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朱勁鬆說打算親自下場跟那些人鬥法之後,曾誠等一眾大老們的臉色就黑了下來。
平心而論,曾誠覺得那些人與其等著皇帝陛下他老人家親自動手,倒還不如直接現在就自殺來得更痛快一點。
畢竟,不怕皇帝耍流氓,也不怕皇帝有文化。
像劉小三那樣兒的流氓皇帝並不可怕,哪怕這家夥再怎麽討厭儒家的,畢竟還有一個叔孫通能夠在他手底下一步步混到高位上麵。
像南唐李後主那樣兒文人皇帝也不可怕,畢竟這種人隻要找準他的喜好,想要湖弄湖弄還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遇到朱元章這種動不動就喜歡操刀子砍人的皇帝也沒什麽——雖然老朱在說不過別人的時候喜歡用刀子來解決問題,可是老朱畢竟還是比較遵守遊戲規則的。
就算是碰上了愛新覺羅家的那幾個,曾誠也不覺得有什麽問題,畢竟那一家子的奴酋們全是奴隸主心態,隻要投其所好,大家夥兒照樣能混。
怕就怕一個皇帝在有能力耍流氓的同時還踏馬十分有文化,甚至可以用他的文化來玩弄規則。
巧合的是,現在坐在龍椅上的這位大明皇帝,他老人家恰好就是一個有能力耍流氓,還十分有文化,同時還特別喜歡挑戰傳統規則的非主流皇帝。
以前曆代皇帝們所默認遵守的“刑不上大夫”、“與士大夫共天下”又或者“大朝會時不輕易發表意見”、“文武之道在於平衡或者以文馭武”之類的潛規則,放在這位爺的眼裏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刑不上大夫?
正二口乃至於正一品甚至於當朝的爵爺,隻要讓這位爺發現有貪腐或者殘害百姓之類的事情,那肯定是說殺就殺,幾萬人的大桉說掀就掀,根本就沒有半點兒含湖。
與士大夫共天下?
從這位爺起兵造反的那天開始,這位爺的線路就已經決定了是與天下百姓共天下,而不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大朝會時不輕易發表意見?
堂堂的大明皇帝,在大朝會時一旦有不爽的事情就會直接像潑婦一般罵街,誰敢相信這就是在民間傳說中功蓋三皇、德配五帝的明君聖主?
至於說文武之道在於平衡或者以文馭武之類的說法,在這位爺的眼裏就更算不得什麽了。
這位爺既不需要以文馭武,也不需要搞什麽文武平衡之類的玩法。
因為大明的所有軍隊都是這位爺一手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那就是大明軍隊的軍魂都是這位爺給注入的,隻要這位爺還在喘氣,大明的軍隊就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更別說大明現在的朝堂結構已經跟曆史上的所有朝代都不太一樣——雖然很多衙門的名字都沒有變化,但是各個衙門的職責和動作方式卻已經改變。
比如說被分立出去的大理寺、禦史台和都察院、錦衣衛、東廠,這些衙門就在盯著天底下的文武百官,以曾誠內閣首輔大臣之尊,也照樣沒辦法向這幾個衙門伸手。
總結一下就是這位爺想講道理的時候可以講道理,想耍流氓的時候可以耍流氓。
一想到那些隻敢在暗地裏發布一些文章的倒黴蛋們,在不知不覺中招惹了這麽一位爺,曾誠就忍不住有些心疼這些倒黴蛋。
隻是心疼歸心疼,要說同情,那卻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這些人發布的那些狗屁倒灶的文章已經影響到了征程,這位大明當朝首輔的官運。
暗自斟酌了一番後,曾誠幹脆拱手道:“啟奏陛下,臣以為若是單單發布一些文章,跟這些人在報紙上麵隔空交鋒,隻怕是震懾不住某些宵小。”
朱勁鬆嗯了一聲,望著曾誠問道:“那依著曾卿的意思呢?”
曾誠道:“臣聞,打蛇就要打七寸,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這些宵小之輩既然在報紙上給錢聾老狗那些奴酋們洗白,那咱們也用不著跟他們客氣,幹脆在用文章駁他們的同時,再把他們都列入二臣錄,在其鄉裏樹碑立傳,讓其鄉人都知道這些宵小都是些什麽東西。”
“除此之外,臣以為原本已經為官的可以革其官職,三代九族之內永不敘用,從商的也可以讓各地官辦工坊斷了他們的商路。”
“倘若是以耕種為生的……”
說到這裏,曾誠又把目光投向了朱三順:“秦王殿下不是要出海去新秦州那邊開拓疆域麽,臣以為正好可以把這些心向建夷的混賬們都遷移過去。”
朱三順頓時急道:“你在開什麽玩笑?這樣兒的貨色你塞到本王的手底下?”
“好嘛,萬一這些人跟新秦州那邊兒的蠻子們攪和到一起,本王殺光他們倒是容易,可是本王開拓疆域的速度不也得因此而受拖累?”
曾誠卻搖了搖頭,說道:“殿下,臣當然知道這些宵小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也知道他們去了新秦州不是什麽好事兒,可這不也是沒法子的事兒麽。”
朱三順黑著臉道:“怎麽就沒法子了?大明這麽多的土地,難道還裝不下這麽幾個垃圾玩意兒?讓他們跟著本王去開拓新土,你覺得他們能用心做事還是能用命打仗?”
曾誠嗬嗬笑著,沒有直接回答朱三順的問題,柯誌明卻在望了朱勁鬆一眼之後說道:“啟奏殿下,臣以為曾閣老所言極是,這些人留在大明也是禍害,倒還不如讓他們跟著殿下去一趟新秦州,讓他們見識見識開拓新土的不易,說不定這些人就會改變了原本的想法呢?”
朱三順依舊搖道:“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些貪得無厭的宵之輩在大明尚且不能改好,難道他們跟著本王去了新秦州就能改變?”
柯誌明打了個哈哈,幹脆把話題給挑明了:“殿下有所不知,這海上風急浪高,說不定哪艘船就恰好沉了呢?”
聽著柯誌明這麽一說,朱三順也總算是回過味兒來了。
完全沒毛病。
隻要這些人還是死不悔改,那就讓這些人跟著自己去新秦州那邊開拓新的疆土,隻不過這海上風急浪高,萬一哪艘船恰好倒黴沉沒,而這些人又恰好在那艘船上……
等朱三順拱手應下來之後,朱勁鬆才曲指敲了敲桌子,說道:“暫時先這麽定下來吧,朕不是什麽殘忍好殺的暴戾皇帝,該給這些人的機會還是要給的。”
曾誠尋思著你丫可拉倒吧,要說秦始皇、楊二乃至於洪武皇帝這些人不好殺,那倒還有可能,可要說您老人家不好殺……
那些京觀裏的屍體可能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
江南之地,在唐朝以前其實可以算得上是蠻荒之地,直到唐朝開始大力開發江南,江南才算是有了幾分文華氣象,等到真正發展起來,卻又是北宋後期甚至於更加靠後的事情。
隻是該說不該,自從宋末之後,江南之地文風就是極盛,到了大明的洪武三十年,甚至出現了一科五十二個進士當中有五十一個都是南方士子,隻有一個北方士子的情況,以致於榜上無名的北方士人十分惱怒,他們聯名前往禮部告狀,說劉三吾作為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按照曆史上的記載,在發生了這件事情之後,老朱先是讓侍讀張信等十二人重新閱卷,甚至為了增加北方人的錄取率,朱元章還特地在落第試卷中給每個重審官員抽取十份讓重審的官員審理。
然而很可惜,北方士子的答卷文理不通而且多有犯禁的言論存在,南北榜桉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
至於說老朱為了平衡而搞出北榜,又挾公怨幹掉了劉三吾,這就屬於官場上麵心照不宣的破事兒了。
是的,老朱之所以幹掉劉三吾,並不是因為劉三吾參與進了科舉舞弊桉。
事實上,老朱也很清楚,當時已經八十五歲劉三吾是不太可能摻和進科舉舞弊當中的。
劉三吾的真正死因,是在懿文太子死後,老朱曾經問過劉三吾一句話:“燕王類我,可為太子否?”
劉三吾說立嫡立長的規矩是你丫定下來的,你要是立了燕王,你讓其他的諸王怎麽看?你讓已經掛了的懿文太子怎麽看?人家懿文太子可是有兒子的!
然後,劉三吾就被老朱給記恨上了——當老朱問出來這句話的時候,劉三吾就應該順著老朱的意思說應該立德,也就是立燕王為太子。
畢竟老朱也不傻,知道朱允炆這哥們兒不成器,不足以王天下,隻是正如劉三吾所言,立嫡立長的規矩是老朱自己訂下來的,要改的話,就得有個靠譜的大老站出來表示不能死守規矩。
頗有清名且官聲、文聲都極好,又因為年紀足夠大,所以也能勉強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劉三吾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選。
可惜啊,劉三吾沒有領會老朱的意思,反而還堅持了立嫡立長,這能不被老朱給記恨上?
被老朱給記恨上的後果是很可怕的——劉三吾這一輩子最注重的就是名聲,而老朱恰恰又是以科舉舞弊桉來解決的劉三吾,算是徹底廢掉了劉三吾的名聲。
殺人嘛,就要誅心才是。
擅長殺人誅心的要不僅僅隻是大明的開國皇帝老朱,現在坐盤踞在龍椅上的那個大明朱皇帝也同樣擅長殺人誅心。
還有曾誠這個大明首輔,他老人家似乎也很擅長這一套。
朱皇帝先是讓人在《大明報紙》上發表文章,把那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章駁斥了一遍,接著又表示建夷入關乃是以奴馭主,這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人士子們是上趕著做奴才的奴才而不可得,簡直就是有病。
沒錯,就是直接用“簡直就是有病”這種大白話來罵人,而且是公開在報紙上麵開罵。
不同位置的人說出來的話,還有做出來的事兒,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普通人用大白話罵人是正常的,皇帝用大白話罵人就顯得極為稀奇——雖說大明的皇帝們都秉承了老朱喜歡用大白話的特點,但是除了老朱和朱老四以外,大明的曆代皇帝還真就沒誰用大白話罵過人。
朱勁鬆朱皇帝用大白話罵人的行為,直接就在民間收攏了一大批的死忠粉——或者也可以這麽說,那就是朱皇帝他老人家四萬萬的死忠粉們根本不在乎朱皇帝用大白話罵人這種行為,他們更好奇這件事情的本身。
到底是什麽樣兒的人,說了什麽樣兒的話,才能把一向好脾氣的大明皇帝給氣成這個熊樣兒?
好奇之下,百姓們自然就去找了那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花邊小報和小冊子。
再然後,天底下的百姓就跟著憤怒了。
如果這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花邊小報和小冊子再晚發布幾十年,比如說等朱勁鬆掛掉以後再發布,又或者朱勁鬆當初沒有對錢聾老狗一家子以及那些建夷、包衣阿哈們進行清算,那這些花邊小報和小冊子興許還能起到一點兒作用。
問題是大清亡了才幾年哪?錢聾老狗涼了才幾年哪?
這個時候的大明百姓,可是還記得十幾年前錢聾老狗下江南是怎麽折騰的!更記得當初那些蟎大爺們是怎麽禍害百姓的!
所以,大明的百姓們可以接受有人罵大明的曆代皇帝,甚至他們還挺喜歡聽人罵皇帝的,畢竟這也算是個樂子。
可是,大明的百姓們無法接受有人替錢聾老狗那一家子招魂,更沒辦法接受有人抹黑朱勁鬆這個趕走了建夷,再造了大明江山,給百姓分地、讓百姓能吃飽穿暖有書讀的大明皇帝!
這時候就顯出曾誠這種讀書人的壞了。
要是擱在以前,或者說擱在崇禎年以前,文人們的鬥爭多半都會停留在紙麵上或者官場上,百姓們就算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多半是有火沒處發。
可是到了曾誠這裏就不一樣了,曾閣老他老人家在跟禮部還有刑部、都察院的一眾大老們仔細商量了一番後,決定把那些編寫招魂文章的人的信息全都披露出去。
大明百姓直接就有了目標!
平心而論,曾誠覺得那些人與其等著皇帝陛下他老人家親自動手,倒還不如直接現在就自殺來得更痛快一點。
畢竟,不怕皇帝耍流氓,也不怕皇帝有文化。
像劉小三那樣兒的流氓皇帝並不可怕,哪怕這家夥再怎麽討厭儒家的,畢竟還有一個叔孫通能夠在他手底下一步步混到高位上麵。
像南唐李後主那樣兒文人皇帝也不可怕,畢竟這種人隻要找準他的喜好,想要湖弄湖弄還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遇到朱元章這種動不動就喜歡操刀子砍人的皇帝也沒什麽——雖然老朱在說不過別人的時候喜歡用刀子來解決問題,可是老朱畢竟還是比較遵守遊戲規則的。
就算是碰上了愛新覺羅家的那幾個,曾誠也不覺得有什麽問題,畢竟那一家子的奴酋們全是奴隸主心態,隻要投其所好,大家夥兒照樣能混。
怕就怕一個皇帝在有能力耍流氓的同時還踏馬十分有文化,甚至可以用他的文化來玩弄規則。
巧合的是,現在坐在龍椅上的這位大明皇帝,他老人家恰好就是一個有能力耍流氓,還十分有文化,同時還特別喜歡挑戰傳統規則的非主流皇帝。
以前曆代皇帝們所默認遵守的“刑不上大夫”、“與士大夫共天下”又或者“大朝會時不輕易發表意見”、“文武之道在於平衡或者以文馭武”之類的潛規則,放在這位爺的眼裏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刑不上大夫?
正二口乃至於正一品甚至於當朝的爵爺,隻要讓這位爺發現有貪腐或者殘害百姓之類的事情,那肯定是說殺就殺,幾萬人的大桉說掀就掀,根本就沒有半點兒含湖。
與士大夫共天下?
從這位爺起兵造反的那天開始,這位爺的線路就已經決定了是與天下百姓共天下,而不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大朝會時不輕易發表意見?
堂堂的大明皇帝,在大朝會時一旦有不爽的事情就會直接像潑婦一般罵街,誰敢相信這就是在民間傳說中功蓋三皇、德配五帝的明君聖主?
至於說文武之道在於平衡或者以文馭武之類的說法,在這位爺的眼裏就更算不得什麽了。
這位爺既不需要以文馭武,也不需要搞什麽文武平衡之類的玩法。
因為大明的所有軍隊都是這位爺一手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那就是大明軍隊的軍魂都是這位爺給注入的,隻要這位爺還在喘氣,大明的軍隊就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更別說大明現在的朝堂結構已經跟曆史上的所有朝代都不太一樣——雖然很多衙門的名字都沒有變化,但是各個衙門的職責和動作方式卻已經改變。
比如說被分立出去的大理寺、禦史台和都察院、錦衣衛、東廠,這些衙門就在盯著天底下的文武百官,以曾誠內閣首輔大臣之尊,也照樣沒辦法向這幾個衙門伸手。
總結一下就是這位爺想講道理的時候可以講道理,想耍流氓的時候可以耍流氓。
一想到那些隻敢在暗地裏發布一些文章的倒黴蛋們,在不知不覺中招惹了這麽一位爺,曾誠就忍不住有些心疼這些倒黴蛋。
隻是心疼歸心疼,要說同情,那卻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這些人發布的那些狗屁倒灶的文章已經影響到了征程,這位大明當朝首輔的官運。
暗自斟酌了一番後,曾誠幹脆拱手道:“啟奏陛下,臣以為若是單單發布一些文章,跟這些人在報紙上麵隔空交鋒,隻怕是震懾不住某些宵小。”
朱勁鬆嗯了一聲,望著曾誠問道:“那依著曾卿的意思呢?”
曾誠道:“臣聞,打蛇就要打七寸,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這些宵小之輩既然在報紙上給錢聾老狗那些奴酋們洗白,那咱們也用不著跟他們客氣,幹脆在用文章駁他們的同時,再把他們都列入二臣錄,在其鄉裏樹碑立傳,讓其鄉人都知道這些宵小都是些什麽東西。”
“除此之外,臣以為原本已經為官的可以革其官職,三代九族之內永不敘用,從商的也可以讓各地官辦工坊斷了他們的商路。”
“倘若是以耕種為生的……”
說到這裏,曾誠又把目光投向了朱三順:“秦王殿下不是要出海去新秦州那邊開拓疆域麽,臣以為正好可以把這些心向建夷的混賬們都遷移過去。”
朱三順頓時急道:“你在開什麽玩笑?這樣兒的貨色你塞到本王的手底下?”
“好嘛,萬一這些人跟新秦州那邊兒的蠻子們攪和到一起,本王殺光他們倒是容易,可是本王開拓疆域的速度不也得因此而受拖累?”
曾誠卻搖了搖頭,說道:“殿下,臣當然知道這些宵小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也知道他們去了新秦州不是什麽好事兒,可這不也是沒法子的事兒麽。”
朱三順黑著臉道:“怎麽就沒法子了?大明這麽多的土地,難道還裝不下這麽幾個垃圾玩意兒?讓他們跟著本王去開拓新土,你覺得他們能用心做事還是能用命打仗?”
曾誠嗬嗬笑著,沒有直接回答朱三順的問題,柯誌明卻在望了朱勁鬆一眼之後說道:“啟奏殿下,臣以為曾閣老所言極是,這些人留在大明也是禍害,倒還不如讓他們跟著殿下去一趟新秦州,讓他們見識見識開拓新土的不易,說不定這些人就會改變了原本的想法呢?”
朱三順依舊搖道:“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些貪得無厭的宵之輩在大明尚且不能改好,難道他們跟著本王去了新秦州就能改變?”
柯誌明打了個哈哈,幹脆把話題給挑明了:“殿下有所不知,這海上風急浪高,說不定哪艘船就恰好沉了呢?”
聽著柯誌明這麽一說,朱三順也總算是回過味兒來了。
完全沒毛病。
隻要這些人還是死不悔改,那就讓這些人跟著自己去新秦州那邊開拓新的疆土,隻不過這海上風急浪高,萬一哪艘船恰好倒黴沉沒,而這些人又恰好在那艘船上……
等朱三順拱手應下來之後,朱勁鬆才曲指敲了敲桌子,說道:“暫時先這麽定下來吧,朕不是什麽殘忍好殺的暴戾皇帝,該給這些人的機會還是要給的。”
曾誠尋思著你丫可拉倒吧,要說秦始皇、楊二乃至於洪武皇帝這些人不好殺,那倒還有可能,可要說您老人家不好殺……
那些京觀裏的屍體可能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
江南之地,在唐朝以前其實可以算得上是蠻荒之地,直到唐朝開始大力開發江南,江南才算是有了幾分文華氣象,等到真正發展起來,卻又是北宋後期甚至於更加靠後的事情。
隻是該說不該,自從宋末之後,江南之地文風就是極盛,到了大明的洪武三十年,甚至出現了一科五十二個進士當中有五十一個都是南方士子,隻有一個北方士子的情況,以致於榜上無名的北方士人十分惱怒,他們聯名前往禮部告狀,說劉三吾作為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按照曆史上的記載,在發生了這件事情之後,老朱先是讓侍讀張信等十二人重新閱卷,甚至為了增加北方人的錄取率,朱元章還特地在落第試卷中給每個重審官員抽取十份讓重審的官員審理。
然而很可惜,北方士子的答卷文理不通而且多有犯禁的言論存在,南北榜桉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
至於說老朱為了平衡而搞出北榜,又挾公怨幹掉了劉三吾,這就屬於官場上麵心照不宣的破事兒了。
是的,老朱之所以幹掉劉三吾,並不是因為劉三吾參與進了科舉舞弊桉。
事實上,老朱也很清楚,當時已經八十五歲劉三吾是不太可能摻和進科舉舞弊當中的。
劉三吾的真正死因,是在懿文太子死後,老朱曾經問過劉三吾一句話:“燕王類我,可為太子否?”
劉三吾說立嫡立長的規矩是你丫定下來的,你要是立了燕王,你讓其他的諸王怎麽看?你讓已經掛了的懿文太子怎麽看?人家懿文太子可是有兒子的!
然後,劉三吾就被老朱給記恨上了——當老朱問出來這句話的時候,劉三吾就應該順著老朱的意思說應該立德,也就是立燕王為太子。
畢竟老朱也不傻,知道朱允炆這哥們兒不成器,不足以王天下,隻是正如劉三吾所言,立嫡立長的規矩是老朱自己訂下來的,要改的話,就得有個靠譜的大老站出來表示不能死守規矩。
頗有清名且官聲、文聲都極好,又因為年紀足夠大,所以也能勉強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劉三吾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選。
可惜啊,劉三吾沒有領會老朱的意思,反而還堅持了立嫡立長,這能不被老朱給記恨上?
被老朱給記恨上的後果是很可怕的——劉三吾這一輩子最注重的就是名聲,而老朱恰恰又是以科舉舞弊桉來解決的劉三吾,算是徹底廢掉了劉三吾的名聲。
殺人嘛,就要誅心才是。
擅長殺人誅心的要不僅僅隻是大明的開國皇帝老朱,現在坐盤踞在龍椅上的那個大明朱皇帝也同樣擅長殺人誅心。
還有曾誠這個大明首輔,他老人家似乎也很擅長這一套。
朱皇帝先是讓人在《大明報紙》上發表文章,把那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章駁斥了一遍,接著又表示建夷入關乃是以奴馭主,這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人士子們是上趕著做奴才的奴才而不可得,簡直就是有病。
沒錯,就是直接用“簡直就是有病”這種大白話來罵人,而且是公開在報紙上麵開罵。
不同位置的人說出來的話,還有做出來的事兒,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普通人用大白話罵人是正常的,皇帝用大白話罵人就顯得極為稀奇——雖說大明的皇帝們都秉承了老朱喜歡用大白話的特點,但是除了老朱和朱老四以外,大明的曆代皇帝還真就沒誰用大白話罵過人。
朱勁鬆朱皇帝用大白話罵人的行為,直接就在民間收攏了一大批的死忠粉——或者也可以這麽說,那就是朱皇帝他老人家四萬萬的死忠粉們根本不在乎朱皇帝用大白話罵人這種行為,他們更好奇這件事情的本身。
到底是什麽樣兒的人,說了什麽樣兒的話,才能把一向好脾氣的大明皇帝給氣成這個熊樣兒?
好奇之下,百姓們自然就去找了那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花邊小報和小冊子。
再然後,天底下的百姓就跟著憤怒了。
如果這些替錢聾老狗一家子招魂的花邊小報和小冊子再晚發布幾十年,比如說等朱勁鬆掛掉以後再發布,又或者朱勁鬆當初沒有對錢聾老狗一家子以及那些建夷、包衣阿哈們進行清算,那這些花邊小報和小冊子興許還能起到一點兒作用。
問題是大清亡了才幾年哪?錢聾老狗涼了才幾年哪?
這個時候的大明百姓,可是還記得十幾年前錢聾老狗下江南是怎麽折騰的!更記得當初那些蟎大爺們是怎麽禍害百姓的!
所以,大明的百姓們可以接受有人罵大明的曆代皇帝,甚至他們還挺喜歡聽人罵皇帝的,畢竟這也算是個樂子。
可是,大明的百姓們無法接受有人替錢聾老狗那一家子招魂,更沒辦法接受有人抹黑朱勁鬆這個趕走了建夷,再造了大明江山,給百姓分地、讓百姓能吃飽穿暖有書讀的大明皇帝!
這時候就顯出曾誠這種讀書人的壞了。
要是擱在以前,或者說擱在崇禎年以前,文人們的鬥爭多半都會停留在紙麵上或者官場上,百姓們就算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多半是有火沒處發。
可是到了曾誠這裏就不一樣了,曾閣老他老人家在跟禮部還有刑部、都察院的一眾大老們仔細商量了一番後,決定把那些編寫招魂文章的人的信息全都披露出去。
大明百姓直接就有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