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忍不住的不叫了起來!


    麻依依皺了皺眉頭,說:“三哥,如果我們不答應,他們就不會讓我們在這裏久留,你看怎麽辦?要不然我們……我們還是走吧。”


    張三抬頭,朝著土族人看了看,男女老幼,都是瘦弱無比,一個個幹的嘴唇都裂開了。


    頓了下,張三突然心中一動,掐指一算,隨即說道:“妹子,這樣吧,讓他們給我十八天時間,十八天時間一到,必然大雨傾盆。”


    張三這身上幾乎沒什麽法力,想求雨是萬萬求不到的,別說十八天,就算是二十八天,張三也不可能求到雨水。下雨的事,就算張三法力俱在,也決不可能求雨成功。


    麻依依非常的困惑,不知道張三是什麽意思,為什麽敢口出狂言。


    “三哥,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


    張三不以為然,輕輕一笑:“廢話,我張三說話,自然不會有假。”


    “呃!”


    “三哥,你到底有什麽好辦法辦法啊。”


    “妹子,你啥也不要問,直接告訴他們,如果能等我十八天時間,我肯定老天爺會下雨的。”張三信誓旦旦的說著,麻依依聽了之後卻很是茫然。


    ……


    無奈之下,麻依依隻得原話照搬,告訴了大祭師張三要求十八天的時間。大祭師遲疑了一下,不過想想,覺得這事可以推延一些時日,有雨總有沒有雨水來得好。


    而張三此時,卻在不遠處一塊石頭上快思索著,自己渡劫之後,到底該如何求雨的大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


    古時候,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曆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並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範載於典籍。


    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於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禮畢,複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民間,百姓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係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遊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紮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土族大祭師求雨,也是求的龍王爺,可是求了都快半年了,仍然是一滴雨也沒下。


    為此,土族大祭師非常的煩惱,幾次想到動員大家離開三陽關,可一想到別的地方可能幹旱的更嚴重,大祭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而今天,大祭師機緣巧合,瞎貓碰上死耗子,竟然遇上一個敢承諾在十八天內下雨的張三。


    其實,張三本來是想,十七天內過了所有的地煞劫難,然後再想辦法幫幫這些土族人,如果實在想不到,那自己的就趁早逃命。


    ……


    關於求雨,張三並不會,也不知道求雨的法術。


    不過,張三在小的時候,聽村裏的李大榔頭講過一個關於求雨的故事,所以這心裏也有了一些打算。


    相傳古時候劉伯溫求雨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


    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準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麽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


    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裏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裏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其實,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幹的兩碼事。劉基人稱劉半仙,他懂得七十二地煞術中的祈雨術,所以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製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禦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


    張三從這個故事中,聯想到自己要經受七十二地煞星的劫難,這風雨煞自然也列在其中。所以張三想試試運氣,如果下雨了,就是自己的造化。


    但如果老天不下雨,張三覺得,自己也可以運用七十二地煞術中的祈雨術試試運氣。


    這七十二地煞術的事情,張三早些和杜子騰在靈鏡中的時候,就已經將其爛記於心了。隻是張三覺得用不上這祈雨術,所以也就沒學。


    但如果到了最後一天還是沒下雨的話,張三暗暗決定,一定要試著祈雨,為百姓造福。


    不過,這祈雨的器具,還有諸多事宜,張三覺得,必須要事先準備好才行。


    按照地煞術中記載,祈雨之時,祭天求雨之處,必須設於高山之上。因為術中記載,祭台設在高處,越高離行雨的天龍越近,求雨就更加靈驗。


    祭夭求雨儀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頂,選一棵大樹作為“龍樹”,在龍樹下擺設祭壇,在祭壇上鋪墊青鬆毛,擺上酒、茶、米、肉等祭品,點起清香,殺雞宰羊,敬奉“天龍”。


    祭祀儀式開始,主祭之人,要選出一個強壯的小夥子,讓他抹成大黑臉,裝扮“龍王爺”的模樣。龍王爺腰間挎著一個盛滿水的大葫蘆攀上龍樹,在“求雨經”時向下潑灑“雨水”。其它參祭人員跪在祭壇前默念祈雨。主祭之人搖衝夭鈴,身披法衣,頭戴法帽,施展法事,邊跳邊念“求雨經”。


    念完一段經,龍王爺就向地麵灑些“雨水”。問樹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眾人答:“雨水太少,莊稼長不起來,請龍王爺多行點雨”。主祭之人又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又從樹上多灑些“雨水”,再問如何?求雨眾人答:“雨下得太多,莊稼受澇,難有好收成”。


    主祭之人最後再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才均勻地灑下雨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鬼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佛祖是爺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佛祖是爺們並收藏鬼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