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次對夏作戰的總指揮,陸誌校這邊遇到了大麻煩。
現在秦鳳路的戰場上,算上從邊境的定保軍、保安軍,以及從汴梁起來的龍捷軍,還有秦鳳路本土的部隊,大周總共已經投入了三十萬大軍。
可是三十萬大軍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敵軍的主力部隊。
這就頭痛了,找不到敵軍主力就沒辦法決戰,戰爭隻會越拖越久,這對遠道而來的大周軍隊,冬天的補給將會非常困難。
西夏人太狡猾了,他們的二十萬部隊進入秦鳳路後,馬上化整為零,先是分成了二十支隊伍。
從最西邊的蘭州,到最東邊的懷德軍,這上千裏的邊境,哪裏都有入侵的西夏部隊,一支部隊一萬人,進攻一個州縣。
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西夏部隊還在繼續分裂,一萬人的部隊,又分為十個千人隊,然後大家劃定地盤,放手去搶劫。
除了搶劫外,殺人放火,奸淫擄掠隨意。
西夏的目標是搶物資,壓根就沒想留下來建立政權,所以采用了焦土政策,片甲不留。
讓大周部隊最頭痛的地方也在這裏,你如果是幾十萬大軍對上幾十萬大軍,雙方大打一場,憑借大周的人數和後勤保障,拖也能把西夏給拖死。
但現在西夏軍隊變成了二十支小分隊,或者說是兩百支“千人隊”,這就讓大周軍隊大為難受了。
舉個例子,一頭大象和另外一頭大象打架,目標明確,全力以赴,馬上就能分出勝負來。
現在的情況是,大周就像一頭大象,但要麵對兩百隻小老鼠,這打也打不死,追也追不上,甚至很多時候你根本就找不到他們躲在哪個角落裏。
人家千人隊隨便往山角落裏、大峽穀裏、被屠殺一空的村鎮裏這麽一躲,悄無聲息。
這年頭也沒有衛星動態圖,也沒有無人機偵察,光是靠軍中的斥候誰也別想找到他們。
而且大周幾十萬的大部隊前進,動作都是非常緩慢,每天走幾十裏路就要紮營,應變能力很差。
那些西夏千人隊隻要遠遠看到大周的軍隊,早就避開了,躲到哪裏去都不知道了,然後找個地方繼續打劫。
真正做到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好家夥,《遊擊戰》學了一個真傳。
所以在隨後的十天裏,陳不二在傷兵營已經取得了死亡人數、致殘人數雙雙大降的喜人成績同時,陸誌校這邊隻是消滅了小部分敵人。
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秦鳳路瞎轉悠,沒辦法呀,敵人找不到,仗都打不了。
在隨後的軍事會議上,軍中將領們就分成了兩派意見。
一派是不管你西夏軍隊分幾路,反正我隻取一路,就是往你興慶府打去,逼得你的軍隊都得回援,然後再一舉消滅。
但這樣做的風險很大,秦鳳路就算是徹底讓出來了,隨便讓西夏軍隊搶劫殺人了。
而且進攻西夏國的首府,這就是挑起兩國全麵戰爭,在沒有朝廷的允許下,誰有這個膽子去做?
要知道朝廷都是一群軟蛋和偽君子把控著的,比如崔丞相之流,他們根本就不想打仗,就是害怕武官重新掌權,也害怕那些被自己貪空的國庫暴露在世人麵前。
還有一派的意見就是,守信秦鳳路的幾個大城即可,比如蘭州、秦州、鳳翔府等等,將大量的人口都遷到大城裏。
這樣做的優點大周軍隊是安全了,城中百姓是安全了。
但唯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城池之外的廣大地區,包括一些小縣城就將失守了,會造成百姓的極大傷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
而你這些增援的部隊居然龜縮在城中不出,回去肯定會被禦史台給噴出翔來不可。
兩派吵成了一團,讓陸誌校大為頭痛,一時決斷不好。
當陳不二在傷兵營閑得太無聊,帶著自己的護衛來到前線瞧瞧什麽叫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時,看到的不是殺聲震天,而是全軍上下的一片迷惘。
中軍大帳裏。
陸誌校看著眼前的輿圖久久不語,腦子裏一直在盤算下一部的軍事部署,包括下一步的行軍路線,這仗打得,往哪裏走都不知道。
陳不二挑開簾子進來了
“翁翁,怎麽了?咱們怎麽停在隴幹城不動了?”
隴幹城,是順德軍下麵的一個縣城,距離西夏國邊境也隻有一百多裏地了。
陸誌校一看外孫來了,歎了一口氣:
“難啊,這西夏狗日的西夏軍隊都化成了千人組,像老鼠一樣在秦鳳路到處亂竄,我們根本找不到主力決戰,你說不停止前進還能幹嘛?”
陳不二是真沒打過仗,想得簡單了些:
“人家都分兵了,咱們也分兵唄,反正咱們的總軍力號稱50萬,人家西夏才20萬,兵力咱們占優勢呀,堵也能堵死他們。”
“分兵?如果真是50萬對上20萬,咱們不敢說有絕對戰勝的把握,如果咱們也分兵,那剛好中了西夏國的奸計,一千人對一千人,咱們大周的士兵根本打不過西夏這些野蠻人。
再說了,人家西夏兵都是騎兵,咱們是以步兵為主,你怎麽追擊?就算找到了西夏軍隊也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逃走,真他娘的憋屈。
所以咱們大周想要戰勝西夏,想要步兵戰勝騎兵,唯一的辦法就是列陣,用人數上的優勢抱成一團,不能分兵,也不敢分兵,否則咱們隻會被他們各個擊破。”
這麽一說,陳不二就懂了,也想起了看《明史》的時候那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明軍在人數占優的前提下,10萬明軍麵對不到6萬餘人的八旗兵,主將腦殘居然將整軍分成了四路軍。
每一路軍隻有兩萬多人,就這麽衝進了場戰。
努爾哈赤則采取了“任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先後殲滅了三路大軍,徹底擊敗了圍剿的明軍。
成為了明清兩國戰爭的轉折點。
陳不二一想到這裏,全身肌皮都來了,連連搖頭:“翁翁你說得對,咱們不能分兵。”
現在秦鳳路的戰場上,算上從邊境的定保軍、保安軍,以及從汴梁起來的龍捷軍,還有秦鳳路本土的部隊,大周總共已經投入了三十萬大軍。
可是三十萬大軍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敵軍的主力部隊。
這就頭痛了,找不到敵軍主力就沒辦法決戰,戰爭隻會越拖越久,這對遠道而來的大周軍隊,冬天的補給將會非常困難。
西夏人太狡猾了,他們的二十萬部隊進入秦鳳路後,馬上化整為零,先是分成了二十支隊伍。
從最西邊的蘭州,到最東邊的懷德軍,這上千裏的邊境,哪裏都有入侵的西夏部隊,一支部隊一萬人,進攻一個州縣。
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西夏部隊還在繼續分裂,一萬人的部隊,又分為十個千人隊,然後大家劃定地盤,放手去搶劫。
除了搶劫外,殺人放火,奸淫擄掠隨意。
西夏的目標是搶物資,壓根就沒想留下來建立政權,所以采用了焦土政策,片甲不留。
讓大周部隊最頭痛的地方也在這裏,你如果是幾十萬大軍對上幾十萬大軍,雙方大打一場,憑借大周的人數和後勤保障,拖也能把西夏給拖死。
但現在西夏軍隊變成了二十支小分隊,或者說是兩百支“千人隊”,這就讓大周軍隊大為難受了。
舉個例子,一頭大象和另外一頭大象打架,目標明確,全力以赴,馬上就能分出勝負來。
現在的情況是,大周就像一頭大象,但要麵對兩百隻小老鼠,這打也打不死,追也追不上,甚至很多時候你根本就找不到他們躲在哪個角落裏。
人家千人隊隨便往山角落裏、大峽穀裏、被屠殺一空的村鎮裏這麽一躲,悄無聲息。
這年頭也沒有衛星動態圖,也沒有無人機偵察,光是靠軍中的斥候誰也別想找到他們。
而且大周幾十萬的大部隊前進,動作都是非常緩慢,每天走幾十裏路就要紮營,應變能力很差。
那些西夏千人隊隻要遠遠看到大周的軍隊,早就避開了,躲到哪裏去都不知道了,然後找個地方繼續打劫。
真正做到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好家夥,《遊擊戰》學了一個真傳。
所以在隨後的十天裏,陳不二在傷兵營已經取得了死亡人數、致殘人數雙雙大降的喜人成績同時,陸誌校這邊隻是消滅了小部分敵人。
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秦鳳路瞎轉悠,沒辦法呀,敵人找不到,仗都打不了。
在隨後的軍事會議上,軍中將領們就分成了兩派意見。
一派是不管你西夏軍隊分幾路,反正我隻取一路,就是往你興慶府打去,逼得你的軍隊都得回援,然後再一舉消滅。
但這樣做的風險很大,秦鳳路就算是徹底讓出來了,隨便讓西夏軍隊搶劫殺人了。
而且進攻西夏國的首府,這就是挑起兩國全麵戰爭,在沒有朝廷的允許下,誰有這個膽子去做?
要知道朝廷都是一群軟蛋和偽君子把控著的,比如崔丞相之流,他們根本就不想打仗,就是害怕武官重新掌權,也害怕那些被自己貪空的國庫暴露在世人麵前。
還有一派的意見就是,守信秦鳳路的幾個大城即可,比如蘭州、秦州、鳳翔府等等,將大量的人口都遷到大城裏。
這樣做的優點大周軍隊是安全了,城中百姓是安全了。
但唯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城池之外的廣大地區,包括一些小縣城就將失守了,會造成百姓的極大傷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
而你這些增援的部隊居然龜縮在城中不出,回去肯定會被禦史台給噴出翔來不可。
兩派吵成了一團,讓陸誌校大為頭痛,一時決斷不好。
當陳不二在傷兵營閑得太無聊,帶著自己的護衛來到前線瞧瞧什麽叫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時,看到的不是殺聲震天,而是全軍上下的一片迷惘。
中軍大帳裏。
陸誌校看著眼前的輿圖久久不語,腦子裏一直在盤算下一部的軍事部署,包括下一步的行軍路線,這仗打得,往哪裏走都不知道。
陳不二挑開簾子進來了
“翁翁,怎麽了?咱們怎麽停在隴幹城不動了?”
隴幹城,是順德軍下麵的一個縣城,距離西夏國邊境也隻有一百多裏地了。
陸誌校一看外孫來了,歎了一口氣:
“難啊,這西夏狗日的西夏軍隊都化成了千人組,像老鼠一樣在秦鳳路到處亂竄,我們根本找不到主力決戰,你說不停止前進還能幹嘛?”
陳不二是真沒打過仗,想得簡單了些:
“人家都分兵了,咱們也分兵唄,反正咱們的總軍力號稱50萬,人家西夏才20萬,兵力咱們占優勢呀,堵也能堵死他們。”
“分兵?如果真是50萬對上20萬,咱們不敢說有絕對戰勝的把握,如果咱們也分兵,那剛好中了西夏國的奸計,一千人對一千人,咱們大周的士兵根本打不過西夏這些野蠻人。
再說了,人家西夏兵都是騎兵,咱們是以步兵為主,你怎麽追擊?就算找到了西夏軍隊也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逃走,真他娘的憋屈。
所以咱們大周想要戰勝西夏,想要步兵戰勝騎兵,唯一的辦法就是列陣,用人數上的優勢抱成一團,不能分兵,也不敢分兵,否則咱們隻會被他們各個擊破。”
這麽一說,陳不二就懂了,也想起了看《明史》的時候那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明軍在人數占優的前提下,10萬明軍麵對不到6萬餘人的八旗兵,主將腦殘居然將整軍分成了四路軍。
每一路軍隻有兩萬多人,就這麽衝進了場戰。
努爾哈赤則采取了“任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先後殲滅了三路大軍,徹底擊敗了圍剿的明軍。
成為了明清兩國戰爭的轉折點。
陳不二一想到這裏,全身肌皮都來了,連連搖頭:“翁翁你說得對,咱們不能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