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楚,奧地利人真實目的麽?”格萊斯頓首相問道
普魯士宣布債務延期後,倫敦政府第一時間就懷疑上了奧地利,一查就發現了維也納政府扮演了什麽角色。
這種事沒有辦法保密,奧地利不跳出來加油打氣,柏林政府沒有膽子這麽幹。
外交大臣格蘭維爾·喬治·萊韋森-高爾:“明麵上來看,奧地利人是想要離間我們和普魯士的關係,這一點他們已經成功了。
我們的情報人員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奧地利的鐵路運量暴漲,深入調查發現有大量的戰略物資在向港口匯聚。
奧地利人似乎在準備一場戰爭,不過他們的軍隊並沒有異常調動,應該不是衝著法蘭西去的。”
巴黎革命爆發後,倫敦政府就密切關注奧地利的動向,生怕一不留神,歐陸平衡就被打破了。
從利益上來說,法奧圍繞歐陸霸權已經爭鬥了很多年,現在法蘭西病倒了,奧地利有足夠的動機落井下石。
不過法蘭西也不是軟柿子,就算是爆發內亂,也不是好惹的。沒有充分的準備,奧地利不可能盲目動手。
看了看世界地圖,格萊斯頓點了點頭,若有所思道:“沒有進行軍事動員,那麽奧地利這次要動手的目標,實力應該不怎麽樣。
維也納體係剛剛建立,奧地利人不會自己打自己的臉,這場戰爭多半在歐洲之外。
遠東、南美、近東,或者是非洲殖民地爭奪,你們覺得奧地利人想要進攻地方?”
殖民大臣普裏姆羅斯分析道:“遠東地區的可能性不大,奧地利在那邊的實力有限,不是他們的戰略重心。
南美的幾率也很小,巴拿馬獨立運動進展非常順利,除非他們準備一口吞下哥倫比亞共和國,不然沒必要增加投入。
近東和非洲殖民地爭奪都有可能,奧斯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世仇,弗朗茨多次在公眾場合表示,要消滅這個……
法奧的殖民核心都在非洲大陸,兩國相互忌憚對方的實力,加上地理條件限製,才沒有爆發大規模衝突,維也納政府有落井下石的動機。
我覺得他們對埃及動手的嫌疑更大。進攻奧斯曼帝國隨時都可以,奪取蘇伊士運河的機會可能就這一次。
法蘭西對外很強硬,在殖民地爭奪中得罪了不少人。內戰爆發後,很多國家都搞起了小動作,包括我們也想要分一杯羹。
沒有爆發戰爭,那是缺少一個領頭的。如果奧地利牽頭,瓜分法蘭西殖民地的盛宴就要爆發了。
喪失了海外殖民地的法蘭西,就算是結束了內戰,一增一減之下,也很難再有威脅奧地利的實力。”
法奧共管蘇伊士運河,那是沒有辦法,並不等於大家就不想獨占了。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已經擁有獨霸蘇伊士運河的實力。隻要拿下埃及地區,奧屬亞非殖民地就連了一片,根本就不怕窺視。
外交大臣喬治反駁道:“我的意見恰恰相反,從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奧地利對埃及地區下手的幾率微乎其微。”
隨即拿起一根指揮棒,走到懸掛的世界地圖跟前一指道:“這裏是奧地利,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戰略位置有多麽糟糕,可謂是強敵環飼。
最近這些年,維也納政府通過外交縱橫+軍事打擊,成功的將奧斯曼帝國廢了,又利用普俄戰爭讓普魯士完蛋、俄國人元氣大傷,局勢才漸漸好轉。
短期來看奪取埃及,打擊法蘭西帝國,或許收益更大;但這會惡化法奧關係,內戰結束後法蘭西就是奧地利最大的敵人。
曆史又會重演法蘭西和奧斯曼聯合組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舊事。在利益的趨勢下,俄國人多半也會加入進去。
在這種背景下,奧地利很難找到盟友,就算是親奧的德意誌邦國,多半也會導向反哈布斯堡同盟。”
喬治用指揮棒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用力一點:“四麵皆敵,一旦爆發戰爭奧地利就要疲於奔命,再強大的國力也經不起這麽折騰。
從長遠發展來看,繼續維護維護同法國人的友好關係,趁機滅掉奧斯曼帝國,獲得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才是奧地利最需要的。”
地理位置決定的“戰略”騙不了人,地圖在那裏擺著,一看就知道。
地處歐洲腹心的奧地利,能夠複興起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的背後,就是一係列的外交縱橫,同時和多個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為複興創造了條件。
沒得說,發現了奧地利的計劃,當然是要搞破壞了,要不然就辜負了“攪屎棍”的美名。
……
英國人的動作還是慢了一步,巴黎革命的成功給奧地利提供了膽氣,維也納政府已經決定快刀斬亂麻,不等外交上出成果了。
弗朗茨:“戰爭借口找到了麽?”
製約奧地利發動戰爭的關鍵,已經不是國際局勢。
巴黎一聲槍響,把歐洲革命再次推向高潮,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為,為了保衛奧斯曼帝國去發動戰爭。
更不是實力,經過了兩次近東戰爭的打擊,奧斯曼帝國早就元氣大傷了。
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一個戰爭“借口”了。為了這個合理的借口,弗朗茨的頭發都快要掉光了。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我們已經掌控了奧斯曼政府屠殺亞美利亞人的證據,遇難者中還包括1867名帝國公民。”
說完,韋森貝格從信封中拿出了一疊厚厚的照片,上麵正是奧斯曼士兵進行屠殺的畫麵。
如果不是翻看了幾張過後,覺得有些熟悉,弗朗茨都差點兒信了。
照片肯定是真的,以這年頭的攝影技術,想要進行造假也不現實。
隻不過發生的時間,可能存在一點兒誤差,也就提前了那麽幾年。
時間點不是關鍵,隻要照片的內容是真實的就足夠了。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還是把印象最深的那張“加特林掃射難民”拿了出來:“報紙上已經刊登過的,就不要對外公布了。”
韋森貝格麵不改色的回答道:“陛下請放心,這些照片都是沒有刊登過的。
你覺得熟悉,可能是拍攝的內容有些接近,實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弗朗茨點了點頭,他還是相信專業人士的眼光。把製造戰爭借口的任務交給外交部,而不是讓軍方,主要是因為“專業”。
要不然什麽士兵失蹤、沉船,這種憋足的借口拿出來,根本就說不過去。
不要說國際上人家會不會信,就連國內都不會有人信。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上千帝國公民遇難,就震撼人心的多了。
反正人都死了,維也納政府說他們是奧地利公民,那就奧地利公民,無非是補辦一個國籍的問題。
數字太大,沒有關係。本身搞這個大數字,就是為了轉移大家的視線。
把大家的關注重心轉移到了數量上,內心深處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奧地利公民在奧斯曼帝國遇害說法。
數量問題,大不了戰後給他們平反。把公民換成“申請待審批的移民”,下調遇害公民人數,甩鍋給無良媒體不嚴謹就行了。
反正在塵埃落定前,維也納政府不會在官方文件上說明遇害人數。外界怎麽解讀,隨意就好。
……
1882年4月20日,在歐洲世界還沉浸在巴黎革命中的時候,一則由巴爾幹日報刊登的“奧斯曼帝國屠殺奧地利公民”新聞,橫空出世打破了局勢。
“1867”那個宣紅的數字,吸引了一地的吃瓜群眾。隨後又有多家報紙跟進報道,隻不過這個數字多樣化了。
最多的已經人數過萬,最少隻死了2人,還是在奧斯曼帝國屠殺國內少數民族的時候受了誤中副車。
數量多少不重要,總之奧地利人怒了。那一張張充滿血腥的照片,已經觸及到了大家的內心底線,社會各界紛紛要求政府懲戒奧斯曼帝國。
受此影響,1882年4月22日,維也納政府正式照會奧斯曼帝國,就屠殺事件進行談判。
什麽都不知道的奧斯曼政府,在一臉懵逼中收到了奧地利外交照會,迷茫了一陣子才反應過來——不好,危險了。
本來就是為了找茬,談判自然不可能順利。1882年4月24日,維也納政府單方麵宣布談判破裂。
理由是:奧地利要求派出調查組,深入奧斯曼帝國境內進行實地調查,遭到奧斯曼政府拒絕。
屠殺少數民族是存在的,就在不久前還有幾個亞美尼亞人村子,在國內民族衝突中被搗毀,不過這不是奧斯曼政府拒絕的主要原因。
隻要能夠證明沒有屠殺奧地利公民,這些事情都是小問題,大不了被輿論罵一陣子,反正他們一直都被歐洲輿論抨擊。
問題是派出調查組的同時,uu看書ukashu.cm奧地利還要求派兵保護,並且這個人數還高達一個師,這就沒辦法忍了。
普俄戰爭已經證明了飛艇的運輸能力,把一個奧地利步兵師放進內陸,那簡直是在自殺。
拒絕的原因自然被奧地利媒體選擇性的忽略了。奧斯曼帝國那都是野蠻人,為了調查組的安全,肯定要派兵保護啊!
人多?
才一個步兵師而已,隻要奧斯曼政府心裏沒有鬼,就不應該忌憚。
雙方思考問題的角度,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最後得出來的結論自然不一樣。
談判破裂後,奧地利國內叫囂著報複的聲音,一下子高漲了起來。
主戰派的聲音漸漸壓倒了反戰派,戰爭的氛圍越發濃鬱了起來。
……
普魯士宣布債務延期後,倫敦政府第一時間就懷疑上了奧地利,一查就發現了維也納政府扮演了什麽角色。
這種事沒有辦法保密,奧地利不跳出來加油打氣,柏林政府沒有膽子這麽幹。
外交大臣格蘭維爾·喬治·萊韋森-高爾:“明麵上來看,奧地利人是想要離間我們和普魯士的關係,這一點他們已經成功了。
我們的情報人員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奧地利的鐵路運量暴漲,深入調查發現有大量的戰略物資在向港口匯聚。
奧地利人似乎在準備一場戰爭,不過他們的軍隊並沒有異常調動,應該不是衝著法蘭西去的。”
巴黎革命爆發後,倫敦政府就密切關注奧地利的動向,生怕一不留神,歐陸平衡就被打破了。
從利益上來說,法奧圍繞歐陸霸權已經爭鬥了很多年,現在法蘭西病倒了,奧地利有足夠的動機落井下石。
不過法蘭西也不是軟柿子,就算是爆發內亂,也不是好惹的。沒有充分的準備,奧地利不可能盲目動手。
看了看世界地圖,格萊斯頓點了點頭,若有所思道:“沒有進行軍事動員,那麽奧地利這次要動手的目標,實力應該不怎麽樣。
維也納體係剛剛建立,奧地利人不會自己打自己的臉,這場戰爭多半在歐洲之外。
遠東、南美、近東,或者是非洲殖民地爭奪,你們覺得奧地利人想要進攻地方?”
殖民大臣普裏姆羅斯分析道:“遠東地區的可能性不大,奧地利在那邊的實力有限,不是他們的戰略重心。
南美的幾率也很小,巴拿馬獨立運動進展非常順利,除非他們準備一口吞下哥倫比亞共和國,不然沒必要增加投入。
近東和非洲殖民地爭奪都有可能,奧斯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世仇,弗朗茨多次在公眾場合表示,要消滅這個……
法奧的殖民核心都在非洲大陸,兩國相互忌憚對方的實力,加上地理條件限製,才沒有爆發大規模衝突,維也納政府有落井下石的動機。
我覺得他們對埃及動手的嫌疑更大。進攻奧斯曼帝國隨時都可以,奪取蘇伊士運河的機會可能就這一次。
法蘭西對外很強硬,在殖民地爭奪中得罪了不少人。內戰爆發後,很多國家都搞起了小動作,包括我們也想要分一杯羹。
沒有爆發戰爭,那是缺少一個領頭的。如果奧地利牽頭,瓜分法蘭西殖民地的盛宴就要爆發了。
喪失了海外殖民地的法蘭西,就算是結束了內戰,一增一減之下,也很難再有威脅奧地利的實力。”
法奧共管蘇伊士運河,那是沒有辦法,並不等於大家就不想獨占了。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已經擁有獨霸蘇伊士運河的實力。隻要拿下埃及地區,奧屬亞非殖民地就連了一片,根本就不怕窺視。
外交大臣喬治反駁道:“我的意見恰恰相反,從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奧地利對埃及地區下手的幾率微乎其微。”
隨即拿起一根指揮棒,走到懸掛的世界地圖跟前一指道:“這裏是奧地利,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戰略位置有多麽糟糕,可謂是強敵環飼。
最近這些年,維也納政府通過外交縱橫+軍事打擊,成功的將奧斯曼帝國廢了,又利用普俄戰爭讓普魯士完蛋、俄國人元氣大傷,局勢才漸漸好轉。
短期來看奪取埃及,打擊法蘭西帝國,或許收益更大;但這會惡化法奧關係,內戰結束後法蘭西就是奧地利最大的敵人。
曆史又會重演法蘭西和奧斯曼聯合組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舊事。在利益的趨勢下,俄國人多半也會加入進去。
在這種背景下,奧地利很難找到盟友,就算是親奧的德意誌邦國,多半也會導向反哈布斯堡同盟。”
喬治用指揮棒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用力一點:“四麵皆敵,一旦爆發戰爭奧地利就要疲於奔命,再強大的國力也經不起這麽折騰。
從長遠發展來看,繼續維護維護同法國人的友好關係,趁機滅掉奧斯曼帝國,獲得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才是奧地利最需要的。”
地理位置決定的“戰略”騙不了人,地圖在那裏擺著,一看就知道。
地處歐洲腹心的奧地利,能夠複興起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的背後,就是一係列的外交縱橫,同時和多個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為複興創造了條件。
沒得說,發現了奧地利的計劃,當然是要搞破壞了,要不然就辜負了“攪屎棍”的美名。
……
英國人的動作還是慢了一步,巴黎革命的成功給奧地利提供了膽氣,維也納政府已經決定快刀斬亂麻,不等外交上出成果了。
弗朗茨:“戰爭借口找到了麽?”
製約奧地利發動戰爭的關鍵,已經不是國際局勢。
巴黎一聲槍響,把歐洲革命再次推向高潮,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為,為了保衛奧斯曼帝國去發動戰爭。
更不是實力,經過了兩次近東戰爭的打擊,奧斯曼帝國早就元氣大傷了。
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一個戰爭“借口”了。為了這個合理的借口,弗朗茨的頭發都快要掉光了。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我們已經掌控了奧斯曼政府屠殺亞美利亞人的證據,遇難者中還包括1867名帝國公民。”
說完,韋森貝格從信封中拿出了一疊厚厚的照片,上麵正是奧斯曼士兵進行屠殺的畫麵。
如果不是翻看了幾張過後,覺得有些熟悉,弗朗茨都差點兒信了。
照片肯定是真的,以這年頭的攝影技術,想要進行造假也不現實。
隻不過發生的時間,可能存在一點兒誤差,也就提前了那麽幾年。
時間點不是關鍵,隻要照片的內容是真實的就足夠了。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還是把印象最深的那張“加特林掃射難民”拿了出來:“報紙上已經刊登過的,就不要對外公布了。”
韋森貝格麵不改色的回答道:“陛下請放心,這些照片都是沒有刊登過的。
你覺得熟悉,可能是拍攝的內容有些接近,實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弗朗茨點了點頭,他還是相信專業人士的眼光。把製造戰爭借口的任務交給外交部,而不是讓軍方,主要是因為“專業”。
要不然什麽士兵失蹤、沉船,這種憋足的借口拿出來,根本就說不過去。
不要說國際上人家會不會信,就連國內都不會有人信。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上千帝國公民遇難,就震撼人心的多了。
反正人都死了,維也納政府說他們是奧地利公民,那就奧地利公民,無非是補辦一個國籍的問題。
數字太大,沒有關係。本身搞這個大數字,就是為了轉移大家的視線。
把大家的關注重心轉移到了數量上,內心深處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奧地利公民在奧斯曼帝國遇害說法。
數量問題,大不了戰後給他們平反。把公民換成“申請待審批的移民”,下調遇害公民人數,甩鍋給無良媒體不嚴謹就行了。
反正在塵埃落定前,維也納政府不會在官方文件上說明遇害人數。外界怎麽解讀,隨意就好。
……
1882年4月20日,在歐洲世界還沉浸在巴黎革命中的時候,一則由巴爾幹日報刊登的“奧斯曼帝國屠殺奧地利公民”新聞,橫空出世打破了局勢。
“1867”那個宣紅的數字,吸引了一地的吃瓜群眾。隨後又有多家報紙跟進報道,隻不過這個數字多樣化了。
最多的已經人數過萬,最少隻死了2人,還是在奧斯曼帝國屠殺國內少數民族的時候受了誤中副車。
數量多少不重要,總之奧地利人怒了。那一張張充滿血腥的照片,已經觸及到了大家的內心底線,社會各界紛紛要求政府懲戒奧斯曼帝國。
受此影響,1882年4月22日,維也納政府正式照會奧斯曼帝國,就屠殺事件進行談判。
什麽都不知道的奧斯曼政府,在一臉懵逼中收到了奧地利外交照會,迷茫了一陣子才反應過來——不好,危險了。
本來就是為了找茬,談判自然不可能順利。1882年4月24日,維也納政府單方麵宣布談判破裂。
理由是:奧地利要求派出調查組,深入奧斯曼帝國境內進行實地調查,遭到奧斯曼政府拒絕。
屠殺少數民族是存在的,就在不久前還有幾個亞美尼亞人村子,在國內民族衝突中被搗毀,不過這不是奧斯曼政府拒絕的主要原因。
隻要能夠證明沒有屠殺奧地利公民,這些事情都是小問題,大不了被輿論罵一陣子,反正他們一直都被歐洲輿論抨擊。
問題是派出調查組的同時,uu看書ukashu.cm奧地利還要求派兵保護,並且這個人數還高達一個師,這就沒辦法忍了。
普俄戰爭已經證明了飛艇的運輸能力,把一個奧地利步兵師放進內陸,那簡直是在自殺。
拒絕的原因自然被奧地利媒體選擇性的忽略了。奧斯曼帝國那都是野蠻人,為了調查組的安全,肯定要派兵保護啊!
人多?
才一個步兵師而已,隻要奧斯曼政府心裏沒有鬼,就不應該忌憚。
雙方思考問題的角度,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最後得出來的結論自然不一樣。
談判破裂後,奧地利國內叫囂著報複的聲音,一下子高漲了起來。
主戰派的聲音漸漸壓倒了反戰派,戰爭的氛圍越發濃鬱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