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太極少俠”針對傳說中的少林易筋經的難練,通過自身的中微子大小周天意念能場內功的引導,為少林武內功易筋經的修煉打開了一條大路。[.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求點擊求打賞求訂閱求月票!
第七十五篇對陣少林五
此場比試剛一結束,少林方丈釋詠興就要深深的拜服在“太極少俠”身前,古小龍一看慌忙托住,任少林方丈如何用力拜下,就是無法下拜。少林方丈釋詠興沉聲說道:“少俠真乃神人也,少林寺甘拜下風,您給我們少林弟子的教誨,我們一定會代代相傳,這就是今後少林武功的精髓,我們一定會貫穿始終,努力提升少林武功。”
少林方丈釋詠興繼續說道:“在比試下去已經沒有更大的意義了,但人們一直以來對我們少林武功的認識,都停留在是外家武功的認識上,其實少林武功還有兩樣內功,即‘易筋經’和‘洗髓經’,但由於多年以來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因此,在這方麵僅有極少數年齡偏大的僧人,還能夠一窺門徑,但實在是不敢恭維,也就是隻能說略窺門徑罷了,不知少俠能否指導一二?”
古小龍微微含笑道:“少林的‘易筋經’、‘洗髓經’的確是非常好的內功心法,正因為是內功心法,上一代所練之人可能有所大成,但他的傳人是否能夠也能達到這樣的‘心法’,這就是許多內功心法失傳的原因所在。談不上什麽指導,方丈大師太客氣了,請方丈大師安排少林在這方麵的高人。雙方交流一下心得。關鍵是‘心法’。相信對大家都會有裨益的。”
少林“易筋經”經唐豪著作《少林武當考》中結論為清道光三年市隱齋版的易筋經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兩序一跋。一序托古於唐李靖而另序托古於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說達摩自梁適魏,麵壁於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兩本經書之一(另一本為《洗髓經》)。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僅少林寺《易筋經》版本就有六十多種。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一零零四—一零零七年)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係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隻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如有學者也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目前坊間流傳最早的《易筋經》版本是經北宋名將嶽飛審閱刻板刊印的衙藏版古《易筋經》,由揚州著名武師金加洲世代傳承。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麵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隻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髒腑的功能。大多數采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鬥、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麵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隻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易筋經練法如下。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十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麵上,合呼吸酌情做八-二十次。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橫擔降魔杵——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鬆;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複進行八-二十次。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掌托天門——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複八-二十次。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五-十次。訣曰: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複五-十次。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八-十二次。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複五-十次。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複五-十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五-十次。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易筋經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複,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五-十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複八-二十次。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複二十一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七次。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誌;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誌;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功法要領如下: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二)動作姿勢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髒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元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麵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二)動作姿勢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鬆腰鬆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二)動作姿勢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麵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鬥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二)動作姿勢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鬆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麵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鬆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二)動作姿勢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鬆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3、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二)動作姿勢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鬆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3、鬆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二)動作姿勢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2、擰身複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複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二)動作姿勢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鬆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俯掌屈膝下按(恢複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複蹲起三次。年輕體壯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麵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麵少許,沿地麵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臥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裏,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餘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齧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二)動作姿勢——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麵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三十六次。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鬆,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麵帶微笑。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誌,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腦,以七為誌,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準備。(二)動作姿勢——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複舉按三-五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麵,則腰身柔若童子。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麵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麵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三-五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麵。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複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三-二十一次。(未完待續。。)
第七十五篇對陣少林五
此場比試剛一結束,少林方丈釋詠興就要深深的拜服在“太極少俠”身前,古小龍一看慌忙托住,任少林方丈如何用力拜下,就是無法下拜。少林方丈釋詠興沉聲說道:“少俠真乃神人也,少林寺甘拜下風,您給我們少林弟子的教誨,我們一定會代代相傳,這就是今後少林武功的精髓,我們一定會貫穿始終,努力提升少林武功。”
少林方丈釋詠興繼續說道:“在比試下去已經沒有更大的意義了,但人們一直以來對我們少林武功的認識,都停留在是外家武功的認識上,其實少林武功還有兩樣內功,即‘易筋經’和‘洗髓經’,但由於多年以來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因此,在這方麵僅有極少數年齡偏大的僧人,還能夠一窺門徑,但實在是不敢恭維,也就是隻能說略窺門徑罷了,不知少俠能否指導一二?”
古小龍微微含笑道:“少林的‘易筋經’、‘洗髓經’的確是非常好的內功心法,正因為是內功心法,上一代所練之人可能有所大成,但他的傳人是否能夠也能達到這樣的‘心法’,這就是許多內功心法失傳的原因所在。談不上什麽指導,方丈大師太客氣了,請方丈大師安排少林在這方麵的高人。雙方交流一下心得。關鍵是‘心法’。相信對大家都會有裨益的。”
少林“易筋經”經唐豪著作《少林武當考》中結論為清道光三年市隱齋版的易筋經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兩序一跋。一序托古於唐李靖而另序托古於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說達摩自梁適魏,麵壁於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兩本經書之一(另一本為《洗髓經》)。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僅少林寺《易筋經》版本就有六十多種。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一零零四—一零零七年)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係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隻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如有學者也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目前坊間流傳最早的《易筋經》版本是經北宋名將嶽飛審閱刻板刊印的衙藏版古《易筋經》,由揚州著名武師金加洲世代傳承。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麵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隻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髒腑的功能。大多數采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鬥、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麵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隻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易筋經練法如下。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十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麵上,合呼吸酌情做八-二十次。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橫擔降魔杵——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鬆;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複進行八-二十次。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掌托天門——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複八-二十次。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五-十次。訣曰: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複五-十次。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八-十二次。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複五-十次。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複五-十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五-十次。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易筋經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複,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五-十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複八-二十次。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複二十一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七次。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誌;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誌;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功法要領如下: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二)動作姿勢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髒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元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麵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二)動作姿勢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鬆腰鬆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二)動作姿勢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麵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鬥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二)動作姿勢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鬆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麵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鬆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二)動作姿勢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鬆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3、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二)動作姿勢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鬆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3、鬆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二)動作姿勢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2、擰身複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複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二)動作姿勢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鬆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俯掌屈膝下按(恢複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複蹲起三次。年輕體壯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麵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麵少許,沿地麵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臥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裏,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餘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齧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二)動作姿勢——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麵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三十六次。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鬆,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麵帶微笑。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誌,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腦,以七為誌,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準備。(二)動作姿勢——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複舉按三-五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麵,則腰身柔若童子。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麵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麵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三-五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麵。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複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三-二十一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