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新網址:發生在巴拿馬地區的“誤會”實在是太大了,一次意外的武裝衝突都能幹掉一個師,這種事情說出去都沒人敢信。
解釋就是掩飾,不會有任何作用。事發後不久,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就宣布為此事負責,實際上也是弗朗茨幹預的結果。
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還可以避重就輕,盡可能的挽回國際聲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追究責任自然是不存在的。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的做法並沒有錯,這年頭的殖民帝國就這作風。
類似的事情,又不是沒有發生過。隻不過影響沒有這麽大,哥倫比亞不僅是獨立國家,更關鍵的這是一個白人國家。
對這種事情,歐洲民眾一直都非常敏感,尤其是眾多小國,更是物傷其類。
在很多人看來,今天他們不站出來替哥倫比亞說話,沒準明天就有類似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也沒有人肯出頭。
就和原時空的英布戰爭差不多,奧地利也被輿論噴的狗血淋頭,國外的使館門口都圍著示威人群。
當然,主動承擔責任的做法還是有用的,讓維也納政府的國際形象看起來沒有那麽糟糕。
噴就噴吧,這年頭的列強誰沒被噴過啊!反正大家也就是嘴上說說,不可能真的采取行動。
相比維也納政府的淡定,弗朗茨反應就要強烈的多了。如果奧地利也孤懸海外,弗朗茨也可以不在乎國際聲譽,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糟糕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奧地利必須要做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以便在外交上獲得更多的選擇。
……
“巴拿馬政府籌備的怎麽樣了,我們什麽時候能夠撤軍?”弗朗茨關心的問
殖民大臣斯蒂芬:“陛下,巴拿馬政府已經組建完成,隨時都可以宣布獨立。
現在的問題是他們缺少自保的武裝力量,一旦我們撤軍,他們很難擋住哥倫比亞政府的反撲。”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也沒有那麽容易,原時空還是美國人親自出兵幹涉,哥倫比亞政府迫不得已才無奈退讓的。
這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人不惜一切代價,那是巴拿馬運河對他的至關重要。
奧地利就不一樣了,奪取巴拿馬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搗亂,讓巴拿馬運河無法順利通航。
價值不一樣,能夠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為了巴拿馬地區,搞得南美各國兔死狐悲,一起抵製奧地利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種背景下,在策動巴拿馬獨立運動的同時,奧地利必須要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存在感。
換句通俗的話講那就是:當了婊子,還想要立牌坊。
弗朗茨詫異的問:“不是有種植園主麽?難道他們的力量,還沒有辦法抵擋哥倫比亞入侵。”
巴拿馬地區還沒宣布獨立,弗朗茨就先把哥倫比亞政府鎮壓叛亂的軍事行動定義為“入侵”,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斯蒂芬皺了皺著眉頭,解釋道:“陛下,南美地區的情況很特殊,移民大部分來自於南北戰爭時期那次移民,缺少貴族中堅力量。
奧屬中美洲地區被我們長期經營,這方麵的缺陷逐漸得到了彌補,軍事實力尚可。
巴拿馬地區就不一樣了,當地沒有大種植園主、大殖民公司,之前又不在我們控製範圍內,沒有辦法在當地組織軍事訓練……”
弗朗茨聽明白了。南北戰爭時期的移民,很多人都是為了躲避戰爭才跑路的,這意味著當地民眾的戰鬥欲望不強烈。
“缺少貴族中堅力量”,換句話說就是缺少軍官。
沒有“大種植園主、大殖民公司”,意味著當地沒有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
沒有“組織軍事訓練”,意味著現在征的兵,都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或者是剛剛走出車間的工人,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
這麽多原因加起來,就意味著即將獨立的巴拿馬地區,軍事力量非常薄弱,短時間內無力和哥倫比亞政府軍抗衡。
實際情況可能還會更糟糕,所謂的哥倫比亞政府殘暴統治,剝削壓迫當地民眾,本身就是政治需要出現的,真實性有幾分還有待考證。
巴拿馬獨立組織是奧地利一手包辦的,能不能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提供的資料,同樣也參雜了個人情緒。完全造假他們還沒那麽大膽子,進行藝術加工還是少不了的。
這種事情,屬於官僚集團的本能,根本就沒辦法杜絕。不要說這個通訊不變的時代,即便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同樣是屢禁不止。
“現在的國際局勢,我們不適合直接占領巴拿馬地區,撤軍是早晚的事情,並且這個時間越早越好。
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殖民部有什麽計劃?”
殖民大臣斯蒂芬:“我們正在組織移民,經過殖民政府的努力,目前已經說服十幾支殖民團隊移民巴拿馬地區。
這些民間武裝力量,將成為前期對抗哥倫比亞政府軍的主力,幫助巴拿馬政府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弗朗茨點了點頭,這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卻是眼下最適合奧地利的選擇。
有“移民”這塊遮羞布,總比直接上雇傭兵的強。
不管怎麽說,隻要這些“武裝移民”拿到了巴拿馬地區的戶籍,就是巴拿馬地區民眾和哥倫比亞政府間的矛盾。
當然凡事都有利有弊,民間殖民團隊也是需要回報的。現在靠他們賣命,未來巴拿馬地區的利益就要分他們一大份。
類似的事情,在奧地利殖民進程中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殖民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
正是依靠大大小小的民間武裝團隊,奧地利才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裏,建立起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這方麵弗朗茨還是很大方的,讓野心家跑到海外去搶地盤,總比留在國內搶地盤的強,殖民地上大大小小的封地貴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在的實際情況,比弗朗茨預想中還要好上一些。封地貴族雖多,卻沒有稱王稱霸的,更沒有鬧獨立的。
這就夠了,要知道在預想之中,他還做好了等諸侯做大,就允許他們建立邦國的思想準備。
事實證明他想多了,歐洲流行的是血統論,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就算是想要當國王、皇帝,也要先看民眾支不支持。
貴族們的開擴性也沒有他想象中那麽厲害,再拿到封地過後,一個個就開啟了種田之路,並沒有一路開疆擴土、建國稱王。
當然,沒錢、沒人也是製約野心的最重要因素。
開疆擴土可是很費錢的,殖民地經營前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家底再厚實也經不起戰爭折騰,兜裏的錢消耗完了,想不停下來種田都不行。
沒人就更不用說了,再大的貴族能夠動員的移民都有限。頂多也就那麽十幾二十萬,就這麽點兒人口,還不老老實實的種地,稱王、稱霸完全是活膩了的表現。
傻子或許存在,但是能夠打下一片基業的貴族,絕對不是傻子。沒有足夠的實力,拿什麽和中央政府講條件?
“巴拿馬問題,就按照你們的計劃進行。除了現役軍人不能出現在戰場上外的底線要遵守外,其他的殖民部根據實際情況安排。
外交部盡快和哥倫比亞政府進行談判,爭取早日達成賠償協議,然後將俘虜移交給巴拿馬地方政府,剩下的問題就讓他們和獨立組織慢慢鬧吧!”
底線必須要遵守,這是遊戲規則。不光是顧及國際影響,更重要的還是保護自身的利益。
現在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本身就是英法奧三國牽頭建立的,建立的宗旨就是為了維護三國利益,盲目掀翻了棋盤,奧地利的損失隻會更大。
別的不說,光殖民地的維護成本就會大幅度增加,某些偏遠的殖民地甚至還會易主。
選擇盡快處理,實際上也是為了平息輿論風波。現在的輿論對維也納政府非常不利,繼續拖下去隻會更加糟糕。
支付“賠償”金,隻是為了讓哥倫比亞政府承認這是一起“誤會”。當事人都說是誤會,其他人再嘰嘰歪歪,那就是栽贓陷害了。
引導輿論弗朗茨還是很有經驗的,在這個通訊不變的年代,掌控輿論的就是報紙,想要顛倒黑白太簡單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人這個時候挑起輿論攻勢,實際上也是一次神助攻,隻要把問題往倫敦政府身上引就對了。
“英國政府栽贓陷害奧地利,故意誇大其詞、扭曲事實真相”,這個說法弗朗茨自己都快要信了,何況是普通民眾呢?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如果英國人不幹預,要說服哥倫比亞政府不難。
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倫敦政府想要趁機做文章,打擊我們的國際聲譽。
我擔心哥倫比亞政府會提出一個天價賠償金,故意讓我們難堪。”
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在利益麵前人總是容易迷失的,隻要英國人一忽悠,哥倫比亞政府提出“天價賠償金”幾乎是必然。
答應了,奧地利就成為了冤大頭;不答應,輿論上又過不去,不符合盡快平息紛爭,悄然無息吞下巴拿馬地區的戰略。
略加思索後,弗朗茨冷笑道:“如果總數談不攏,那我們就主動開個天價。比如說:每個陣亡士兵的撫恤金提高到一千神盾,uu看書 ww.nshu.co 不過要哥倫比亞政府提供死亡證明。
至於財物損失,我們不用太過計較,可以適當做出讓步。這筆錢要不要給,最後會給誰,現在還無法確定。”
“死亡證明”這就是一個笑話,巴拿馬地區都在奧軍手中,想要毀屍滅跡還不簡單。
哥倫比亞政府拿不出來證據,最後需要支付撫恤金的人數,就是維也納政府說得算。
總人數下去了,支付的標準再高,實際上也就那麽回事。
既然對這次事件定性為了“誤會”,要是陣亡的人數太多,那就沒說服力了。
相比之下,財物損失賠償就好商量了。這些錢,既可以支付給哥倫比亞政府,同樣也可以支付給巴拿馬地方政府、或者說是獨立後巴拿馬政府。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哥倫比亞政府肯定不會答應,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戰火過後當地百廢待興,勢必需要大量資金進行重建,這筆錢指望巴拿馬政府肯定是拿不出來的,最後還是要由奧地利政府出。
反正都要出這筆錢,弗朗茨也不介意提前拿出來買名聲。等未來吞並巴拿馬地區後,這些投資又收回來了。
當然,哥倫比亞政府也需要安撫一下,前期還是要給點兒錢,要不然人家不會配合。
……
最新網址:
最新網址:發生在巴拿馬地區的“誤會”實在是太大了,一次意外的武裝衝突都能幹掉一個師,這種事情說出去都沒人敢信。
解釋就是掩飾,不會有任何作用。事發後不久,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就宣布為此事負責,實際上也是弗朗茨幹預的結果。
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還可以避重就輕,盡可能的挽回國際聲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追究責任自然是不存在的。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的做法並沒有錯,這年頭的殖民帝國就這作風。
類似的事情,又不是沒有發生過。隻不過影響沒有這麽大,哥倫比亞不僅是獨立國家,更關鍵的這是一個白人國家。
對這種事情,歐洲民眾一直都非常敏感,尤其是眾多小國,更是物傷其類。
在很多人看來,今天他們不站出來替哥倫比亞說話,沒準明天就有類似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也沒有人肯出頭。
就和原時空的英布戰爭差不多,奧地利也被輿論噴的狗血淋頭,國外的使館門口都圍著示威人群。
當然,主動承擔責任的做法還是有用的,讓維也納政府的國際形象看起來沒有那麽糟糕。
噴就噴吧,這年頭的列強誰沒被噴過啊!反正大家也就是嘴上說說,不可能真的采取行動。
相比維也納政府的淡定,弗朗茨反應就要強烈的多了。如果奧地利也孤懸海外,弗朗茨也可以不在乎國際聲譽,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糟糕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奧地利必須要做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以便在外交上獲得更多的選擇。
……
“巴拿馬政府籌備的怎麽樣了,我們什麽時候能夠撤軍?”弗朗茨關心的問
殖民大臣斯蒂芬:“陛下,巴拿馬政府已經組建完成,隨時都可以宣布獨立。
現在的問題是他們缺少自保的武裝力量,一旦我們撤軍,他們很難擋住哥倫比亞政府的反撲。”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也沒有那麽容易,原時空還是美國人親自出兵幹涉,哥倫比亞政府迫不得已才無奈退讓的。
這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人不惜一切代價,那是巴拿馬運河對他的至關重要。
奧地利就不一樣了,奪取巴拿馬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搗亂,讓巴拿馬運河無法順利通航。
價值不一樣,能夠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為了巴拿馬地區,搞得南美各國兔死狐悲,一起抵製奧地利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種背景下,在策動巴拿馬獨立運動的同時,奧地利必須要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存在感。
換句通俗的話講那就是:當了婊子,還想要立牌坊。
弗朗茨詫異的問:“不是有種植園主麽?難道他們的力量,還沒有辦法抵擋哥倫比亞入侵。”
巴拿馬地區還沒宣布獨立,弗朗茨就先把哥倫比亞政府鎮壓叛亂的軍事行動定義為“入侵”,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斯蒂芬皺了皺著眉頭,解釋道:“陛下,南美地區的情況很特殊,移民大部分來自於南北戰爭時期那次移民,缺少貴族中堅力量。
奧屬中美洲地區被我們長期經營,這方麵的缺陷逐漸得到了彌補,軍事實力尚可。
巴拿馬地區就不一樣了,當地沒有大種植園主、大殖民公司,之前又不在我們控製範圍內,沒有辦法在當地組織軍事訓練……”
弗朗茨聽明白了。南北戰爭時期的移民,很多人都是為了躲避戰爭才跑路的,這意味著當地民眾的戰鬥欲望不強烈。
“缺少貴族中堅力量”,換句話說就是缺少軍官。
沒有“大種植園主、大殖民公司”,意味著當地沒有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
沒有“組織軍事訓練”,意味著現在征的兵,都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或者是剛剛走出車間的工人,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
這麽多原因加起來,就意味著即將獨立的巴拿馬地區,軍事力量非常薄弱,短時間內無力和哥倫比亞政府軍抗衡。
實際情況可能還會更糟糕,所謂的哥倫比亞政府殘暴統治,剝削壓迫當地民眾,本身就是政治需要出現的,真實性有幾分還有待考證。
巴拿馬獨立組織是奧地利一手包辦的,能不能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提供的資料,同樣也參雜了個人情緒。完全造假他們還沒那麽大膽子,進行藝術加工還是少不了的。
這種事情,屬於官僚集團的本能,根本就沒辦法杜絕。不要說這個通訊不變的時代,即便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同樣是屢禁不止。
“現在的國際局勢,我們不適合直接占領巴拿馬地區,撤軍是早晚的事情,並且這個時間越早越好。
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殖民部有什麽計劃?”
殖民大臣斯蒂芬:“我們正在組織移民,經過殖民政府的努力,目前已經說服十幾支殖民團隊移民巴拿馬地區。
這些民間武裝力量,將成為前期對抗哥倫比亞政府軍的主力,幫助巴拿馬政府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弗朗茨點了點頭,這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卻是眼下最適合奧地利的選擇。
有“移民”這塊遮羞布,總比直接上雇傭兵的強。
不管怎麽說,隻要這些“武裝移民”拿到了巴拿馬地區的戶籍,就是巴拿馬地區民眾和哥倫比亞政府間的矛盾。
當然凡事都有利有弊,民間殖民團隊也是需要回報的。現在靠他們賣命,未來巴拿馬地區的利益就要分他們一大份。
類似的事情,在奧地利殖民進程中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殖民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
正是依靠大大小小的民間武裝團隊,奧地利才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裏,建立起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這方麵弗朗茨還是很大方的,讓野心家跑到海外去搶地盤,總比留在國內搶地盤的強,殖民地上大大小小的封地貴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在的實際情況,比弗朗茨預想中還要好上一些。封地貴族雖多,卻沒有稱王稱霸的,更沒有鬧獨立的。
這就夠了,要知道在預想之中,他還做好了等諸侯做大,就允許他們建立邦國的思想準備。
事實證明他想多了,歐洲流行的是血統論,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就算是想要當國王、皇帝,也要先看民眾支不支持。
貴族們的開擴性也沒有他想象中那麽厲害,再拿到封地過後,一個個就開啟了種田之路,並沒有一路開疆擴土、建國稱王。
當然,沒錢、沒人也是製約野心的最重要因素。
開疆擴土可是很費錢的,殖民地經營前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家底再厚實也經不起戰爭折騰,兜裏的錢消耗完了,想不停下來種田都不行。
沒人就更不用說了,再大的貴族能夠動員的移民都有限。頂多也就那麽十幾二十萬,就這麽點兒人口,還不老老實實的種地,稱王、稱霸完全是活膩了的表現。
傻子或許存在,但是能夠打下一片基業的貴族,絕對不是傻子。沒有足夠的實力,拿什麽和中央政府講條件?
“巴拿馬問題,就按照你們的計劃進行。除了現役軍人不能出現在戰場上外的底線要遵守外,其他的殖民部根據實際情況安排。
外交部盡快和哥倫比亞政府進行談判,爭取早日達成賠償協議,然後將俘虜移交給巴拿馬地方政府,剩下的問題就讓他們和獨立組織慢慢鬧吧!”
底線必須要遵守,這是遊戲規則。不光是顧及國際影響,更重要的還是保護自身的利益。
現在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本身就是英法奧三國牽頭建立的,建立的宗旨就是為了維護三國利益,盲目掀翻了棋盤,奧地利的損失隻會更大。
別的不說,光殖民地的維護成本就會大幅度增加,某些偏遠的殖民地甚至還會易主。
選擇盡快處理,實際上也是為了平息輿論風波。現在的輿論對維也納政府非常不利,繼續拖下去隻會更加糟糕。
支付“賠償”金,隻是為了讓哥倫比亞政府承認這是一起“誤會”。當事人都說是誤會,其他人再嘰嘰歪歪,那就是栽贓陷害了。
引導輿論弗朗茨還是很有經驗的,在這個通訊不變的年代,掌控輿論的就是報紙,想要顛倒黑白太簡單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人這個時候挑起輿論攻勢,實際上也是一次神助攻,隻要把問題往倫敦政府身上引就對了。
“英國政府栽贓陷害奧地利,故意誇大其詞、扭曲事實真相”,這個說法弗朗茨自己都快要信了,何況是普通民眾呢?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如果英國人不幹預,要說服哥倫比亞政府不難。
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倫敦政府想要趁機做文章,打擊我們的國際聲譽。
我擔心哥倫比亞政府會提出一個天價賠償金,故意讓我們難堪。”
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在利益麵前人總是容易迷失的,隻要英國人一忽悠,哥倫比亞政府提出“天價賠償金”幾乎是必然。
答應了,奧地利就成為了冤大頭;不答應,輿論上又過不去,不符合盡快平息紛爭,悄然無息吞下巴拿馬地區的戰略。
略加思索後,弗朗茨冷笑道:“如果總數談不攏,那我們就主動開個天價。比如說:每個陣亡士兵的撫恤金提高到一千神盾,uu看書 ww.nshu.co 不過要哥倫比亞政府提供死亡證明。
至於財物損失,我們不用太過計較,可以適當做出讓步。這筆錢要不要給,最後會給誰,現在還無法確定。”
“死亡證明”這就是一個笑話,巴拿馬地區都在奧軍手中,想要毀屍滅跡還不簡單。
哥倫比亞政府拿不出來證據,最後需要支付撫恤金的人數,就是維也納政府說得算。
總人數下去了,支付的標準再高,實際上也就那麽回事。
既然對這次事件定性為了“誤會”,要是陣亡的人數太多,那就沒說服力了。
相比之下,財物損失賠償就好商量了。這些錢,既可以支付給哥倫比亞政府,同樣也可以支付給巴拿馬地方政府、或者說是獨立後巴拿馬政府。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哥倫比亞政府肯定不會答應,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戰火過後當地百廢待興,勢必需要大量資金進行重建,這筆錢指望巴拿馬政府肯定是拿不出來的,最後還是要由奧地利政府出。
反正都要出這筆錢,弗朗茨也不介意提前拿出來買名聲。等未來吞並巴拿馬地區後,這些投資又收回來了。
當然,哥倫比亞政府也需要安撫一下,前期還是要給點兒錢,要不然人家不會配合。
……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