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很快就準備好了,這大臣比較多,菜色卻還是普普通通的幾樣菜,倒不是楚國連這點錢都舍不得花,古訓說得好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整天七個盤子八個碗的上菜,馬雲怕自己會越吃嘴越叼,倒不如像現在每次菜色雖然不多,可是每餐都能換換花樣,既節約了成本,又不會千篇一律,讓人厭煩。
馬雲雖然隨和,可是應有的君臣之禮,他卻是不會輕易破壞的,馬雲就在禦桌上麵用餐,而大臣們則是每人身前一個小方桌,一個小板凳,等馬雲夾了第一筷之後,這些人才開始用餐,和大王吃飯,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一種榮譽了,不過這飯吃起來,卻多多少少的有些別扭,一邊吃還要一邊注意馬雲的進度,吃得太快,狼吞虎咽一般,在這麽多大臣麵前可就出了醜,可要是細嚼慢咽的,等馬雲吃完了自己才吃了一點點,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大臣們心中有顧忌,馬雲吃著也不爽,他吃飯喜歡邊吃邊說,可是這些重臣在這種場合,講究這個“君子食不語”,這麽一來,整個飯局就冷冷清清的。
好不容易吃完了飯,漱過了口,馬雲他們繼續來商議,如何使用李唐文人的問題,在這個命題上爭論依然是存在的,隻能等馬雲來乾剛獨斷了,在江南士林裏有常夢錫這樣的直臣,也又馮延巳這樣忠心的佞臣,可是?像樊若水這樣的鬱鬱不得誌也很多,像鍾謨這樣投靠楚國的人,想必也不會少,麵對這種情況,一棍子打死,顯然是不妥的,畢竟這讀書人說起來氣高,可100個人裏麵,99個人都是希望“學而優則仕”,剩下那個人卻是因為學的不好,心裏想的是學習不好,能不能也當官啊!至於田野隱士,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隱士的,必然是受到一些挫折之後,仗著家裏有兩畝田,地裏有兩頭牛,生計不用愁,牛脾氣一上來,這才回家逍遙去了。
可是廖居素這樣的案子,倒也不可不防,畢竟人心隔肚皮,李景父子的表麵功夫有做得很好,基於這種考慮,馬雲也聽取了徐仲雅的建議,在江表、淮南把縣令分步驟分階段的進行對調。
接下來,則是開始討論如何“開科取士”的問題了,隻有開科舉,才能將江南的士子漸漸的吸引過來,過去的楚國一來是極度缺乏人才,二來馬雲又是長期在外作戰,對這科舉考試,也就基本聽取了大臣的建議,按照大唐朝的製度,將這科舉分為兩個階段州縣考試(解試,中了的叫舉人)、禮部考試(禮部試),這州縣考試的人員,要求比較鬆,隻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參加,而禮部試的考生來源,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解試的鄉貢(也叫舉人),第二種考生則是在馬氏學堂畢業的士子們,通過禮部試之後,考生們則在各部門行走,也就是在各部門實習,過了半年,將接受吏部的考試,合格了這考生就可以轉正,正式變成大楚的官員,這叫做選試,如果不合格則繼續行走,三次不合格,就隻能下放到州縣擔任錄事參軍這樣小吏,也就是說通過了禮部試,肯定可以當上吃喝不愁的公務員,可是到底是官、還是吏,這要看吏部的考試結果了。
現在馬雲拋出了一個新命題:“三級考試”,對於馬雲來說,這個三級考試,他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一直以為這科舉就是三級考試:解試、省試、殿試,可是沒想到這“三級考試”其實是在宋代形成的,宋代之前流行的是“二級考試”,不過,當時楚國的國際環境惡劣,馬雲心思全放在了軍隊建設上去了,這“二級考試”年年都有,可是他隻參加了兩次,這還是百忙之中抽空參加的,現在形勢不一樣的,李唐雖然被滅了,可楚國已經是精疲力竭,兩三年之內,再也沒有發動戰爭的實力了,再加上北方的中原。雖然混亂,可軍力強勁,絕對不是像李唐那樣隨便兩下就能解決的,於是,楚國由瘋狂擴展期,不得不轉入持續發展期,一方麵收斂人心,一方麵積糧備戰,而這個收斂人心,主要指的是收攏讀書人的心,至於老百姓,隻要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是很容易擺平的。
再加上二級考試有弊端:“師長、門人”的說法不脛而走,誰是主考官,那麽這一科的考生,都變成了他的門人,在這馬雲心裏是犯忌諱的,這不是變相的拉幫結派嗎?於是,馬雲就準備將“二級考試”,變成“三級考試”,加上殿試這一關,如果殿試成績比較好,則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不需要進行吏部的考試了,這樣,考生不就成了“天子門生”了嗎?
眾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人已經很敏銳的從“天子門生”這句話裏麵,體察到馬雲對“師長、門人”這些說法的反感,他想把所有的官員,搞成自己的學生,大臣們眉頭微蹙著,想著辦法趕緊和那些“門人”撇清關係,而有些人則隻是思索著“三級考試”的可行性,範質就站出來問道:“這省試和殿試,有沒有時間關係啊!畢竟省試和殿試都在金陵舉行,如果兩者相隔時間太長,會造成考生的困擾,不回去吧!金陵花費太高,回去吧!這往來又耽擱時間!”
馬雲一笑:“殿試就放在省試的後麵,恩,相隔2天吧!”
“那殿試不及格的人,應該如何處理啊!”徐仲雅問道,畢竟是考試,總是要有及格率的問題。
“不及格,恩,有兩種選擇,一是進州縣的衙門做個刀筆吏,二嘛,可以繼續考試啊!”馬雲隨意的說道。
“那麽州縣的刀筆吏,是不是一定要通過省試呢?”徐仲雅繼續問道。
馬雲和群臣就這麽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來,從考試的內容開始,到考生的工作安排,一步步仔細的研究了半天,最終終於確定下來,這考試三年一次,解試在前一年的秋天舉行,而省試則是過了年的三月一號舉行,殿試則在三月十號舉行。
至於考試的內容嘛,粗分是文武科,文科則分為進士科、明算科、博學鴻儒科、明識科四類,進士科考的是策論,無非是經義和實務,就是考對儒家經典書籍裏麵詩句的認識,而實務則是考對曆史事件的分析,說白了,都是寫一篇議論文,而明算科,則是考得經濟學,計算工程造價,財政收支平衡;明識科,考得是物理學,畢竟楚軍現在的攻城設備都要考這些工匠一類的人來改進,這也算是給他們一個進入官場的機會,而博學鴻儒科則是對準那些山野隱士的,那些人仗著吃喝不愁,倚老賣老,讓他們參加進士科,恐怕這些人邁不開麵子,至於明算科、明識科,這些老家夥十有**是不會的,而且這麽大的名氣,萬一考試不合格,這,,,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給砸了嗎?開博學鴻儒科也算是馬雲對隱士們的一個麵子了,不過,馬雲對這些個隱士也不太熱乎,一副愛來不來的樣子,在馬雲看來,這些人隱居起來,一般分為兩類,第一是不合流,被主流給排擠了,第二類則是極聰明的人,隱居起來或明哲保身,或等待時機,這種人自視甚高,一般的小官職都看不上眼,可大楚現在的重要部門都有人來,而且自己用起來還很順手,沒有必要替換。
至於唐代很重要的一科:明經科,則直接被取消了,原因則是因為馬雲覺得明經科沒用,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而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唐代就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說白了,這明經科就是背書嗎?現在的大楚可是蒸蒸日上的和諧社會,講究的是發展,是創新,這隻會死記硬背有什麽用處啊!
接下來,眾人又談論了科舉作弊的問題。
馬雲一下子興奮了起來,他有實際經驗啊!當年馬雲讀大學的時候,作弊就是家常便飯,沒辦法,不作弊得不到獎學金啊!再說上大學不作弊,那隻能說明這個人沒有集體榮譽感,不團結,大學生一個重要的素質就是團隊精神,這作弊就是團隊精神的表現啊!放哨的,傳紙條的,舉手吸引老師注意力的,各按其責,通力合作,另外學校的政策也變態,不作弊分數就低,分數低了學分績點不到,就拿不到學位證,就隻能找老師繼續考試,物欲橫流的時代,老師多忙啊!哪有空再給本科生出什麽卷子啊!所以,老師也希望學生一次性通過,監考的時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不作弊的就成了傻帽了,馬雲傻嗎?當然不傻了,作為經常的獎學金的人,他還頗有心得。
馬雲雖然隨和,可是應有的君臣之禮,他卻是不會輕易破壞的,馬雲就在禦桌上麵用餐,而大臣們則是每人身前一個小方桌,一個小板凳,等馬雲夾了第一筷之後,這些人才開始用餐,和大王吃飯,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一種榮譽了,不過這飯吃起來,卻多多少少的有些別扭,一邊吃還要一邊注意馬雲的進度,吃得太快,狼吞虎咽一般,在這麽多大臣麵前可就出了醜,可要是細嚼慢咽的,等馬雲吃完了自己才吃了一點點,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大臣們心中有顧忌,馬雲吃著也不爽,他吃飯喜歡邊吃邊說,可是這些重臣在這種場合,講究這個“君子食不語”,這麽一來,整個飯局就冷冷清清的。
好不容易吃完了飯,漱過了口,馬雲他們繼續來商議,如何使用李唐文人的問題,在這個命題上爭論依然是存在的,隻能等馬雲來乾剛獨斷了,在江南士林裏有常夢錫這樣的直臣,也又馮延巳這樣忠心的佞臣,可是?像樊若水這樣的鬱鬱不得誌也很多,像鍾謨這樣投靠楚國的人,想必也不會少,麵對這種情況,一棍子打死,顯然是不妥的,畢竟這讀書人說起來氣高,可100個人裏麵,99個人都是希望“學而優則仕”,剩下那個人卻是因為學的不好,心裏想的是學習不好,能不能也當官啊!至於田野隱士,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隱士的,必然是受到一些挫折之後,仗著家裏有兩畝田,地裏有兩頭牛,生計不用愁,牛脾氣一上來,這才回家逍遙去了。
可是廖居素這樣的案子,倒也不可不防,畢竟人心隔肚皮,李景父子的表麵功夫有做得很好,基於這種考慮,馬雲也聽取了徐仲雅的建議,在江表、淮南把縣令分步驟分階段的進行對調。
接下來,則是開始討論如何“開科取士”的問題了,隻有開科舉,才能將江南的士子漸漸的吸引過來,過去的楚國一來是極度缺乏人才,二來馬雲又是長期在外作戰,對這科舉考試,也就基本聽取了大臣的建議,按照大唐朝的製度,將這科舉分為兩個階段州縣考試(解試,中了的叫舉人)、禮部考試(禮部試),這州縣考試的人員,要求比較鬆,隻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參加,而禮部試的考生來源,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解試的鄉貢(也叫舉人),第二種考生則是在馬氏學堂畢業的士子們,通過禮部試之後,考生們則在各部門行走,也就是在各部門實習,過了半年,將接受吏部的考試,合格了這考生就可以轉正,正式變成大楚的官員,這叫做選試,如果不合格則繼續行走,三次不合格,就隻能下放到州縣擔任錄事參軍這樣小吏,也就是說通過了禮部試,肯定可以當上吃喝不愁的公務員,可是到底是官、還是吏,這要看吏部的考試結果了。
現在馬雲拋出了一個新命題:“三級考試”,對於馬雲來說,這個三級考試,他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一直以為這科舉就是三級考試:解試、省試、殿試,可是沒想到這“三級考試”其實是在宋代形成的,宋代之前流行的是“二級考試”,不過,當時楚國的國際環境惡劣,馬雲心思全放在了軍隊建設上去了,這“二級考試”年年都有,可是他隻參加了兩次,這還是百忙之中抽空參加的,現在形勢不一樣的,李唐雖然被滅了,可楚國已經是精疲力竭,兩三年之內,再也沒有發動戰爭的實力了,再加上北方的中原。雖然混亂,可軍力強勁,絕對不是像李唐那樣隨便兩下就能解決的,於是,楚國由瘋狂擴展期,不得不轉入持續發展期,一方麵收斂人心,一方麵積糧備戰,而這個收斂人心,主要指的是收攏讀書人的心,至於老百姓,隻要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是很容易擺平的。
再加上二級考試有弊端:“師長、門人”的說法不脛而走,誰是主考官,那麽這一科的考生,都變成了他的門人,在這馬雲心裏是犯忌諱的,這不是變相的拉幫結派嗎?於是,馬雲就準備將“二級考試”,變成“三級考試”,加上殿試這一關,如果殿試成績比較好,則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不需要進行吏部的考試了,這樣,考生不就成了“天子門生”了嗎?
眾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人已經很敏銳的從“天子門生”這句話裏麵,體察到馬雲對“師長、門人”這些說法的反感,他想把所有的官員,搞成自己的學生,大臣們眉頭微蹙著,想著辦法趕緊和那些“門人”撇清關係,而有些人則隻是思索著“三級考試”的可行性,範質就站出來問道:“這省試和殿試,有沒有時間關係啊!畢竟省試和殿試都在金陵舉行,如果兩者相隔時間太長,會造成考生的困擾,不回去吧!金陵花費太高,回去吧!這往來又耽擱時間!”
馬雲一笑:“殿試就放在省試的後麵,恩,相隔2天吧!”
“那殿試不及格的人,應該如何處理啊!”徐仲雅問道,畢竟是考試,總是要有及格率的問題。
“不及格,恩,有兩種選擇,一是進州縣的衙門做個刀筆吏,二嘛,可以繼續考試啊!”馬雲隨意的說道。
“那麽州縣的刀筆吏,是不是一定要通過省試呢?”徐仲雅繼續問道。
馬雲和群臣就這麽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來,從考試的內容開始,到考生的工作安排,一步步仔細的研究了半天,最終終於確定下來,這考試三年一次,解試在前一年的秋天舉行,而省試則是過了年的三月一號舉行,殿試則在三月十號舉行。
至於考試的內容嘛,粗分是文武科,文科則分為進士科、明算科、博學鴻儒科、明識科四類,進士科考的是策論,無非是經義和實務,就是考對儒家經典書籍裏麵詩句的認識,而實務則是考對曆史事件的分析,說白了,都是寫一篇議論文,而明算科,則是考得經濟學,計算工程造價,財政收支平衡;明識科,考得是物理學,畢竟楚軍現在的攻城設備都要考這些工匠一類的人來改進,這也算是給他們一個進入官場的機會,而博學鴻儒科則是對準那些山野隱士的,那些人仗著吃喝不愁,倚老賣老,讓他們參加進士科,恐怕這些人邁不開麵子,至於明算科、明識科,這些老家夥十有**是不會的,而且這麽大的名氣,萬一考試不合格,這,,,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給砸了嗎?開博學鴻儒科也算是馬雲對隱士們的一個麵子了,不過,馬雲對這些個隱士也不太熱乎,一副愛來不來的樣子,在馬雲看來,這些人隱居起來,一般分為兩類,第一是不合流,被主流給排擠了,第二類則是極聰明的人,隱居起來或明哲保身,或等待時機,這種人自視甚高,一般的小官職都看不上眼,可大楚現在的重要部門都有人來,而且自己用起來還很順手,沒有必要替換。
至於唐代很重要的一科:明經科,則直接被取消了,原因則是因為馬雲覺得明經科沒用,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而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唐代就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說白了,這明經科就是背書嗎?現在的大楚可是蒸蒸日上的和諧社會,講究的是發展,是創新,這隻會死記硬背有什麽用處啊!
接下來,眾人又談論了科舉作弊的問題。
馬雲一下子興奮了起來,他有實際經驗啊!當年馬雲讀大學的時候,作弊就是家常便飯,沒辦法,不作弊得不到獎學金啊!再說上大學不作弊,那隻能說明這個人沒有集體榮譽感,不團結,大學生一個重要的素質就是團隊精神,這作弊就是團隊精神的表現啊!放哨的,傳紙條的,舉手吸引老師注意力的,各按其責,通力合作,另外學校的政策也變態,不作弊分數就低,分數低了學分績點不到,就拿不到學位證,就隻能找老師繼續考試,物欲橫流的時代,老師多忙啊!哪有空再給本科生出什麽卷子啊!所以,老師也希望學生一次性通過,監考的時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不作弊的就成了傻帽了,馬雲傻嗎?當然不傻了,作為經常的獎學金的人,他還頗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