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豬得時間,這晚算是吃不成肉了。
肉暫且不說,劉玄德把婦孺營交給自己來管,李孟羲便隻好過去看看。
所謂婦孺營,就是白天騰出的二十輛空車,然後從頭到尾過了一遍,把軍中那些小朋友,孕婦,又或者年邁的實在走不快的老人,都給叫到車上拉著走,最終聚集到一起的那部分人。
婦孺營,板車二十輛,再加上小孩子,孕婦,老人,這些人的親眷,也一並安排在婦孺營,人數共計有幾百人,這就是婦孺營全部編製。
李孟羲在婦孺營晃蕩時,他所到之處,眾目匯聚,問好聲頻頻起伏。
以前,李孟羲在輜重隊,整日在車裏,跟黃巾俘虜(民夫)沒多大交集。
很多人,甚至沒見過李孟羲。
但,白日李孟羲和劉備到處領著車拉人之後,所有人都認得他了。
每一聲問好,李孟羲都笑著一一回應。
因為婦孺營小孩子多,小孩子湊一起,就像達成了某個臨界條件一樣,如水炸開了鍋一般突然熱鬧。
在這一天前,小孩子們分散混在民夫中,這一個那一個,小朋友大致都是情緒很不高的。
因為,每日要趕路,就算紮營後,停下來了,大人們趕了一天路,累的不行,哪裏有精力再哄小朋友啊。
每個傍晚紮營時分,這些小孩子都是無聊的躺在大人懷裏,這裏看,那裏看,什麽玩的都沒有。
一個小孩子,隻能是無聊。
兩個小孩子,如果麵對麵,小朋友就會很有默契的彼此看一下,開心的拿腳你踢我一下,我踢你一下,開心的玩耍起來。
這是,兩個。
當三個小孩子聚在一起,就會有別的遊戲了。
比如,把自己撿的小石頭,跟另一個人抓的螞蚱,換著玩,或者,三人拿著草棍,亂打。
當很多很多小朋友聚到一起,那就成猴山了。
吵吵鬧鬧的,如果不睜眼看,還以為,是哪個村頭,而不是軍營中。
看小孩子們瘋跑著玩,小磚就不想再跟哥哥一起亂走了,他掙開哥哥的手,“哥哥,俺也想去玩。”
弟弟抬頭,眼巴巴的看著哥哥。
李孟羲想了一下,他摸了摸弟弟的小腦袋,“去吧。別跑遠啊。”
就幾百人的營地,不大,李孟羲沒一會兒就轉完了。
巡視過程中,他看到以下情況。
大多數人,都是有稿席的,已經有人把稿席攤開在了地上,大人小孩兒坐在稿席上玩耍。
其次是,小朋友真的多。
不把小孩子集中起來,還感覺不到,集中起來之後,就感覺滿地都跑的是小朋友。
還有,按時間算,這個點兒,夥夫們都已經開始升火做飯了。
若是平日,民夫們粗放管理,夥食是鄉勇們統一分配的,排著長長的隊,一人一碗粥。
現在,婦孺營獨立出來了。
糧食供給是怎麽安排的,有無安排?
萬一,劉備認為自己安排好了,自己也認為劉備早安排好了,都忽略了這件事的話。
那就出差錯了。
婦孺營獨立出來,本是想幹好事。
好嘛,婦孺營立營第一晚,就把滿營婦孺給餓著了。豈不得不償失。
除了不見夥夫,李孟羲還發現,沒得帳篷。
軍中戰兵千餘,帳篷也就百餘,若是沒有招撫四千多黃巾,帳篷夠用了。
帶上這眾多民夫,本來良好的後勤一下就顯得薄弱了。
一千人能住的帳篷分給四千民夫,顯然不太可能,但,婦孺們,確切的說,是最小的小孩子們,還是要湊幾頂帳篷出來給他們的。
不然,小孩子睡外麵,必然容易著涼生病。
李孟羲正要去找劉玄德,問劉玄德要東西。
卻有一眾鄉勇,拉著糧車,背著陶甕之類的來了。
為首的鄉勇什長,李孟羲眼熟但是叫不上名字來。
人到了,糧食也到了。
交流中得知,劉備送來的是可供數百婦孺吃用七日的口糧,說是七日,但劉備給的比說的更多了許多,估計半月也吃不完。
很大的糧食袋子,一車少說七八袋子。
而負責煮飯的炊具也一並湊夠了送來。
過來襄助婦孺的營的夥夫,共計二十人,每人背著一個甕。
大甕一個,能做二十人的粥。
若按二十人一灶,按婦孺營人數,總數六百多,共需炊具三十二個,便需要升起三十二堆篝火,升火做飯若交給專門的人做,一個人看三堆火,也需要十來個人專門當夥夫。
炊具不夠啊,做飯的人也不太夠。
李孟羲打量著劉備支援的二十個夥夫。
陶甕不夠可以再湊,人不夠了哪裏找呢。
李孟羲最先想的是讓婦孺營,那些隨行的小孩子家長來幫忙煮飯,可一想,好像不行。
因為利益相關,誰都會給自家孩子多盛,甚至借煮飯之機,偷偷藏一把糧什麽的也不奇怪。
因為設身處地的想了一下,李孟羲想到,如果自己沒有被劉備重視,也不得不屈身於婦孺營,整天吃不飽,為了多吃一口東西,不讓自己特別是不讓弟弟餓著,李孟羲才不願意管什麽道德呢,但凡有一點機會,必然要偷偷藏糧然後給哥倆吃。
所以,夥夫還是得交給鄉勇們,不能交給婦人們來幹。
天色不早了。劉備支應的人來的很及時,李孟羲當場分配了任務,他吩咐夥夫什長,交代他再去往哪再借十五個甕。
然後,剩下的人,一人管三灶,開始做飯。
事情安排下去了,李孟羲這才覺得,問題不大。
三十五個甕,一甕煮二十人的粥,可供七百人。
婦孺營人沒這麽多,有盈餘。
——
夥夫隻有二十人,卻得煮三十五甕的粥,一人不止管一個。
李孟羲眼瞅著夥夫從糧袋裏捧糧食往甕裏放,有一個細節李孟羲沒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糧食,該放多少呢?有沒有個定量呢?
若無法精確控製,多放一頓少放一頓的,控製不好,可能還未到預計的時間,就把糧給吃完了。
放在小層麵上說,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糧,就可能時不時的會因為過早的把軍糧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將軍再要糧,怕被訓斥,然後餓了一天,然後餓的沒勁,又碰上敵軍,要作戰,又沒力氣,所以被敵軍的砍死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層麵來說,若是大軍不能精確的統計出糧食的數目,並精確的下發,每次發放軍糧都有誤差,誤差累加起來,就會是巨大的誤差。
軍糧如果比預估的早了數天耗盡,很要命的。
饑餓對戰鬥力影響極大,餓一天,一士兵戰鬥力就大降,餓上兩天,縱然是呂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華雄,若是餓上三天,軍中士氣大降,士兵連武器都快要拿不動了,軍無戰力,等著打敗仗吧。
現在全軍有沒有精確統計出軍糧數額,暫且未知。
李孟羲猜測,現在軍中,每七日一次的軍糧怎麽分配的,應該是,全由各個小隊長自決的。
正如前邊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時候,全依靠小隊長的道德操守,會出問題的。因為不可避免的有著小隊長貪生怕死,逼著別人往前衝,他自己躲在後麵。
萬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牆就完蛋了。
放在軍糧分配上,也是這樣。
把軍糧分配的公平與否,依賴於伍長什長的個人操守,太不靠譜了。
人,是最不靠譜和容易出意外的不確定因素。
萬一有個混賬什長,每次吃飯,總先給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給別人。官大一級壓死人,士兵敢怒不敢言。
長此以往,矛盾積累。
若等某個月黑風高夜,天冷的凍死狗。
這次,狗日的什長,又是一勺把稠粥全給自己成了。
萬一矛盾於此時激化,同夥之人拔刀相向,黑燈瞎火的,一有廝鬥之聲,全營皆動,一不小心就炸營了,然後死傷無數。
這種意外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應該避免此類事情。
有活生生的反麵例子,就比如李陵。漢將五千步軍借地勢之利,射殺了匈奴數萬人,眼看眼看匈奴就要潰逃了,此本是驚天動地的一場大勝,本是不世之功。
可是李陵軍隊的管理有問題,內訌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說,李陵的箭已經用完了。
然後匈奴得到情報,全軍壓上,李陵個軟骨頭投降了。
本來,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幾萬騎兵的包圍下,不僅大敗匈奴,還射殺匈奴數萬人,如此耀眼的戰績,夠青史留名了。
結果,李陵翻車了。
李孟羲都懷疑,到底是怎樣的矛盾,讓李陵下屬軍官忍都忍不了,寧可投敵,也恨不得弄死李陵。
有人說,李陵也是名將,隻是運氣不好。
名將?笑了。
大漢名將多矣,他敗軍之將李陵,排不上號。
李陵不配稱名將!作為一軍統帥,不能察覺軍隊內部的矛盾,矛盾大到手下將領臨陣倒戈,這就是李陵能力上的極度不足。
李陵是運氣不好?
恰恰相反,李陵運氣好極了!
敗軍之將,投降了匈奴,還能被匈奴人封王,得享榮華富貴。
真要是運氣不好,憑李陵稀爛的管理能力,和下級軍官矛盾之深,李陵真要運氣不好,他的下屬軍官,直接夜裏拿刀把李陵人頭砍了去投匈奴了。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李陵沒被人砍了頭,還活著成了匈奴的王,運氣好極了。
天才和蠢貨往往隻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錯,便成笑話。
兵道危行,不可不處處謹慎。
李孟羲站在陶甕邊,盯著篝火和甕發呆,隻讓過來效力的鄉勇們誤以為李孟羲是盯著看誰有沒有偷拿糧食,一個個緊張的不行,幹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個疏漏點,李孟羲無端的聯想之下,便發現了。
口糧!
對士兵們來說,糧餉不是小事,而是頭等大事,無餉或許還能稍忍,糧食分配不公,得餓肚子,會觸犯士兵底線的。
糧餉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認為,應該以軍律令之,以軍法嚴之,使負責分配糧食的最低一級小隊長不敢明目張膽的中飽私囊。
為了使軍律更有效用,應該加上對軍官們的考核製度。
但有劣跡者,立刻革除軍職,以儆效尤。
若有了此定期的審查製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關聯到其他問題,除了在口糧分配,還有日常勞作,行軍之時,有沒有混賬小隊長讓別人幫他拿兵器之類的事,都可通過內部審查的方法,予以嚴禁。
李孟羲順著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東西。
軍中應有負責抓紀律,專盯不良行為的糾察製度和糾察人員。
而不管是內部的自查製度,還是糾察人員,目前軍中都沒有。
不僅沒有這些,連軍令都還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明文規定的軍令。
義軍草創,真的是處處毛毛糙糙,哪裏都能有問題,跟精雕細琢出的堪稱精兵的軍隊相比,差的太遠。
李孟羲眉頭緊皺。
——
晚飯,李孟羲是和婦孺營一起吃的,沒去和劉玄德一起吃。
不知怎麽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灶都熬的稠,稠的跟幹飯一樣,一頓能當兩頓了。
李孟羲還不知道,正因為他站人家夥夫麵前,夥夫怕李孟羲不滿意,才把糧往多了放。
吃著飯,李孟羲想到,按當初涿州城的分粥方法,大人小孩兒,都應該是一人份的粥。
固然,小孩子飯量小,可能都吃不完一碗粥,但小孩子吃不完,家長可以吃啊。
正因為帶著小朋友,大人才理應應當多吃一點。
因為相比孤零零一人的民夫,帶著小孩兒的民夫,就要保護小孩子,多吃點糧,就能多有點力氣,才能更好的保護小孩子。
大人小孩兒都滿份額的食物,這很合理,很公平。
可是,貌似方才,夥夫給婦孺們打飯時,給大人滿勺,給小孩子隻半勺。
夥夫的打飯方法合情合理,但是,與李孟羲的想法不合。
那就不對。
這又是問題了。
有心想把夥夫們叫過來,交代一下,可吃著飯呢,不好打擾,隻能等飯吃完了再交代。
李孟羲想著東西,吃飯都吃不香了,沒味道了。
肉暫且不說,劉玄德把婦孺營交給自己來管,李孟羲便隻好過去看看。
所謂婦孺營,就是白天騰出的二十輛空車,然後從頭到尾過了一遍,把軍中那些小朋友,孕婦,又或者年邁的實在走不快的老人,都給叫到車上拉著走,最終聚集到一起的那部分人。
婦孺營,板車二十輛,再加上小孩子,孕婦,老人,這些人的親眷,也一並安排在婦孺營,人數共計有幾百人,這就是婦孺營全部編製。
李孟羲在婦孺營晃蕩時,他所到之處,眾目匯聚,問好聲頻頻起伏。
以前,李孟羲在輜重隊,整日在車裏,跟黃巾俘虜(民夫)沒多大交集。
很多人,甚至沒見過李孟羲。
但,白日李孟羲和劉備到處領著車拉人之後,所有人都認得他了。
每一聲問好,李孟羲都笑著一一回應。
因為婦孺營小孩子多,小孩子湊一起,就像達成了某個臨界條件一樣,如水炸開了鍋一般突然熱鬧。
在這一天前,小孩子們分散混在民夫中,這一個那一個,小朋友大致都是情緒很不高的。
因為,每日要趕路,就算紮營後,停下來了,大人們趕了一天路,累的不行,哪裏有精力再哄小朋友啊。
每個傍晚紮營時分,這些小孩子都是無聊的躺在大人懷裏,這裏看,那裏看,什麽玩的都沒有。
一個小孩子,隻能是無聊。
兩個小孩子,如果麵對麵,小朋友就會很有默契的彼此看一下,開心的拿腳你踢我一下,我踢你一下,開心的玩耍起來。
這是,兩個。
當三個小孩子聚在一起,就會有別的遊戲了。
比如,把自己撿的小石頭,跟另一個人抓的螞蚱,換著玩,或者,三人拿著草棍,亂打。
當很多很多小朋友聚到一起,那就成猴山了。
吵吵鬧鬧的,如果不睜眼看,還以為,是哪個村頭,而不是軍營中。
看小孩子們瘋跑著玩,小磚就不想再跟哥哥一起亂走了,他掙開哥哥的手,“哥哥,俺也想去玩。”
弟弟抬頭,眼巴巴的看著哥哥。
李孟羲想了一下,他摸了摸弟弟的小腦袋,“去吧。別跑遠啊。”
就幾百人的營地,不大,李孟羲沒一會兒就轉完了。
巡視過程中,他看到以下情況。
大多數人,都是有稿席的,已經有人把稿席攤開在了地上,大人小孩兒坐在稿席上玩耍。
其次是,小朋友真的多。
不把小孩子集中起來,還感覺不到,集中起來之後,就感覺滿地都跑的是小朋友。
還有,按時間算,這個點兒,夥夫們都已經開始升火做飯了。
若是平日,民夫們粗放管理,夥食是鄉勇們統一分配的,排著長長的隊,一人一碗粥。
現在,婦孺營獨立出來了。
糧食供給是怎麽安排的,有無安排?
萬一,劉備認為自己安排好了,自己也認為劉備早安排好了,都忽略了這件事的話。
那就出差錯了。
婦孺營獨立出來,本是想幹好事。
好嘛,婦孺營立營第一晚,就把滿營婦孺給餓著了。豈不得不償失。
除了不見夥夫,李孟羲還發現,沒得帳篷。
軍中戰兵千餘,帳篷也就百餘,若是沒有招撫四千多黃巾,帳篷夠用了。
帶上這眾多民夫,本來良好的後勤一下就顯得薄弱了。
一千人能住的帳篷分給四千民夫,顯然不太可能,但,婦孺們,確切的說,是最小的小孩子們,還是要湊幾頂帳篷出來給他們的。
不然,小孩子睡外麵,必然容易著涼生病。
李孟羲正要去找劉玄德,問劉玄德要東西。
卻有一眾鄉勇,拉著糧車,背著陶甕之類的來了。
為首的鄉勇什長,李孟羲眼熟但是叫不上名字來。
人到了,糧食也到了。
交流中得知,劉備送來的是可供數百婦孺吃用七日的口糧,說是七日,但劉備給的比說的更多了許多,估計半月也吃不完。
很大的糧食袋子,一車少說七八袋子。
而負責煮飯的炊具也一並湊夠了送來。
過來襄助婦孺的營的夥夫,共計二十人,每人背著一個甕。
大甕一個,能做二十人的粥。
若按二十人一灶,按婦孺營人數,總數六百多,共需炊具三十二個,便需要升起三十二堆篝火,升火做飯若交給專門的人做,一個人看三堆火,也需要十來個人專門當夥夫。
炊具不夠啊,做飯的人也不太夠。
李孟羲打量著劉備支援的二十個夥夫。
陶甕不夠可以再湊,人不夠了哪裏找呢。
李孟羲最先想的是讓婦孺營,那些隨行的小孩子家長來幫忙煮飯,可一想,好像不行。
因為利益相關,誰都會給自家孩子多盛,甚至借煮飯之機,偷偷藏一把糧什麽的也不奇怪。
因為設身處地的想了一下,李孟羲想到,如果自己沒有被劉備重視,也不得不屈身於婦孺營,整天吃不飽,為了多吃一口東西,不讓自己特別是不讓弟弟餓著,李孟羲才不願意管什麽道德呢,但凡有一點機會,必然要偷偷藏糧然後給哥倆吃。
所以,夥夫還是得交給鄉勇們,不能交給婦人們來幹。
天色不早了。劉備支應的人來的很及時,李孟羲當場分配了任務,他吩咐夥夫什長,交代他再去往哪再借十五個甕。
然後,剩下的人,一人管三灶,開始做飯。
事情安排下去了,李孟羲這才覺得,問題不大。
三十五個甕,一甕煮二十人的粥,可供七百人。
婦孺營人沒這麽多,有盈餘。
——
夥夫隻有二十人,卻得煮三十五甕的粥,一人不止管一個。
李孟羲眼瞅著夥夫從糧袋裏捧糧食往甕裏放,有一個細節李孟羲沒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糧食,該放多少呢?有沒有個定量呢?
若無法精確控製,多放一頓少放一頓的,控製不好,可能還未到預計的時間,就把糧給吃完了。
放在小層麵上說,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糧,就可能時不時的會因為過早的把軍糧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將軍再要糧,怕被訓斥,然後餓了一天,然後餓的沒勁,又碰上敵軍,要作戰,又沒力氣,所以被敵軍的砍死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層麵來說,若是大軍不能精確的統計出糧食的數目,並精確的下發,每次發放軍糧都有誤差,誤差累加起來,就會是巨大的誤差。
軍糧如果比預估的早了數天耗盡,很要命的。
饑餓對戰鬥力影響極大,餓一天,一士兵戰鬥力就大降,餓上兩天,縱然是呂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華雄,若是餓上三天,軍中士氣大降,士兵連武器都快要拿不動了,軍無戰力,等著打敗仗吧。
現在全軍有沒有精確統計出軍糧數額,暫且未知。
李孟羲猜測,現在軍中,每七日一次的軍糧怎麽分配的,應該是,全由各個小隊長自決的。
正如前邊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時候,全依靠小隊長的道德操守,會出問題的。因為不可避免的有著小隊長貪生怕死,逼著別人往前衝,他自己躲在後麵。
萬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牆就完蛋了。
放在軍糧分配上,也是這樣。
把軍糧分配的公平與否,依賴於伍長什長的個人操守,太不靠譜了。
人,是最不靠譜和容易出意外的不確定因素。
萬一有個混賬什長,每次吃飯,總先給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給別人。官大一級壓死人,士兵敢怒不敢言。
長此以往,矛盾積累。
若等某個月黑風高夜,天冷的凍死狗。
這次,狗日的什長,又是一勺把稠粥全給自己成了。
萬一矛盾於此時激化,同夥之人拔刀相向,黑燈瞎火的,一有廝鬥之聲,全營皆動,一不小心就炸營了,然後死傷無數。
這種意外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應該避免此類事情。
有活生生的反麵例子,就比如李陵。漢將五千步軍借地勢之利,射殺了匈奴數萬人,眼看眼看匈奴就要潰逃了,此本是驚天動地的一場大勝,本是不世之功。
可是李陵軍隊的管理有問題,內訌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說,李陵的箭已經用完了。
然後匈奴得到情報,全軍壓上,李陵個軟骨頭投降了。
本來,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幾萬騎兵的包圍下,不僅大敗匈奴,還射殺匈奴數萬人,如此耀眼的戰績,夠青史留名了。
結果,李陵翻車了。
李孟羲都懷疑,到底是怎樣的矛盾,讓李陵下屬軍官忍都忍不了,寧可投敵,也恨不得弄死李陵。
有人說,李陵也是名將,隻是運氣不好。
名將?笑了。
大漢名將多矣,他敗軍之將李陵,排不上號。
李陵不配稱名將!作為一軍統帥,不能察覺軍隊內部的矛盾,矛盾大到手下將領臨陣倒戈,這就是李陵能力上的極度不足。
李陵是運氣不好?
恰恰相反,李陵運氣好極了!
敗軍之將,投降了匈奴,還能被匈奴人封王,得享榮華富貴。
真要是運氣不好,憑李陵稀爛的管理能力,和下級軍官矛盾之深,李陵真要運氣不好,他的下屬軍官,直接夜裏拿刀把李陵人頭砍了去投匈奴了。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李陵沒被人砍了頭,還活著成了匈奴的王,運氣好極了。
天才和蠢貨往往隻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錯,便成笑話。
兵道危行,不可不處處謹慎。
李孟羲站在陶甕邊,盯著篝火和甕發呆,隻讓過來效力的鄉勇們誤以為李孟羲是盯著看誰有沒有偷拿糧食,一個個緊張的不行,幹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個疏漏點,李孟羲無端的聯想之下,便發現了。
口糧!
對士兵們來說,糧餉不是小事,而是頭等大事,無餉或許還能稍忍,糧食分配不公,得餓肚子,會觸犯士兵底線的。
糧餉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認為,應該以軍律令之,以軍法嚴之,使負責分配糧食的最低一級小隊長不敢明目張膽的中飽私囊。
為了使軍律更有效用,應該加上對軍官們的考核製度。
但有劣跡者,立刻革除軍職,以儆效尤。
若有了此定期的審查製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關聯到其他問題,除了在口糧分配,還有日常勞作,行軍之時,有沒有混賬小隊長讓別人幫他拿兵器之類的事,都可通過內部審查的方法,予以嚴禁。
李孟羲順著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東西。
軍中應有負責抓紀律,專盯不良行為的糾察製度和糾察人員。
而不管是內部的自查製度,還是糾察人員,目前軍中都沒有。
不僅沒有這些,連軍令都還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明文規定的軍令。
義軍草創,真的是處處毛毛糙糙,哪裏都能有問題,跟精雕細琢出的堪稱精兵的軍隊相比,差的太遠。
李孟羲眉頭緊皺。
——
晚飯,李孟羲是和婦孺營一起吃的,沒去和劉玄德一起吃。
不知怎麽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灶都熬的稠,稠的跟幹飯一樣,一頓能當兩頓了。
李孟羲還不知道,正因為他站人家夥夫麵前,夥夫怕李孟羲不滿意,才把糧往多了放。
吃著飯,李孟羲想到,按當初涿州城的分粥方法,大人小孩兒,都應該是一人份的粥。
固然,小孩子飯量小,可能都吃不完一碗粥,但小孩子吃不完,家長可以吃啊。
正因為帶著小朋友,大人才理應應當多吃一點。
因為相比孤零零一人的民夫,帶著小孩兒的民夫,就要保護小孩子,多吃點糧,就能多有點力氣,才能更好的保護小孩子。
大人小孩兒都滿份額的食物,這很合理,很公平。
可是,貌似方才,夥夫給婦孺們打飯時,給大人滿勺,給小孩子隻半勺。
夥夫的打飯方法合情合理,但是,與李孟羲的想法不合。
那就不對。
這又是問題了。
有心想把夥夫們叫過來,交代一下,可吃著飯呢,不好打擾,隻能等飯吃完了再交代。
李孟羲想著東西,吃飯都吃不香了,沒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