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地獄商人1.功德和陰德(個人之見,貽笑大方而已)
――一點妄言,信者行之,不信者笑之,沒事的時候看看沒有壞處的
首先個人感覺:不對的地方希望有人幫忙指點下,謝謝
不管是功德還是陰德,都是由心而出,而且必須是真心,沒有任何功名利祿覆蓋,什麽都不求的真心――要是抱著功利之類的心,那就落下乘了。
做好事還是默默的好:幫人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宣揚什麽,誇你一句頂多心理美美的,養成習慣反而容易飄飄然忘乎所以然,做好事是幫人,一句感謝足矣!
多做好事少做惡:人在做,天在看,老話常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做人還是多修善德的好點,哪怕不為其他,最少心安,對不?
至於為什麽做善事最好不讓人知道?一般情況下,人家知道了就會誇你,說某某人是善人怎麽這麽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你就做那麽點好事,知道誇的人越多,這獎勵分的功德越多,你實際上擠攥下來的就越少,所以想要哪種,自己看著辦!
另外,有事沒事多順手幫幫別人,哪怕是指個路,攙扶下老弱病殘孕,給別人讓個坐什麽的,不要一下子想積累太多,就像本人起的名字――功德無量,說實話,哪有什麽無量的功德,都有算計的,一口吃不了個胖子,不如咱積少成多,慢慢攥。
還有,希望大家不要亂搞“放生”之類的,特別是不論什麽品種、原本生活在什麽地方、是野生的還是家養的就亂放――放生、放生,顧名思義是放別人一條生路,現在的放生大多是“放死”,放生功德確實很大,可是你放死,個人感覺不算你殺生之罪已經萬幸了:
不是所有的魚、蝦、蟹、龜都適合放水裏,也不是所有的飛禽鳥獸都適合入山林,君不見,好多前腳放生的動物,沒過兩天就死在放生地附近了,為什麽?有些是因為你放生地不是野生生活的原地,至於家養的,更是放一個死一個――要知道它們可一直是人來喂養,至於如何野外覓食是一竅不通,你讓它們怎麽活?
所以我個人認為,除非是野生的、原產地的,否則還是不放的好!
還有,感覺勸人行善自己抄寫勸善的經文,所得的善不比動不動捐多少萬修佛像的差,所以看到為善的讚揚句搭個幫手,為惡的勸說一句阻止一下,一句話,一個幫助的問題,費不了多大的勁,隻有好處沒壞處的。
功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稱為修德,譬如明鏡,鏡麵上蓋滿了種種汙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行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性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這個標題也可看出,功德不是緣起及所緣的果報,利益、錢、物是果報,在第十品中也說得分明,經中原文有“功德”“福利”“果”“報”這些詞,仔細看的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功德不是福利,不是果報,是什麽?是善行!是布施、修寺、造像、抄經等善行!標題的意思就是說:分別考量布施功德所緣的福利福報。
與福德的區別
福德是可以自己與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錢、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淨心是可以讓福德轉化為功德。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福報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報,但是不管怎麽大也脫離不了六道。而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可以幫助勇猛精進修持佛法的自身脫離六道,來到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所必須的,簡單的說,就是功德大就是功夫得大力,功夫成片,果報自然稀有殊勝。
――另外,注意一點,不要想著靠修橋鋪路、蓋廟宇來掙功德――
淨空法師在一書中說到:
當年,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他以帝王之尊護持佛法),問他:我在江南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度出家人幾十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頭:並無功德.
一盆涼水澆頭,沒有功德啊
怎麽知道他沒有功德呢他有這個念頭就沒有功德,他還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哪來功德啊寺廟裏麵出這個錢,不是功德啊功德要自己修,功是功夫,一分功夫一分收獲啊功夫是什麽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淨心是德,清淨心是功夫,開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點錢,你的戒就得到了嗎出一點錢你就得到定了嗎出一點錢就開智慧了嗎功德不時福德,出錢出力修一點福德,不是功德,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
佛曰: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陰德很重要,如何積陰德?幾句經典的實話
陰德很重要,如何積陰德?幾句經典的實話陰德,就是默默做好事,不告訴別人。陰德是使命運向好裏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陰德,反而認為陽德(做了點好事嚷嚷的人們都知道了)隻是得到了一些虛名,於改變命運向好發展沒有太大的實際利益。
總之,多積積陰德沒有壞處:
1)如果錢還寬裕,別養二奶,偷偷幫助幾個貧困山區的學生。別讓人家知道你是誰,要不然見麵了多尷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裏一定會覺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膽的要好得多!
(2)遇到夜裏擺地攤的,能買就多買一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裏擺地攤?
(3)遇到學生出來打工的、勤工儉學的,特別是中學生、小姑娘。她賣什麽你就買點,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難,出來打工也需要勇氣的,鼓勵鼓勵她吧!
(4)撿到錢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實在缺錢就把現金留下。打電話告訴失主就說你在廁所裏撿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證、駕駛執照還給人家,一般人家也不會在乎錢了。把人家的地址記在你的筆記本上,以後發達了去找人家道個謙,把錢還給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聽某個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動告訴一聲。別不好意思,沒有人笑話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頭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車、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電話的替老人或小孩打個電話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兩個電話費!
(7)雨雪的時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報紙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買就全買,不能全買就買一份,反正吃什麽也是吃、看什麽也是看,買下來讓人早點回家!
(8)上車遇到老弱病殘、孕婦,讓座的時候別動聲色,也別大張旗鼓。站起來用身體擋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給需要的人,然後裝作下車走遠點。人太多實在走不遠,人家向你表示謝意的時候微笑一下!
(9)如果時間還寬裕,就請把這幾句話多轉幾個地方,畢竟好人多了咱們心裏也舒坦!謝謝!
隻要心中常存善念.
陰德是隱藏的德行,更是心念不動不求回報的德行,與陽德的公開行善立求回報是相反的。古德雲:“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為人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德則是做好事讓人知道,得到大家的稱讚而享有盛名”,其實被人稱讚就是一種享福,所以做了好事被人知道後,大家把你稱讚一番,那會把做好事所積的德都給抵消了。所以普塵也奉勸大家一句少聽奉承的話,別人“奉承”你,是你都沒付出就在享受了那更可怕。當然是人都喜歡聽好話,聽了感覺很舒服就會心滿意足(無心受者不在此內),“心滿意足也是養生的大忌”。對於陰德,古代稱之為“陰騭(zhi)“,《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談到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周易本義》裏麵也提到果報理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在陰德的闡述中,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家則用得時失時來解說,二者之間是事同名不同而已,但勸人向善的目的是相同的。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是用其道理的。試想做好事就是多交好朋友,而造惡為非則會樹立冤敵,普塵認為不管道家佛家儒家都談到積陰德,隻是說法不同而已,終極目標無非就是保命長生,根基好的人可以“得道成仙”都為此用矣。
昔人有雲,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其義本於孔聖讚易。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而曰積,不尚陽德而尚陰德也。慶而曰餘,不在一身而在子孫也。必舉家鹹務陰騭,而後可稱積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慶,而後子孫受其餘慶。是故餘慶易曉,而本然之慶難曉也。書曰,考終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慶乎,未盡也。當以二氏因果之說,參合易傳之說。
道家謂積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異諸仙籍,以至於入無極大道。佛家謂修淨業者,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至於成無上正覺。皆言此身之本慶也,其義隱然合於餘慶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有宋钜儒,興起斯文。以忠孝節義之綱維末造。真有罔極之功於萬世,而於此不無遺照焉。乃廓然盡掃天堂地獄,以及三世修因證果之說也。程朱蓋曰,君子有所為而為善,則其為善也必不真,何事談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觀於君子小人之心,無所為而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徹於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滌其名根。小人之作惡也多為利,苟不惕以罪福報應之果,必不足以奪其利根。程朱勉君子無所為而為善,獨不慮小人無所忌而為惡耶。然後知孔子道及餘慶餘殃之際,乃徹上徹下之言也。
愚講修身齊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為矩。而所以行庸德,謹庸言,亦必歸重於程朱之繩墨。獨於三世因果,及三祗修證之實際,則不得不破程朱之關。正欲斷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陰騭也。
修陰騭亦豈易言。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充無穿窬之心,則陰騭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寶,曰慈,日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
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
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
我不負人,而任人之負我。
我不謗人,而任人之謗我。
以深心提人於生死之海,而人以淺心鈍置之,毋棄毋亟。
以熱心共人於風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遺之,毋忮毋求。
銷大釁於曲突徙薪,而勳名有所不必取。
蒙極誣於明珠薏苡,而心跡有所不必明。
為國家扶欲墜未墜之紀綱,則眾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氣節自有也。
為世教發難明當明之道術,則眾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門戶自標也。
流俗之所爭趨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惡者吾察之。
幽則必闡,而過則必原。
其道必不詭於中庸,而其心則不求人知,而求天知。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為可知。
求可知之中,不求可為鄉願知,而求可為狂狷知。
不求可為狂狷知,而求可為中行知。
不求可為一鄉一國之善士知,而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
不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為萬世之善士知。
亦不必求為萬世之善士知,而求可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默相知於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之中。
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質諸三界之鬼神。
不求死後之榮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後聖。
則陰騭之至也。陰鷺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轉凡身而為聖身,離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從身所感本然之慶歟。一身不足以盡積善之慶,故其餘又及於子孫。皆感應自然之理也。傳家者審諸。
地獄商人1.功德和陰德(個人之見,貽笑大方而已)
――一點妄言,信者行之,不信者笑之,沒事的時候看看沒有壞處的
首先個人感覺:不對的地方希望有人幫忙指點下,謝謝
不管是功德還是陰德,都是由心而出,而且必須是真心,沒有任何功名利祿覆蓋,什麽都不求的真心――要是抱著功利之類的心,那就落下乘了。
做好事還是默默的好:幫人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宣揚什麽,誇你一句頂多心理美美的,養成習慣反而容易飄飄然忘乎所以然,做好事是幫人,一句感謝足矣!
多做好事少做惡:人在做,天在看,老話常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做人還是多修善德的好點,哪怕不為其他,最少心安,對不?
至於為什麽做善事最好不讓人知道?一般情況下,人家知道了就會誇你,說某某人是善人怎麽這麽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你就做那麽點好事,知道誇的人越多,這獎勵分的功德越多,你實際上擠攥下來的就越少,所以想要哪種,自己看著辦!
另外,有事沒事多順手幫幫別人,哪怕是指個路,攙扶下老弱病殘孕,給別人讓個坐什麽的,不要一下子想積累太多,就像本人起的名字――功德無量,說實話,哪有什麽無量的功德,都有算計的,一口吃不了個胖子,不如咱積少成多,慢慢攥。
還有,希望大家不要亂搞“放生”之類的,特別是不論什麽品種、原本生活在什麽地方、是野生的還是家養的就亂放――放生、放生,顧名思義是放別人一條生路,現在的放生大多是“放死”,放生功德確實很大,可是你放死,個人感覺不算你殺生之罪已經萬幸了:
不是所有的魚、蝦、蟹、龜都適合放水裏,也不是所有的飛禽鳥獸都適合入山林,君不見,好多前腳放生的動物,沒過兩天就死在放生地附近了,為什麽?有些是因為你放生地不是野生生活的原地,至於家養的,更是放一個死一個――要知道它們可一直是人來喂養,至於如何野外覓食是一竅不通,你讓它們怎麽活?
所以我個人認為,除非是野生的、原產地的,否則還是不放的好!
還有,感覺勸人行善自己抄寫勸善的經文,所得的善不比動不動捐多少萬修佛像的差,所以看到為善的讚揚句搭個幫手,為惡的勸說一句阻止一下,一句話,一個幫助的問題,費不了多大的勁,隻有好處沒壞處的。
功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稱為修德,譬如明鏡,鏡麵上蓋滿了種種汙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行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性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這個標題也可看出,功德不是緣起及所緣的果報,利益、錢、物是果報,在第十品中也說得分明,經中原文有“功德”“福利”“果”“報”這些詞,仔細看的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功德不是福利,不是果報,是什麽?是善行!是布施、修寺、造像、抄經等善行!標題的意思就是說:分別考量布施功德所緣的福利福報。
與福德的區別
福德是可以自己與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錢、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淨心是可以讓福德轉化為功德。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福報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報,但是不管怎麽大也脫離不了六道。而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可以幫助勇猛精進修持佛法的自身脫離六道,來到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所必須的,簡單的說,就是功德大就是功夫得大力,功夫成片,果報自然稀有殊勝。
――另外,注意一點,不要想著靠修橋鋪路、蓋廟宇來掙功德――
淨空法師在一書中說到:
當年,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他以帝王之尊護持佛法),問他:我在江南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度出家人幾十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頭:並無功德.
一盆涼水澆頭,沒有功德啊
怎麽知道他沒有功德呢他有這個念頭就沒有功德,他還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哪來功德啊寺廟裏麵出這個錢,不是功德啊功德要自己修,功是功夫,一分功夫一分收獲啊功夫是什麽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淨心是德,清淨心是功夫,開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點錢,你的戒就得到了嗎出一點錢你就得到定了嗎出一點錢就開智慧了嗎功德不時福德,出錢出力修一點福德,不是功德,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
佛曰: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陰德很重要,如何積陰德?幾句經典的實話
陰德很重要,如何積陰德?幾句經典的實話陰德,就是默默做好事,不告訴別人。陰德是使命運向好裏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陰德,反而認為陽德(做了點好事嚷嚷的人們都知道了)隻是得到了一些虛名,於改變命運向好發展沒有太大的實際利益。
總之,多積積陰德沒有壞處:
1)如果錢還寬裕,別養二奶,偷偷幫助幾個貧困山區的學生。別讓人家知道你是誰,要不然見麵了多尷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裏一定會覺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膽的要好得多!
(2)遇到夜裏擺地攤的,能買就多買一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裏擺地攤?
(3)遇到學生出來打工的、勤工儉學的,特別是中學生、小姑娘。她賣什麽你就買點,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難,出來打工也需要勇氣的,鼓勵鼓勵她吧!
(4)撿到錢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實在缺錢就把現金留下。打電話告訴失主就說你在廁所裏撿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證、駕駛執照還給人家,一般人家也不會在乎錢了。把人家的地址記在你的筆記本上,以後發達了去找人家道個謙,把錢還給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聽某個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動告訴一聲。別不好意思,沒有人笑話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頭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車、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電話的替老人或小孩打個電話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兩個電話費!
(7)雨雪的時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報紙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買就全買,不能全買就買一份,反正吃什麽也是吃、看什麽也是看,買下來讓人早點回家!
(8)上車遇到老弱病殘、孕婦,讓座的時候別動聲色,也別大張旗鼓。站起來用身體擋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給需要的人,然後裝作下車走遠點。人太多實在走不遠,人家向你表示謝意的時候微笑一下!
(9)如果時間還寬裕,就請把這幾句話多轉幾個地方,畢竟好人多了咱們心裏也舒坦!謝謝!
隻要心中常存善念.
陰德是隱藏的德行,更是心念不動不求回報的德行,與陽德的公開行善立求回報是相反的。古德雲:“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為人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德則是做好事讓人知道,得到大家的稱讚而享有盛名”,其實被人稱讚就是一種享福,所以做了好事被人知道後,大家把你稱讚一番,那會把做好事所積的德都給抵消了。所以普塵也奉勸大家一句少聽奉承的話,別人“奉承”你,是你都沒付出就在享受了那更可怕。當然是人都喜歡聽好話,聽了感覺很舒服就會心滿意足(無心受者不在此內),“心滿意足也是養生的大忌”。對於陰德,古代稱之為“陰騭(zhi)“,《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談到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周易本義》裏麵也提到果報理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在陰德的闡述中,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家則用得時失時來解說,二者之間是事同名不同而已,但勸人向善的目的是相同的。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是用其道理的。試想做好事就是多交好朋友,而造惡為非則會樹立冤敵,普塵認為不管道家佛家儒家都談到積陰德,隻是說法不同而已,終極目標無非就是保命長生,根基好的人可以“得道成仙”都為此用矣。
昔人有雲,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其義本於孔聖讚易。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而曰積,不尚陽德而尚陰德也。慶而曰餘,不在一身而在子孫也。必舉家鹹務陰騭,而後可稱積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慶,而後子孫受其餘慶。是故餘慶易曉,而本然之慶難曉也。書曰,考終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慶乎,未盡也。當以二氏因果之說,參合易傳之說。
道家謂積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異諸仙籍,以至於入無極大道。佛家謂修淨業者,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至於成無上正覺。皆言此身之本慶也,其義隱然合於餘慶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有宋钜儒,興起斯文。以忠孝節義之綱維末造。真有罔極之功於萬世,而於此不無遺照焉。乃廓然盡掃天堂地獄,以及三世修因證果之說也。程朱蓋曰,君子有所為而為善,則其為善也必不真,何事談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觀於君子小人之心,無所為而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徹於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滌其名根。小人之作惡也多為利,苟不惕以罪福報應之果,必不足以奪其利根。程朱勉君子無所為而為善,獨不慮小人無所忌而為惡耶。然後知孔子道及餘慶餘殃之際,乃徹上徹下之言也。
愚講修身齊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為矩。而所以行庸德,謹庸言,亦必歸重於程朱之繩墨。獨於三世因果,及三祗修證之實際,則不得不破程朱之關。正欲斷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陰騭也。
修陰騭亦豈易言。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充無穿窬之心,則陰騭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寶,曰慈,日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
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
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
我不負人,而任人之負我。
我不謗人,而任人之謗我。
以深心提人於生死之海,而人以淺心鈍置之,毋棄毋亟。
以熱心共人於風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遺之,毋忮毋求。
銷大釁於曲突徙薪,而勳名有所不必取。
蒙極誣於明珠薏苡,而心跡有所不必明。
為國家扶欲墜未墜之紀綱,則眾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氣節自有也。
為世教發難明當明之道術,則眾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門戶自標也。
流俗之所爭趨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惡者吾察之。
幽則必闡,而過則必原。
其道必不詭於中庸,而其心則不求人知,而求天知。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為可知。
求可知之中,不求可為鄉願知,而求可為狂狷知。
不求可為狂狷知,而求可為中行知。
不求可為一鄉一國之善士知,而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
不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為萬世之善士知。
亦不必求為萬世之善士知,而求可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默相知於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之中。
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質諸三界之鬼神。
不求死後之榮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後聖。
則陰騭之至也。陰鷺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轉凡身而為聖身,離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從身所感本然之慶歟。一身不足以盡積善之慶,故其餘又及於子孫。皆感應自然之理也。傳家者審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