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達半年時間的談判,英法奧三國終於達成了初步協議。1875年12月12日,英法奧三國代表在巴黎簽訂了《調解國際衝突備忘錄》。


    這份備忘錄,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國際公約的草案,明確了殖民地爭奪的規則。弱肉強食還是少不了的,隻不過批上了一層法理的外衣。


    即:


    1、以實際占領為準,先占先得;


    2、以目前的殖民地勢力範圍為準,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


    3、禁止相互幹涉殖民地內政;(備注:具體是禁止扶持地方勢力,禁止走私武器,禁止輸出民族主義……)


    4、無主之地爭奪各憑本事,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盟友有義務提供一定的幫助;


    ……


    前麵三條才是重點,可以緩和三國之間的殖民地衝突,第四點那就要看怎麽理解了。


    幫助肯定是有的,不過這個力度有多大,會不會幫倒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了。


    比如說:殖民團隊遭遇意外,流落當盟友殖民地中,估計大家很樂意做個順水人情,給他們提供補給。


    要是想要爭奪某個戰略要地,或者是一片富庶的殖民地,需要盟友出手幫助,還是要拿利益說話。


    要不然條約中就不會有“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條件,本身這就是一項免責條款,因為利益這個概念太大了。


    這也是正常的,真要是盟友白白出手幫忙,估計大家也不會放心。英法奧三國都不是吃素的,想要占便宜,哪有那麽好的事情?


    或許在這裏賺了,又在別的地方賠了進去。國際外交博弈,從來都要三思而後行。


    很多時候看似占便宜,實則是競爭對手給你挖的巨坑。這方麵弗朗茨絕對是佼佼者,最擅長讓競爭對手歡天喜地的去跳坑。


    相比之下,英國人又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最擅長挑撥是非。和英國人打交道必須要小心,不然很容易被帶偏。


    法國外交比較平衡,各方麵表現都不錯,卻又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


    相比之下,普波聯邦和俄羅斯帝國就好對付的多了,他們在外交上屬於衝動型的,特別容易被挑撥、或者是掉坑裏。


    這是弗朗茨的個人總結,也是基於事實資料的。俄羅斯帝國長期被歐洲社會排斥,外交不給力是主要原因。


    要不然的話,反法戰爭時期就是他們融入歐洲世界的最佳機會。


    戰後作為歐洲各國的救世主,俄國人一躍成為了歐陸霸主,居然還被排斥在主流圈子外,這外交也沒誰了。


    柏林政府太過迷信武力,從而忽視了外交關係發展。這一點從很多方麵都可以看出來,當年普俄戰爭時期,作為打手的普魯士王國,和英法連一直盟約都沒撈到。


    這簡直是送上門的機會都不知道利用,不需要盟約條款多麽有利,僅僅隻要有名義上的盟約,在戰後談判中都可以多撈取很多利益。


    可以說沒有俾斯麥過後,柏林政府的外交就不及格了。當然,這也是傳統了,普魯士王國的外交一直都不咋地。


    要不然的話,德意誌地區老大早在上個世紀就易主了。


    很遺憾,普魯士王國贏了軍事輸了外交,奧地利沒有被打垮,反而因為外部戰爭完成了內部改革。


    作為贏家的普魯士王國,看似擴充了領土,實則是得不償失。


    不但增加了一個敵人,還喪失了在德意誌諸侯中的人心,成了大家心中背信棄義的“小偷”、“強盜”。


    這樣的形象自然當不了老大,再然後哈布斯堡王朝又滿血複活了,甚至還兼並了匈牙利,再次拉開了雙方的實力差距。


    ……


    “國際會議什麽時候召開?”


    弗朗茨沒有問地點,拿破侖四世似乎繼承了拿破侖三世愛出風頭的特點,繼位過後特別熱衷於召開國際會議。


    這方麵法國人特別大方,隻要是法國召開國際會議,那麽相關費用他們都全部包了。


    當然,這個費用僅限於代表團在法國的日常生活、住宿,以及召開會議所需的費用。


    看似這個年代國際會議參與人數不多,開銷沒多少,可日積月累下來開銷也不小一筆小數字。


    英奧都是看中實際利益的,除非是特殊情況,通常是不會和法國人爭奪會議地點的,大家又不是明星,不缺這點兒曝光度。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這次會議規格是大臣級,大家需要協調檔期,計劃是明年2月份,具體哪一天還沒有確定。”


    弗朗茨點了點頭,涉及到利益分配和新國際秩序建立,會議規格必須高。


    要是低了,派去了一幫做不了主,事事都要請示國內的代表團,那還談什麽?


    通常涉及到利益的談判,時間上都比較漫長。而高層次的政府官員恰恰相反,他們權利大的多,很多事情自身就可以做主,談判的效率會高得多。


    緩和國際矛盾已經勢在必行,每拖上一天,殖民政府就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大家都比較急。


    “英法有沒有靠攏的跡象,我是說暗地裏接觸。”


    每一次國際會議召開前,大家都會各顯神通,盡可能的拉攏盟友尋求支持,以便在國際會議上拿到更多利益。


    這次涉及到奧地利的利益不大,維也納政府自然不可能花大代價公關,但是盯著英法還是有必要的。


    韋森貝格搖了搖頭:“英法有接觸,不過他們應該沒有能夠達成協議,現在英法在兩國殖民地爭奪利益衝突比較大。


    如果不是有我們和英國人進行的’英布戰爭’做前車之鑒,兩國都擔心損失太大,沒有現在已經在殖民地上幹起來了。


    尤其是蘇丹地區,雙方已經勢如水火。據說英法在中南半島和遠東帝國也發生了利益衝突,那邊太遠了,我們沒怎麽關注,還不清楚具體原因。


    這裏麵還涉及到了民間殖民公司,在利益麵前,恐怕雙方都不會輕易放手。即便是兩國政府想要幹預,也很難令他們停下來。”


    民間殖民公司這是曆史階段的獨特產物,最著名的自然是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巔峰時期公司的武裝力量都比得上一個中等國家。


    某種程度上來說,東印度公司更像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家企業。


    所以這個“國家”被官僚們吞噬了,因為官僚作風和腐敗,導致企業虧損嚴重,大名鼎鼎的東印度公司在去年解散。


    這樣的殖民公司,各國旗下都有很多,是海外殖民運動的急先鋒。受各國政府影響,但並不完全受政府控製。


    從事海外殖民開擴的,大都是想要發財亡命之徒。在利益麵前,政府的命令很多時候都不好使。


    各國殖民地爆發的衝突,其中一大半都是民間殖民團隊搞出來的。隻要有利益,就沒有他們不敢幹的。


    不光是對外,uu看書ww.ukanshu 即便是同一個國家的殖民公司競爭也一樣激烈。假如發現兩家殖民公司火拚,不要緊張、不要驚訝,這是一件好事,證明他們有了大發現。


    火拚的慘烈程度,一般和利益是成正比的。要是發現了露天金礦,殖民團隊內部火拚都有可能發生。


    反而是受各國直接領導的殖民政府比較克製,通常考慮國際形象,做事的時候會三思而後行,很少不管不顧就莽上去。


    現在英法圍繞著殖民地問題衝突不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利益,先到先得沒錯,可是同時遇到呢?


    這也是法奧兩國要劃分非洲勢力範圍的原因,要是不提前分清楚,以兩國殖民地那漫長的邊界線,天知道會有多少衝突。


    不對,應該說是沙漠拯救了法奧關係。因為現在兩國殖民地的分界線,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


    沙漠地區價值低,正常人也不會冒險穿越沙漠找刺激,有沙漠阻隔都碰不了麵,衝突自然就小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聖羅馬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新海月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新海月1並收藏神聖羅馬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