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鬆
一、炸雷
我與王晉康相識已久。我們之間交流並不多,應該都屬於比較沉靜的人,但他給人的內在感覺,卻有雷霆萬鈞之勢。他與劉慈欣是中國科幻的兩顆“大雷”。我經常想,是這兩位河南人,震撼並輝耀了當今中國的科幻天空,把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他們開創的偉大事業發揚光大了下來。這其實挺奇妙的,因為我最佩服的兩個當代主流文學作家——閻連科和劉震雲——也是河南人,他們二位的作品也透著一股子“幻氣”。
王晉康的出現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代表,或一個象征。1993年第五屆銀河獎,王晉康的處女作《亞當回歸》獲得一等獎,他因此一舉成名。而這也標誌著中國科幻的回歸。我一直認為,1993年是中國科幻劃時代的一個年頭。那是整個新生代集體登場的一年,扭轉了1983年後中國科幻的衰敗。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在成都召開,科幻重新積聚力量,然後在1993年猛烈爆發。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一年裏都出現了。而這裏麵,王晉康一直是中流砥柱,他的光芒閃耀到今天而不減色。在第二十五屆銀河獎頒獎典禮上,他憑《逃出母宇宙》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拿走十萬元獎金。同年,他還以長篇小說《古蜀》獲得首屆“大白鯨世界杯”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的特等獎,拿走十五萬元獎金。而在此前,2012年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上,他的《與吾同在》獲得“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金獎,同時還獲得第二十三屆銀河獎特別獎。更早前,在2011年11月12日的第二屆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上,王晉康與劉慈欣一起,雙獲“最佳科幻作家”金獎。現在這部力作《天父地母》又出版了,同樣令人驚歎。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說,王晉康的出現,讓科幻的天空出現了炸響。曾幾何時,科幻不像這樣,發展很吃力。說不清,是《科幻世界》推出了王晉康,還是王晉康成就了《科幻世界》。他對中國科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晉康今年六十八歲了,他的創作力實在是讓人驚歎。據香港科幻研究者三豐整理,截至2014年,在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王晉康一共出版了二十部長篇小說(包括小長篇)、八十多篇中短篇小說,超過五百萬字;總計獲得了二十七個大獎。這樣的成就,放在當代中國科幻文壇,無人能比。
二、雁哨
長篇小說《天父地母》是《逃出母宇宙》的第二部。相信看過第一部的讀者,已經感到很震驚了。劉慈欣為《逃出母宇宙》作序,稱小說多層麵、多角度地表現了人類對於災難的逐步認知過程,真相一步步揭開,曲折莫測,峰回路轉,在巨大的絕望中透出希望的曙光,然後又迎來更大的絕望,走到最後悲壯的結局。
《天父地母》繼續描述末日災難的極端體驗。超凡入聖的人類,看似已經擺脫了危機,卻在新一輪宇宙級別的災變麵前,再次受到嚴峻考驗,於是展開了驚心動魄的生存保衛戰。時空和人性的糾纏,技術與道德的博弈,科幻史上最具震撼性的場麵,都在這部書中呈現。王晉康再次用畢生之力,把他對宇宙、世界、生命、人類的終極關懷推向一個極致。
在《天父地母》中,王晉康對巨災作出了預判,警醒人類不要妄自尊大,時刻要有杞人憂天之心。這種憂患意識貫穿在全書中。2012年,王晉康就曾在一個講座中表示:“我不是樂觀主義者,災難始終與宇宙相伴,與人類文明相伴。宇宙誕生於災變,組成我們的元素來自超新星爆發。災變是必然要發生的。月球上密密麻麻的隕坑便是災難的見證。我的新長篇,給杞人立了一個紀念碑,他是真正的先知。人類永遠要麵對災難。科學征服的疆域越來越大,我們就要麵對更多不可控的災難。”他當時說的那個新長篇就是隨後麵世的《逃出母宇宙》,以及如今擺在讀者眼前的《天父地母》。在那個講座中他還說,有五種很現實的災難在嚴重威脅人類,分別是氣候變化、淡水缺乏、超級病原體、有毒食物、未知災難。災難的特點一是不可預知,二是不可完全控製。人類要走向真正的救贖,還有漫長的路程。
這部作品也對人類的未來命運作出了深入思考。有關我們的存在、我們今後的走向,這是從屈原到牛頓,從笛卡爾到霍金,都在不停思考的命題,也是《天父地母》的主旋律。在宇宙麵前,人是那麽渺小,但人又能超越自己,逼迫自己實現進化的躍升。宇宙是神秘和恐怖的,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和認知的,能夠去應對和破解的。隻是,這裏麵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有時甚至是一個種族的犧牲。而人類在與宇宙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將改造自己,變成新的物種,成為創造新天新地的“天父地母”,讓自己的生命大放異彩,長久延續。王晉康的思考所具有的宏大視野,在中國日趨短視功利的現實環境下,更是難能可貴。正是王晉康等一批作家,推動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從時下文壇的小情懷、小視野,從形而下的自娛自樂、淺吟低唱,走向了終極拷問。這就是為什麽王晉康的小說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他把哲學和宗教的意趣引入了中國文學創作。
作品中進行了尖銳的人性批判,提出了顛覆性的新道德觀。《天父地母》再次體現了科幻作為“實驗室”的意義,王晉康借此深入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他考察了人類作為一種動物,其進化中的黑暗麵,其不完備性,其自私褊狹,其醜惡殘忍,指出人類是在各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碰撞下,被蒼天大地創造出來的一種有著局限的存在。他惟妙惟肖刻畫了人類麵臨重大關頭時,如何作出命運的抉擇,以及各色人等的不同立場及反應。他提出了許多驚世駭俗的、具有叛逆性的觀點,比如:國家與民間,誰更有效率;善與惡,在應對災難中,哪個更能起到作用;個人與集體,誰更能負起責任;人工與環境,哪方麵更有決定意義;等等。總的來看,他似在作出預言:最終我們的人性會在漫長的走鋼絲中,回到一個中點,或平衡點。他在悲觀中抱有希望。
作品中也提出用新的辦法來解決糾結我們的重大現實問題。王晉康的小說直麵困惑我們的一係列當代難題,比如:生存與發展,毀滅與重建,神聖與世俗,戰爭與和平,合作與競爭,經濟與文化,技術與藝術,物質與精神。王晉康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縝密的思考,常常是勇敢地打破教條,突破傳統的理論標準,引發了獨到的啟示。他的作品都在喻示,科幻不應該遠離人間、回避問題,而應該接地氣,拿出勇氣和智慧,直麵人類最尖端的課題。除了那些抽象的根本問題,還有很多的現實具體命題需要解答,比如說,在這部書中,他就探討了戰爭的未來、武器的命運、經濟與科技的交融發展、科研機構改革的思路等問題。這正是科幻這種類型文學的優勢,是其一大價值,那就是獨立思考的邏輯理性精神。
這部作品歌頌英雄主義,提出了新的人神觀。《天父地母》讚美了在人類命運重大關頭挺身而出的個人英雄,表彰他們履行起了救世主的使命。在王晉康的筆下,每個轉折點到來時,總有這樣一位或幾位超級人物出現,擔任起“雁哨”,亦即那隻領頭的、能為整個雁群發出預警的大雁。在這個意義上,王晉康重新梳理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他刻畫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樹立了一組中國文學中少有的聖人群像。他提出了人能夠超越自己進而成為神的命題。神是什麽?凡人能否成神?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穿越時間、修改曆史、長生不死嗎?神能幹預現實嗎?這種情況下,如何樹立道德評判的尺度?再往下一步發展又會怎樣?這些議題頗具挑戰性。而這使王晉康的小說成為科學時代的新神話,他本人就是一位雁哨。
這部作品闡釋了科學技術的複雜意義。像他以往那樣,王晉康在《天父地母》中對科學技術予以了高度的讚美,認為它對於文明發展、對於人類走出生死困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技術本身蘊含的美橫跨了整個宇宙曆史,是生命皇冠上的明珠。對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王晉康都大書特書,並想象出了一個超級科學的未來世界。但他同時指出,科學技術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至上的,尤其是,如果缺失了人文和藝術的關懷,就將走偏。科學技術必須要有哲學和宗教的思考甚至引領。這是《天父地母》的一大思想脈絡。它對於反思當下的中國與世界,也具有十分現實的針對意義。而在作品中,這些哲理思考化為鮮活的情節和人物行為,我想,當讀到那位半文盲的救世主在對人類知識之樹大肆刪削時,讀者在開懷一笑的同時,也將體會到這些情節中內蘊的沉重。
讀《天父地母》這部作品時,我頭腦裏冒出柳文揚的一篇作品:《閃光的生命》。我也想到王晉康的另一部傑作《生命之歌》。在那座裏程碑上,也展現了同樣的光輝思想,王晉康把生命密碼,化作一首樂曲,輸入機器人的身體,讓後者具有了靈性和人性,從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義。事實上,王晉康所有的作品,都在回答什麽是生命、怎麽度過生命、生命有何價值、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問題。比如《蟻生》中,王晉康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場社會實驗,同樣是超人,他們把自己改造成了一個完全以集體主義為歸宿的新型物種,而這是一場生命悲劇。在《替天行道》中,生命是一場反抗。那麽,《天父地母》中,生命更像是一個自證的過程,是永不放棄,在可歌可泣的時空大曆史中,最終與宇宙合為一體。
三、坐標
中國科幻誕生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它的發展多次被意外的因素打斷。這期間,出現了不少星光閃耀的踐行者,如最早的魯迅、梁啟超,後來的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再到王晉康、劉慈欣等人。相比之下,王、劉是一條沒有斷過的路線,既承襲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又廣泛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先進因素,從而讓科幻的浪花匯入中國民族崛起的大潮,成了我們時代的濃縮寫照。尤其在改革開放後,科幻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美國學者宋明煒說,中國科幻在2010年完成了創世紀。那麽,王晉康則是在這創世紀中,具有標誌性的人物。
首先,他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對科幻理念的堅守與開拓,也就是倡導以科學技術推動力為內涵的“核心科幻”,這在《天父地母》中,得到了進一步充分展現。王晉康是在一點一滴設計他的宇宙,使小說呈現出技術上的極端細節化。從宏觀層麵,到具微局部,無不要求經得起科學考驗,以此展示科幻特殊的審美。小說中的衝擊波、時空泡等,讀來都非常真實可信。他堅持對物理學、宇宙學、航天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軍事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的深度追問,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體係和假說。
其次,他把科幻發展為一種雅俗共賞、深刻通俗的藝術。讀王晉康的作品是一種享受。他既能弘揚極為思辨性的抽象哲理,又十分擅長講故事,小說情節曲折驚險、出人意料,一些場麵看得人屏住呼吸。這部長篇是散點式投視,故事發生在五個基本獨立的時空,情節之間有很大的跳躍性。但通讀全書後你會感到,在這些似乎分散的章節的深處,有一根非常清晰的一以貫之的鏈條。他的人物刻畫十分有特點,常常栩栩如生。尤其是,他為中國科幻創造了一係列女性形象,或豐滿,或感性,或智慧,一個個亭亭玉立、善解人意、大氣凜然,他能用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真實可感的形象,給人印象深刻。《天父地母》中的女性,從魚樂水到褚文姬,升華到了一個讓人崇敬的高度。
第三,他始終致力於科幻的文學性追求。文學就是以獨一無二的筆法、用個人化的感受和小的視角,描寫大的時代、大的變遷、大的曆史。它是形象化的思維,把抽象和具象、理性和感性,結合成一體。在《天父地母》中,王晉康的感情如岩漿洶湧奔流,而這些情緒,是通過不同的場麵、不同的人物有血有肉呈現的,特別是以科幻式的構思寫出來,看後往往讓人拍案稱絕,如夢驚醒,如他寫到六十億地球人一瞬間集體滅絕,僅餘二人,他們既是見證者,又是變革者。或許隻有科幻作家,才能以那樣“不留情”的筆觸去關懷一個物種的命運,卻又有滿懷衷情,把人類的平庸與偉大、個體與種群,超越矛盾而齊聚於一體。在此意義上,作者本人就是以凡人之身,在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科幻的文學性,就是上帝的造物藝術。
總之,王晉康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取得了高超的成就。他為中國文化留下的一係列珍品,許久以後仍將耐人尋味。
四、鼓舞
王晉康最早是給十歲兒子講故事而開始“編”科幻的,那時他已四十多歲。這看似有偶然性,然而,他的收獲,卻來自他生命體驗的必然性,他的作品,乃是被他的生命閃光所照耀。
王晉康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河南南陽,是一位高級工程師,亦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南作協會員,他還是****同盟會員。如上所說,他寫出了很多優秀的科幻小說,這與他的豐厚閱曆有關。他當過知青,做過礦工和木模工,恢複高考後上了大學,分配到南陽油田石油機械廠工作,擔任領導職務,是單位的學術帶頭人。這樣的履曆,恐怕當今的科幻作家中,很少有人能比肩。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超人般的氣場,又鮮活地來自腳下這塊肥沃的大地。
王晉康是充滿愛心的人。2011年,國內主流文學評論刊物《南方文壇》第一期的一篇文章曾稱,王晉康是中國新科幻作家最有人文情懷的一位。他很有正義感,是那種愛打抱不平的人。2013年11月15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有學生問王晉康,假如外星人與地球發生戰爭,他會站哪邊?王晉康的回答是:“即便外星人道德正確,我也會站在地球人這一邊。”他是表裏如一的作家,他作品裏的不少主人公,其實就是他自己。他的文字和思想前後一致,他的行文和做人表裏如一。他從無諂媚。他在生活中,像他筆下那些人物一樣疾惡如仇。在《科幻世界》“倒社”事件中,他是第一批站出來明確表態的科幻作家。接受采訪時,他說:“我沒有一點兒忌諱,我可以說,這明顯就是官僚,外行領導內行,都21世紀了,外行領導內行還能大行其道。如果再這樣下去,《科幻世界》肯定完蛋。”
他深深地關切人類的命運。2012年,他曾說:“科學對人類的異化,接近了一個臨界點。以前是補足階段,達到了上帝造人標準;現在,正超過補足,到了改進,這一步,非常可怕,沒有界限了,將產生新人類。”
從《逃出母宇宙》到《天父地母》,這個係列,很突出地展現了王晉康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情懷、知識、理想和節操。他用“未來”做承載,這是科幻創作中最重要的。我們說科幻是一種文化,就是指這個意思。
對於命運,他是不畏懼、不屈服的,又以科學理性的精神對待。2012年上半年,王晉康給我來信:“我這把年紀,不知道寫到哪天就寫不下去了,在尚未把弦崩斷前再拚幾年吧。”去年,在參加一次會議時,他對我講到,他去醫院檢查,發現已有腦萎縮的跡象。而他家族有這個遺傳因素。這大大增強了他的緊迫感,要抓緊時間,把想寫的都寫出來。
這種老驥伏櫪的精神,讓我十分感動,也催我奮發。這是一些年輕的科幻作者比較缺乏的。王晉康身上的“正能量”,永遠激勵我們前進。這是我們要看他的小說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王晉康的創作,我要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四十五歲開始寫作,二十年的創作時間——僅僅二十年,出產了大量極具才情魅力的作品。而他仍然在繼續寫作,並高產優產不斷。對比我們自己,實在慚愧。他一刻不息地燃燒生命,以與天地要合為一體的大無畏精神,去做這事。他把科幻當作生命,而不放棄,不為外界的幹擾所動,追求內在的、本質的美。他成為中國文化在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杆。他的作品,體現了真誠、善良、智慧、勇敢、開放、包容等價值。他做人寫文,都是楷模。二十年,在宇宙中,太短暫了,人類卻可以如此積極地思考宇宙本身。這種精神,對閱讀《天父地母》這本書的所有讀者,都是一個巨大鼓舞。王晉康的人生,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類這個物種的了不起。
一、炸雷
我與王晉康相識已久。我們之間交流並不多,應該都屬於比較沉靜的人,但他給人的內在感覺,卻有雷霆萬鈞之勢。他與劉慈欣是中國科幻的兩顆“大雷”。我經常想,是這兩位河南人,震撼並輝耀了當今中國的科幻天空,把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他們開創的偉大事業發揚光大了下來。這其實挺奇妙的,因為我最佩服的兩個當代主流文學作家——閻連科和劉震雲——也是河南人,他們二位的作品也透著一股子“幻氣”。
王晉康的出現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代表,或一個象征。1993年第五屆銀河獎,王晉康的處女作《亞當回歸》獲得一等獎,他因此一舉成名。而這也標誌著中國科幻的回歸。我一直認為,1993年是中國科幻劃時代的一個年頭。那是整個新生代集體登場的一年,扭轉了1983年後中國科幻的衰敗。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在成都召開,科幻重新積聚力量,然後在1993年猛烈爆發。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一年裏都出現了。而這裏麵,王晉康一直是中流砥柱,他的光芒閃耀到今天而不減色。在第二十五屆銀河獎頒獎典禮上,他憑《逃出母宇宙》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拿走十萬元獎金。同年,他還以長篇小說《古蜀》獲得首屆“大白鯨世界杯”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的特等獎,拿走十五萬元獎金。而在此前,2012年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上,他的《與吾同在》獲得“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金獎,同時還獲得第二十三屆銀河獎特別獎。更早前,在2011年11月12日的第二屆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上,王晉康與劉慈欣一起,雙獲“最佳科幻作家”金獎。現在這部力作《天父地母》又出版了,同樣令人驚歎。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說,王晉康的出現,讓科幻的天空出現了炸響。曾幾何時,科幻不像這樣,發展很吃力。說不清,是《科幻世界》推出了王晉康,還是王晉康成就了《科幻世界》。他對中國科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晉康今年六十八歲了,他的創作力實在是讓人驚歎。據香港科幻研究者三豐整理,截至2014年,在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王晉康一共出版了二十部長篇小說(包括小長篇)、八十多篇中短篇小說,超過五百萬字;總計獲得了二十七個大獎。這樣的成就,放在當代中國科幻文壇,無人能比。
二、雁哨
長篇小說《天父地母》是《逃出母宇宙》的第二部。相信看過第一部的讀者,已經感到很震驚了。劉慈欣為《逃出母宇宙》作序,稱小說多層麵、多角度地表現了人類對於災難的逐步認知過程,真相一步步揭開,曲折莫測,峰回路轉,在巨大的絕望中透出希望的曙光,然後又迎來更大的絕望,走到最後悲壯的結局。
《天父地母》繼續描述末日災難的極端體驗。超凡入聖的人類,看似已經擺脫了危機,卻在新一輪宇宙級別的災變麵前,再次受到嚴峻考驗,於是展開了驚心動魄的生存保衛戰。時空和人性的糾纏,技術與道德的博弈,科幻史上最具震撼性的場麵,都在這部書中呈現。王晉康再次用畢生之力,把他對宇宙、世界、生命、人類的終極關懷推向一個極致。
在《天父地母》中,王晉康對巨災作出了預判,警醒人類不要妄自尊大,時刻要有杞人憂天之心。這種憂患意識貫穿在全書中。2012年,王晉康就曾在一個講座中表示:“我不是樂觀主義者,災難始終與宇宙相伴,與人類文明相伴。宇宙誕生於災變,組成我們的元素來自超新星爆發。災變是必然要發生的。月球上密密麻麻的隕坑便是災難的見證。我的新長篇,給杞人立了一個紀念碑,他是真正的先知。人類永遠要麵對災難。科學征服的疆域越來越大,我們就要麵對更多不可控的災難。”他當時說的那個新長篇就是隨後麵世的《逃出母宇宙》,以及如今擺在讀者眼前的《天父地母》。在那個講座中他還說,有五種很現實的災難在嚴重威脅人類,分別是氣候變化、淡水缺乏、超級病原體、有毒食物、未知災難。災難的特點一是不可預知,二是不可完全控製。人類要走向真正的救贖,還有漫長的路程。
這部作品也對人類的未來命運作出了深入思考。有關我們的存在、我們今後的走向,這是從屈原到牛頓,從笛卡爾到霍金,都在不停思考的命題,也是《天父地母》的主旋律。在宇宙麵前,人是那麽渺小,但人又能超越自己,逼迫自己實現進化的躍升。宇宙是神秘和恐怖的,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和認知的,能夠去應對和破解的。隻是,這裏麵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有時甚至是一個種族的犧牲。而人類在與宇宙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將改造自己,變成新的物種,成為創造新天新地的“天父地母”,讓自己的生命大放異彩,長久延續。王晉康的思考所具有的宏大視野,在中國日趨短視功利的現實環境下,更是難能可貴。正是王晉康等一批作家,推動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從時下文壇的小情懷、小視野,從形而下的自娛自樂、淺吟低唱,走向了終極拷問。這就是為什麽王晉康的小說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他把哲學和宗教的意趣引入了中國文學創作。
作品中進行了尖銳的人性批判,提出了顛覆性的新道德觀。《天父地母》再次體現了科幻作為“實驗室”的意義,王晉康借此深入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他考察了人類作為一種動物,其進化中的黑暗麵,其不完備性,其自私褊狹,其醜惡殘忍,指出人類是在各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碰撞下,被蒼天大地創造出來的一種有著局限的存在。他惟妙惟肖刻畫了人類麵臨重大關頭時,如何作出命運的抉擇,以及各色人等的不同立場及反應。他提出了許多驚世駭俗的、具有叛逆性的觀點,比如:國家與民間,誰更有效率;善與惡,在應對災難中,哪個更能起到作用;個人與集體,誰更能負起責任;人工與環境,哪方麵更有決定意義;等等。總的來看,他似在作出預言:最終我們的人性會在漫長的走鋼絲中,回到一個中點,或平衡點。他在悲觀中抱有希望。
作品中也提出用新的辦法來解決糾結我們的重大現實問題。王晉康的小說直麵困惑我們的一係列當代難題,比如:生存與發展,毀滅與重建,神聖與世俗,戰爭與和平,合作與競爭,經濟與文化,技術與藝術,物質與精神。王晉康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縝密的思考,常常是勇敢地打破教條,突破傳統的理論標準,引發了獨到的啟示。他的作品都在喻示,科幻不應該遠離人間、回避問題,而應該接地氣,拿出勇氣和智慧,直麵人類最尖端的課題。除了那些抽象的根本問題,還有很多的現實具體命題需要解答,比如說,在這部書中,他就探討了戰爭的未來、武器的命運、經濟與科技的交融發展、科研機構改革的思路等問題。這正是科幻這種類型文學的優勢,是其一大價值,那就是獨立思考的邏輯理性精神。
這部作品歌頌英雄主義,提出了新的人神觀。《天父地母》讚美了在人類命運重大關頭挺身而出的個人英雄,表彰他們履行起了救世主的使命。在王晉康的筆下,每個轉折點到來時,總有這樣一位或幾位超級人物出現,擔任起“雁哨”,亦即那隻領頭的、能為整個雁群發出預警的大雁。在這個意義上,王晉康重新梳理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他刻畫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樹立了一組中國文學中少有的聖人群像。他提出了人能夠超越自己進而成為神的命題。神是什麽?凡人能否成神?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穿越時間、修改曆史、長生不死嗎?神能幹預現實嗎?這種情況下,如何樹立道德評判的尺度?再往下一步發展又會怎樣?這些議題頗具挑戰性。而這使王晉康的小說成為科學時代的新神話,他本人就是一位雁哨。
這部作品闡釋了科學技術的複雜意義。像他以往那樣,王晉康在《天父地母》中對科學技術予以了高度的讚美,認為它對於文明發展、對於人類走出生死困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技術本身蘊含的美橫跨了整個宇宙曆史,是生命皇冠上的明珠。對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王晉康都大書特書,並想象出了一個超級科學的未來世界。但他同時指出,科學技術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至上的,尤其是,如果缺失了人文和藝術的關懷,就將走偏。科學技術必須要有哲學和宗教的思考甚至引領。這是《天父地母》的一大思想脈絡。它對於反思當下的中國與世界,也具有十分現實的針對意義。而在作品中,這些哲理思考化為鮮活的情節和人物行為,我想,當讀到那位半文盲的救世主在對人類知識之樹大肆刪削時,讀者在開懷一笑的同時,也將體會到這些情節中內蘊的沉重。
讀《天父地母》這部作品時,我頭腦裏冒出柳文揚的一篇作品:《閃光的生命》。我也想到王晉康的另一部傑作《生命之歌》。在那座裏程碑上,也展現了同樣的光輝思想,王晉康把生命密碼,化作一首樂曲,輸入機器人的身體,讓後者具有了靈性和人性,從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義。事實上,王晉康所有的作品,都在回答什麽是生命、怎麽度過生命、生命有何價值、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問題。比如《蟻生》中,王晉康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場社會實驗,同樣是超人,他們把自己改造成了一個完全以集體主義為歸宿的新型物種,而這是一場生命悲劇。在《替天行道》中,生命是一場反抗。那麽,《天父地母》中,生命更像是一個自證的過程,是永不放棄,在可歌可泣的時空大曆史中,最終與宇宙合為一體。
三、坐標
中國科幻誕生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它的發展多次被意外的因素打斷。這期間,出現了不少星光閃耀的踐行者,如最早的魯迅、梁啟超,後來的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再到王晉康、劉慈欣等人。相比之下,王、劉是一條沒有斷過的路線,既承襲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又廣泛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先進因素,從而讓科幻的浪花匯入中國民族崛起的大潮,成了我們時代的濃縮寫照。尤其在改革開放後,科幻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美國學者宋明煒說,中國科幻在2010年完成了創世紀。那麽,王晉康則是在這創世紀中,具有標誌性的人物。
首先,他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對科幻理念的堅守與開拓,也就是倡導以科學技術推動力為內涵的“核心科幻”,這在《天父地母》中,得到了進一步充分展現。王晉康是在一點一滴設計他的宇宙,使小說呈現出技術上的極端細節化。從宏觀層麵,到具微局部,無不要求經得起科學考驗,以此展示科幻特殊的審美。小說中的衝擊波、時空泡等,讀來都非常真實可信。他堅持對物理學、宇宙學、航天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軍事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的深度追問,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體係和假說。
其次,他把科幻發展為一種雅俗共賞、深刻通俗的藝術。讀王晉康的作品是一種享受。他既能弘揚極為思辨性的抽象哲理,又十分擅長講故事,小說情節曲折驚險、出人意料,一些場麵看得人屏住呼吸。這部長篇是散點式投視,故事發生在五個基本獨立的時空,情節之間有很大的跳躍性。但通讀全書後你會感到,在這些似乎分散的章節的深處,有一根非常清晰的一以貫之的鏈條。他的人物刻畫十分有特點,常常栩栩如生。尤其是,他為中國科幻創造了一係列女性形象,或豐滿,或感性,或智慧,一個個亭亭玉立、善解人意、大氣凜然,他能用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真實可感的形象,給人印象深刻。《天父地母》中的女性,從魚樂水到褚文姬,升華到了一個讓人崇敬的高度。
第三,他始終致力於科幻的文學性追求。文學就是以獨一無二的筆法、用個人化的感受和小的視角,描寫大的時代、大的變遷、大的曆史。它是形象化的思維,把抽象和具象、理性和感性,結合成一體。在《天父地母》中,王晉康的感情如岩漿洶湧奔流,而這些情緒,是通過不同的場麵、不同的人物有血有肉呈現的,特別是以科幻式的構思寫出來,看後往往讓人拍案稱絕,如夢驚醒,如他寫到六十億地球人一瞬間集體滅絕,僅餘二人,他們既是見證者,又是變革者。或許隻有科幻作家,才能以那樣“不留情”的筆觸去關懷一個物種的命運,卻又有滿懷衷情,把人類的平庸與偉大、個體與種群,超越矛盾而齊聚於一體。在此意義上,作者本人就是以凡人之身,在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科幻的文學性,就是上帝的造物藝術。
總之,王晉康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取得了高超的成就。他為中國文化留下的一係列珍品,許久以後仍將耐人尋味。
四、鼓舞
王晉康最早是給十歲兒子講故事而開始“編”科幻的,那時他已四十多歲。這看似有偶然性,然而,他的收獲,卻來自他生命體驗的必然性,他的作品,乃是被他的生命閃光所照耀。
王晉康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河南南陽,是一位高級工程師,亦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南作協會員,他還是****同盟會員。如上所說,他寫出了很多優秀的科幻小說,這與他的豐厚閱曆有關。他當過知青,做過礦工和木模工,恢複高考後上了大學,分配到南陽油田石油機械廠工作,擔任領導職務,是單位的學術帶頭人。這樣的履曆,恐怕當今的科幻作家中,很少有人能比肩。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超人般的氣場,又鮮活地來自腳下這塊肥沃的大地。
王晉康是充滿愛心的人。2011年,國內主流文學評論刊物《南方文壇》第一期的一篇文章曾稱,王晉康是中國新科幻作家最有人文情懷的一位。他很有正義感,是那種愛打抱不平的人。2013年11月15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有學生問王晉康,假如外星人與地球發生戰爭,他會站哪邊?王晉康的回答是:“即便外星人道德正確,我也會站在地球人這一邊。”他是表裏如一的作家,他作品裏的不少主人公,其實就是他自己。他的文字和思想前後一致,他的行文和做人表裏如一。他從無諂媚。他在生活中,像他筆下那些人物一樣疾惡如仇。在《科幻世界》“倒社”事件中,他是第一批站出來明確表態的科幻作家。接受采訪時,他說:“我沒有一點兒忌諱,我可以說,這明顯就是官僚,外行領導內行,都21世紀了,外行領導內行還能大行其道。如果再這樣下去,《科幻世界》肯定完蛋。”
他深深地關切人類的命運。2012年,他曾說:“科學對人類的異化,接近了一個臨界點。以前是補足階段,達到了上帝造人標準;現在,正超過補足,到了改進,這一步,非常可怕,沒有界限了,將產生新人類。”
從《逃出母宇宙》到《天父地母》,這個係列,很突出地展現了王晉康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情懷、知識、理想和節操。他用“未來”做承載,這是科幻創作中最重要的。我們說科幻是一種文化,就是指這個意思。
對於命運,他是不畏懼、不屈服的,又以科學理性的精神對待。2012年上半年,王晉康給我來信:“我這把年紀,不知道寫到哪天就寫不下去了,在尚未把弦崩斷前再拚幾年吧。”去年,在參加一次會議時,他對我講到,他去醫院檢查,發現已有腦萎縮的跡象。而他家族有這個遺傳因素。這大大增強了他的緊迫感,要抓緊時間,把想寫的都寫出來。
這種老驥伏櫪的精神,讓我十分感動,也催我奮發。這是一些年輕的科幻作者比較缺乏的。王晉康身上的“正能量”,永遠激勵我們前進。這是我們要看他的小說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王晉康的創作,我要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四十五歲開始寫作,二十年的創作時間——僅僅二十年,出產了大量極具才情魅力的作品。而他仍然在繼續寫作,並高產優產不斷。對比我們自己,實在慚愧。他一刻不息地燃燒生命,以與天地要合為一體的大無畏精神,去做這事。他把科幻當作生命,而不放棄,不為外界的幹擾所動,追求內在的、本質的美。他成為中國文化在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杆。他的作品,體現了真誠、善良、智慧、勇敢、開放、包容等價值。他做人寫文,都是楷模。二十年,在宇宙中,太短暫了,人類卻可以如此積極地思考宇宙本身。這種精神,對閱讀《天父地母》這本書的所有讀者,都是一個巨大鼓舞。王晉康的人生,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類這個物種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