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一下子放出來那麽多糧食,冬季以來漸漸抬高旳米價,回到了每鬥五十文的平價。
櫃坊、邸店一次性用銀錢結賬的,價錢還能更低一些。
蕭崇義、忻德坐在洛泱對麵都笑得見牙不見眼,蕭崇義拱手道:
“小娘子這招真是一箭雙雕,我們得了米糧,錢又回到東都櫃坊裏。這可是空手套白狼......”
<a href="http://m.156n.net" id="wzsy">156n.net</a>
“胡說,杜娘子辛苦寫了本賬簿不費力氣?她雖不要錢,現在她孤苦伶仃,你們替她在長安置一套小宅子,將來她出嫁的時候,添妝再把她的錢補上去。
收了糧食,抓緊時間把它們運到邊鎮去,隻怕那邊已經一邊募兵,一邊行動了。”
忻德樂嗬嗬道:“我們櫃坊這邊,早把小娘子您的添妝備好了,等殿下班師回朝,就該喝你倆的喜酒了吧?”
騙騙李家不是重點,重點是把鬼倉裏的人都驚動了。
這是裴二胖找出鬼市那些秘密勢力的好機會,他也參與了買米,還“傻乎乎”的願意出高一點價:
“年年春天都缺糧,我等著賣高價準沒錯。”
與李家“一手交錢一手交賬簿”並不是杜芊芊自己去做,他們找了夥人扮成東都有名的山賊曹大膽。
其中一個山賊袖子一撕,還露出了曹大膽他們手臂上統一刺的紋身:花萼相輝樓。
這曹大膽去過一趟西京,最愛興慶宮裏的花萼相輝樓......上麵若隱若現的公主們, 回來就找人給他把整座樓的刺下來了。
還要求小夥伴們人人都刺,這紋身就成了他們的標誌。
曹大膽敲詐皇商的事, 他本人也是官兵上山剿匪的時候才知道的。
這時候喊冤也沒用, 李超之所以敢交錢, 就是想好了剿匪的後手。結果,李超丟了錢, 曹大膽丟了山寨,一夥人做了鳥獸散。
(以下內容很快替換)
雖然是帝家,但婚禮前後的禮節在如今民間還是經常可以看到, 差別隻是排場。主要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我們一個個來看。
納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廟裏搞了一大堆祭拜儀式後,皇帝命太尉為正婚使(太尉為三公之一),宗正卿為副婚使(宗正為九卿之一,皇室宗親中有什麽大事都會出麵)。相關部門提前一天在太極殿內擺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員及蕃客(一般指外國使節)皆各就其位。兩位婚使在門外路的東側, 麵西而立。黃門侍郎引幡旗、節鉞, 中書侍郎拿製書, 奏拜。皇帝從西房出來,座上龍座, 然後正副婚使入內就位。司儀喊“再拜”, 在位的九品官員、外國使節、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時候外國駐中國的使節超級多)
中書侍郎拿製書, 但降旨的卻是侍中。侍中拿著聖旨走到婚使的東北邊, 麵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製:納某官某人的女兒為皇後, 命公等持節行納采等禮。念完後, 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會兒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這還沒完,製書、節符之類的交接儀式還有一大套。禮儀完畢之後,皇帝閃人,在位的官員按序出太極殿。正副婚使也坐車, 先前準備的一大堆樂器這時候還不能吹奏, 一幹人等在乘車相隨,製書放在油絡網牛車上(油絡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車飾,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隨便把聖旨擱胳膊彎裏, 太荒唐啦)。
出門時應該非常早,到主人家後天才“大昕”(天完全亮, 這當婚使的得起早貪黑啊, 真是體力活!)。一開始婚使是不能直接進門的, 雙方在戶門口西麵又是一大套的禮節, 連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講究, 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麵、主人要站在大門內,麵向西。主人的傭人(即儐者,專門招待客人的)麵向北,受命之後出來站在東麵(和門口的婚使麵對麵),雙方進行一番禮節性對話:
儐者曰:“敢請事。”
使者曰:“某奉製納采。”
然後儐者屁顛顛跑進去如此這般跟主人說一番,主人禮節性地應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製訪,臣某不敢辭。”大意無非是表示謙遜。
儐者出門跟婚使如此這般一說,再進去引主人出來,迎接使者於大門外之南,北麵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於階下,雙方又是一大套的禮儀,然後開始宣“納采製”,主人再拜。所謂“納采製”,無非是說“皇帝我受命於天,鴻圖天下,現在要娶個老婆。。。現在要遵聖母皇太後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禮節選皇後。”
說白了就一句話——朕看上你女兒了,立馬洗幹淨了給朕送過來。
古代婚禮中,有個比較有趣的環節,那就是奠雁,這種儀式在如今估計很難再見到了。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 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 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征陰陽和順,也象征新娘的忠貞專一。
當然, 一定要是活雁,辦完事後還要放生的,而不是殺了煮來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隻鵝來代替也就湊和著對付了。許多人會問——為啥不來對鴛鴦呢?這裏可以告訴大家原因:那玩意兒最不忠一了。
製文是有固定規格的,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厚八分,皇後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須一樣。
這些是唐朝皇帝納皇後的“納采”禮節,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規格就要差一個檔次了:沒有持節,沒有製書。不過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放羊娃朱元璋想來想去,改了改,把這規格提了上去——太子納妃照樣有製書、持節。可惜他的兒子朱標命不長,比他死得早。
對比一下唐代與明代的“納采”環節,發現區別並不大,可見《儀禮》在中國的延續性之強,其中許多禮製,如今還在使用,比如國家領導會見外國客人時,也是主人麵東坐、客人麵西坐。
第364章 平價賣糧
櫃坊、邸店一次性用銀錢結賬的,價錢還能更低一些。
蕭崇義、忻德坐在洛泱對麵都笑得見牙不見眼,蕭崇義拱手道:
“小娘子這招真是一箭雙雕,我們得了米糧,錢又回到東都櫃坊裏。這可是空手套白狼......”
<a href="http://m.156n.net" id="wzsy">156n.net</a>
“胡說,杜娘子辛苦寫了本賬簿不費力氣?她雖不要錢,現在她孤苦伶仃,你們替她在長安置一套小宅子,將來她出嫁的時候,添妝再把她的錢補上去。
收了糧食,抓緊時間把它們運到邊鎮去,隻怕那邊已經一邊募兵,一邊行動了。”
忻德樂嗬嗬道:“我們櫃坊這邊,早把小娘子您的添妝備好了,等殿下班師回朝,就該喝你倆的喜酒了吧?”
騙騙李家不是重點,重點是把鬼倉裏的人都驚動了。
這是裴二胖找出鬼市那些秘密勢力的好機會,他也參與了買米,還“傻乎乎”的願意出高一點價:
“年年春天都缺糧,我等著賣高價準沒錯。”
與李家“一手交錢一手交賬簿”並不是杜芊芊自己去做,他們找了夥人扮成東都有名的山賊曹大膽。
其中一個山賊袖子一撕,還露出了曹大膽他們手臂上統一刺的紋身:花萼相輝樓。
這曹大膽去過一趟西京,最愛興慶宮裏的花萼相輝樓......上麵若隱若現的公主們, 回來就找人給他把整座樓的刺下來了。
還要求小夥伴們人人都刺,這紋身就成了他們的標誌。
曹大膽敲詐皇商的事, 他本人也是官兵上山剿匪的時候才知道的。
這時候喊冤也沒用, 李超之所以敢交錢, 就是想好了剿匪的後手。結果,李超丟了錢, 曹大膽丟了山寨,一夥人做了鳥獸散。
(以下內容很快替換)
雖然是帝家,但婚禮前後的禮節在如今民間還是經常可以看到, 差別隻是排場。主要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我們一個個來看。
納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廟裏搞了一大堆祭拜儀式後,皇帝命太尉為正婚使(太尉為三公之一),宗正卿為副婚使(宗正為九卿之一,皇室宗親中有什麽大事都會出麵)。相關部門提前一天在太極殿內擺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員及蕃客(一般指外國使節)皆各就其位。兩位婚使在門外路的東側, 麵西而立。黃門侍郎引幡旗、節鉞, 中書侍郎拿製書, 奏拜。皇帝從西房出來,座上龍座, 然後正副婚使入內就位。司儀喊“再拜”, 在位的九品官員、外國使節、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時候外國駐中國的使節超級多)
中書侍郎拿製書, 但降旨的卻是侍中。侍中拿著聖旨走到婚使的東北邊, 麵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製:納某官某人的女兒為皇後, 命公等持節行納采等禮。念完後, 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會兒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這還沒完,製書、節符之類的交接儀式還有一大套。禮儀完畢之後,皇帝閃人,在位的官員按序出太極殿。正副婚使也坐車, 先前準備的一大堆樂器這時候還不能吹奏, 一幹人等在乘車相隨,製書放在油絡網牛車上(油絡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車飾,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隨便把聖旨擱胳膊彎裏, 太荒唐啦)。
出門時應該非常早,到主人家後天才“大昕”(天完全亮, 這當婚使的得起早貪黑啊, 真是體力活!)。一開始婚使是不能直接進門的, 雙方在戶門口西麵又是一大套的禮節, 連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講究, 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麵、主人要站在大門內,麵向西。主人的傭人(即儐者,專門招待客人的)麵向北,受命之後出來站在東麵(和門口的婚使麵對麵),雙方進行一番禮節性對話:
儐者曰:“敢請事。”
使者曰:“某奉製納采。”
然後儐者屁顛顛跑進去如此這般跟主人說一番,主人禮節性地應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製訪,臣某不敢辭。”大意無非是表示謙遜。
儐者出門跟婚使如此這般一說,再進去引主人出來,迎接使者於大門外之南,北麵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於階下,雙方又是一大套的禮儀,然後開始宣“納采製”,主人再拜。所謂“納采製”,無非是說“皇帝我受命於天,鴻圖天下,現在要娶個老婆。。。現在要遵聖母皇太後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禮節選皇後。”
說白了就一句話——朕看上你女兒了,立馬洗幹淨了給朕送過來。
古代婚禮中,有個比較有趣的環節,那就是奠雁,這種儀式在如今估計很難再見到了。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 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 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征陰陽和順,也象征新娘的忠貞專一。
當然, 一定要是活雁,辦完事後還要放生的,而不是殺了煮來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隻鵝來代替也就湊和著對付了。許多人會問——為啥不來對鴛鴦呢?這裏可以告訴大家原因:那玩意兒最不忠一了。
製文是有固定規格的,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厚八分,皇後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須一樣。
這些是唐朝皇帝納皇後的“納采”禮節,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規格就要差一個檔次了:沒有持節,沒有製書。不過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放羊娃朱元璋想來想去,改了改,把這規格提了上去——太子納妃照樣有製書、持節。可惜他的兒子朱標命不長,比他死得早。
對比一下唐代與明代的“納采”環節,發現區別並不大,可見《儀禮》在中國的延續性之強,其中許多禮製,如今還在使用,比如國家領導會見外國客人時,也是主人麵東坐、客人麵西坐。
第364章 平價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