半月,後來的處理效率也會飛速下降,體力腦力都跟不上。
堅持下去,勝利還是會屬於群臣的。
隻不過擔任吏部尚書的王世雍,卻越發覺得不對勁了。
因為從皇帝給他批閱的奏章來看,這位年輕的官家不僅沒有累得昏了頭,反而腦子非常清楚!
王世雍奏疏中的那些小心思,全都被無情點破,皇帝責令他老實照辦不要耍花樣。而且,每次回複的都是簡明扼要,直指要害,甚至比有宰執的時候,處理得還要更加順暢。
王世雍越發害怕了。
他隱約意識到了這其中的危險。
如果對皇帝來說,包括宰執在內的群臣,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替代的……
那麽,他能幹出些什麽事來?
……
垂拱殿旁的文德殿。
此地本來是皇帝每日上朝和退朝前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但此時卻顯得熱鬧非常。
幾名太學生在這裏被安排了坐榻,正在翻閱堆積如山的奏疏。
而他們每翻閱完了一批奏疏、徹底了解了奏疏裏說的事情之後,就會輪流來到樊存的麵前,向他簡明扼要地匯報奏疏中的內容。
而樊存則是按照盛太祖的建議,口頭給他們批複,再由他們回去在奏疏上批紅。
最開始的時候,樊存和盛太祖當然也要看這些人披紅之後內容,是否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說的意思。有沒有出於能力或者動機的原因,做出的一些歪曲或者修改。
第一次發現隻是警告,但第二次發現就要治罪,第三次發現,就得換人了。
經過大約兩日的整頓,這些太學生總算是基本適應了整個流程,並穩定了下來。
這很正常,因為太學生畢竟都是一群很有才學的人,即便他們不懂政務,但隻是做個傳達、披紅的工作,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實際上,他們此時幹的活,跟大盛朝的秉筆太監差不多,都是為了給皇帝分攤工作量的。
盛太祖雖然勤政,是出了名的勞模,但很多奏疏洋洋灑灑,字數多卻難以說到重點,全都自己看的話,很多時間都被浪費了。
所以,幹脆讓這些太學生來幫忙。
隻要運用得當,政事的處理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截。
當然,盛太祖也不可能完全信任這些人,不僅每天都要隨機選取一些奏疏進行抽查,還向他們申明了事後的追究製度。如果有太學生沒有如實轉述奏折中的意思,有所曲解,或者沒有如實按照皇帝的意思披紅,那是要論罪的,最嚴重的情況是要斬首的。
恩威並施之下,這些太學生們,幹得倒是很不錯。
如果用現代的情況來做比喻,那就是從國內的頂尖大學裏選了一些最優秀的學生,去政府部門中掛職。
這些太學生平日裏雖然很積極地想要參與到政事中,但從沒有皇帝真的給過他們這個機會。
可現在,他們不僅能進入皇宮,為皇帝批閱奏章,還可以跟皇帝麵對麵地交流。
這是多麽大的恩典?
在以前,這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這些太學生們一個個的都十分積極,簡直就要跟盛太祖一樣,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這些奏疏給批閱好。
而在這個過程中,盛太祖也在看著這些太學生們的表現。
其中有能做實事的、在處理政務地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就都可以記下來。
等到時候有哪個官員不聽話了?好說,直接哢嚓掉,讓這些太學生頂上去就行了。
這一番操作下來,樊存就通過盛太祖這個官方外掛,將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確保了朝堂地穩定,接下來自然就是要興大獄了。
……
接下來的幾日中,各種大案開始不斷地浮出水麵。
在樊存的授意下,禦史台火力全開,不斷彈劾各種官員貪贓枉法。
而樊存則是大手一揮,全都徹查!
當然了,在這些大獄之外,他也加入了一點個人的喜好。
比如,一些官員明顯看起來就不太配合,抓!
還有一些官員一聽名字就不是什麽好人,抓!
這其中,也包括了此時正在擔任禦史中丞的秦會之。
樊存已經忍了好幾天了,現在終於可以動手,第一時間就將秦會之給抓了起來,換了個人去做禦史中丞。
當然了,有些官員的黑料好找,有些官員的黑料不太好找。
畢竟此時的武德司,作為一個特務機構來說,還是不太合格的,跟大盛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比起來,業務能力差得有點遠。
所以,就得想別的辦法了。
好在哪怕是在齊朝,皇帝想搞死一名臣子,手段也多得是。
對於那些在靖平之變中替金人擄掠金銀財帛、搶奪婦女的,論罪。
對於那些辦事不力、許多措施推行太慢的,論罪。
最後找來找去,樊存發現此時的秦會之,還真沒什麽太多的黑料。
此時的秦會之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但要說很明確的貪贓枉法的證據,或者說是給金人當狗的行為?目前還真沒有。
他是靖平之變後被擄到金國之後,才幹出這些事情來的。
最後樊存也麻了,幹脆大手一揮:“那就直接定一個莫須有吧!”
反正說你賣國你就賣國了,在未來的時間線裏賣就不是賣了?必須處理!
至於吏部尚書王世雍,他確實踏踏實實地把革除恩蔭的事情給辦完了。
樊存沒打算放過他,畢竟他之前幫金人擄掠了城中的許多婦女,激起了極大的民怨。
不過看在他還算識趣的份上,暫時留著他,秋後算賬。
大批的官員,直接被拉到街上遊街。
罪過比較重的,直接當著京城老百姓的麵問斬;罪過比較輕的,或者是革職,或者是抄沒家產,總之,使勁收拾就是了。
而每次問斬的時候,監斬官都會在百姓麵前大聲念誦這些官員的罪狀,一件一件、條理清晰。
對於秦會之,樊存也特別關照了,必須得給我找個理由殺了!
這樣不講道理的行為,自然也引發了百官的極大抗議。
皇帝豈能這麽做!
還要不要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祖訓了?
朝中的官員,唇亡齒寒、人人自危,自然是洶洶然、抗議的聲浪一波接著一波。
而樊存的回答也相當直接。
有罪的,下獄!
沒罪的,無視!
如果無視之後還逼逼賴賴的,那就直接免官,你愛去哪玩去哪玩吧。
反正現在不管缺了誰,朝政都能運轉,那又何必再看百官的臉色?
剛開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在抗議。
過了沒多久,隨著大批官員的下獄,一些官員意識到了情況不對,非常聰明地閉了嘴。
又過了一段時間,意識到“時代變了”的官員越來越多。
他們發現,雖然各個部門出現了一些職位的空缺,但這些空缺很快就被皇帝用一些太學生給堵上了。而且,即便一些職位有空缺,這些部門還是在正常的運轉中,絲毫沒有癱瘓。
更何況,京師百姓對這種情況不僅沒有跟他們站在一起,反而是拍手稱快……
每次有官員被問斬,都是裏三層外三層,人山人海。
監斬官每念出一條罪狀,都會有百姓大喊:“該殺!”
等到這些官員人頭落地的時候,還會有不少百姓高呼,官家聖明。
這怎麽看,當今的官家都不像是民心盡失的樣子……
顯然,士大夫們所謂的民意,很多時候隻是用來忽悠皇帝的借口而已。他們隻是在借助各種各樣的民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
而一旦皇帝也掌握了這種手段,並且玩得比他們還溜的時候,官員們所謂的民意,就瞬間不好使了。
於是,就算他們想用這一點來勸諫,也根本說不出口了。
此消彼長之下,整個朝堂以極快的速度從上至下來了一輪大換血。
而包括革除恩蔭在內的一係列舉措,也都快速地推行了下去。
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大部分的事情全都走上了正軌。
一番折騰之後,樊存總算是鬆了口氣。
之前盛太祖的那個副本,他沒有扮演皇帝身份的盛太祖,所以錯過了批閱奏章這部分的扮演。
而現在,他算是體會到盛太祖的勞模狀態是多麽可怕了。
總之,朝中的事情經過這短短的不到半月的時間,基本上整頓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該去處理城外的金人了!
7017k
我不是當朝宰執嗎?
就皇帝一句話……就廢了?
張靜邦簡直有些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因為……顯得有些太過兒戲了!
要知道,齊朝曆來雖然也有罷免宰執的先例,但往往都會有一個特定的過程。
首先是傳出風聲,讓人能夠感覺到皇帝的心思發生了變化,有了改換宰執的想法;其次是各路禦史或者官員聞風而動,開始圍攻、參劾;再次是朝堂上大家吵得不可開交,各方勢力紛紛表態,而皇帝從中拉偏架,逐漸確立一種廢立宰執的有利氛圍;最後才是順理成章地找個合適的理由,將宰執給廢了。
而且,廢了宰執往往也不是直接罷官,畢竟能當宰執的那都是朝中重臣,除非是皇帝對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否則基本上都是貶官或者下放到地方上去,遠離權力中樞。
總之,這一套基本上是齊朝官場的潛規則,極少有不按這一套來辦事的。
所以士大夫之間互相攻擊,也都會彼此留三分餘地,不至於互相趕盡殺絕。畢竟你有得勢的時候,就有失勢的時候,得為自己落魄之後的事情想一想。
然而,當今官家卻完全不管這些啊!
事先有風聲傳出來嗎?沒有,張靜邦完全不覺得皇帝要廢掉自己。
有各路禦史、官員聞風而動、參劾他的情況嗎?也沒有,朝臣跟張靜邦的關係還挺不錯的。
朝堂上有爭吵嗎?沒有,皇帝一句話,就直接廢了,甚至根本沒給群臣反應的時間!
前邊這三步都沒有,直接就跳到了最後一步,也難怪張靜邦有種活在夢裏的感覺,到現在還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而此時在他的府邸中,包括吏部尚書王世雍在內的七八名大臣,齊聚一堂。
王世雍苦著臉:“張相,這,這該怎麽辦啊?”
張靜邦感覺自己腦仁有點疼:“別叫我張相,我現在已經不是宰執了……”
這些大臣們之所以來找張靜邦,顯然也是被今天皇帝在金鑾殿上的那一套組合拳給打懵了。
一方麵來說,他們作為官僚係統內的人,跟張靜邦走得比較近,這種大事發生之後要來慰問一番;但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他們對於皇帝要革除恩蔭的事情,既慌張又不甘心,所以想來商量個對策。
張靜邦雖然已經不是宰執,但名望這種東西,還是存在的。
就像齊惠宗一朝的權臣蔡元長或者童道輔,雖然有一段時間致仕退休了,但仍舊有許多官員往來,他們也仍舊對朝政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門生故吏遍天下,已經形成了一場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而網中之人不論是否在職,都是有能量的。
張靜邦此時的勢力當然比不過蔡元長或者童道輔,可他畢竟是矮子裏拔將軍、最後一位當過宰執的人了。
“張相……你見多識廣,你說說,官家今天朝堂上最後一句話,是什麽意思啊……”一名官員顫巍巍地說道。
今日朝堂上,皇帝最後撂下一句話:“誰告訴你們朝中一定要有宰執了?”
這句話,讓朝中的群臣都懵了。
什麽意思?沒有宰執?
那以後六部的公文,我們送到哪去?原本宰執要做的那些事情,誰來做?
這不是將朝政大事視作兒戲嗎?
張靜邦一臉茫然地看著他,那意思十分明確。
你問我,我問誰?
我特麽怎麽會知道啊!
不過張靜邦畢竟是見過世麵的,他略一思考,然後問道:“那麽官家散朝之後,有沒有再說些什麽?有沒有什麽特殊的動作?”
一名官員想了想:“官家似乎是說,要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所有奏章,全都送到他宮裏去……”
此言一出,眾人全都倒吸一口涼氣。
他們不傻,能很清楚地知道這到底意味著什麽。
看官家這架勢,難道是要全都自己幹?
原本的流程,是宰執處理各種政務,皇帝雖然也可以過問,但一般不會親力親為。
但現在,宰執沒有了,原本宰執負責批閱的那些奏章也全都送到了宮中,這信號還不明顯嗎?
這是皇帝要擼袖子自己上啊!
那麽,估計以後也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宰執了。
一名官員反應過來,臉色煞白地說道:“張相,官家豈可如此?這,你得想個辦法啊!”
張靜邦有些沒好氣地說道:“我能有什麽辦法!”
其他官員紛紛說道:“沒辦法也得有辦法啊!張相,官家要做的事情如果真的成了,這偌大的京城中,還有我們的容身之地嗎?”
其他的官員也很急,因為這絕不是張靜邦一個人的事情。
從表麵上來看,張靜邦作為宰執直接被免官,損失是最大的。但其他官員,其實也都有隱形的損失。
因為宰執的權力被取消,是所有文官共同的損失!
這些文官以後也都期待著自己能做到宰執之位,雖說現在看著還沒什麽希望,但他們還有的是時間呢,以後的事情誰說得準?
可如果官家真的取消了宰執之位,那他們可就再也沒有成為宰執的機會了。
又有一名官員說道:“張相,王尚書。恩蔭的事情,也得想想辦法啊!本朝太祖時就為我們群臣定下的規矩,不能就這麽被破了啊!”
其他的官員也紛紛響應:“是啊,恩蔭的事情也得想辦法!”
他們紛紛看向王世雍:“王尚書,此事你一定得頂住!取消恩蔭的事情,一定不能推下去,否則我等以後還有好日子過嗎?”
王世雍差點氣得翻白眼:“諸位同僚,你們是否也太看得起我了?這事是我一個人能扛得住的嗎!”
他也很無語,你們說得倒是輕巧!
誰都能看出來,官家把革除恩蔭這件事情交給了吏部來辦,如果他這個吏部尚書推諉不辦,那麽短時間之內,這個政策確實是實施不下去。
但是,你們當官家傻?
他若是直接以辦事不力將我砍了,換上別的人呢?
你們倒是沒損失,我可是要掉腦袋的!
其他官員仍舊不依不饒:“王尚書!此事絕非你一人的事情,乃是與朝中群臣息息相關!不能為了你的一時安危,便讓我等的子孫後代也全都受損啊!為子孫計,此事,妥協不得!”
王世雍臉都氣黑了,他很想說,你行你上!
要不這個吏部尚書的位置你來坐!
王世雍這個人,膽子並不大。或者說,欺壓百姓的膽子大得很,但跟皇帝對著幹的膽子,他是沒有的。
否則當初也就不會如此熱衷於在城中搜刮女子送給金人了。
此時這位新官家登基之後,已經殺了一名宰執、廢了一名宰執,他是瘋了,還敢跟官家對著幹?
所以,任由這些大臣百般勸說,王世雍頭都搖得像是撥浪鼓一樣,說什麽都不同意。
最後,還是張靜邦說話了。
“好了,大家都先別吵了!
“我看,此事應該還有轉圜的餘地。”
眾臣問道:“如何還有轉圜餘地?張相快請講!”
張靜邦輕輕歎了口氣:“當今官家雖然擺出了一副要廢宰執、所有政務事必躬親的架勢,可在我看來,這終究是不可能的。
“朝廷政務何其繁瑣?
“按照原本的情況,除了六部、禦史台等機構要各司其職以外,至少需要兩到三名宰執,才能將這些政務處理幹淨。
“官家此時雖然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架勢,要將所有政務全都收到自己手中,但官家又怎麽可能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
“而且,還是幹三個宰執的活!
“所以,不出三日,官家的宮中必然是奏章堆積如山,各項事務嚴重積壓。
“到時候朝會上,你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要求官家再選出宰執。
“官家見識到朝中政務的繁雜,自然也會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到時候你們再想辦法討價還價,在恩蔭等事情上與官家講講條件,就更有可能成功。”
群臣恍然點頭:“原來如此!還是張相想得明白!”
“這等簡單的道理我等之前為何沒有想到?果然還是被這個新官家給唬住了。”
“是啊,這位新官家雖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治國方麵,還是沒什麽經驗的。這樣一番姿態,估計也是為了立威,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
“鬧到最後,多半是大家各退一步,官家平穩交接、樹立權威,我等收斂一點,但利益不損,也就這樣過去了。”
此言一出,這些大臣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他們這樣想,倒是也很有道理。
畢竟從他們的視角來看,這位鄆王,是無論如何也幹不成廢宰執這件事的。
鄆王是何許人也?
或許很聰明,能考中狀元;或許在軍事方麵很有才能,可以統帥西軍。
但是,他憑什麽可以自己一個人幹三個宰執的活?
要知道,宰執裏,狀元公之類的天才多得是,而且都是從各級官職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的,處理政務的能力都強的爆表。
這樣的人,尚且需要兩三個人,才能將朝中政務給處理幹淨。往往還很不輕鬆。
鄆王憑什麽?
他一沒有基層的執政經驗,二沒有如此旺盛過人的精力,三沒有事事親力親為的必要。
所以,眾人得出一個結論。
這位新官家之所以擺出了一副要廢宰執的架勢,實際上不是真的要廢宰執,而是要以此,跟百官談條件。
先做出一副“你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可替代的”這種姿態,在群臣中立威,防止自己以後政令不通,等群臣知道錯了、認慫了,他就再順理成章地將這些事情分派下去。
這麽一番折騰之後,群臣更加聽話了,官家自己也不需要真的那麽辛苦。
嗯,看起來,這確實是個好計策,而且,應該也是唯一的一種可能。
隻是這計策一旦被群臣看穿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些大臣開始考慮著,既然官家不可能真的將所有的政務親力親為、百官並不是真的可有可無,那我們是不是隻需要稍微做做麵子工程就行了?
沒必要被官家嚇住,直接將核心利益全都交出去了吧?
想通了這一點,這些官員全都長出一口氣,紛紛向點破這一點的張靜邦道謝。
“張相果然是洞若觀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張相未來必然還有再起的時候,下官翹首以盼了!”
“諸位,以後也要常來張相府上拜會,咱們以後也少不了張相的提點。”
“那下官就先告辭了!”
他們全都心滿意足地告退。
隻是這其中,王世雍並沒有跟他們一樣想。
“事不關己,這群人當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我是吏部尚書啊!革除恩蔭這件事情,官家可是指名點姓地交給我了!
“若是此事推行不力,他們自然是樂見其成,可官家真的惱羞成怒了,我恐怕是難逃一死……
“不管他們怎麽想,恩蔭這個事情我還是得抓緊去辦……”
王世雍還是再度選擇了從心。
畢竟他的立場跟其他人不同,而且多年的求生經驗讓他敏銳地嗅到了一些什麽,總覺得此時還是……保住狗命要緊。
……
幾天後。
刑部衙門。
王世雍看著手中發回來的奏疏,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這幾日,他一直在推動革除恩蔭的方案。
官家已經給了他一份相當明確的方案,王世雍就算是想從中做手腳也根本沒機會。不過這方案的種種推進過程和細節,他這個吏部尚書還是得不斷上報的。
吏部中有專門負責恩蔭的部門,也就是驗封司,包括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等事務。王世雍每天盯著下邊,也留意著上邊。
而每一份奏疏遞交上去,過不了多久總能再發回來。
而發回來的奏疏,上麵基本上都寫好了皇帝的處置意見,沒有模糊操作或者和稀泥的餘地。
王世雍雖然在吏部衙門,但外麵的事情,他也有所耳聞。
在朝中的官員們認為皇帝絕不可能一個人批閱這麽多奏章的時候,皇帝那邊也第一時間開始了行動。
先是將原本屬於兩名宰執的奏章全都搬入了宮中,而後,就是從太學中選了幾名沒有實職,但才學兼優的學生。
太學生,在齊朝的曆史中,尤其是在靖平之變期間的曆史中,是很有存在感的。
之前請願誅殺六賊的,就是京師中的太學生。
齊朝的人才選拔製度,不僅僅隻有科舉。科舉考試是針對所有平民子弟都可以參加的一種人才選拔製度,可以說是大浪淘沙,隻有考中進士的才有機會正式進入官場,而舉人、秀才,往往就隻有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才做個臨時替補。
而太學,等於是有地方官學推送到中央的“保送生”。隻要通過入學考試,在學校修夠足夠的學分,即使不用參加科舉,一樣可以賜同進士出身而入仕。
當然,太學生也可以選擇憑自己的真本事去硬考科舉而入仕,這種就屬於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牛人了。
當年王文川就對太學進行過一係列改革,也去太學等地講學,很受學子們的歡迎。
總之,太學基本上全麵承擔太學生的一些開銷,並且會將這些學生輸送給國家做人才,屬於是一個大型的人才儲備基地。
但……齊朝的那些先皇們,對太學生的態度,卻談不上有多在意。
就拿齊英宗來說。
當時京師的太學生集體上疏請求誅殺六賊,還鬧出了大遊行。齊英宗正好順水推舟誅殺了六賊,表麵上是為了平民憤,實際上還是為了將朝政大權收回自己的手中。
而對於那些請願的太學生們,卻沒有一人真正得到重用。
因為對於齊英宗來說,這些太學生就像是後世的憤青,他們讀過書,知曉大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但要讓他們入朝做官?那不好意思,他們差得太遠了。
顯然,對皇帝來說,還是侵淫官場已久的那些官員們,用起來更加順手。
所以,曆朝皇帝對於太學的重視,往往都是浮於表麵的,沒有人真的考慮將太學生提拔成什麽實權官職。
而此時的這位官家……
竟然在太學中選拔了幾個成績優秀的太學生,直接讓他們到皇宮中辦公了!
當然,皇宮肯定是群臣日常奏事議事的外殿,不可能到後宮去。
可這意味著什麽?
據說,當今的官家讓這些太學生去看奏疏,仔細研究之後,再給他進行非常扼要的口頭匯報。而後,官家再給出口頭答複,由這些太學生直接稟筆批紅,斟酌措辭和細節,最後分發下去。
這件事情傳揚出去之後,朝中的大臣們免不了又是一陣驚慌。
難不成皇帝真能一個人就把這些政事全都辦了?
原本一個人批閱幾百奏疏確實不可能,可若是有了這些太學生的幫忙呢?
不過他們最開始慌了一陣,但仔細計算過奏疏的數量之後,就又放下心來。
每天的奏疏達到一百餘件,而奏疏中所說的事情,更是達到三百多件!
按照每件奏章一千字來計算,每天的奏章都得有十萬字。
就算皇帝讓這些太學生先篩選一番,總結得簡明扼要之後匯報,自己再口述、由太學生們稟筆,這也是相當可怕的工作量。
而百官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官家或許能堅持那麽兩三天,但絕對不可能長久!
因為要處理這些奏章,可不是隨便寫個“知道了”就行了的。
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皇帝必須分得清楚,否則就有被架空的危險。
群臣發現皇帝根本無法區分重要和不重要地事情,那麽就會開始動歪腦筋了。
就算皇帝能堅持一天兩天,那一個月呢?一年呢?十年呢?
難道你作為皇帝,一天都不休息了嗎?
總之,官員們覺得皇帝絕對不可能堅持下去,即便能堅持個十天半月,後來的處理效率也會飛速下降,體力腦力都跟不上。
堅持下去,勝利還是會屬於群臣的。
隻不過擔任吏部尚書的王世雍,卻越發覺得不對勁了。
因為從皇帝給他批閱的奏章來看,這位年輕的官家不僅沒有累得昏了頭,反而腦子非常清楚!
王世雍奏疏中的那些小心思,全都被無情點破,皇帝責令他老實照辦不要耍花樣。而且,每次回複的都是簡明扼要,直指要害,甚至比有宰執的時候,處理得還要更加順暢。
王世雍越發害怕了。
他隱約意識到了這其中的危險。
如果對皇帝來說,包括宰執在內的群臣,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替代的……
那麽,他能幹出些什麽事來?
……
垂拱殿旁的文德殿。
此地本來是皇帝每日上朝和退朝前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但此時卻顯得熱鬧非常。
幾名太學生在這裏被安排了坐榻,正在翻閱堆積如山的奏疏。
而他們每翻閱完了一批奏疏、徹底了解了奏疏裏說的事情之後,就會輪流來到樊存的麵前,向他簡明扼要地匯報奏疏中的內容。
而樊存則是按照盛太祖的建議,口頭給他們批複,再由他們回去在奏疏上批紅。
最開始的時候,樊存和盛太祖當然也要看這些人披紅之後內容,是否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說的意思。有沒有出於能力或者動機的原因,做出的一些歪曲或者修改。
第一次發現隻是警告,但第二次發現就要治罪,第三次發現,就得換人了。
經過大約兩日的整頓,這些太學生總算是基本適應了整個流程,並穩定了下來。
這很正常,因為太學生畢竟都是一群很有才學的人,即便他們不懂政務,但隻是做個傳達、披紅的工作,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實際上,他們此時幹的活,跟大盛朝的秉筆太監差不多,都是為了給皇帝分攤工作量的。
盛太祖雖然勤政,是出了名的勞模,但很多奏疏洋洋灑灑,字數多卻難以說到重點,全都自己看的話,很多時間都被浪費了。
所以,幹脆讓這些太學生來幫忙。
隻要運用得當,政事的處理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截。
當然,盛太祖也不可能完全信任這些人,不僅每天都要隨機選取一些奏疏進行抽查,還向他們申明了事後的追究製度。如果有太學生沒有如實轉述奏折中的意思,有所曲解,或者沒有如實按照皇帝的意思披紅,那是要論罪的,最嚴重的情況是要斬首的。
恩威並施之下,這些太學生們,幹得倒是很不錯。
如果用現代的情況來做比喻,那就是從國內的頂尖大學裏選了一些最優秀的學生,去政府部門中掛職。
這些太學生平日裏雖然很積極地想要參與到政事中,但從沒有皇帝真的給過他們這個機會。
可現在,他們不僅能進入皇宮,為皇帝批閱奏章,還可以跟皇帝麵對麵地交流。
這是多麽大的恩典?
在以前,這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這些太學生們一個個的都十分積極,簡直就要跟盛太祖一樣,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這些奏疏給批閱好。
而在這個過程中,盛太祖也在看著這些太學生們的表現。
其中有能做實事的、在處理政務地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就都可以記下來。
等到時候有哪個官員不聽話了?好說,直接哢嚓掉,讓這些太學生頂上去就行了。
這一番操作下來,樊存就通過盛太祖這個官方外掛,將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確保了朝堂地穩定,接下來自然就是要興大獄了。
……
接下來的幾日中,各種大案開始不斷地浮出水麵。
在樊存的授意下,禦史台火力全開,不斷彈劾各種官員貪贓枉法。
而樊存則是大手一揮,全都徹查!
當然了,在這些大獄之外,他也加入了一點個人的喜好。
比如,一些官員明顯看起來就不太配合,抓!
還有一些官員一聽名字就不是什麽好人,抓!
這其中,也包括了此時正在擔任禦史中丞的秦會之。
樊存已經忍了好幾天了,現在終於可以動手,第一時間就將秦會之給抓了起來,換了個人去做禦史中丞。
當然了,有些官員的黑料好找,有些官員的黑料不太好找。
畢竟此時的武德司,作為一個特務機構來說,還是不太合格的,跟大盛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比起來,業務能力差得有點遠。
所以,就得想別的辦法了。
好在哪怕是在齊朝,皇帝想搞死一名臣子,手段也多得是。
對於那些在靖平之變中替金人擄掠金銀財帛、搶奪婦女的,論罪。
對於那些辦事不力、許多措施推行太慢的,論罪。
最後找來找去,樊存發現此時的秦會之,還真沒什麽太多的黑料。
此時的秦會之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但要說很明確的貪贓枉法的證據,或者說是給金人當狗的行為?目前還真沒有。
他是靖平之變後被擄到金國之後,才幹出這些事情來的。
最後樊存也麻了,幹脆大手一揮:“那就直接定一個莫須有吧!”
反正說你賣國你就賣國了,在未來的時間線裏賣就不是賣了?必須處理!
至於吏部尚書王世雍,他確實踏踏實實地把革除恩蔭的事情給辦完了。
樊存沒打算放過他,畢竟他之前幫金人擄掠了城中的許多婦女,激起了極大的民怨。
不過看在他還算識趣的份上,暫時留著他,秋後算賬。
大批的官員,直接被拉到街上遊街。
罪過比較重的,直接當著京城老百姓的麵問斬;罪過比較輕的,或者是革職,或者是抄沒家產,總之,使勁收拾就是了。
而每次問斬的時候,監斬官都會在百姓麵前大聲念誦這些官員的罪狀,一件一件、條理清晰。
對於秦會之,樊存也特別關照了,必須得給我找個理由殺了!
這樣不講道理的行為,自然也引發了百官的極大抗議。
皇帝豈能這麽做!
還要不要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祖訓了?
朝中的官員,唇亡齒寒、人人自危,自然是洶洶然、抗議的聲浪一波接著一波。
而樊存的回答也相當直接。
有罪的,下獄!
沒罪的,無視!
如果無視之後還逼逼賴賴的,那就直接免官,你愛去哪玩去哪玩吧。
反正現在不管缺了誰,朝政都能運轉,那又何必再看百官的臉色?
剛開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在抗議。
過了沒多久,隨著大批官員的下獄,一些官員意識到了情況不對,非常聰明地閉了嘴。
又過了一段時間,意識到“時代變了”的官員越來越多。
他們發現,雖然各個部門出現了一些職位的空缺,但這些空缺很快就被皇帝用一些太學生給堵上了。而且,即便一些職位有空缺,這些部門還是在正常的運轉中,絲毫沒有癱瘓。
更何況,京師百姓對這種情況不僅沒有跟他們站在一起,反而是拍手稱快……
每次有官員被問斬,都是裏三層外三層,人山人海。
監斬官每念出一條罪狀,都會有百姓大喊:“該殺!”
等到這些官員人頭落地的時候,還會有不少百姓高呼,官家聖明。
這怎麽看,當今的官家都不像是民心盡失的樣子……
顯然,士大夫們所謂的民意,很多時候隻是用來忽悠皇帝的借口而已。他們隻是在借助各種各樣的民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
而一旦皇帝也掌握了這種手段,並且玩得比他們還溜的時候,官員們所謂的民意,就瞬間不好使了。
於是,就算他們想用這一點來勸諫,也根本說不出口了。
此消彼長之下,整個朝堂以極快的速度從上至下來了一輪大換血。
而包括革除恩蔭在內的一係列舉措,也都快速地推行了下去。
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大部分的事情全都走上了正軌。
一番折騰之後,樊存總算是鬆了口氣。
之前盛太祖的那個副本,他沒有扮演皇帝身份的盛太祖,所以錯過了批閱奏章這部分的扮演。
而現在,他算是體會到盛太祖的勞模狀態是多麽可怕了。
總之,朝中的事情經過這短短的不到半月的時間,基本上整頓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該去處理城外的金人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