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砍伐樹木到木材熱處理,讓木頭彎起來,需要時間,這是再多人都沒辦法加速的工序過程。
所以,如果要在戰時製作巨型輪轂,可能會趕不上。
車輪是最花時間最難做,且是車輛最關鍵的部分。
而像車架,就好做多了。
李孟羲於是想到,是否可以先把巨型車輪做好,然後隨軍帶著,等需要攻城的時候,可以用現成的大車輪,快速製造出輪轂巨大通行性很好的攻城椎。
這個方法很可行。
攻城需要不了幾個攻城椎,一輛攻城椎需要四個輪轂,帶上十二個成品輪轂,便足夠快速製造所用了。
車輪可以用板車載著,一輛板車最少能裝兩個輪子吧?
想著,李孟羲突然拍了下腦袋。
雖然方法極好,但是無法操作,軍中現在板車急缺,哪有空閑的車奢侈的來放車輪。
李孟羲這時突然感到軍隊運力的重要性,也深切的明白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這句話,有多麽正確。
木匠營隻是看到李孟羲站著發了好一會兒呆,他們卻不知道,李孟羲已經在發呆這會兒,把好多關鍵問題想明白了。
需要個超大的車輪,李孟羲抬頭看著城門洞想著,至少半徑得是現在板車車輪的兩倍才行。
攻城椎到這兒,沒多少大問題了。
李孟羲找來水袋,爬上攻城椎,往攻城椎上倒水,然後指著滲水的棚頂,耐心的給這些技術人員講解著,如果是熱油滲下來,就要命了。
所以,攻城椎外麵或者裏麵,應該用皮革擋上一層,才萬無一失。
攻城椎沒什麽大問題了,李孟羲下令讓一夜沒睡木匠們好好休息去。
城上城下,新的一天開始,鄉勇們攻守正酣。
李孟羲走到城門洞之中,他看了一眼城門洞的寬高,又回頭看了一眼幾乎和城門同寬高的攻城椎。
突然李孟羲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攻城椎從城外推到城門洞中是一個過程,撞城門,是另一個過程。
城門被撞破後,是第三個過程。
那麽攻城椎是大點好呢,跟城門洞一樣寬,可以替攻城椎後的人遮擋來自城門裏的攻擊;還是窄點好呢,可以讓我方攻城椎緩慢前進之時,攻城之士同時從攻城椎兩邊向前殺出。
到底,哪種情形更好?
若是大城,城門洞應該很寬,或許無法做到和城門洞一樣寬的攻城椎,但這不是問題,可以數個攻城椎一起推進去砸城門,幾輛攻城椎並排完全可以把城門洞堵滿。
李孟羲一個人站在城門洞中,對城上城下的廝殺聲充耳未聞,他眉頭緊皺,小小年紀,臉上浮現著和年齡完全不符的認真。
李孟羲在腦海中推演著畫麵。
畫麵一:
如果我軍攻城和城門洞一樣寬,那麽砸破城之後,畫麵是這樣的——城門砸開後,兩軍在城門洞中碰麵,有著攻城錐的格擋,雙方誰都無法攻擊到誰。
所以攻城方會拚命推著攻城椎往裏邊推,守城方會拚命往外推。
自然,在這角力之中,比拚的是力氣和人數,誰能推過對方就贏。
想到這兒,李孟羲突然想到,可以給攻城椎加個棘輪,棘輪這玩意兒是定向活動裝置,車輪向前轉能撞,向後推就卡死了。
所以有了荊輪,向前推阻力是滾動摩擦,敵軍想把我們的攻城椎往外推的時候,他們的阻力是滑動摩擦。
滾動摩擦一般約為滑動摩擦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小小的一個結構,讓我軍瞬間有了三倍於滑動摩擦力的人力優勢。
荊輪這玩意兒春秋時期就有,能做。
就算難做,前邊說過,準備的是成品車輪,直接做好,攻城的時候用,不會耽誤時間。
李孟羲認真在心裏記下了棘輪這個小構造,準備有空就找人做吧。
然後,畫麵二:
若攻城椎比城門洞過道窄很多,雙方士兵可以從攻城椎左右向對方廝殺,這種情況下,與攻城椎本身的關係就不大了,而應該考慮士兵的武備和戰術安排,看在城門洞的狹小空間之中,是用長兵好,還是用短兵好。
這跟攻城類似,都是狹小的空間了。
李孟羲想了好久,站著跟木頭一樣,劉備來了他都不知道。
到底,破城之後,短兵相接這一個小小的過程,攻城椎是把城門洞堵滿好呢,還是不堵滿好呢,甚至是砸破城門之後,就把攻城椎推出去別擋路呢?
<a href="https://m.yawenba.net" id="wzsy">yawenba.net</a>
李孟羲眉頭都快皺成川字了。
很久之後,李孟羲有了點感悟。
其實完全可以實際情況實際分析。
假設如果我方是黃巾軍,我方攻城,守城門洞的假設是漢末第一強軍陷陣營,那麽攻城椎應該是哪種?
答案是,此時,攻城椎應該是把城門洞堵滿。
如果不堵滿,讓陷陣營從一邊殺出來,我軍黃巾直接被趕出來了。
所以,應用巨大的攻城椎,或者好幾輛攻城椎並駕齊驅,把城門洞堵住,然後向前推。
這樣,隔著牆一般的巨型攻城椎,雙方隻能推著攻城椎,單純的比拚力量了。
如此,縱然是陷陣營精兵,也沒了絲毫優勢,會被人數眾多的黃巾軍給擠回去的。
陷陣營又怎麽了?你隔著攻城椎捅死我呀!
所以,我軍精銳程度遠不及敵軍的情況下,應該靠攻城椎開路,靠角力把敵軍從城門洞擠出去。
再換一種情況,我軍是陷陣營,守城門洞的是黃巾軍。
那就不能再把城門洞堵住了,應該保證破城之後,城門洞前後暢通,發揮我軍陷陣營的戰力優勢,短兵相接,直接打崩敵軍。
由此而推之,若換成守城呢。
若我軍是陷陣營,我軍守城,若是黃巾軍推著一個巨型攻城椎推著擠進來了,那一定要快點把攻城椎破壞掉,可以讓一邊人推,一邊人用斧頭砍,便推邊破壞攻城椎,等用斧頭砍出了一條路,那就衝出去,殺崩黃巾軍。
而若是我軍是黃巾,我軍守城,敵軍陷陣營,已經殺到城門洞了。
短兵相接肯定瞬間我軍就沒了。可以用巨型攻城椎堵在城門洞裏,推著攻城椎玩命把敵軍往外擠。
陷陣營又怎麽了,來隔著攻城椎捅死我呀。
於是,這個不要臉的戰法之下,一個奇跡般的戰績出現了——一夥連甲都沒有的黃巾軍,在城門洞中,扛了恐怖無比的陷陣營幾個時辰之後,把陷陣營擠出去了。
簡直醉了。
由此,思路延伸,李孟羲想到了一個應該有用的守城武器。
一輛或者多輛前邊都是刀劍的盾車,堵在城門洞裏,士兵們推著刀車把破門的攻城敵軍往外擠。
這或許可以彌補我軍士兵戰力的不足,守住城池。作戰需要甲胄,需要士氣,需要士兵的廝殺技巧,而推盾車,民夫都幹的來。
而且在李孟羲記憶中,某些影視劇中,的確有用盾車堵城門洞的吧。
一切想通了,李孟羲緩了口氣,眼睛一抬,李孟羲看到了身前站著的一個人影。
劉備,什麽時候來了?李孟羲愕然。
“孟羲,見你入神許久,可又有奇謀?”劉備笑著問。
“略有所得。”李孟羲沉吟。
然後,在城上城下的廝殺聲之中,李孟羲把方才所得一一給劉備講來。
劉備聽著,眼睛越瞪越大,滿臉的不可思議。
等李孟羲講完,劉備看著腳下,神色震驚。
就在這城門前後,就一步路,竟有如此多的學問。
李孟羲一步可思七謀。
劉備感慨萬千,他日,李孟羲必能成為名將。
劉備自思與李孟羲相比,自慚形穢。
人與人之間果然是不同的,劉備心折。
限定場景在城門洞中,攻城椎特定環境特定的用法;攻城椎改進之棘輪;守城器械之刀車。
一步之間,步步為謀。
這漢末亂世,名謀勇將輩出。
而今,一個有趣的家夥來了,這滿天下的豪傑英雄,當不會寂寞了。
所以,如果要在戰時製作巨型輪轂,可能會趕不上。
車輪是最花時間最難做,且是車輛最關鍵的部分。
而像車架,就好做多了。
李孟羲於是想到,是否可以先把巨型車輪做好,然後隨軍帶著,等需要攻城的時候,可以用現成的大車輪,快速製造出輪轂巨大通行性很好的攻城椎。
這個方法很可行。
攻城需要不了幾個攻城椎,一輛攻城椎需要四個輪轂,帶上十二個成品輪轂,便足夠快速製造所用了。
車輪可以用板車載著,一輛板車最少能裝兩個輪子吧?
想著,李孟羲突然拍了下腦袋。
雖然方法極好,但是無法操作,軍中現在板車急缺,哪有空閑的車奢侈的來放車輪。
李孟羲這時突然感到軍隊運力的重要性,也深切的明白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這句話,有多麽正確。
木匠營隻是看到李孟羲站著發了好一會兒呆,他們卻不知道,李孟羲已經在發呆這會兒,把好多關鍵問題想明白了。
需要個超大的車輪,李孟羲抬頭看著城門洞想著,至少半徑得是現在板車車輪的兩倍才行。
攻城椎到這兒,沒多少大問題了。
李孟羲找來水袋,爬上攻城椎,往攻城椎上倒水,然後指著滲水的棚頂,耐心的給這些技術人員講解著,如果是熱油滲下來,就要命了。
所以,攻城椎外麵或者裏麵,應該用皮革擋上一層,才萬無一失。
攻城椎沒什麽大問題了,李孟羲下令讓一夜沒睡木匠們好好休息去。
城上城下,新的一天開始,鄉勇們攻守正酣。
李孟羲走到城門洞之中,他看了一眼城門洞的寬高,又回頭看了一眼幾乎和城門同寬高的攻城椎。
突然李孟羲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攻城椎從城外推到城門洞中是一個過程,撞城門,是另一個過程。
城門被撞破後,是第三個過程。
那麽攻城椎是大點好呢,跟城門洞一樣寬,可以替攻城椎後的人遮擋來自城門裏的攻擊;還是窄點好呢,可以讓我方攻城椎緩慢前進之時,攻城之士同時從攻城椎兩邊向前殺出。
到底,哪種情形更好?
若是大城,城門洞應該很寬,或許無法做到和城門洞一樣寬的攻城椎,但這不是問題,可以數個攻城椎一起推進去砸城門,幾輛攻城椎並排完全可以把城門洞堵滿。
李孟羲一個人站在城門洞中,對城上城下的廝殺聲充耳未聞,他眉頭緊皺,小小年紀,臉上浮現著和年齡完全不符的認真。
李孟羲在腦海中推演著畫麵。
畫麵一:
如果我軍攻城和城門洞一樣寬,那麽砸破城之後,畫麵是這樣的——城門砸開後,兩軍在城門洞中碰麵,有著攻城錐的格擋,雙方誰都無法攻擊到誰。
所以攻城方會拚命推著攻城椎往裏邊推,守城方會拚命往外推。
自然,在這角力之中,比拚的是力氣和人數,誰能推過對方就贏。
想到這兒,李孟羲突然想到,可以給攻城椎加個棘輪,棘輪這玩意兒是定向活動裝置,車輪向前轉能撞,向後推就卡死了。
所以有了荊輪,向前推阻力是滾動摩擦,敵軍想把我們的攻城椎往外推的時候,他們的阻力是滑動摩擦。
滾動摩擦一般約為滑動摩擦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小小的一個結構,讓我軍瞬間有了三倍於滑動摩擦力的人力優勢。
荊輪這玩意兒春秋時期就有,能做。
就算難做,前邊說過,準備的是成品車輪,直接做好,攻城的時候用,不會耽誤時間。
李孟羲認真在心裏記下了棘輪這個小構造,準備有空就找人做吧。
然後,畫麵二:
若攻城椎比城門洞過道窄很多,雙方士兵可以從攻城椎左右向對方廝殺,這種情況下,與攻城椎本身的關係就不大了,而應該考慮士兵的武備和戰術安排,看在城門洞的狹小空間之中,是用長兵好,還是用短兵好。
這跟攻城類似,都是狹小的空間了。
李孟羲想了好久,站著跟木頭一樣,劉備來了他都不知道。
到底,破城之後,短兵相接這一個小小的過程,攻城椎是把城門洞堵滿好呢,還是不堵滿好呢,甚至是砸破城門之後,就把攻城椎推出去別擋路呢?
<a href="https://m.yawenba.net" id="wzsy">yawenba.net</a>
李孟羲眉頭都快皺成川字了。
很久之後,李孟羲有了點感悟。
其實完全可以實際情況實際分析。
假設如果我方是黃巾軍,我方攻城,守城門洞的假設是漢末第一強軍陷陣營,那麽攻城椎應該是哪種?
答案是,此時,攻城椎應該是把城門洞堵滿。
如果不堵滿,讓陷陣營從一邊殺出來,我軍黃巾直接被趕出來了。
所以,應用巨大的攻城椎,或者好幾輛攻城椎並駕齊驅,把城門洞堵住,然後向前推。
這樣,隔著牆一般的巨型攻城椎,雙方隻能推著攻城椎,單純的比拚力量了。
如此,縱然是陷陣營精兵,也沒了絲毫優勢,會被人數眾多的黃巾軍給擠回去的。
陷陣營又怎麽了?你隔著攻城椎捅死我呀!
所以,我軍精銳程度遠不及敵軍的情況下,應該靠攻城椎開路,靠角力把敵軍從城門洞擠出去。
再換一種情況,我軍是陷陣營,守城門洞的是黃巾軍。
那就不能再把城門洞堵住了,應該保證破城之後,城門洞前後暢通,發揮我軍陷陣營的戰力優勢,短兵相接,直接打崩敵軍。
由此而推之,若換成守城呢。
若我軍是陷陣營,我軍守城,若是黃巾軍推著一個巨型攻城椎推著擠進來了,那一定要快點把攻城椎破壞掉,可以讓一邊人推,一邊人用斧頭砍,便推邊破壞攻城椎,等用斧頭砍出了一條路,那就衝出去,殺崩黃巾軍。
而若是我軍是黃巾,我軍守城,敵軍陷陣營,已經殺到城門洞了。
短兵相接肯定瞬間我軍就沒了。可以用巨型攻城椎堵在城門洞裏,推著攻城椎玩命把敵軍往外擠。
陷陣營又怎麽了,來隔著攻城椎捅死我呀。
於是,這個不要臉的戰法之下,一個奇跡般的戰績出現了——一夥連甲都沒有的黃巾軍,在城門洞中,扛了恐怖無比的陷陣營幾個時辰之後,把陷陣營擠出去了。
簡直醉了。
由此,思路延伸,李孟羲想到了一個應該有用的守城武器。
一輛或者多輛前邊都是刀劍的盾車,堵在城門洞裏,士兵們推著刀車把破門的攻城敵軍往外擠。
這或許可以彌補我軍士兵戰力的不足,守住城池。作戰需要甲胄,需要士氣,需要士兵的廝殺技巧,而推盾車,民夫都幹的來。
而且在李孟羲記憶中,某些影視劇中,的確有用盾車堵城門洞的吧。
一切想通了,李孟羲緩了口氣,眼睛一抬,李孟羲看到了身前站著的一個人影。
劉備,什麽時候來了?李孟羲愕然。
“孟羲,見你入神許久,可又有奇謀?”劉備笑著問。
“略有所得。”李孟羲沉吟。
然後,在城上城下的廝殺聲之中,李孟羲把方才所得一一給劉備講來。
劉備聽著,眼睛越瞪越大,滿臉的不可思議。
等李孟羲講完,劉備看著腳下,神色震驚。
就在這城門前後,就一步路,竟有如此多的學問。
李孟羲一步可思七謀。
劉備感慨萬千,他日,李孟羲必能成為名將。
劉備自思與李孟羲相比,自慚形穢。
人與人之間果然是不同的,劉備心折。
限定場景在城門洞中,攻城椎特定環境特定的用法;攻城椎改進之棘輪;守城器械之刀車。
一步之間,步步為謀。
這漢末亂世,名謀勇將輩出。
而今,一個有趣的家夥來了,這滿天下的豪傑英雄,當不會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