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道教對玉皇大帝建立、管理三界秩序的闡述。三界秩序建立的形成原因是什麽呢?因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儀於此分,三才於此定,萬物於此生育。陰陽相生,萬物順應真常千變萬化,成就三界。三界之中人為萬物之靈,人生於宇宙之內,秉天地日月之精華,父母精血智慧而成形,無論貴賤,皆有靈明道性,為萬物之最。三代之後,人性猥偽,性弱的人墮於悲苦,性強的人略鬥於心。在這種陷坑迷障內性無法進步,無法挖掘真道本性,幾易獸類,暴性孳生。為了三界無數生靈的修真有道,為了使陰陽五行有序,天地劫有終數,閃亮的道德不致於在黑暗的磨礪中消亡,玉皇大帝在太始大,紀裏建立起三界最高政權,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18、道教對於玉皇大帝之源的闡述。玉皇大帝存在於始劫之先,本體是三清祖氣。道藏《真誥》曰:陰陽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早在太極方法之時,玉帝憫惜宇宙混沌不清,氣機沿塞,化育難行。曾經化身盤古,成理之正,成氣之清,成精之妙,成神之靈。法益三才,角立鼎分。玉帝形化人莊嚴之身。(光嚴妙樂國土)普光明心地。(普明香嚴山)經三千二百劫而證金仙位。初八百劫舍國,(化形)以示大道無為化育萬物真恒最貴。次八百劫慈慧,示物靈人神仙聖得道修煉的法則。再八百劫精智,示大道神聖仙真司法行政之術。後八百劫舍身,示身法兩忘,回歸宇宙大一統的必然屬性,與道同存的最高逍遙遊的境界。三千二百劫又表示超出三界,了達三乘。生死圓通。又經億劫化育有情,經緯天宇,無極聖眾尊玉皇為太極三洞最高宗主。八表最高宗主。玉皇布化開玉匱科,布化行政。傳五方誥命,秉教萬象,檢閱劫數,推運乾坤,主持真宰仙佛的黜陟超證,因緣果報,禦攝提格,大荒落界。發無量光明十七種,光孕慈善喜舍,遍照無極世界,大道眾生,普沾勝利。化無不化,養育適均。《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即是道體,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在金闋利濟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站靈寶天尊
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係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靈寶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
靈寶天尊像(7張)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靈寶天尊
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靈寶天尊
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係“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道教天神,為三清之第二位。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左位,大多手捧如意。太上玉晨大道君最早出於上清派,還另有“太清大道君”,靈寶派則有“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其第二中位編排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編排“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至《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仍分別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雲笈七簽》則分別撰《太上道君紀》、《太上玉晨大道君紀》。《大洞經》則雲:“上清高聖大道君者,一號玉晨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一)又“靈寶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後來上靈寶天尊
清派,靈寶派的這三種稱呼均融合為三清的第二位尊神了。《大洞真經》雲:“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矣!”(《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雲笈七簽》卷三)“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複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餘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洞淵集》卷一)“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二)。
三清,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色色小說?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起源與形成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曆代神元始天尊
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曆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棍噸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隻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誌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曆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辟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首。從曆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曆史完全相吻合。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噸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噸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18、道教對於玉皇大帝之源的闡述。玉皇大帝存在於始劫之先,本體是三清祖氣。道藏《真誥》曰:陰陽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早在太極方法之時,玉帝憫惜宇宙混沌不清,氣機沿塞,化育難行。曾經化身盤古,成理之正,成氣之清,成精之妙,成神之靈。法益三才,角立鼎分。玉帝形化人莊嚴之身。(光嚴妙樂國土)普光明心地。(普明香嚴山)經三千二百劫而證金仙位。初八百劫舍國,(化形)以示大道無為化育萬物真恒最貴。次八百劫慈慧,示物靈人神仙聖得道修煉的法則。再八百劫精智,示大道神聖仙真司法行政之術。後八百劫舍身,示身法兩忘,回歸宇宙大一統的必然屬性,與道同存的最高逍遙遊的境界。三千二百劫又表示超出三界,了達三乘。生死圓通。又經億劫化育有情,經緯天宇,無極聖眾尊玉皇為太極三洞最高宗主。八表最高宗主。玉皇布化開玉匱科,布化行政。傳五方誥命,秉教萬象,檢閱劫數,推運乾坤,主持真宰仙佛的黜陟超證,因緣果報,禦攝提格,大荒落界。發無量光明十七種,光孕慈善喜舍,遍照無極世界,大道眾生,普沾勝利。化無不化,養育適均。《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即是道體,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在金闋利濟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站靈寶天尊
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係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靈寶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
靈寶天尊像(7張)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靈寶天尊
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靈寶天尊
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係“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道教天神,為三清之第二位。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左位,大多手捧如意。太上玉晨大道君最早出於上清派,還另有“太清大道君”,靈寶派則有“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其第二中位編排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編排“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至《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仍分別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雲笈七簽》則分別撰《太上道君紀》、《太上玉晨大道君紀》。《大洞經》則雲:“上清高聖大道君者,一號玉晨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一)又“靈寶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後來上靈寶天尊
清派,靈寶派的這三種稱呼均融合為三清的第二位尊神了。《大洞真經》雲:“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矣!”(《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雲笈七簽》卷三)“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複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餘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洞淵集》卷一)“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二)。
三清,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色色小說?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起源與形成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曆代神元始天尊
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曆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棍噸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隻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誌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曆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辟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首。從曆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曆史完全相吻合。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噸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噸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