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然圖像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非夫遠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俯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纓絡,永托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蔭牛宿以耀峰,托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邈彼絕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曬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覩靈驗而遂祖,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覆重險而逾平。既克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過靈溪而一灌,疏煩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彤雲斐斖以翼櫺,曒日炯晃於綺疏。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衝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
“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閑。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岩,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這是東晉詩賦大家孫綽所寫的《天台山賦》。
大凡山水名勝,不管多麽清秀,多麽奇特,多麽旖旎多姿,但自然畢竟還是自然,總是離不開人,特別是文人墨客、名士顯宦的賞析。就象這天台山,本是個荒涼的地方,人跡罕至,草木未開。但自從東晉詩賦大家孫綽寫了一篇《天台山賦》之後,便名氣大增,一樣的山水,一樣的風物,便使多少高人雅士、仙道釋教所傾倒,於是便紛至遝來:有王羲之在此練筆,茅盈、葛玄等高道來此修煉,晉曇猷、曇蘭等高僧憩此坐禪,南朝顧歡居此課徒,此後,便是稱為東方黑格爾的智豈頁入山十三載,建十二刹,開創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至唐時,著名天文學家一行至國清寺算編新曆,大詩人寒山、拾得、豐幹吟詩唱偈於林間,日本高僧最澄西渡取經,台教東傳,天台山成了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國清寺也成了朝鮮天台宗,日本天台宗、日蓮宗的祖庭,一時間,佛徒如雲,影響深遠,天台山也成了名山,得了個“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美譽。這些都可說是歸功於孫綽寫的那篇《天台山賦》。
話說唐太和年間,襄陽有位僧人,名叫懷海,是一個得道的高僧。一日,炎夏永晝,懷海禪師在禪房閑坐,手裏拿著一本經書,不覺有些困倦,忽覺一陣清風吹來,手裏的經頁翩翩東飄,趕忙起身追隨,不覺來到一處,舉目四顧,這裏峰巒環抱,幽溪清心,還有一處空曠平坦的地方,風景佳美,臨溪邊,還有二間茅舍,禪師心裏凝感,正不辨是何地方時,隻見茅舍裏走出一位僧人,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一看便是位有道的高僧,遂不禁上前施禮,笑問道:“大師請了。”那高僧也忙答禮相問。
禪師因說道:“弟子剛才看經,不料一陣風吹散經書,弟子追隨,不覺來此,不知此處何地,望大師告知?”
那高僧笑道:“禪師可知劉、阮遇仙的故事?”
禪師聞言不覺大驚,說道:“此處莫非就是被稱為佛國仙山的天台山。”
那高僧笑道:“此地正是,禪師到此,也是有緣,不知禪師認為此地如何?”
禪師道:“此地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宅幽而勢阻,地廓而形藏,是佛家的寶地。”
高僧笑道:“禪師一言中的,果然高明。”
禪師道:“此地既是佛家的寶地,大師緣何隻以草舍為居?”
那高僧笑道:“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是為中道。豈是人隨便能強求的。”
禪師聽了,不覺有點憫然,於是又問道:“弟子愚濁,不能洞悉明白,何為有緣,何為無緣,望大師明示?”
高僧笑道:“此乃玄機,不可預泄,禪師日後便知。”
禪師還想再問時,隻見從那邊走來一位道人,大笑道:“我等了許久,原來你在這裏閑聊。”不由分說,便拉著那高僧就走,禪師不知何事,便也跟著走去。隻見二人對坐著,弈起棋來,不再理會禪師。
禪師自覺無趣,便信步往回走,忽覺一潭擋住去路。隻見一峰立於潭邊,象是一尊席地而坐的大佛,一瀑從峰邊噴湧而出,跌進圓圓的潭內,擊碎溶清堪綠的水麵,湧起雪白的浪花,風雷激蕩,壯美中帶幾分驚險。潭邊,還有一塊空地。禪師隻覺這地方又自不同,清華靈異無比,正自感歎時,忽覺腳下的地蹋了一塊,便跌進潭內。不覺驚醒,卻是麵柯一夢。
次日,禪師對弟子普岸說:“昨日為師夢有仙人指點,今天台山有一風水寶地,是安禪禮物的絕佳去處。為師本想親自前往,無奈年事已高,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汝可去之,弦揚我佛,普渡眾生。”這普岸仍是懷海禪師的高徒,二十歲受具足戒,成為正式僧人後,學思益進,律藏精通。懷海禪師曾稱讚他是“說法中人,最為第一。”
普岸遵照師命,告辭師傅,曆盡艱辛,終於來到天台山,果然是個好去處,千峰競秀,萬壑爭流,雲起霞飛,蔚為奇觀。更有眾多寺觀殿宇,建築華美,場麵肅穆,法鼓琅琅,香煙嫋嫋,一派“仙都佛國”的氛圍。普岸心下激動,便照師傅所說,一路尋找那風水寶地,一日,來到一座峰下,那峰象一塊巨大的碑,又象一席地而坐的佛,一瀑從峰邊陡峭的崖壁下噴湧而出,跌進峰下的潭內,激起雪白的浪花,堪是壯美,潭水一波三折,環繞而出,潭邊,有一塊空地,下對著對麵的那峰,空地的背後,便是一座高山。明水暗溪,龍潭虎背,真是個絕妙的去處。普岸心下歡喜,便在此造起了茅蓬,臨潭而居,修煉起來,暫時忘了尋找那風水寶地。
普岸居住不久,一日正在煉丹,忽見一隻斑斕白額的猛虎帶著乳虎咆哮而來。普岸用拐杖輕叩虎頭說:“貧僧聽說這座山是神仙和羅漢的住所,想借一塊寶地安禪禮物,請勿驚擾!”老虎聽後若有所悟,一步一回頭下山而去,普岸見狀,便尾隨著老虎走到一處空曠平坦的地方,隻風水縈山抱,風光佳美,臨溪邊還留有前人的築室遺址,跟師傅所說的毫無二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雙虎是引我到這裏來選址建寺的。
此後,普岸便在此築室修禪,建造寺院,廣收眾徒,並把寺院命名為報恩寺,以報仙人指點之恩。後來,報恩寺屢遭戰火,興了廢,廢了又興,規模不斷擴大,至宋紹興年間,被改名為萬年寺,名列當時全國十大名刹之首。
再說普岸建寺之後,仍時時不忘那山峰、潭水、瀑布和潭邊的那一塊空地,便又來找尋,卻遍尋不見,毫無蹤影,象是此峰、此潭、此瀑從未有過一般,才知這乃是天意,當下歎息了一會,自此無話。
“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蔭牛宿以耀峰,托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邈彼絕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曬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覩靈驗而遂祖,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覆重險而逾平。既克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過靈溪而一灌,疏煩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彤雲斐斖以翼櫺,曒日炯晃於綺疏。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衝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
“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閑。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岩,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這是東晉詩賦大家孫綽所寫的《天台山賦》。
大凡山水名勝,不管多麽清秀,多麽奇特,多麽旖旎多姿,但自然畢竟還是自然,總是離不開人,特別是文人墨客、名士顯宦的賞析。就象這天台山,本是個荒涼的地方,人跡罕至,草木未開。但自從東晉詩賦大家孫綽寫了一篇《天台山賦》之後,便名氣大增,一樣的山水,一樣的風物,便使多少高人雅士、仙道釋教所傾倒,於是便紛至遝來:有王羲之在此練筆,茅盈、葛玄等高道來此修煉,晉曇猷、曇蘭等高僧憩此坐禪,南朝顧歡居此課徒,此後,便是稱為東方黑格爾的智豈頁入山十三載,建十二刹,開創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至唐時,著名天文學家一行至國清寺算編新曆,大詩人寒山、拾得、豐幹吟詩唱偈於林間,日本高僧最澄西渡取經,台教東傳,天台山成了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國清寺也成了朝鮮天台宗,日本天台宗、日蓮宗的祖庭,一時間,佛徒如雲,影響深遠,天台山也成了名山,得了個“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美譽。這些都可說是歸功於孫綽寫的那篇《天台山賦》。
話說唐太和年間,襄陽有位僧人,名叫懷海,是一個得道的高僧。一日,炎夏永晝,懷海禪師在禪房閑坐,手裏拿著一本經書,不覺有些困倦,忽覺一陣清風吹來,手裏的經頁翩翩東飄,趕忙起身追隨,不覺來到一處,舉目四顧,這裏峰巒環抱,幽溪清心,還有一處空曠平坦的地方,風景佳美,臨溪邊,還有二間茅舍,禪師心裏凝感,正不辨是何地方時,隻見茅舍裏走出一位僧人,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一看便是位有道的高僧,遂不禁上前施禮,笑問道:“大師請了。”那高僧也忙答禮相問。
禪師因說道:“弟子剛才看經,不料一陣風吹散經書,弟子追隨,不覺來此,不知此處何地,望大師告知?”
那高僧笑道:“禪師可知劉、阮遇仙的故事?”
禪師聞言不覺大驚,說道:“此處莫非就是被稱為佛國仙山的天台山。”
那高僧笑道:“此地正是,禪師到此,也是有緣,不知禪師認為此地如何?”
禪師道:“此地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宅幽而勢阻,地廓而形藏,是佛家的寶地。”
高僧笑道:“禪師一言中的,果然高明。”
禪師道:“此地既是佛家的寶地,大師緣何隻以草舍為居?”
那高僧笑道:“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是為中道。豈是人隨便能強求的。”
禪師聽了,不覺有點憫然,於是又問道:“弟子愚濁,不能洞悉明白,何為有緣,何為無緣,望大師明示?”
高僧笑道:“此乃玄機,不可預泄,禪師日後便知。”
禪師還想再問時,隻見從那邊走來一位道人,大笑道:“我等了許久,原來你在這裏閑聊。”不由分說,便拉著那高僧就走,禪師不知何事,便也跟著走去。隻見二人對坐著,弈起棋來,不再理會禪師。
禪師自覺無趣,便信步往回走,忽覺一潭擋住去路。隻見一峰立於潭邊,象是一尊席地而坐的大佛,一瀑從峰邊噴湧而出,跌進圓圓的潭內,擊碎溶清堪綠的水麵,湧起雪白的浪花,風雷激蕩,壯美中帶幾分驚險。潭邊,還有一塊空地。禪師隻覺這地方又自不同,清華靈異無比,正自感歎時,忽覺腳下的地蹋了一塊,便跌進潭內。不覺驚醒,卻是麵柯一夢。
次日,禪師對弟子普岸說:“昨日為師夢有仙人指點,今天台山有一風水寶地,是安禪禮物的絕佳去處。為師本想親自前往,無奈年事已高,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汝可去之,弦揚我佛,普渡眾生。”這普岸仍是懷海禪師的高徒,二十歲受具足戒,成為正式僧人後,學思益進,律藏精通。懷海禪師曾稱讚他是“說法中人,最為第一。”
普岸遵照師命,告辭師傅,曆盡艱辛,終於來到天台山,果然是個好去處,千峰競秀,萬壑爭流,雲起霞飛,蔚為奇觀。更有眾多寺觀殿宇,建築華美,場麵肅穆,法鼓琅琅,香煙嫋嫋,一派“仙都佛國”的氛圍。普岸心下激動,便照師傅所說,一路尋找那風水寶地,一日,來到一座峰下,那峰象一塊巨大的碑,又象一席地而坐的佛,一瀑從峰邊陡峭的崖壁下噴湧而出,跌進峰下的潭內,激起雪白的浪花,堪是壯美,潭水一波三折,環繞而出,潭邊,有一塊空地,下對著對麵的那峰,空地的背後,便是一座高山。明水暗溪,龍潭虎背,真是個絕妙的去處。普岸心下歡喜,便在此造起了茅蓬,臨潭而居,修煉起來,暫時忘了尋找那風水寶地。
普岸居住不久,一日正在煉丹,忽見一隻斑斕白額的猛虎帶著乳虎咆哮而來。普岸用拐杖輕叩虎頭說:“貧僧聽說這座山是神仙和羅漢的住所,想借一塊寶地安禪禮物,請勿驚擾!”老虎聽後若有所悟,一步一回頭下山而去,普岸見狀,便尾隨著老虎走到一處空曠平坦的地方,隻風水縈山抱,風光佳美,臨溪邊還留有前人的築室遺址,跟師傅所說的毫無二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雙虎是引我到這裏來選址建寺的。
此後,普岸便在此築室修禪,建造寺院,廣收眾徒,並把寺院命名為報恩寺,以報仙人指點之恩。後來,報恩寺屢遭戰火,興了廢,廢了又興,規模不斷擴大,至宋紹興年間,被改名為萬年寺,名列當時全國十大名刹之首。
再說普岸建寺之後,仍時時不忘那山峰、潭水、瀑布和潭邊的那一塊空地,便又來找尋,卻遍尋不見,毫無蹤影,象是此峰、此潭、此瀑從未有過一般,才知這乃是天意,當下歎息了一會,自此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