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央國術館,都是張之江看好的人在主持。
他自己一身的政務,副館主也是掛名,國術館這裏,多數時候就是這三個處長當家。
王洪一進國術館,就身掛四個軍事武術的教學,一下子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不過王洪身上的名頭很響亮,義勇軍教官,上陣殺倭,花紅懸賞過萬大洋,是敢跟日本人正麵懟,背後互相剌殺的人物。
即使少林門那幫人在,也不敢張嘴挑戰。
因為挑戰王洪的門檻太高了,他沒在國術圈裏創出名聲,反而是殺日本人成名,這讓國術圈的人無從挑戰。
除非大家都殺過日本人,否則,一邊待著去。
這時代不象後世,長個嘴就敢說,找上門來可以叫警察。
真要有醜聞,國術圈子立刻就能傳開,根本混不下去。哪容隔上幾十年了,才說誰誰誰輸給誰誰誰了,隻能說後世的人品教育不夠。
這時頭一批學員都多數都脫離了學員身份,不是自己闖蕩,就是掛個輔導員的身份。
新進來的這些娃娃,卻搶著報了他這幾個班,這可是出路問題。要能學會王洪的本事,都可以挑著軍隊去當教官了,光想想,就讓這些娃娃們興奮。
王洪入館認識了一下眾人,張之江就讓他先編套教案。
這主意肯定是唐豪出的。
因為張之江剛說完,王洪就被唐豪拉到了編審處,幫著他編寫教案。
唐豪再回到國術館,也沒要什麽職務,他現在一門心思的,想幫著王洪把教案編寫出來。
編審處裏有大量的武術書籍,王洪正準備大開眼界一下。誰知,唐豪拿出一本日本書讓他看,大和六年版的《陸軍劍術教範》,讓王洪以這本書為範例,編寫教案。
唐豪在日本就搞到了這本書,卻總覺得裏麵的東西過於膚淺,又東拉西扯找到各種古書來參考,什麽戚繼光、吳殳的古書更是看了很多,是中國最早想推廣劈剌術的人物。
可惜,他直到後來跟顧留馨一起琢磨時,思路都是錯誤的。士兵們需要的是簡單實用的剌刀術,大量武術家的經驗放在裏麵,並不符合抗戰時期的國情和士兵能力。
把士兵培養成武術家,也真難為這兩位武術家了。
王洪拿到這本書,先參考的是短劍術。日本人認為在壕壘戰裏需要的短刀格鬥術,就是搞了套單拿著剌刀的技術。日本人搞的非常簡單,簡單到隻有幾個動作。
隻好再看日本人所說的銃劍術。這個拚剌刀,王洪在義勇軍時,已經做過了些改動,又經過一對多的正麵實戰,現在更是看到了原版,這就簡單了。
日本人把“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利用刺刀進行短兵夜襲攻擊”當做剌刀戰術的根本,王洪可沒這個想法,剌刀就是剌刀。
他從大肚匣子上就看出來了,隻有連發的掃射,才是戰場主力。
借助日本教材,王洪搞了個四格一劈一剌,格上下左右,劈頭麵、劈前手,刺軀幹。再加上搶位原則、移動步法,就算完事了。
做好第一個教案,王洪沒停,紅櫻槍就用這個拚剌刀的教案為基礎,改為兩格一劈一紮,隻是把紅櫻槍的紮改成滑把的。
唐豪飛快的記錄著王洪的想法和思路,記錄完,他發現這剌刀術比日本人的還簡單。
就問王洪為什麽?
王洪說:“一般士兵,能躲能剌就已經是好手了,還能指望跟我這樣從小練武的人,什麽都學?”
下一個是大刀術教案。
王洪耍刀,唐豪把幾個8字練習一畫,加上了如何格擋之後,如何接各種角度的砍,王洪也不讓唐豪用術語,往右砍、往下砍、往上砍一類的直接寫了上去。
唐豪忍俊不禁,問王洪:“你改成掃、撩、劈、砍不行嗎?”
王洪也笑:“那得先讓士兵們都識字吧”。
最後回到短劍術,王洪已經有了腹案,參考日本人的短劍術,僅搞格劈突剌三招。短劍其實是很難練的,凡到用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求換命的時候,懂幾下子也不見得用上。
大刀、短劍、剌刀、紅櫻槍,四門,全是為了軍事使用,考慮到士兵們的能力,超出的部分一概不寫。
最後一部分,是訓練與作戰的戰術要求。
訓練上,要注重突刺和閃避的訓練。
訓練上,要求以真槍在野外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單人動作上。
戰鬥前,要求充分發揮地形優勢,縮短衝鋒距離。
戰鬥中,要求盡快組成二人、三人小組模式,u看書 .uukns 局部達到二對一甚至三對一,盡量老兵帶新兵。
戰鬥中,要求隻準對著敵方下肢開槍。
兵器上,要求用好鋼製造刺刀,不得糊弄。(這時的中國,連造把好剌刀的能力都沒有)
這裏麵,還真是滿滿的戰場經驗。
唐豪的確是大學者,四門課程的教案沒幾天就幫王洪搞好了,連草圖都畫個七七八八。
國術館的內部版本還在調整中,張之江就已經向常凱申申請統一軍隊這四樣武器的教學。
要知道黃埔軍校一直都有刺槍術訓練,最早采用德式,後改為英式和日式。也曾發行過《步兵操典》這類的教程,可沒有軍閥理會。
國術館能占領這個製高點,張之江也算是沒白開設中央國術館。
------
教案一搞好,第一堂課就正式開始了。
朱國福就拿出他的教學手段,向王洪傳授經驗:一定要真打,這樣學員才知道真的是什麽樣的。他教人,就與學生們真實對打,可他的拳頭太重,隻好帶上拳套,打的學生們一聞那拳套的膠臭味就想吐。
王洪指了指唐豪找出來的全套劈剌護具,朱國福就笑著躲在一邊看熱鬧。不少教員同樣都跑過來看熱鬧,多數人知道王洪肯定水平不低,可到底怎麽樣,還得上場上看看。
------
每章一說:拳不可擅離老母,拳中千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常習者,不過是眼前明著供人賞玩,一望而知就裏。歌曰:惟母能生子,拳家妙理深,個中真變化,隻待會心人。——少林拳譜
他自己一身的政務,副館主也是掛名,國術館這裏,多數時候就是這三個處長當家。
王洪一進國術館,就身掛四個軍事武術的教學,一下子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不過王洪身上的名頭很響亮,義勇軍教官,上陣殺倭,花紅懸賞過萬大洋,是敢跟日本人正麵懟,背後互相剌殺的人物。
即使少林門那幫人在,也不敢張嘴挑戰。
因為挑戰王洪的門檻太高了,他沒在國術圈裏創出名聲,反而是殺日本人成名,這讓國術圈的人無從挑戰。
除非大家都殺過日本人,否則,一邊待著去。
這時代不象後世,長個嘴就敢說,找上門來可以叫警察。
真要有醜聞,國術圈子立刻就能傳開,根本混不下去。哪容隔上幾十年了,才說誰誰誰輸給誰誰誰了,隻能說後世的人品教育不夠。
這時頭一批學員都多數都脫離了學員身份,不是自己闖蕩,就是掛個輔導員的身份。
新進來的這些娃娃,卻搶著報了他這幾個班,這可是出路問題。要能學會王洪的本事,都可以挑著軍隊去當教官了,光想想,就讓這些娃娃們興奮。
王洪入館認識了一下眾人,張之江就讓他先編套教案。
這主意肯定是唐豪出的。
因為張之江剛說完,王洪就被唐豪拉到了編審處,幫著他編寫教案。
唐豪再回到國術館,也沒要什麽職務,他現在一門心思的,想幫著王洪把教案編寫出來。
編審處裏有大量的武術書籍,王洪正準備大開眼界一下。誰知,唐豪拿出一本日本書讓他看,大和六年版的《陸軍劍術教範》,讓王洪以這本書為範例,編寫教案。
唐豪在日本就搞到了這本書,卻總覺得裏麵的東西過於膚淺,又東拉西扯找到各種古書來參考,什麽戚繼光、吳殳的古書更是看了很多,是中國最早想推廣劈剌術的人物。
可惜,他直到後來跟顧留馨一起琢磨時,思路都是錯誤的。士兵們需要的是簡單實用的剌刀術,大量武術家的經驗放在裏麵,並不符合抗戰時期的國情和士兵能力。
把士兵培養成武術家,也真難為這兩位武術家了。
王洪拿到這本書,先參考的是短劍術。日本人認為在壕壘戰裏需要的短刀格鬥術,就是搞了套單拿著剌刀的技術。日本人搞的非常簡單,簡單到隻有幾個動作。
隻好再看日本人所說的銃劍術。這個拚剌刀,王洪在義勇軍時,已經做過了些改動,又經過一對多的正麵實戰,現在更是看到了原版,這就簡單了。
日本人把“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利用刺刀進行短兵夜襲攻擊”當做剌刀戰術的根本,王洪可沒這個想法,剌刀就是剌刀。
他從大肚匣子上就看出來了,隻有連發的掃射,才是戰場主力。
借助日本教材,王洪搞了個四格一劈一剌,格上下左右,劈頭麵、劈前手,刺軀幹。再加上搶位原則、移動步法,就算完事了。
做好第一個教案,王洪沒停,紅櫻槍就用這個拚剌刀的教案為基礎,改為兩格一劈一紮,隻是把紅櫻槍的紮改成滑把的。
唐豪飛快的記錄著王洪的想法和思路,記錄完,他發現這剌刀術比日本人的還簡單。
就問王洪為什麽?
王洪說:“一般士兵,能躲能剌就已經是好手了,還能指望跟我這樣從小練武的人,什麽都學?”
下一個是大刀術教案。
王洪耍刀,唐豪把幾個8字練習一畫,加上了如何格擋之後,如何接各種角度的砍,王洪也不讓唐豪用術語,往右砍、往下砍、往上砍一類的直接寫了上去。
唐豪忍俊不禁,問王洪:“你改成掃、撩、劈、砍不行嗎?”
王洪也笑:“那得先讓士兵們都識字吧”。
最後回到短劍術,王洪已經有了腹案,參考日本人的短劍術,僅搞格劈突剌三招。短劍其實是很難練的,凡到用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求換命的時候,懂幾下子也不見得用上。
大刀、短劍、剌刀、紅櫻槍,四門,全是為了軍事使用,考慮到士兵們的能力,超出的部分一概不寫。
最後一部分,是訓練與作戰的戰術要求。
訓練上,要注重突刺和閃避的訓練。
訓練上,要求以真槍在野外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單人動作上。
戰鬥前,要求充分發揮地形優勢,縮短衝鋒距離。
戰鬥中,要求盡快組成二人、三人小組模式,u看書 .uukns 局部達到二對一甚至三對一,盡量老兵帶新兵。
戰鬥中,要求隻準對著敵方下肢開槍。
兵器上,要求用好鋼製造刺刀,不得糊弄。(這時的中國,連造把好剌刀的能力都沒有)
這裏麵,還真是滿滿的戰場經驗。
唐豪的確是大學者,四門課程的教案沒幾天就幫王洪搞好了,連草圖都畫個七七八八。
國術館的內部版本還在調整中,張之江就已經向常凱申申請統一軍隊這四樣武器的教學。
要知道黃埔軍校一直都有刺槍術訓練,最早采用德式,後改為英式和日式。也曾發行過《步兵操典》這類的教程,可沒有軍閥理會。
國術館能占領這個製高點,張之江也算是沒白開設中央國術館。
------
教案一搞好,第一堂課就正式開始了。
朱國福就拿出他的教學手段,向王洪傳授經驗:一定要真打,這樣學員才知道真的是什麽樣的。他教人,就與學生們真實對打,可他的拳頭太重,隻好帶上拳套,打的學生們一聞那拳套的膠臭味就想吐。
王洪指了指唐豪找出來的全套劈剌護具,朱國福就笑著躲在一邊看熱鬧。不少教員同樣都跑過來看熱鬧,多數人知道王洪肯定水平不低,可到底怎麽樣,還得上場上看看。
------
每章一說:拳不可擅離老母,拳中千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常習者,不過是眼前明著供人賞玩,一望而知就裏。歌曰:惟母能生子,拳家妙理深,個中真變化,隻待會心人。——少林拳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