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在隰吉便宜經略史府,一個年約二十七、八的年青人正在教授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年青人身材消瘦,麵目清秀卻難掩內心的憂愁。小孩天真無邪,看到先生轉過背,就伏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看到先生轉過來,又起來裝模作樣地念念。
先生當然知道,看他身前沾的灰塵就明白是咋回事。
先生問:“鵬舉,你知道這是誰作的詞嗎?又是什麽意思?”
小孩問:“我知道,這是嶽元帥爺爺作的詞,《滿江紅--遙望中原》。意思是。。。。。。意思是。。。。。。”
“鵬舉,這你就不知道了吧?”隨著宏亮的聲音,一位身著鎧甲、四十開外、身材高大、胡須很長的將軍大踏步走了進來。
“爺爺。”小孩子撒嬌般跑向將軍。
“楊大人。”年青先生向將軍作了個揖。
楊大人抱起楊鵬舉對年青先生說:“裕之,我這孫子不好教吧?讓你受委屈了。”
叫裕之的先生說:“哪裏哪裏,令孫雖說頑皮,卻也聰明。誰家小孩不貪玩的?”
楊鵬舉說:“爺爺,我知道你敬重嶽元帥爺爺,他的詞我早都知道了的。這首詞的意思是:詞作上片是以中原當年的繁華景象來對比如今在敵人鐵騎蹂躪之下的滿目瘡痍。開首二句,寫登樓遠眺。詞人極目遠望中原,隻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仿佛有許多城郭。實際上黃鶴樓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見中原,這裏是表現詞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愛國深情。‘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四句,承上‘許多城郭’,追憶中原淪陷前的繁華景象。前二句為總括:花木繁盛,風景如畫;宮闕壯麗,氣象威嚴。(就愛讀書)後二句以兩處實地為例,寫宮內豪華生活。‘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嶽山,宋徽宗政和年間造。蓬壺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珠翠’,婦女佩帶的首飾,指代宮女。汴京皇宮內,宮女成群,歌舞不斷,一派富庶升平氣象。接下陡然調轉筆鋒,寫現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裏地麵。‘風塵’,這裏指戰亂。慨歎汴京慘遭金人鐵騎踐踏,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詞作上片以今昔對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華,與目前的戰亂險惡形成強烈反差,表露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感情,和報國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
詞作下片分兩層意思,慨歎南宋王朝統治下士兵犧牲,人民餓死,景況蕭索,希望率師北伐,收複中原。前六句為第一層。開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問,加以強調,詞人的憤激之情可見。要反擊敵人,收複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與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戰死,老百姓也在饑寒交迫下死亡。‘膏’,這裏作動詞‘滋潤’講,‘鋒’,兵器的尖端‘鍔’,劍刃。‘膏鋒鍔’,是說兵士的血滋潤了兵器的夾端,即兵士被刀劍殺死。‘溝壑’,溪穀。由於金兵的殺戳踐踏,兵民死亡殆盡,田園荒無,萬戶蕭疏,對此詞人不禁發出深沉的歎喟。後四句為一層。作為‘精忠報國’的英雄,詞人決不甘心如此,於是提出:‘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漢書·終軍傳》記終軍向漢武帝‘自請願受大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提銳旅’,率領精銳部隊。大將的口吻與氣度,躍然紙上。‘河洛’,黃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與上‘鐵騎滿郊畿’呼應,揮鞭渡過長江,消滅橫行‘郊畿’的敵人,收複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極為貼切,表現了必勝的信念。‘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騎黃鶴’,陸遊《入蜀記》:‘黃鶴樓舊傳費禕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結末用黃鶴樓典,不僅扣題,且帶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遊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後,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遊以盡興。(.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樂觀必勝的精神與信念洋溢字裏行間。詞作下片是歎息在南宋偏安妥協下,士兵犧牲,百姓死亡,景況蕭條。最後希望率師北伐,收複失地,然後回來重遊黃鶴樓。”
楊將軍說:“對。看來先生教得不錯。”他知道這詞楊鵬舉不知道背了多少次,還得給先生麵子。
楊將軍又說:“雖說這詞寫的和我們大金有深仇大恨,可是我並不恨嶽將軍。同為漢人,他反而是我們學習之榜樣。”
裕之也說:“嶽將軍天下誰人不讚?我這等外族也施施然敬之。”
楊將軍說:“裕之,你母親從並州(今太原)來信,讓你回去。”
裕之說:“有什麽大事發生?”
楊將軍說:“請隨我進屋細說。”
楊老將軍讓楊鵬舉自己玩後和裕之來到內堂說:“蒙古軍隊在國師木華黎的率領下橫掃山西,現在正猛攻並州(今太原),你母親讓你過去接你家人回河南避難。”
裕之說:“楊貞將軍,蒙古軍隊一旦攻破太原後,下一步的目標不就是你這隰州嗎?”
楊貞說:“是的,所以我這裏也不安全。我無法保全你家老小。這點還請您原諒。”
裕之說:“伯父說的是哪裏話,如今國難當頭,我輩當保家為國才是男兒本色,我送家小到河南後來和伯父共存亡。”
楊貞說:“不可。你是當世一奇才,失之可惜。我與你父親隴城府君元格相交甚厚,你哥好古也不在人世,現在你母就你一子,你定當侍奉她左右。”裕之說:“既如此,楊大人,我有個不請之求。”楊貞說:“裕之請講。”
裕之說:“這事吧,如果說韓大人在,我還真不敢提出來。可如今,誰都認為鵬舉就是你的孫兒。天下能知道他真實身份的沒有幾人。我有一女元儼,長得還算清秀,和令孫歲數相當。還望楊大人成全,讓他倆接為秦晉之好。”
楊貞說:“既然裕之都把話說到這份上,我代犬子克義允下這門親事。鵬舉還得靠大家的幫助才可以長為有用這材。”
裕之說:“我題詩一首,早些年作的。我已寫在手帕上。大人請看。”楊貞拿過手帕,上麵寫的是:“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楊貞說:“這首詞作於金章宗泰和五年,當時你年僅十六歲,在赴並州應試途中,偶遇一個獵人說了一個故事:獵人將捕到的雁殺了,另一隻已經逃出生天的雁卻不肯離去,不斷悲鳴,最後終於墜地自殺。你非常感動,花錢買了這對雁,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堆石為記,名為雁丘,寫下這首雁丘詞,千古傳唱。憑這首詞,天下誰人不知道你元好問的《雁丘辭》。”
元好問說:“伯父過獎。我今天寫這首詞在這張手帕上,有朝一日鵬舉可作信物到家下提親。倘若不能拿出些信物也無妨,可以背嶽元帥的《滿江紅--遙望中原》,我女背誦這首《雁丘辭》,須一人一句。當然我們都健在,這都是不用考慮的了。”
楊貞說:“還是裕之考慮得周到。我這就叫鵬舉進來。”
楊貞叫門人張安石把楊鵬舉叫進來,對他說:“鵬舉,快快拜見你嶽父。”
鵬舉左右觀望,除先生和爺爺外別無他人,對爺爺說:“哪來的嶽父?他和嶽元帥爺爺是一起的嗎?”
楊貞大為不滿,吼道:“休要胡說八道。你先生就是你嶽父。”
楊鵬舉當然知道嶽父是什麽意思,他姑爺任禮厚就是叫爺爺嶽父,也就是說先生有女要嫁給自己。他見爺爺動怒,不敢多說,跪倒在元好問麵前說道:“先生嶽父在上,請受小徒一拜。”
元好問哈哈大笑,說:“到底還是個孩子。”
楊貞無可奈何,說:“此子頑劣,無藥可救。勞你費了一年心血。”然後叫張安石送上一年的俸祿和盤纏接著說:“太原戰事吃緊,我也不為你餞行。你早去早把你母親送走。”
元好問說:“早走可以,俸祿和盤纏和一概不要。我來這裏教鵬舉不是為錢而來,是因你是我敬重的將軍。”
楊貞說:“我知道你視金錢如糞土,不過你遷居之後要用錢的地方可多了。你拿去也備不時之需。”
元好問這才收下。叫楊鵬舉陪他走走。
在路上,元好問對楊鵬舉說:“為師教你的武功心法都記住了?”
楊鵬舉說:“都記住了。”
元好問說:“恩,你平時要多加練習,不可偷懶。”
見楊鵬舉應允,元好問又說:“我教你的心法就是嶽元帥的《滿江紅--遙望中原》的前半部分,後半部是一招絕招,為師還沒有參悟出來,你要好好的鑽研。”
楊鵬舉心道:“一首詞咋就成了武功秘籍了。”
元好問說:“嶽元帥還有一本書,《武穆遺書》,這輩子誰得到誰可領兵打勝戰。聽說在宋朝,等你長大了不妨去看看。”
楊貞見元好問離開,心裏也放下一樁心事,馬上帶著張安石去壺口。他知道並州守將知太原府事、權元帥左監軍烏古論德升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可守軍不多,他得早作打算。楊鵬舉也嚷嚷著要去,楊貞喝叱道:“爺爺是辦事,又不是看風景。”
看著嘟噥著嘴的楊鵬舉,張安石道:“楊將軍,就讓他去吧!蒙古軍不是還沒打過來嗎?”
楊鵬舉說:“你看,張伯伯都同意了。”
楊貞看了眼張安石,他知道張安石武功高強,師傅是全真七子中的王處一,也就不再勉強。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在隰吉便宜經略史府,一個年約二十七、八的年青人正在教授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年青人身材消瘦,麵目清秀卻難掩內心的憂愁。小孩天真無邪,看到先生轉過背,就伏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看到先生轉過來,又起來裝模作樣地念念。
先生當然知道,看他身前沾的灰塵就明白是咋回事。
先生問:“鵬舉,你知道這是誰作的詞嗎?又是什麽意思?”
小孩問:“我知道,這是嶽元帥爺爺作的詞,《滿江紅--遙望中原》。意思是。。。。。。意思是。。。。。。”
“鵬舉,這你就不知道了吧?”隨著宏亮的聲音,一位身著鎧甲、四十開外、身材高大、胡須很長的將軍大踏步走了進來。
“爺爺。”小孩子撒嬌般跑向將軍。
“楊大人。”年青先生向將軍作了個揖。
楊大人抱起楊鵬舉對年青先生說:“裕之,我這孫子不好教吧?讓你受委屈了。”
叫裕之的先生說:“哪裏哪裏,令孫雖說頑皮,卻也聰明。誰家小孩不貪玩的?”
楊鵬舉說:“爺爺,我知道你敬重嶽元帥爺爺,他的詞我早都知道了的。這首詞的意思是:詞作上片是以中原當年的繁華景象來對比如今在敵人鐵騎蹂躪之下的滿目瘡痍。開首二句,寫登樓遠眺。詞人極目遠望中原,隻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仿佛有許多城郭。實際上黃鶴樓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見中原,這裏是表現詞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愛國深情。‘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四句,承上‘許多城郭’,追憶中原淪陷前的繁華景象。前二句為總括:花木繁盛,風景如畫;宮闕壯麗,氣象威嚴。(就愛讀書)後二句以兩處實地為例,寫宮內豪華生活。‘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嶽山,宋徽宗政和年間造。蓬壺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珠翠’,婦女佩帶的首飾,指代宮女。汴京皇宮內,宮女成群,歌舞不斷,一派富庶升平氣象。接下陡然調轉筆鋒,寫現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裏地麵。‘風塵’,這裏指戰亂。慨歎汴京慘遭金人鐵騎踐踏,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詞作上片以今昔對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華,與目前的戰亂險惡形成強烈反差,表露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感情,和報國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
詞作下片分兩層意思,慨歎南宋王朝統治下士兵犧牲,人民餓死,景況蕭索,希望率師北伐,收複中原。前六句為第一層。開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問,加以強調,詞人的憤激之情可見。要反擊敵人,收複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與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戰死,老百姓也在饑寒交迫下死亡。‘膏’,這裏作動詞‘滋潤’講,‘鋒’,兵器的尖端‘鍔’,劍刃。‘膏鋒鍔’,是說兵士的血滋潤了兵器的夾端,即兵士被刀劍殺死。‘溝壑’,溪穀。由於金兵的殺戳踐踏,兵民死亡殆盡,田園荒無,萬戶蕭疏,對此詞人不禁發出深沉的歎喟。後四句為一層。作為‘精忠報國’的英雄,詞人決不甘心如此,於是提出:‘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漢書·終軍傳》記終軍向漢武帝‘自請願受大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提銳旅’,率領精銳部隊。大將的口吻與氣度,躍然紙上。‘河洛’,黃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與上‘鐵騎滿郊畿’呼應,揮鞭渡過長江,消滅橫行‘郊畿’的敵人,收複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極為貼切,表現了必勝的信念。‘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騎黃鶴’,陸遊《入蜀記》:‘黃鶴樓舊傳費禕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結末用黃鶴樓典,不僅扣題,且帶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遊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後,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遊以盡興。(.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樂觀必勝的精神與信念洋溢字裏行間。詞作下片是歎息在南宋偏安妥協下,士兵犧牲,百姓死亡,景況蕭條。最後希望率師北伐,收複失地,然後回來重遊黃鶴樓。”
楊將軍說:“對。看來先生教得不錯。”他知道這詞楊鵬舉不知道背了多少次,還得給先生麵子。
楊將軍又說:“雖說這詞寫的和我們大金有深仇大恨,可是我並不恨嶽將軍。同為漢人,他反而是我們學習之榜樣。”
裕之也說:“嶽將軍天下誰人不讚?我這等外族也施施然敬之。”
楊將軍說:“裕之,你母親從並州(今太原)來信,讓你回去。”
裕之說:“有什麽大事發生?”
楊將軍說:“請隨我進屋細說。”
楊老將軍讓楊鵬舉自己玩後和裕之來到內堂說:“蒙古軍隊在國師木華黎的率領下橫掃山西,現在正猛攻並州(今太原),你母親讓你過去接你家人回河南避難。”
裕之說:“楊貞將軍,蒙古軍隊一旦攻破太原後,下一步的目標不就是你這隰州嗎?”
楊貞說:“是的,所以我這裏也不安全。我無法保全你家老小。這點還請您原諒。”
裕之說:“伯父說的是哪裏話,如今國難當頭,我輩當保家為國才是男兒本色,我送家小到河南後來和伯父共存亡。”
楊貞說:“不可。你是當世一奇才,失之可惜。我與你父親隴城府君元格相交甚厚,你哥好古也不在人世,現在你母就你一子,你定當侍奉她左右。”裕之說:“既如此,楊大人,我有個不請之求。”楊貞說:“裕之請講。”
裕之說:“這事吧,如果說韓大人在,我還真不敢提出來。可如今,誰都認為鵬舉就是你的孫兒。天下能知道他真實身份的沒有幾人。我有一女元儼,長得還算清秀,和令孫歲數相當。還望楊大人成全,讓他倆接為秦晉之好。”
楊貞說:“既然裕之都把話說到這份上,我代犬子克義允下這門親事。鵬舉還得靠大家的幫助才可以長為有用這材。”
裕之說:“我題詩一首,早些年作的。我已寫在手帕上。大人請看。”楊貞拿過手帕,上麵寫的是:“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楊貞說:“這首詞作於金章宗泰和五年,當時你年僅十六歲,在赴並州應試途中,偶遇一個獵人說了一個故事:獵人將捕到的雁殺了,另一隻已經逃出生天的雁卻不肯離去,不斷悲鳴,最後終於墜地自殺。你非常感動,花錢買了這對雁,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堆石為記,名為雁丘,寫下這首雁丘詞,千古傳唱。憑這首詞,天下誰人不知道你元好問的《雁丘辭》。”
元好問說:“伯父過獎。我今天寫這首詞在這張手帕上,有朝一日鵬舉可作信物到家下提親。倘若不能拿出些信物也無妨,可以背嶽元帥的《滿江紅--遙望中原》,我女背誦這首《雁丘辭》,須一人一句。當然我們都健在,這都是不用考慮的了。”
楊貞說:“還是裕之考慮得周到。我這就叫鵬舉進來。”
楊貞叫門人張安石把楊鵬舉叫進來,對他說:“鵬舉,快快拜見你嶽父。”
鵬舉左右觀望,除先生和爺爺外別無他人,對爺爺說:“哪來的嶽父?他和嶽元帥爺爺是一起的嗎?”
楊貞大為不滿,吼道:“休要胡說八道。你先生就是你嶽父。”
楊鵬舉當然知道嶽父是什麽意思,他姑爺任禮厚就是叫爺爺嶽父,也就是說先生有女要嫁給自己。他見爺爺動怒,不敢多說,跪倒在元好問麵前說道:“先生嶽父在上,請受小徒一拜。”
元好問哈哈大笑,說:“到底還是個孩子。”
楊貞無可奈何,說:“此子頑劣,無藥可救。勞你費了一年心血。”然後叫張安石送上一年的俸祿和盤纏接著說:“太原戰事吃緊,我也不為你餞行。你早去早把你母親送走。”
元好問說:“早走可以,俸祿和盤纏和一概不要。我來這裏教鵬舉不是為錢而來,是因你是我敬重的將軍。”
楊貞說:“我知道你視金錢如糞土,不過你遷居之後要用錢的地方可多了。你拿去也備不時之需。”
元好問這才收下。叫楊鵬舉陪他走走。
在路上,元好問對楊鵬舉說:“為師教你的武功心法都記住了?”
楊鵬舉說:“都記住了。”
元好問說:“恩,你平時要多加練習,不可偷懶。”
見楊鵬舉應允,元好問又說:“我教你的心法就是嶽元帥的《滿江紅--遙望中原》的前半部分,後半部是一招絕招,為師還沒有參悟出來,你要好好的鑽研。”
楊鵬舉心道:“一首詞咋就成了武功秘籍了。”
元好問說:“嶽元帥還有一本書,《武穆遺書》,這輩子誰得到誰可領兵打勝戰。聽說在宋朝,等你長大了不妨去看看。”
楊貞見元好問離開,心裏也放下一樁心事,馬上帶著張安石去壺口。他知道並州守將知太原府事、權元帥左監軍烏古論德升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可守軍不多,他得早作打算。楊鵬舉也嚷嚷著要去,楊貞喝叱道:“爺爺是辦事,又不是看風景。”
看著嘟噥著嘴的楊鵬舉,張安石道:“楊將軍,就讓他去吧!蒙古軍不是還沒打過來嗎?”
楊鵬舉說:“你看,張伯伯都同意了。”
楊貞看了眼張安石,他知道張安石武功高強,師傅是全真七子中的王處一,也就不再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