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改朝換代(1)
在南方,開科舉,賑災,整軍,州、道兩級人事調整,再加上還要整治士林、收斂人心、對付時有時無、莫名其妙就出現的流言,楚國上下猶如一根繃得緊緊的彈簧一般,沒有片刻的輕鬆,大家心裏想得都是一件事,等等吧!夏收過了,科舉完了,應該就一切順利了。
與金陵城的百官盼著日子趕緊過去的喜氣情景恰恰相反,汴京城裏,百官們則有點垂頭喪氣,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個盼頭嗎?老百姓盼的是豐衣足食,官員們盼著升官發財,可是?在汴京城,很多人活著不僅沒有一點盼頭,心中有的隻是滿腹牢騷。
為什麽牢騷:“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不被重用,很難升遷,再加上經濟困難,這當官的俸祿也少了,他們能沒牢騷嗎?
牢騷是牢騷,可是畢竟沒有幾個人敢把牢騷化為憤懣的,文官嘛,你讓他在幕後出出主意還行,真要讓他們明火執仗的衝鋒陷陣,還是很困難,畢竟顧慮多嘛,這點從曆史上都可以看的出來,當為劉邦可以當皇帝,而蕭何、曹參等人隻能當丞相呢?按理說,劉邦的這兩個老鄉,在剛起兵的時候,比劉邦要有名望的多了,還不是因為想得細、顧慮多啊!
眼下的大漢朝廷也是這樣,大家都覺得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但是,真正敢搞小動作的,畢竟還是少數,而是少數的幾個人,這些人並不是什麽大老粗,看著楊邠等人把持朝綱,自己是路見不平一聲吼,何況,他們要真是大老粗,十有**是要投奔史弘肇他們的,有了史弘肇的推薦,那小日子富得流油,自然不會有什麽怨言了,這些人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誰的實力強,誰的實力弱,因為不能升遷也好,因為史弘肇等人搞白色恐怖也好,或者王章等人看不上讀書人也好,總之,這些敢搞小動作的人,並不是僅僅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和劉承佑關係比較硬,劉承佑是誰,當今的皇帝啊!有了這麽一大靠山,他們對楊邠等人也不是很怕。
而這一群人裏麵,為首的人叫李業,作為皇太後最寵愛的弟弟,當今皇上的舅舅,李業在大漢朝廷的官職,和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他年紀不大,在太原的時候,就跟著姐姐,在姐夫劉知遠手下當個不用做事、每月卻照樣拿工資的名譽公務員,等到劉知遠當了皇帝,李業火箭般的升遷到了武德使,等劉承佑即位以後,就讓這位小舅舅管了宮內府庫,負責管理四方進貢物品以及皇帝、太後兩宮的消費,這活兒油水很大,官階卻低,好不容易盼到宣徽使缺員了,上躥下跳,皇太後也令人向楊邠、史弘肇、王章等人表達了這個意思,可是楊邠等人卻是死活不同意。(.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自此以後,李業是心中嫉恨,很快就一群牢騷人士勾連在了一起,主要的成員有:樞密院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讚、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人,除了聶文進之外,這後讚、郭允明都是內廷官員,管得就是內宮的事務,說白了就是劉承佑的家仆,而李業現在是伍德使,也算得上是內廷官員,這些人都以為劉承佑當了皇帝之後,會升遷自己的官職,結果到了楊邠哪裏,全被卡著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就是有點牢騷,人的名樹的影,楊邠幾人威名赫赫,他們原本也是有點怕,可是?宰相蘇逢吉經常無意的給他們講一講這前朝從龍之臣的大好前景,對他們是一臉的羨慕,稱讚他們都是出將入相的人才啊!這幾個人的心就這麽被挑撥活了。
於是,他們就開始在劉承佑的麵前說楊邠等人的壞話,從感情上來講,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都是劉承佑的叔叔輩,在劉知遠當皇帝之前,為了拉攏或者說增進老兄弟之間的感情,劉承佑就認是宏贍他們為叔叔,相互之間還經常見麵,要說一點的感情都沒有,那是假的,可是?這侄子和叔叔的關係再好,還能好過平時的玩伴兒嗎?這麽一算,感情上李業等人就占了優勢。
不過,李業他們說的話,剛開始並沒有被劉承佑聽進去,畢竟,對劉承佑來說,這幾個叔叔的本領挺強的。雖然專權了一點,可他也不認為史弘肇他們會危害到自己的地位,畢竟。雖然他沒有握有實權,可是比漢獻帝那些人來說,不知道又好了多少倍,劉承佑的意見,在朝廷裏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別忘了,朝廷內部,還有蘇逢吉、蘇禹珪這樣的大佬在,地方上還有親叔叔劉崇為河東節度使,還有叔叔慕容彥超(劉知遠的同母弟弟,和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慕容延釗不是一個人)為兗州節度使,另外還有哥哥劉贇(劉崇的兒子)做徐州節度使,堂叔劉信做許州節度使,老劉家的地方上也是有一點的實力的。
一句話,劉承佑一時還不相信李業他們的話,可是?正巧這個時候,愛妃耿夫人死了,心痛不已的劉承佑找來老叔楊邠商量,想用皇後之禮,來安葬耿夫人,事實上,人都死了,你就是給她按皇帝禮節下葬,她也無福消受,可是楊邠不同意,他在中書省致力於製定規章製度,而劉崇的這個提議,顯然是不符合製度的,皇後的禮節,自然隻能皇後用啊!再說,從功勞上講,這耿夫人也沒有什麽突出貢獻啊(沒有生皇子啊!至於把皇帝伺候的很爽等等理由,畢竟太黃,不能拿出來寫在詔書上啊),毫無緣由的給她用皇後禮節,那不是自己給自己一巴掌嗎?自己打亂了自己指定的規章製度了嗎?
楊邠這話處處都在理,說得劉承佑啞口無言,最終,這耿夫人隻能按照次一級的禮節下葬,在劉承佑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他第一次反問自己,這自己這皇帝坐的還有什麽意思啊!
就趁這個機會,李業等人又把楊邠的兩套用人標準給說出來了:如果是王章等人推薦的人,楊邠一定會升遷,如果是別人,就隻能等著,,。
李業這話,終於讓劉承佑猶豫了,於是,後讚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借著耿夫人出葬的機會,下詔令將李業等人的官職晉升了,聖旨一下,楊邠雖然心裏不爽,可是最終也沒有反對,畢竟他定的規章製度,最終還不是為了維護皇權嘛,再者,因為耿夫人的事情,已經和劉承佑鬧了一次矛盾,他也不願意這麽經常性的和劉承佑鬧矛盾了,楊邠這麽一退縮,卻成了致命的失誤了,李業等人這下子信心十足,楊邠在大臣麵前人五人六的,皇帝一下詔書,他還不是乖乖的聽令嗎?要搬倒楊邠,就要想讓皇帝相信楊邠有異圖就可以了。
在南方,開科舉,賑災,整軍,州、道兩級人事調整,再加上還要整治士林、收斂人心、對付時有時無、莫名其妙就出現的流言,楚國上下猶如一根繃得緊緊的彈簧一般,沒有片刻的輕鬆,大家心裏想得都是一件事,等等吧!夏收過了,科舉完了,應該就一切順利了。
與金陵城的百官盼著日子趕緊過去的喜氣情景恰恰相反,汴京城裏,百官們則有點垂頭喪氣,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個盼頭嗎?老百姓盼的是豐衣足食,官員們盼著升官發財,可是?在汴京城,很多人活著不僅沒有一點盼頭,心中有的隻是滿腹牢騷。
為什麽牢騷:“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不被重用,很難升遷,再加上經濟困難,這當官的俸祿也少了,他們能沒牢騷嗎?
牢騷是牢騷,可是畢竟沒有幾個人敢把牢騷化為憤懣的,文官嘛,你讓他在幕後出出主意還行,真要讓他們明火執仗的衝鋒陷陣,還是很困難,畢竟顧慮多嘛,這點從曆史上都可以看的出來,當為劉邦可以當皇帝,而蕭何、曹參等人隻能當丞相呢?按理說,劉邦的這兩個老鄉,在剛起兵的時候,比劉邦要有名望的多了,還不是因為想得細、顧慮多啊!
眼下的大漢朝廷也是這樣,大家都覺得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但是,真正敢搞小動作的,畢竟還是少數,而是少數的幾個人,這些人並不是什麽大老粗,看著楊邠等人把持朝綱,自己是路見不平一聲吼,何況,他們要真是大老粗,十有**是要投奔史弘肇他們的,有了史弘肇的推薦,那小日子富得流油,自然不會有什麽怨言了,這些人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誰的實力強,誰的實力弱,因為不能升遷也好,因為史弘肇等人搞白色恐怖也好,或者王章等人看不上讀書人也好,總之,這些敢搞小動作的人,並不是僅僅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和劉承佑關係比較硬,劉承佑是誰,當今的皇帝啊!有了這麽一大靠山,他們對楊邠等人也不是很怕。
而這一群人裏麵,為首的人叫李業,作為皇太後最寵愛的弟弟,當今皇上的舅舅,李業在大漢朝廷的官職,和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他年紀不大,在太原的時候,就跟著姐姐,在姐夫劉知遠手下當個不用做事、每月卻照樣拿工資的名譽公務員,等到劉知遠當了皇帝,李業火箭般的升遷到了武德使,等劉承佑即位以後,就讓這位小舅舅管了宮內府庫,負責管理四方進貢物品以及皇帝、太後兩宮的消費,這活兒油水很大,官階卻低,好不容易盼到宣徽使缺員了,上躥下跳,皇太後也令人向楊邠、史弘肇、王章等人表達了這個意思,可是楊邠等人卻是死活不同意。(.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自此以後,李業是心中嫉恨,很快就一群牢騷人士勾連在了一起,主要的成員有:樞密院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讚、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人,除了聶文進之外,這後讚、郭允明都是內廷官員,管得就是內宮的事務,說白了就是劉承佑的家仆,而李業現在是伍德使,也算得上是內廷官員,這些人都以為劉承佑當了皇帝之後,會升遷自己的官職,結果到了楊邠哪裏,全被卡著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就是有點牢騷,人的名樹的影,楊邠幾人威名赫赫,他們原本也是有點怕,可是?宰相蘇逢吉經常無意的給他們講一講這前朝從龍之臣的大好前景,對他們是一臉的羨慕,稱讚他們都是出將入相的人才啊!這幾個人的心就這麽被挑撥活了。
於是,他們就開始在劉承佑的麵前說楊邠等人的壞話,從感情上來講,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都是劉承佑的叔叔輩,在劉知遠當皇帝之前,為了拉攏或者說增進老兄弟之間的感情,劉承佑就認是宏贍他們為叔叔,相互之間還經常見麵,要說一點的感情都沒有,那是假的,可是?這侄子和叔叔的關係再好,還能好過平時的玩伴兒嗎?這麽一算,感情上李業等人就占了優勢。
不過,李業他們說的話,剛開始並沒有被劉承佑聽進去,畢竟,對劉承佑來說,這幾個叔叔的本領挺強的。雖然專權了一點,可他也不認為史弘肇他們會危害到自己的地位,畢竟。雖然他沒有握有實權,可是比漢獻帝那些人來說,不知道又好了多少倍,劉承佑的意見,在朝廷裏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別忘了,朝廷內部,還有蘇逢吉、蘇禹珪這樣的大佬在,地方上還有親叔叔劉崇為河東節度使,還有叔叔慕容彥超(劉知遠的同母弟弟,和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慕容延釗不是一個人)為兗州節度使,另外還有哥哥劉贇(劉崇的兒子)做徐州節度使,堂叔劉信做許州節度使,老劉家的地方上也是有一點的實力的。
一句話,劉承佑一時還不相信李業他們的話,可是?正巧這個時候,愛妃耿夫人死了,心痛不已的劉承佑找來老叔楊邠商量,想用皇後之禮,來安葬耿夫人,事實上,人都死了,你就是給她按皇帝禮節下葬,她也無福消受,可是楊邠不同意,他在中書省致力於製定規章製度,而劉崇的這個提議,顯然是不符合製度的,皇後的禮節,自然隻能皇後用啊!再說,從功勞上講,這耿夫人也沒有什麽突出貢獻啊(沒有生皇子啊!至於把皇帝伺候的很爽等等理由,畢竟太黃,不能拿出來寫在詔書上啊),毫無緣由的給她用皇後禮節,那不是自己給自己一巴掌嗎?自己打亂了自己指定的規章製度了嗎?
楊邠這話處處都在理,說得劉承佑啞口無言,最終,這耿夫人隻能按照次一級的禮節下葬,在劉承佑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他第一次反問自己,這自己這皇帝坐的還有什麽意思啊!
就趁這個機會,李業等人又把楊邠的兩套用人標準給說出來了:如果是王章等人推薦的人,楊邠一定會升遷,如果是別人,就隻能等著,,。
李業這話,終於讓劉承佑猶豫了,於是,後讚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借著耿夫人出葬的機會,下詔令將李業等人的官職晉升了,聖旨一下,楊邠雖然心裏不爽,可是最終也沒有反對,畢竟他定的規章製度,最終還不是為了維護皇權嘛,再者,因為耿夫人的事情,已經和劉承佑鬧了一次矛盾,他也不願意這麽經常性的和劉承佑鬧矛盾了,楊邠這麽一退縮,卻成了致命的失誤了,李業等人這下子信心十足,楊邠在大臣麵前人五人六的,皇帝一下詔書,他還不是乖乖的聽令嗎?要搬倒楊邠,就要想讓皇帝相信楊邠有異圖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