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登基大禮
半個月後,李愔登基為皇。這半個月的時間,已經在王城之內——現在已經正式更名為皇城。
事實上,原本就是按照皇城的格局建設的。
已經在皇城裏麵,建設了李氏宗祠。
並且將李世民、李淵還有向上幾輩的祖宗牌位,全都放置在裏麵。
宗廟對一個宗族來說,可是重中之重。
在即位之前,先讓大儒孔衝思告祭田地、宗廟、社稷。
這孔衝思,乃是大儒孔穎達次子。
這孔衝思,自幼也是飽讀詩書,乃是一個碩儒。
當初李愔到黃金州來的時候,孔衝思感覺這裏距離大唐,不知幾萬裏遠。
這裏儒家學說,一定式微,因此,他不辭辛苦,主動跟隨李愔來到黃金州。
為的就是傳播儒家學說,讓儒家禮儀,照耀天下。
不過,等到了黃金州之後,孔衝思被華夏城這邊的文化改變了許多。
孔衝思開始感覺到,好多儒家的思想,在華夏城並不能適用。
這引起了孔衝思的反思。
孔衝思,還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李愔。
李愔是這麽向孔衝思解釋的:“衝思啊,你想,三皇五帝時期,當時的人民是什麽樣的生產力?”
“百姓衣不覆體,食不果腹,隻是為了生存而生存。到堯舜禹時期,又發生了變化,此後,夏商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
“這些先賢的執政方式,難道都是一樣的嗎?很明顯,並不是這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先賢們會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隨時改變他們的執政方式。”
“這世上,萬事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哪裏有一成不變的放之天下皆準的準則啊!”
李愔的一席話,說的孔衝思恍然大悟。
先賢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是在他們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誕生的。
未必就適應後世的社會。
因此,孔衝思在李愔的影響之下,成為新儒者。
他開始積極探索適應華夏城的新儒學。
現在新皇登基大典,最合適的人員,自然就是孔衝思了。
而李愔,則是穿上禮服,到宗廟裏麵,跪拜祖宗牌位。
並且向著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後。
本來,李愔的新皇登基大典,如果能將太後接來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太後的年齡大了,絕對經不起海浪顛簸。
因此,最終也沒有接太後過來。
而李愔,也就隻能向著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後了。
這些禮節都進行完之後,李愔開始到中和殿接受大臣們的拜禮。
在唐朝,還有唐朝以前的朝代。
平時大臣們見到皇上,甚至在早朝的時候,都是不需要行跪拜禮的。
跪拜禮,是清朝之後,才開始普及的。
但是在這種大典的時候,是需要行跪拜禮的。
本來李愔是來自千年之後的後世,對於跪拜禮,深惡而痛極。
李愔是準備廢除跪拜禮的。
但是,李愔很快又考慮到,現在是他的登基大典。
他現在,還並不是皇上。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就開始廢除大家都熟悉的禮節的話,會不會不太好?
考慮了一番之後,李愔決定暫緩這個過程。
接下來,李愔開始接受百官們三跪九叩的拜見。
在宮殿之外,陳列著各種樂器,有大鼓、方響、雲鎊、簫、管、笛、莖、杖鼓、柏板等
接下來,登基奏樂。
這一係列工作完成之後,接下來就開始定國號和年號。
國號,自然是早就商議好的了。
他們決定直接沿用華夏城的名字,建立的國家,就叫做華夏國。
年號將從新年開始,確定為華夏元年,也就是華夏一年。
以後的年號,都將從華夏元年開始向後推算。
至此,登基儀式完成,李愔正式成為華夏國的皇上。
接下來,就到了封賞群臣的時候了。
華夏國的官職,經過李愔和上官儀的商談之後,決定仍然延續三省六部製的官僚體係。
三省六部製,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從隋唐一直延續到明清,必然有他的可取之處的。
後世的民主製度,還有晉升機製,固然要比三省六部製更加先進。
但是現在的華夏國,還沒有實施這種製度的土壤。
暫時,也不能采用這種製度。
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愔又建立了文淵閣。
在文淵閣內,會有大學士,幫助皇上批閱公文。
並且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大學士還負責替皇上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但是,重大事情,文淵閣大學士,並沒有決定權,他們隻有建議權。
文淵閣的第一位大學士,也是首席大學士,當然是非上官儀莫屬。
被提名為文淵閣大學士之後,上官儀極為興奮,不過興奮之中,還夾雜著一絲失落,同時,還有著一絲慶幸。
興奮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這文淵閣大學士,並且還是首席大學士,行駛的,基本上就是宰相的權利。
對上官儀來說,他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失落的是,文淵閣大學士,哪怕是首席大學士,也隻是皇上新設置的一個職務。
看上去,似乎和宰相相當,而實際上,比宰相的職權,差了好多。
皇上此舉,等於廢除了宰相一職。
將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裏。
文淵閣的設置,讓上官儀心裏,都無比的心悅誠服。
別看皇上平時基本上不怎麽管事,但是對於掌控群臣,對於官僚體係,有著非凡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及也。
而上官儀最終的慶幸情緒,實際上,還是因為他隻是擔任文淵閣首席大學士,而並非宰相一職。
宰相固然為高而權重,但是最終,難免會和皇權起衝突。
到時候,隻怕就是自己的末日來臨之際。
而文淵閣首席大學士,縱然自己有錯,也不過是罷官而已。
基本上不至於殞命,更不會連累到家族。
與此同時,李愔還再次提拔了三位官員進入文淵閣擔任大學士。
至此,文淵閣內,四位大學士已經補齊。
這樣,就等於再一次分了上官儀的權。
其他的百官,個頂個的都是人精,自然能夠看得清皇上的用意。
他們心裏,無不佩服皇上的禦下手段。
接下來,就是六部官員的任命了。
李愔任命武媚娘為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升遷和考評。
任命崔鶯鶯為禮部尚書,任命……
華夏城原有的所有官員,都得到封賜和升遷。
薛仁貴、王方翼、席君買、程處亮、秦懷玉、尉遲寶琪等人,都被封為將軍。
同時,李愔將目前華夏國掌握的所有地盤,分為十五個行政省。
省下設立若幹市區,市區下麵設置縣,縣下麵設置鄉,每個鄉統領若幹村子。
好吧,李愔這完全是偷懶。
將後世的行政區域的劃分,直接照搬了過來。
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省高官和高官。
市縣一直到鄉,都延續這個稱呼。
省市的主要領導,全部由中央任命。
這樣,就進一步將權利,集中到了皇上手中。
不過,目前來說,官員缺乏的厲害。
整個華夏國,建立伊始,有無數的問題需要解決,真的是千頭萬緒。
首先,從基礎建設上來說。
華夏國就需要忙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用來搞基建。
鐵路你需要修吧?
公路需要修吧?
城市需要建設吧?
好在,他們奪取了世家聯盟的兩座大城,還有無數的小城。
這兩座大城,直接就能使用。
至於那無數的小城,他們必須要進行改造和擴建。
另外,還有無數的礦區和工廠,學校、醫院等等基礎建設需要建設。
先修建哪裏的道路,先建設哪一個地區,這都是需要文武百官操心的事情。
而在軟件建設上,那就更多了。
首先最急迫最要緊的,就是律法的問題了。
這個是必須要盡快出爐的,必須要讓華夏國的百姓,知道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而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而法律製止的事情,如果做了,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法律條文,官員的升遷製度,教育體係……
等等等等。
現在的華夏國,才剛剛建國,好多方麵都是一片空白。
根本就沒有借鑒的先例。
當然了,他們自然是可以借鑒大唐的先例。
但是,這裏麵,也必須要結合華夏國的實際情況。
在法律方麵,李愔想了想,將後世的一些法律概念,搬了出來。
當然並不是照搬的,畢竟國情差異很大。
而是搬出來一部分框架。
而就這一部分框架,對華夏國的法律工作者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發和啟迪的作用。
與此同時,目前急缺官員的情況,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
因為缺少的官員數量有些多,不能盡快補齊的話,各大城市的工作,根本就沒辦法開展。
所以,李愔決定,在兩個月後,召開一次恩科。
而之所以定在兩個月後,就是因為,要通知遍整個地盤,至少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還有好多地區,是從海上航行繞道過去通知的情況下。
沒辦法,現在除了西部有鐵路有公路之外。
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沒有。
就連電和電話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傳播速度要是能快的起來,才真是見了鬼了。
不過,一些簡約的道路還是有的。
當初世家聯盟在發展這些地方的時候,也修建過不少的道路。
現在,倒是便宜了華夏國。
此時,十五個行政省還有下麵市區的高層官員,已經全部任命下去。
這些官員,已經匆忙上任。
或者有一些人,是原本就在任上。
隻不過,他們原本隻是城主,而現在直接變成市高官或者市長了而已。
接下來,各個省的長官,都陷入了忙碌之中。
這十五個行政省,三十個長官,都是跟隨皇上的老人了。
現在皇上念舊,封賜他們這麽高的官職,將這麽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們。
要知道,他們現在一個省的大小,差不多相當於大唐的一個道了。
他們的職務,相當於大唐三分之一個節度使。
因為在大唐,節度使是軍政行政權力一把抓。
而在華夏國,他們隻有軍政和行政權,都是單獨分開的。
皇上對他們是如此的信任,目前來說,他們十五個行政省的基礎條件,都是相差無幾的。
也就除了南部和東部,因為有兩個世家聯盟遺留下來的巨城,他們的起點稍微高一些。
其他十三個行政省,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而他們作為這些行政省的長官,如果最後他們的行政省發展的比別人慢的話,到時候,他們真的是沒臉見人了。
現在,他們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來發展他們的行政省。
當然了,他們麵臨的問題,也是千頭萬緒。
首先,他們麵臨的,就是官員嚴重不足的問題。
別說是下麵的市區縣還有鄉裏的官員了,就連他們行政省的官員,都是嚴重不足。
官員不足,很多工作,就很難開展。
他們必須暫時找人暫代工作。
等到朝廷的恩科考試之後,他們就能夠分配到一些官員,補充進去了。
當然了,這一次的恩科,能夠錄取的考生,數量一定非常之多。
畢竟,現在缺少的官員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但是,也不可能泛濫到隻要報名就能通過的地步。
第一次恩科的考題,相對來說,還是很簡單的。
那些大唐的學子,是很容易就能考取的。
但是考取的數量,u看書 ww.ukanhu.cm怕是也沒辦法滿足這麽大的缺口。
因此,底層的,縣級的普通官員位置,還有鄉裏的位置。
還有那些底層的位置,李愔決定,將權利下放到各個行政省。
由他們自己招收人員,可以采用推薦和選拔的方式,來補充官員。
當然了,官員的考核,仍然是朝廷吏部進行。
如果他們選取的官員,有大量不合格官員的話,那就證明,他們的選拔機製出現了問題。
選拔人,要負很大責任的。
現在因為人才缺失的厲害,李愔也隻能采取考試和推薦相結合的辦法來選拔官員。
等到後期人才培訓機製完善之後,自然都是以考試來選取官員。
(本章完)
半個月後,李愔登基為皇。這半個月的時間,已經在王城之內——現在已經正式更名為皇城。
事實上,原本就是按照皇城的格局建設的。
已經在皇城裏麵,建設了李氏宗祠。
並且將李世民、李淵還有向上幾輩的祖宗牌位,全都放置在裏麵。
宗廟對一個宗族來說,可是重中之重。
在即位之前,先讓大儒孔衝思告祭田地、宗廟、社稷。
這孔衝思,乃是大儒孔穎達次子。
這孔衝思,自幼也是飽讀詩書,乃是一個碩儒。
當初李愔到黃金州來的時候,孔衝思感覺這裏距離大唐,不知幾萬裏遠。
這裏儒家學說,一定式微,因此,他不辭辛苦,主動跟隨李愔來到黃金州。
為的就是傳播儒家學說,讓儒家禮儀,照耀天下。
不過,等到了黃金州之後,孔衝思被華夏城這邊的文化改變了許多。
孔衝思開始感覺到,好多儒家的思想,在華夏城並不能適用。
這引起了孔衝思的反思。
孔衝思,還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李愔。
李愔是這麽向孔衝思解釋的:“衝思啊,你想,三皇五帝時期,當時的人民是什麽樣的生產力?”
“百姓衣不覆體,食不果腹,隻是為了生存而生存。到堯舜禹時期,又發生了變化,此後,夏商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
“這些先賢的執政方式,難道都是一樣的嗎?很明顯,並不是這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先賢們會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隨時改變他們的執政方式。”
“這世上,萬事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哪裏有一成不變的放之天下皆準的準則啊!”
李愔的一席話,說的孔衝思恍然大悟。
先賢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是在他們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誕生的。
未必就適應後世的社會。
因此,孔衝思在李愔的影響之下,成為新儒者。
他開始積極探索適應華夏城的新儒學。
現在新皇登基大典,最合適的人員,自然就是孔衝思了。
而李愔,則是穿上禮服,到宗廟裏麵,跪拜祖宗牌位。
並且向著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後。
本來,李愔的新皇登基大典,如果能將太後接來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太後的年齡大了,絕對經不起海浪顛簸。
因此,最終也沒有接太後過來。
而李愔,也就隻能向著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後了。
這些禮節都進行完之後,李愔開始到中和殿接受大臣們的拜禮。
在唐朝,還有唐朝以前的朝代。
平時大臣們見到皇上,甚至在早朝的時候,都是不需要行跪拜禮的。
跪拜禮,是清朝之後,才開始普及的。
但是在這種大典的時候,是需要行跪拜禮的。
本來李愔是來自千年之後的後世,對於跪拜禮,深惡而痛極。
李愔是準備廢除跪拜禮的。
但是,李愔很快又考慮到,現在是他的登基大典。
他現在,還並不是皇上。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就開始廢除大家都熟悉的禮節的話,會不會不太好?
考慮了一番之後,李愔決定暫緩這個過程。
接下來,李愔開始接受百官們三跪九叩的拜見。
在宮殿之外,陳列著各種樂器,有大鼓、方響、雲鎊、簫、管、笛、莖、杖鼓、柏板等
接下來,登基奏樂。
這一係列工作完成之後,接下來就開始定國號和年號。
國號,自然是早就商議好的了。
他們決定直接沿用華夏城的名字,建立的國家,就叫做華夏國。
年號將從新年開始,確定為華夏元年,也就是華夏一年。
以後的年號,都將從華夏元年開始向後推算。
至此,登基儀式完成,李愔正式成為華夏國的皇上。
接下來,就到了封賞群臣的時候了。
華夏國的官職,經過李愔和上官儀的商談之後,決定仍然延續三省六部製的官僚體係。
三省六部製,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從隋唐一直延續到明清,必然有他的可取之處的。
後世的民主製度,還有晉升機製,固然要比三省六部製更加先進。
但是現在的華夏國,還沒有實施這種製度的土壤。
暫時,也不能采用這種製度。
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愔又建立了文淵閣。
在文淵閣內,會有大學士,幫助皇上批閱公文。
並且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大學士還負責替皇上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但是,重大事情,文淵閣大學士,並沒有決定權,他們隻有建議權。
文淵閣的第一位大學士,也是首席大學士,當然是非上官儀莫屬。
被提名為文淵閣大學士之後,上官儀極為興奮,不過興奮之中,還夾雜著一絲失落,同時,還有著一絲慶幸。
興奮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這文淵閣大學士,並且還是首席大學士,行駛的,基本上就是宰相的權利。
對上官儀來說,他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失落的是,文淵閣大學士,哪怕是首席大學士,也隻是皇上新設置的一個職務。
看上去,似乎和宰相相當,而實際上,比宰相的職權,差了好多。
皇上此舉,等於廢除了宰相一職。
將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裏。
文淵閣的設置,讓上官儀心裏,都無比的心悅誠服。
別看皇上平時基本上不怎麽管事,但是對於掌控群臣,對於官僚體係,有著非凡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及也。
而上官儀最終的慶幸情緒,實際上,還是因為他隻是擔任文淵閣首席大學士,而並非宰相一職。
宰相固然為高而權重,但是最終,難免會和皇權起衝突。
到時候,隻怕就是自己的末日來臨之際。
而文淵閣首席大學士,縱然自己有錯,也不過是罷官而已。
基本上不至於殞命,更不會連累到家族。
與此同時,李愔還再次提拔了三位官員進入文淵閣擔任大學士。
至此,文淵閣內,四位大學士已經補齊。
這樣,就等於再一次分了上官儀的權。
其他的百官,個頂個的都是人精,自然能夠看得清皇上的用意。
他們心裏,無不佩服皇上的禦下手段。
接下來,就是六部官員的任命了。
李愔任命武媚娘為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升遷和考評。
任命崔鶯鶯為禮部尚書,任命……
華夏城原有的所有官員,都得到封賜和升遷。
薛仁貴、王方翼、席君買、程處亮、秦懷玉、尉遲寶琪等人,都被封為將軍。
同時,李愔將目前華夏國掌握的所有地盤,分為十五個行政省。
省下設立若幹市區,市區下麵設置縣,縣下麵設置鄉,每個鄉統領若幹村子。
好吧,李愔這完全是偷懶。
將後世的行政區域的劃分,直接照搬了過來。
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省高官和高官。
市縣一直到鄉,都延續這個稱呼。
省市的主要領導,全部由中央任命。
這樣,就進一步將權利,集中到了皇上手中。
不過,目前來說,官員缺乏的厲害。
整個華夏國,建立伊始,有無數的問題需要解決,真的是千頭萬緒。
首先,從基礎建設上來說。
華夏國就需要忙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用來搞基建。
鐵路你需要修吧?
公路需要修吧?
城市需要建設吧?
好在,他們奪取了世家聯盟的兩座大城,還有無數的小城。
這兩座大城,直接就能使用。
至於那無數的小城,他們必須要進行改造和擴建。
另外,還有無數的礦區和工廠,學校、醫院等等基礎建設需要建設。
先修建哪裏的道路,先建設哪一個地區,這都是需要文武百官操心的事情。
而在軟件建設上,那就更多了。
首先最急迫最要緊的,就是律法的問題了。
這個是必須要盡快出爐的,必須要讓華夏國的百姓,知道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而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而法律製止的事情,如果做了,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法律條文,官員的升遷製度,教育體係……
等等等等。
現在的華夏國,才剛剛建國,好多方麵都是一片空白。
根本就沒有借鑒的先例。
當然了,他們自然是可以借鑒大唐的先例。
但是,這裏麵,也必須要結合華夏國的實際情況。
在法律方麵,李愔想了想,將後世的一些法律概念,搬了出來。
當然並不是照搬的,畢竟國情差異很大。
而是搬出來一部分框架。
而就這一部分框架,對華夏國的法律工作者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發和啟迪的作用。
與此同時,目前急缺官員的情況,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
因為缺少的官員數量有些多,不能盡快補齊的話,各大城市的工作,根本就沒辦法開展。
所以,李愔決定,在兩個月後,召開一次恩科。
而之所以定在兩個月後,就是因為,要通知遍整個地盤,至少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還有好多地區,是從海上航行繞道過去通知的情況下。
沒辦法,現在除了西部有鐵路有公路之外。
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沒有。
就連電和電話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傳播速度要是能快的起來,才真是見了鬼了。
不過,一些簡約的道路還是有的。
當初世家聯盟在發展這些地方的時候,也修建過不少的道路。
現在,倒是便宜了華夏國。
此時,十五個行政省還有下麵市區的高層官員,已經全部任命下去。
這些官員,已經匆忙上任。
或者有一些人,是原本就在任上。
隻不過,他們原本隻是城主,而現在直接變成市高官或者市長了而已。
接下來,各個省的長官,都陷入了忙碌之中。
這十五個行政省,三十個長官,都是跟隨皇上的老人了。
現在皇上念舊,封賜他們這麽高的官職,將這麽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們。
要知道,他們現在一個省的大小,差不多相當於大唐的一個道了。
他們的職務,相當於大唐三分之一個節度使。
因為在大唐,節度使是軍政行政權力一把抓。
而在華夏國,他們隻有軍政和行政權,都是單獨分開的。
皇上對他們是如此的信任,目前來說,他們十五個行政省的基礎條件,都是相差無幾的。
也就除了南部和東部,因為有兩個世家聯盟遺留下來的巨城,他們的起點稍微高一些。
其他十三個行政省,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而他們作為這些行政省的長官,如果最後他們的行政省發展的比別人慢的話,到時候,他們真的是沒臉見人了。
現在,他們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來發展他們的行政省。
當然了,他們麵臨的問題,也是千頭萬緒。
首先,他們麵臨的,就是官員嚴重不足的問題。
別說是下麵的市區縣還有鄉裏的官員了,就連他們行政省的官員,都是嚴重不足。
官員不足,很多工作,就很難開展。
他們必須暫時找人暫代工作。
等到朝廷的恩科考試之後,他們就能夠分配到一些官員,補充進去了。
當然了,這一次的恩科,能夠錄取的考生,數量一定非常之多。
畢竟,現在缺少的官員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但是,也不可能泛濫到隻要報名就能通過的地步。
第一次恩科的考題,相對來說,還是很簡單的。
那些大唐的學子,是很容易就能考取的。
但是考取的數量,u看書 ww.ukanhu.cm怕是也沒辦法滿足這麽大的缺口。
因此,底層的,縣級的普通官員位置,還有鄉裏的位置。
還有那些底層的位置,李愔決定,將權利下放到各個行政省。
由他們自己招收人員,可以采用推薦和選拔的方式,來補充官員。
當然了,官員的考核,仍然是朝廷吏部進行。
如果他們選取的官員,有大量不合格官員的話,那就證明,他們的選拔機製出現了問題。
選拔人,要負很大責任的。
現在因為人才缺失的厲害,李愔也隻能采取考試和推薦相結合的辦法來選拔官員。
等到後期人才培訓機製完善之後,自然都是以考試來選取官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