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道教實際上是借道家學說的神仙教派,講究的煉丹修仙,武當派則在內家武術上有所大成,“太極少俠”所修煉武功與武當武功大同小異,拜偈武當就是為了提升武當武功。求點擊求打賞求訂閱求月票!
第七十九篇拜偈武當一
雖然道家與道教實際上是不同的兩路派係,但尊崇的都是始祖老子,因此,“太極少俠”古小龍隻能以後學小輩,虔誠的前往武當行拜偈之禮。
實際上道教的起源非常複雜,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不是“太上老君”為布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
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將中華民族的祖宗——黃帝作為其源頭。
黃帝。又被稱為軒轅黃帝,生活在上古時代。因為出生於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生長於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黃色的,故登位後稱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寫道“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其在位期間草創了各種文化,故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晚年時因發現自己的衰老而苦惱,後來和浮丘公的談話中得知“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尋長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歲的神仙廣成子,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方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黃帝聽了廣成子的話大受啟發,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後為救百姓而要煉丹,在鑄鼎鼎成時,黃龍天降,迎黃帝升天。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係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係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準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製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係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從戰國(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公元前前二百二十一年)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公元前一百四十—公元前八十七)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東漢順帝時(一百二十六—一百四十四年),張道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鬥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雖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魏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對道教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助力。東晉道家的著名學者葛洪的《抱樸子》在道家體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傳唐代初年,有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見一位須發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隻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於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發展到達極盛。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麵隻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禦——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北極紫微大帝(總禦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禦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鬥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鬥姆”。“鬥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鬥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鬥、南鬥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鬥主死,南鬥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鬥會”、“南鬥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曆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禦”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製》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曆代神仙得道之事。
一、來源於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1、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係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係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佘族的盤瓠傳說。3、鬼魂崇拜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據說為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雲南瑤族的鬼魂崇拜不論是個體的祈神驅鬼,還是集體的驅鬼除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者、祈禱的神祗、助其驅鬼除邪者等都已明顯道教化,說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為瑤傳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生殖、祖先崇拜: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彝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二、對聖賢崇拜的承襲:孔子、孟子、關公、嶽飛等。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崇拜。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顏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係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道教教派眾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鬥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係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係,並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願望相互影響。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穀、行□、房中、仙藥、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鬆子、魏伯陽隻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隻講經典科教。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山——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的一種學問。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築基——是利用靜坐法以控製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醫——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命——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相——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展的一種方法。人相——又分為麵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麵、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卜——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為“易斷”及“六壬神課”。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製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曆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內丹養生武術——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煉”、“修持”或“養生”。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進行自我控製,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未完待續。。)
第七十九篇拜偈武當一
雖然道家與道教實際上是不同的兩路派係,但尊崇的都是始祖老子,因此,“太極少俠”古小龍隻能以後學小輩,虔誠的前往武當行拜偈之禮。
實際上道教的起源非常複雜,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不是“太上老君”為布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
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將中華民族的祖宗——黃帝作為其源頭。
黃帝。又被稱為軒轅黃帝,生活在上古時代。因為出生於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生長於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黃色的,故登位後稱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寫道“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其在位期間草創了各種文化,故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晚年時因發現自己的衰老而苦惱,後來和浮丘公的談話中得知“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尋長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歲的神仙廣成子,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方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黃帝聽了廣成子的話大受啟發,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後為救百姓而要煉丹,在鑄鼎鼎成時,黃龍天降,迎黃帝升天。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係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係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準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製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係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從戰國(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公元前前二百二十一年)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公元前一百四十—公元前八十七)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東漢順帝時(一百二十六—一百四十四年),張道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鬥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雖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魏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對道教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助力。東晉道家的著名學者葛洪的《抱樸子》在道家體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傳唐代初年,有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見一位須發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隻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於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發展到達極盛。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麵隻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禦——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北極紫微大帝(總禦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禦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鬥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鬥姆”。“鬥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鬥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鬥、南鬥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鬥主死,南鬥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鬥會”、“南鬥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曆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禦”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製》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曆代神仙得道之事。
一、來源於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1、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係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係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佘族的盤瓠傳說。3、鬼魂崇拜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據說為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雲南瑤族的鬼魂崇拜不論是個體的祈神驅鬼,還是集體的驅鬼除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者、祈禱的神祗、助其驅鬼除邪者等都已明顯道教化,說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為瑤傳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生殖、祖先崇拜: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彝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二、對聖賢崇拜的承襲:孔子、孟子、關公、嶽飛等。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崇拜。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顏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係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道教教派眾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鬥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係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係,並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願望相互影響。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穀、行□、房中、仙藥、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鬆子、魏伯陽隻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隻講經典科教。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山——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的一種學問。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築基——是利用靜坐法以控製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醫——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命——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相——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展的一種方法。人相——又分為麵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麵、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卜——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為“易斷”及“六壬神課”。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製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曆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內丹養生武術——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煉”、“修持”或“養生”。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進行自我控製,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