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攻城戰後,攻城梯全留在城下,還未及清理。


    沿城走看,從這頭,往那頭走,走著走著,李孟羲忽然見到奇怪的一處。


    眼前有一架攻城梯, 這架攻城梯竟然根本沒過壕溝,而是直接從壕溝這頭,直接搭到城頭上了。


    那麽大的跨度,梯子竟然還能夠的到城頭,李孟羲驚訝極了,他沒想到, 會有一架長的這麽變態的梯子。


    攻城前跟木匠們交代的時候,隻說了最小尺寸,最大長度倒是沒說,讓木匠們隻要不做短,做長倒無所謂。


    到底是哪個神仙木匠,做了這麽一架能跨過深壕還能搭到城頭的梯子?


    這明顯可能是一處失誤,是有木匠弄錯了尺寸,然後做出了超長的梯子。


    然後,檢查的時候,梯子隻要不短,就沒問題。


    再到攻城隊抬著梯子用的時候,又遇到了有急智的百夫長,百夫長看溝太深,又看梯子夠長,索性決定試一下,然後直接就把梯子放倒,一試,還真能搭到城頭。


    好了,現在有第四個破解護城壕溝的方法了——做加長版的攻城梯,直接跨過護城壕溝, 直接搭到城頭去。


    此不失為一個巧妙方法。


    但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 破壕有四法,填土法,盾橋填壕法,壕橋法,以及現在的長梯法。


    前三種方法,都屬於把壕溝變坦途之法,唯獨第四種,則不屬此類別。


    四種破解壕溝的方法,用其一,就無法再用其二,用填土法,則就不能也不需再用盾橋,壕橋,及長梯法。


    同理,若用壕橋,則其他三法則就沒必要再用。


    那麽,長梯法與其他三法,優劣何在?


    攻城之時,往城頭投放兵力的速度, 是破城的關鍵,所有蟻附攻城法,最重要的核心,必是千方百計的提高人力投放之速度。


    這麽一想,可能長梯法投放兵力之速度,有其劣勢。


    其他三法,變壕溝為坦途,攻城士等於是,走一截坦途,再爬一截短梯。


    而長梯法,攻城士要爬長梯子,要從壕溝這頭開始,一直爬到城頭。


    爬梯速度,遠比奔走速度慢。


    於是,爬長梯投放人力的速度便慢了許多。


    故而,若把破壕四法列個優先級,長梯法應是最後優先級。


    其他三法都能保證樣城頭投放人力的速度,獨長梯法,人力投放速度慢了一截。


    長梯法劣處如此。


    細思,長梯法也有其長處,長梯法操作極其簡單,若是遇到護城壕溝不寬的小城,攻城梯稍微長個丈餘,就能從壕溝這頭跨到對麵城頭了,這就省卻了填土,搭盾橋,再做壕橋,等等這些工時。


    在時間緊迫之時,直接用長梯法,能節省大量時間。


    認真看了長梯一眼,李孟羲繼續往下去複查。


    往下走去,城牆邊的攻城梯,時不時就見到一架壞掉的,這些壞的攻城梯沒一架是因為被摔壞的,而是遭受了暴力破壞,是被砸壞了。


    所有壞掉的攻城梯,一架一架認真看過,要麽是梯階被砸斷,要麽就是主軸被砸折,一架比一架壞的嚴重,損毀最嚴重的直接就散架了,梯階散了一半多,就剩兩根軸了,其中一根軸還是斷的。


    等走到最後,到北城角,李孟羲算了一下,一路過來,五十架攻城梯,足壞了十四架,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李孟羲極其疑惑,當日文安縣攻城之時,攻城梯壞了沒幾架,這次倒好,直接壞了四分之一。


    難道是,工匠們偷工減料了?


    不可能。


    文安縣時,缺工具,缺木頭,木匠們也缺乏製造攻城梯的經驗,且當時人手也不足,文安縣攻城時所造的攻城梯,質量根本不可能和此次所造的相比。


    可為何,攻城梯質量明明更好,壞的卻反而多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孟羲,目光上移,朝城頭看去。


    奧,可能是,敵人是準備充足,石頭準備的多,所以梯子砸壞了。南和城是座大城,遭遇的又是張寶部主力,黃巾準備充足也正常。


    但一細想,似乎也不對啊,他黃巾儲備的石頭再多,隻能是提高擂石持續攻擊的時間,而不能提高攻擊的力度。


    很簡單,雖城大小不同,但都有城垛,文安縣的城池,城垛處兩個黃巾抬著石頭往下扔,一下隻能扔一塊石頭。


    南和城雖大,然南和城城垛處,黃巾往下扔石頭,也是一下扔一塊。


    兩處攻城之時,城頭落石頻率,應該是一樣的才對。


    可細思昨日攻城,攻城沒開始多大一會兒,就頻頻有梯子被砸壞。


    當初文安縣攻城,梯子壞的可沒這麽快。


    問題看來不在石頭本身。


    李孟羲仰頭看著城牆,眉頭緊鎖。


    既此番多有攻城梯損壞,原因不在黃巾的石頭存有多少,那關鍵又會是在哪?


    南和城和文安縣城相比,其差異之處何在?


    毫無疑問,南和城大,文安縣城小,南和城牆高,文安縣城牆矮……


    忽然就是靈光一閃,李孟羲瞪大了眼睛,他猛地凝神再看向高聳的城牆,然後目光側望,再看向不遠一架損壞的攻城梯,那架攻城梯,中間部分梯階被砸壞了。


    是了!


    是高度原因!


    南和城高大的多,石頭砸下來,加速過程長,因而動能就大,破壞力也就大,所以才今番攻城,大量攻城梯被毀。


    沒想到,城高兩丈,竟能使城頭落石破壞力增加這麽多,李孟羲抬頭看著高聳的城牆,若有所思。


    看來,攻城梯也好,攻城椎也好,這些器械應該根據城牆高度,而相應的提高堅固度。


    也就是,城越高,攻城梯應該越粗大堅實。


    一處疏忽,便造成了攻城之時大量攻城梯被砸毀,多少人員傷亡,戰爭真是血淋淋的法則,要從戰爭中學的經驗,要付出血的代價。


    走到損毀的攻城梯處,李孟羲蹲在那裏,拿著一截斷的梯階,梯階隨手掂量了下,李孟羲覺得哪裏有點不對。


    好像,木頭輕了點吧?


    可能是柳木,李孟羲想到。依照李孟羲所知不多的木工知識,常用木頭中,大概柳木是最輕的,也就最不結實。


    難怪這一截梯階被砸斷了,柳木不結實,自然容易斷。


    看來,攻城梯的製作還不嚴謹,攻城梯梯階不說用好木頭了,但應該盡可能避免不用朽木,也不用輕脆的柳木。


    攻城梯不同於一般的梯子,一般的梯子,能踩人就夠。


    而攻城梯,還要承受城頭落石的砸擊,要堅固一些才是。


    這一點,是疏忽了,也是木匠營沒意識到的一點。


    梯階毫無疑問,應該用堅固的木頭,至於攻城梯的主軸,李孟羲覺得,對木頭的要求應該沒那麽高,因為力承受方向不同。


    梯階是橫著的,梯子的主軸,是斜著的,豎著的,自然,石頭砸下來,橫著的卡察就斷,豎著的,曾掉點樹皮。


    是這樣了,製作攻城梯的話,好木頭應該優先用在梯階上。


    除了梯階錯用了柳木以外,這架損壞的攻城梯,別的倒沒什麽缺陷了,李孟羲想到。


    其實仔細看一下,這架攻城梯足夠大和足夠寬了。


    和文安縣攻城戰時相比,當時文安縣時,缺人,缺木頭,缺工具,攻城梯做的窄窄的。


    而這次攻城,木匠們材料豐富,工具也豐富,為做攻城器械,拉來了好幾車好木頭,因而,攻城梯做的又寬又大。


    就拿寬度來說,是文安縣時攻城梯的兩三倍寬,梯階也粗了不少,防禦力本該強了不少,可遇到了堅城,防禦力的提升,沒有落石破壞力提升的多,因此,折戟沉沙。


    攻城梯明顯有強度需要,增加強度的方法,李孟羲認為,一是,材料,比如不用柳木朽木,盡可能用堅固的木頭。


    二是,加粗工件,用粗的梯階,換掉細的梯階。


    至於第三點,可能是設計。


    至於如何如何設計,李孟羲一時陷入沉思。


    攻城梯最重要的地方,是梯階,因為梯階是橫著的,容易被落石砸斷,攻城梯脆弱的地方,也是梯階。


    增強攻城梯強度最有用的發力點,就是提升梯階強度。


    設計,該如何設計,梯階就這麽簡單的一根棍,有何能設計的?


    穹頂結構,倒是能增加強度,木棍帶點弧度也能扛拉伸,可把梯階做成拱形的,難度太大,性價比太低。不可行。


    問題不知該怎麽解決了,李孟羲拿著斷木頭,沉思了起來。


    他這一沉思,便忘記了周圍,忘記了時間。


    時間太久了。


    一旁,劉備幾人等了李孟羲許久,不見李孟羲動彈。


    劉備和關張二人相視一眼。


    劉備走過來,拍了拍李孟羲肩膀,輕聲問,“羲兒,在想何事?”


    李孟羲茫然抬頭,“梯階。”


    劉備看了一眼李孟羲手裏的斷木頭,是找話說,也是看李孟羲眉頭不展想開解一番,劉備笑到,“木頭斷了何妨?斷了還有這一長節,湊湊還能再做個小攻城梯。”


    這話,還帶上哲理了。


    彷佛就是在勸解李孟羲說,沒必要為這斷木頭費心思,長的斷成了短的,一樣能用。就如這人生啊,何必整日眉頭不展……


    李孟羲還沉浸在思考之中,他茫然的看了看手中的木棍,又抬頭看了看劉備一眼,“這能用?”言下意思是說,這木頭是柳木的,又軟又脆,能用?


    劉備笑道,“如何不能?就比如說快子,快子長了能用,快子斷了,拿斷的,湊合也能用……”


    劉備跟李孟羲,兩人這一輪對話,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但,劉備突然一說快子,李孟羲突然就感覺似乎抓到了點什麽。


    片刻後,李孟羲猛然瞪大了眼睛,他想起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典故,一根快子是輕易能折斷的,兩隻快子,是不容易折斷的。


    也就是,既然一根木棍容易被石頭砸斷,那麽,何不兩根木棍綁一起,不就不容易被砸斷了嗎?


    還有!


    折過快子的人都知道,一根長快子很容易折斷,然後再拿起斷的半根快子再折,也倒能繼續折斷,但隨後,要折四分之一長的快子,幾乎——難以——折斷!


    折快子的都是同一個人,力量大小一樣,為何越短,越難折?


    可能是杠杆原理,也就是,折快子的時候,支點在中間,發力點在兩端,快子越長,力臂越長,越容易把快子折斷。


    同理,快子越短,力臂越短,快子就越不容易斷。


    石頭砸攻城梯梯階,好像也是一樣,石頭砸下來,砸於梯階正中,卡察一聲,梯階斷了,那麽,於此時,情況與折快子不同了,折快子支點在正中,發力在兩端,石頭砸梯階則反過來,施力在正中,支點在兩端,但原理是一樣的。


    梯階越長,石頭砸中梯階時,力臂越長,越容易把梯子砸斷。


    反之,梯階短,不容易被砸斷,梯子反而牢固。


    想到這裏,李孟羲再往攻城梯一看,一下就明白問題在哪了。


    攻城梯做的太大了,太寬了,比文安縣時的攻城梯,梯階寬了兩倍不止,梯階因此就長了兩倍多,於是,就相當於變一根短快子為長快子,反而變得容易被砸斷。


    李孟羲曾認為,攻城梯寬窄不重要,寬一點窄一點無妨,現在明白了,寬窄竟然,十分重要!攻城梯做的大了,做的寬了,竟然反而會變得脆弱。


    此次攻城,錯就錯在木頭充足,時間充足,錯就錯在一切充足,木匠們又認真,認真的把攻城梯做的又大又寬,氣派非常。


    卻因此,使梯毀人亡。


    竟會如此。


    李孟羲眼神閃動,他站了起來,略帶激動的看向劉備,“我弄明白了!”他大叫。


    又朝關張二人看去,“我弄懂了!是他娘的杠杆!”他興奮的跳了起來。


    關張二人相視一眼,什麽叫“他娘的杠杆”?


    不待劉關張相問,李孟羲就開心的,迫不及待,好為人師的,立刻就講起自己的發現。


    隨地一找,找來一根木棍。


    拿木棍做比,“三位且看,若拿此棍比做梯階,棍長,撅之則斷。”


    說著,李孟羲卡察一聲,把棍撅了。


    “減一半,再撅,則費力。”卡察,李孟羲再撅。


    “又減一半,則更費力。”


    如是者三,李孟羲撅棍三次,手中隻留了短短一截木棍。


    他講到,“力撅木棍,力不變,棍長則易撅,棍短則不易。何也?杠杆也!


    何為杠杆,此為支點,此為力臂……”


    略講了一通之後,李孟羲道,“這梯階,也如木棍。城上落石砸來,梯階越長,則越易折,短則堅固。


    於是,攻城梯越窄越好,可聽明白?”


    劉關張三人個個眉頭緊鎖,思慮模樣。


    不用李孟羲講太仔細,劉關張三人生活經驗豐富,一想也明白,平日不管是折柴還是撅竹,長的不費力真就一折而斷,若是短的,就是用了上了力氣,也不好折斷。


    三人沒想到,攻城梯的道理,跟這折棍的道理竟然是一樣。


    人折棍,石砸梯,棍長則易折,梯長一樣易折。


    好一會兒,三人明白過來了。


    劉備點了點頭,道,“攻城梯確是宜窄不宜寬,梯縱再寬,也不能兩隊人爬梯,不然,兩相擾亂,反倒不美。故而,梯隻供單人攀爬,不必寬,恰能一人可上下最好。”


    李孟羲撓了撓頭,“奧!”他瞪大眼睛看著劉備,有些意外。


    倒是沒想到這一點。


    劉備的意思是,攻城梯最好是能夠單人攀爬就夠了,哪怕做的寬,寬度夠兩人爬,實則攀爬時,兩排人會相互幹擾,反而不利攀爬。且,梯子寬了,還容易被砸壞。這兩下一考量,自然,攻城梯窄的好。


    邊上關羽沉吟片刻也道,“羲兒,咱守城時,有叉杆。若咱攻城之時,梯子窄了,他就不好拿叉杆推梯,也是一項好處。”


    李孟羲頭轉過來,再看向關羽,“奧!”他又是瞪大了眼睛,又是驚訝。


    守城叉杆,李孟羲熟啊,這玩意兒,還是他想出來的呢。


    但這會兒,他沒想到,梯子窄了,還能反製敵人推梯。


    簡單來說,寬一米的梯子,敵人推梯,推一米長的梯階,推哪裏都能合力翻梯。


    但是梯子窄到半米的時候,敵人要推梯,著力點就少了許多,可能本來梯寬一米的時候,邊上的人還能湊到推梯,梯子窄了半米之後,邊上的人就夠不著了。


    這樣,梯寬一米時,敵人七人可同力推梯,梯寬半米的時候,敵人就四人能湊上來推梯,於是,我軍攻城梯被推翻之可能,小了許多。


    關羽又道,“梯窄,倒還省工料,工時。梯輕,抬梯扶梯輕便不少。”


    “奧!”李孟羲又奧了一下。


    這一點,又沒想到。


    梯子窄了,工料要求就降低不少,就比如,寬的梯子,梯階需要長木頭,沒有長木頭,就做不了梯階。而窄的梯子,短木頭能用,長木頭鋸短了,同樣能用,這就讓材料變得豐富了許多。


    就如關羽說的,梯子窄了,自然也就輕,攻城士卒抬著梯子跑,能跑的更快,梯子倒了,扶起來也更快。


    純靠人力,輕便比沉重,好用太多。


    邊上,張飛疑惑的撓了撓頭,看向李孟羲,遲疑問道,“小孟,你說他娘的杠杆,俺明白了。


    有支,有臂,就是杠杆。”


    “昨日俺攻城門的時候,”張飛睜著大眼,目露思索模樣,“破第一道城門,俺對著兩門正中撞的。


    甕城城門,俺見是對著左邊城門撞的。”


    “照你說,哪個對?哪個撞的快?”張飛說完,就拿眼看著李孟羲。


    這一下,給李孟羲拋出了一個麻煩的問題。


    李孟羲一下被問住了。


    攻城椎撞門,怎麽效率快,不知道啊!


    可能是杠杆,但,哪是支點,哪是力臂?


    李孟羲思索良久都沒有思路,他回頭看了一眼,又朝遠看了一眼,“走,找城門試試。”


    東城牆,是攻城方向,城門已被撞毀。


    繞了一大圈,至南門。


    到城門下。


    李孟羲抬頭看著高大厚實的城門,他走到一扇城門的邊沿,用力想試著把城門推開,太沉了,李孟羲用上極大力氣,然而,城門吱呀呀的響,慢騰騰的動。


    推不動,李孟羲索性放棄。


    仔細看了看城門,城門有門軸,門軸連著一扇大門。


    單扇門的杠杆,那門軸是支點。


    推門的時候,離門邊越近,則力臂越長,越容易推。


    反之,靠近門軸推,力臂短,非常費力。


    於是,李孟羲笑問,“關將軍,還有三將軍,你二人,誰力氣大?”


    “哈,二弟三弟力氣一般大。”劉備一旁搶先插話道。這就是劉備的聰明處了,不傷兩人和氣。


    萬一李孟羲一句話,引的兩人較量力氣,反倒不美。


    關張二人,應該力氣彷佛,李孟羲點了點頭,道,“有勞關將軍三將軍來一試究竟。


    關將軍外推門沿兒,三將軍內推門中,兩位將軍且用十分力氣,看誰推的過誰。”


    李孟羲相請,關張二人,捋起袖子,一裏一外,一推門沿,一扛門中。


    “推!”李孟羲喊到。


    張飛關羽立刻發力推門。


    結果毫無懸念。


    關羽推門沿,輕鬆把推門中的張飛給推過去了。


    見此,李孟羲又道,“反過來,三將軍推門沿,關將軍推門中。”


    兩人於是又換。


    這一推,同樣沒有懸念。


    張飛推門沿,則反把關羽推回去了。


    停下,關張二人皆若有所思。


    良久,關羽看向李孟羲,“平日推門,也知門沿好推,卻未深究,竟還是杠杆。”


    張飛哈哈笑道,“俺知矣!是他娘的杠杆!”


    這下,應該明白了,推門,從邊沿推,最有效。


    門之於城門軸,推門也好,撞門也好,得撞邊沿位置。


    可是,城門歸城門,城門關閉狀態,後邊還有門栓呢。


    加個門栓的話……


    破門是怎樣破的?


    細思大概兩種情況。


    一是,撞斷門軸,大開城門。


    二是,可能門軸沒斷,攻城椎倒是先把門撞爛了。


    尤其第二點,李孟羲突然記起,軍中製作的兩次攻城椎,全都是用木樁子做的撞錘。


    也就是,錘頭是平的。


    好像,電視劇中,攻城椎是會削成尖的吧。


    平頭錐頭,對門施加的力一樣,也就是,於第一點,撞斷城門軸時,平錘尖錘無區別。


    但若是第二點,撞爛城門破門時,毫無疑問,尖頭壓強大,更容易破壞城門。


    想到這一點,李孟羲有了計較。


    看來下次做攻城椎的時候,也得把頭弄尖。


    弄尖還不行,最好是硬木頭,不然像是柳木,尖頭撞一會兒,就軟了,軟的跟毛筆一樣,每次撞門,大部分力量,都被緩衝了。


    所以得用硬木頭。


    其實,如果條件足夠,給攻城椎錘頭包層鐵皮更好。


    鐵皮可不會撞軟。


    鐵皮硬度,勝過所有常見硬木。


    於是,鐵頭攻城椎,對門的破壞能力最強。


    這是於破門之第二種情況,錐頭和鈍頭的區別。


    但於第一種情況,城門後插門栓,此時,到底往兩門縫中間砸效率高,還是往一邊砸效率高。


    於此時,破壞對象,是門軸。


    左右門門後,門軸和門相連的地方,是插門軸的門鼻兒,門鼻兒,大概就是支點。


    要破壞門軸,自然還是砸門邊沿。


    問題就在於,往門縫中間砸的好,還是往邊上一個門,砸一個門的好。


    以李孟羲的分析能力,他此時,弄不十分明白了。


    分析不出究竟了。


    撞一邊城門,力量可能集中,大概等於是,快子固定著,集中力量從一頭折。


    撞城門之間,則大概等於,快子固定著,力量分成兩部分,從兩頭折。


    李孟羲猜測,撞一邊,城門軸更容易斷,但,這畢竟是猜測,分析對不對,李孟羲也不知道。


    索性,直接推來攻城椎一試究竟算了,直接實物實驗。


    昨日攻城,攻城椎有四架,壞了一架,尚有三架完好。


    於是令士卒把攻城椎推過來。


    一段時間之後,士卒們把沉重的攻城椎慢騰騰的推來。


    而後,令人在後關上城門,插上門軸。


    又令士卒,輕晃攻城椎撞門,先撞城門正中。


    冬。


    冬。


    攻城椎一下一下的往城門正中撞,可以看到,攻城椎同時撞了兩扇城門,兩扇城門都微微向裏形變。城門向裏形變,就別著門軸,門軸若斷,就是被別斷的。


    李孟羲還發現,因為城門不是完全水平的,有一邊門外邊凸一點,一邊門裏邊凹一點,於是,撞的時候,總有個先後,攻城椎先撞到一門,又撞到後邊一門,力道層減,門前後晃蕩,跟個彈黃一樣。


    李孟羲覺得,這可能,就浪費了一些動能。


    一扇門,彈性單算,兩扇門,彈性相加,浪費的動能,則就更多。


    撞了一會兒,李孟羲令停下。


    稍把攻城椎轉一下頭,把攻城椎對準左邊城門沿兒撞。


    冬。


    冬。


    再次一撞,明顯看到,單撞左城門邊沿,形變大的多。


    門軸斷若是被城門往裏別給別斷的,那麽毫無疑問,單撞一邊城門時,城門往裏別的更深,對門軸的傷害更大,更容易把門軸損壞。


    到這裏,李孟羲認為,單撞一側城門,效率更高一點。


    這其中,涉及到動能浪費,涉及到城門形變。


    拿不定主意,李孟羲問劉關張三人,問,“三位覺得,撞門中,還是撞一側,破門更快?”


    劉關張三人入神的看著冬冬被撞的城門,看著一側城門不停的往裏別。


    “某覺著……”劉備手摸下巴,眉頭微皺,思索模樣,他遲疑了一下,“是撞一側更好。”


    “某也覺著如此。”關羽憑感覺,也給出了答桉。


    “俺也一樣!”張飛是同樣的回答。


    四比零,所有人都認為,撞一側破門更快。


    “那就說定了,日後再撞門,對著一側門撞!”李孟羲下了論斷。


    劉備點頭,關羽則是稍有遲疑,關羽手拂長須,仰頭上看,盯著高大的城門中端看了好一會兒。


    “若說破門最快,攻城椎越高,或可破門最快。”關羽說完,不去看劉備,不去看張飛,卻低頭看了李孟羲一眼。


    彷佛就是,關羽覺得,李孟羲肯定懂為何如此,劉備張飛,算了,不是頂尖聰明。


    李孟羲倒是疑惑了,破門快慢,跟攻城椎高低……有關係?


    他想了好一會兒,明白了,還真的有關係。


    按極限假設來推斷,如果攻城椎極限的矮,那麽,撞門時,隻能撞到城門角,這樣費力撞了半天,城門的木頭撞的變形了,甚至城門角破了,但是,門軸沒斷。


    城門本身,也是杠杆。


    往城門角撞,阻力乃是城門之彈性形變。


    城門角此處,彈性形變力臂長。


    也就是,城門彈性形變,就抵消了很多攻城椎的動能,剩下的,對門軸的動能,就少了許多,因此,就難以破壞門軸了。


    所以,要想撞斷門軸,最好是攻城椎的撞錘和門軸齊平,這樣,力直接施加於門軸上,更容易斷軸破門。


    <a id="wzsy" href="https://m.yyxs.la">YY小說</a>


    而放在實際中,一般而言,城牆極高,城門也是非常高大,城門的高度,遠比攻城椎高,要想攻城椎錘頭和城門軸一個高度,不太可能。


    但縱是如此,攻城椎越高,離門軸越近,對門軸施加的力也就越大,斷軸破門的效率,也就越高。


    所以,攻城椎要想破門高效,不僅攻城椎要大,錘頭要重,且高度也要高一些才行。


    攻城椎的高度,竟然也影響破門效率。


    李孟羲很意外的,又弄清楚了一點。


    李孟羲覺得自己這片刻時間,弄清楚的東西可太多了。


    更讓李孟羲感慨的是,好多問題,竟是劉關張三人發現並指出的。


    劉備拿快子和斷掉的攻城梯梯階作比。


    劉備說攻城梯最好爬單人,雙排人容易相互影響。


    關羽說,窄梯輕便,抬扶便利,且城上之敵推梯,敵借力之處少。


    張飛則因為昨日攻城,親自帶領攻城椎破門,由杠杆想到了撞門到底哪點破門最快。


    關羽最後,則又提到了,攻城椎高度問題。


    這三人,貢獻了多少問題和思路。


    這讓李孟羲明悟,雖然說,已知道集眾人之智,從劉關張,從普通士卒,從軍醫,從木匠們,從任何人那裏收集眾人的點子與方法,遠比自己一個人單想高效的多,但這是不夠的。


    思考問題,眾人思路碰撞,也是集眾人之智,能提高思考效率。


    看來,以後不能自己一個人悶頭想問題了,得找人一起討論才是。


    就如今日,若無有劉關張三人一起討論,哪能知道這麽多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