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屯田基地的重要準備事項,農具籌集一項,張飛派人各處收購農具,已持續十幾天,農具源源不斷的拉回來。
炊具一項,窯場人力充沛,活幹的如火如荼,窯暫時還在搭,這邊挖泥淘泥的就有一百多十人已先開始幹了。
二十多個青壯揮汗如雨在泥坑裏刨泥,更有十幾個人擔著擔子把一擔擔黃泥擔上去,由另一些專門負責處理黃泥的人手,開始用淘洗。
再五十來人,把老陶匠家門前的地兒占的滿滿當當,從黃巾流民中招募的熟手陶匠們,以門板為工作台,在門板上,拿泥捏出陶具的形狀。
陶具有一個模糊的標準,就是,容積較小,不能做那麽大。
窯雖然沒搭好,但按李孟羲到處轉悠時的觀察結果,一天一人不管其他,隻負責捏泥胚,大概一人一天能捏三十個不止。
也就是,五十多個熟手陶匠,在有其他人幫著挖泥淘泥的情況下,五十多個陶匠,一天可做泥胚一千多個,放都沒地方放,老陶匠家太小了。
被迫,跟村子溝通了,占用他們的打穀場,把做好的陶器泥胚先放在那裏,待窯建好了之後,再把泥胚一車車拉過去。
老陶匠很擔心下雨,說一下雨全淋毀了。
李孟羲抬頭看天,他也不懂天象,更不懂氣候,也不知何時會下雨。
既然如此,那就,加快速度把窯壘好,如果當天做的泥胚,當天就送窯裏燒了,就不至於泥胚放在打穀場被暴雨淋成一堆爛泥。
因為天氣難料,李孟羲又去催搭窯的進度了。
據說,陶土燒製的技術,是後來瓷器技術的原形。
又記得曆史課本上寫過,漢代時,中原地區就有了原始的青瓷技術,問老陶匠,他知道咋個燒瓷嗎?
老陶匠正站在邊上,看著忙碌的挖土淘泥的一堆人直樂嗬,聽到李孟羲問話,“瓷子?俺不會燒。”老人搖頭。
老人不懂燒瓷技術,隻會燒陶。
可惜了,李孟羲尋思要是這個老人家知道哪裏去找能燒出來釉質的瓷土,有了瓷土,說不定,還可以嚐試一下,把瓷器試做一下。
陶器和瓷器的燒製技術差別,應該最主要的技術區別是溫度上。
陶器用木柴燒就可以了,而瓷器,溫度要求非常高,柴不行了,得木炭,甚至,可能需要煤炭。
再一個,陶器不掛釉質,瓷器掛釉質。
而瓷器釉色之所以顯現釉色,初中應該學到過,依稀還記得,釉色是因為金屬離子的顯色效果。
比如,鐵紅,就是鐵鏽,混到釉質裏,放高溫窯爐裏一燒,釉色就顯出血紅的顏色。
鐵鏽是三價鐵離子,或是二價鐵離子,記不清了。
然後,有時用鐵離子發生氧化反應,有時發生還原反應,鐵離子不同,顯示顏色也不同。
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一個顯示紅色,一個顯示綠色。
又有銅離子,銅顯示藍色。
這是釉色最主要的一些顏色。
宋代瓷器中的頂級珍品,汝窯的雨過天晴色瓷器,就是用鐵作為顯色原料,而因此顯示淡淡的青綠色。
因為老陶匠不知道青瓷咋燒,自然也不知道哪裏可以弄釉土,李孟羲的燒瓷計劃就此被無限擱置了。
前邊,試製蒸溜酒的時候,李孟羲就想到蒸溜酒可以當成經濟產品到處賣,可以賺不少錢。
如果說,釀酒太耗費糧食,條件受限的話,那麽,同樣很賺錢的瓷器,消耗很低了,不用消耗糧食,隻用土和柴就夠了,比釀酒性價比高的多。穀
屯田所需的幾個基本物件,農具和炊具總算是解決了。
還有,睡覺的床鋪被褥,這又是一個幾乎難以解決的問題。
被褥,一床被褥用到的布,比兩個成年人衣服上的布都多。
布料是硬通貨,任何時節都可以當錢用的。
要是給屯田所的民夫們一人配一床被褥,張飛家財夠不夠是一回事,去買縫被褥的布料,召集眾多的人手,湊夠眾多的針和線去縫被褥,布料,針線,全都極難湊積。
被迫,李孟羲把條件又降低了。
被褥實在不行,不要了也成。
現在五六月份,天還熱,真到冬天了,要是天冷,沒被子,直接用麥秸堆個窩,拱進去也能禦寒了。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被褥實在湊不夠。
被褥可以不準備,睡覺的稿席有準備的必要,不然,要睡地上嗎?
稿席好的一點是,用麥秸編就能編成,麥秸隨處可找,而會編稿席的流民,比比皆是。
到時,隻要麥秸夠,睡覺的稿席和禦寒的麥秸都不成問題。
至於,在麥秸裏睡覺蟲子咬不咬,沒辦法了,條件有限,隻能如此。
屯田所需一應物資,似乎全都夠了。
六月,二十六日這天。
窯場的窯終於壘好了,當天就開始生產。
同時,李孟羲和劉關張三人商議,這說話間,物資湊齊了,看是不是先派遊騎四處尋找可屯田的無主地域,待一切準備妥當,直接發人過去,省得再慢慢找。
劉關張深以為然。
三十餘遊騎再出,先是遍尋涿州縣,再出涿州,隻找那些地塊大,臨水的地方。
二十七日,李孟羲和劉備一同來到窯場,昨日為開窯第一日,按令,民夫連軸轉,一天一夜不中斷,平均每一窯都燒了三窯。
因為前期準備充足,幾百個民夫在忙碌,泥胚什麽的堆的放不下。
第一天,出窯的陶器就足有一千多個。
就是,燒的倉促了一些,泥胚沒有陰幹,廢品率高了一點,接近三成陶器出窯有開裂,不能用。
但,除去這些殘次品,大小十一口窯,一日產量,燒製小陶甕八百有餘。
李孟羲看著一車車裝走的陶器,長舒了一口氣,這下,可以從容開脫屯田基地了。
當時間,到了七月份。
半月以來,各處收購的鋤頭堆的滿滿當當,窯場日夜不停的忙碌,燒製出的陶器更是多的沒地方放。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而支撐起陶場全力運轉的,是大幾十個做泥胚的熟練匠人,是兩百多負責挖泥淘泥的青壯勞力,是負責到處撿柴的一萬多流民。
總之,陶器如此快速的湊夠,是義軍招撫了兩萬多黃巾,人力極度充沛,和李孟羲全局統籌的結果。
炊具一項,窯場人力充沛,活幹的如火如荼,窯暫時還在搭,這邊挖泥淘泥的就有一百多十人已先開始幹了。
二十多個青壯揮汗如雨在泥坑裏刨泥,更有十幾個人擔著擔子把一擔擔黃泥擔上去,由另一些專門負責處理黃泥的人手,開始用淘洗。
再五十來人,把老陶匠家門前的地兒占的滿滿當當,從黃巾流民中招募的熟手陶匠們,以門板為工作台,在門板上,拿泥捏出陶具的形狀。
陶具有一個模糊的標準,就是,容積較小,不能做那麽大。
窯雖然沒搭好,但按李孟羲到處轉悠時的觀察結果,一天一人不管其他,隻負責捏泥胚,大概一人一天能捏三十個不止。
也就是,五十多個熟手陶匠,在有其他人幫著挖泥淘泥的情況下,五十多個陶匠,一天可做泥胚一千多個,放都沒地方放,老陶匠家太小了。
被迫,跟村子溝通了,占用他們的打穀場,把做好的陶器泥胚先放在那裏,待窯建好了之後,再把泥胚一車車拉過去。
老陶匠很擔心下雨,說一下雨全淋毀了。
李孟羲抬頭看天,他也不懂天象,更不懂氣候,也不知何時會下雨。
既然如此,那就,加快速度把窯壘好,如果當天做的泥胚,當天就送窯裏燒了,就不至於泥胚放在打穀場被暴雨淋成一堆爛泥。
因為天氣難料,李孟羲又去催搭窯的進度了。
據說,陶土燒製的技術,是後來瓷器技術的原形。
又記得曆史課本上寫過,漢代時,中原地區就有了原始的青瓷技術,問老陶匠,他知道咋個燒瓷嗎?
老陶匠正站在邊上,看著忙碌的挖土淘泥的一堆人直樂嗬,聽到李孟羲問話,“瓷子?俺不會燒。”老人搖頭。
老人不懂燒瓷技術,隻會燒陶。
可惜了,李孟羲尋思要是這個老人家知道哪裏去找能燒出來釉質的瓷土,有了瓷土,說不定,還可以嚐試一下,把瓷器試做一下。
陶器和瓷器的燒製技術差別,應該最主要的技術區別是溫度上。
陶器用木柴燒就可以了,而瓷器,溫度要求非常高,柴不行了,得木炭,甚至,可能需要煤炭。
再一個,陶器不掛釉質,瓷器掛釉質。
而瓷器釉色之所以顯現釉色,初中應該學到過,依稀還記得,釉色是因為金屬離子的顯色效果。
比如,鐵紅,就是鐵鏽,混到釉質裏,放高溫窯爐裏一燒,釉色就顯出血紅的顏色。
鐵鏽是三價鐵離子,或是二價鐵離子,記不清了。
然後,有時用鐵離子發生氧化反應,有時發生還原反應,鐵離子不同,顯示顏色也不同。
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一個顯示紅色,一個顯示綠色。
又有銅離子,銅顯示藍色。
這是釉色最主要的一些顏色。
宋代瓷器中的頂級珍品,汝窯的雨過天晴色瓷器,就是用鐵作為顯色原料,而因此顯示淡淡的青綠色。
因為老陶匠不知道青瓷咋燒,自然也不知道哪裏可以弄釉土,李孟羲的燒瓷計劃就此被無限擱置了。
前邊,試製蒸溜酒的時候,李孟羲就想到蒸溜酒可以當成經濟產品到處賣,可以賺不少錢。
如果說,釀酒太耗費糧食,條件受限的話,那麽,同樣很賺錢的瓷器,消耗很低了,不用消耗糧食,隻用土和柴就夠了,比釀酒性價比高的多。穀
屯田所需的幾個基本物件,農具和炊具總算是解決了。
還有,睡覺的床鋪被褥,這又是一個幾乎難以解決的問題。
被褥,一床被褥用到的布,比兩個成年人衣服上的布都多。
布料是硬通貨,任何時節都可以當錢用的。
要是給屯田所的民夫們一人配一床被褥,張飛家財夠不夠是一回事,去買縫被褥的布料,召集眾多的人手,湊夠眾多的針和線去縫被褥,布料,針線,全都極難湊積。
被迫,李孟羲把條件又降低了。
被褥實在不行,不要了也成。
現在五六月份,天還熱,真到冬天了,要是天冷,沒被子,直接用麥秸堆個窩,拱進去也能禦寒了。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被褥實在湊不夠。
被褥可以不準備,睡覺的稿席有準備的必要,不然,要睡地上嗎?
稿席好的一點是,用麥秸編就能編成,麥秸隨處可找,而會編稿席的流民,比比皆是。
到時,隻要麥秸夠,睡覺的稿席和禦寒的麥秸都不成問題。
至於,在麥秸裏睡覺蟲子咬不咬,沒辦法了,條件有限,隻能如此。
屯田所需一應物資,似乎全都夠了。
六月,二十六日這天。
窯場的窯終於壘好了,當天就開始生產。
同時,李孟羲和劉關張三人商議,這說話間,物資湊齊了,看是不是先派遊騎四處尋找可屯田的無主地域,待一切準備妥當,直接發人過去,省得再慢慢找。
劉關張深以為然。
三十餘遊騎再出,先是遍尋涿州縣,再出涿州,隻找那些地塊大,臨水的地方。
二十七日,李孟羲和劉備一同來到窯場,昨日為開窯第一日,按令,民夫連軸轉,一天一夜不中斷,平均每一窯都燒了三窯。
因為前期準備充足,幾百個民夫在忙碌,泥胚什麽的堆的放不下。
第一天,出窯的陶器就足有一千多個。
就是,燒的倉促了一些,泥胚沒有陰幹,廢品率高了一點,接近三成陶器出窯有開裂,不能用。
但,除去這些殘次品,大小十一口窯,一日產量,燒製小陶甕八百有餘。
李孟羲看著一車車裝走的陶器,長舒了一口氣,這下,可以從容開脫屯田基地了。
當時間,到了七月份。
半月以來,各處收購的鋤頭堆的滿滿當當,窯場日夜不停的忙碌,燒製出的陶器更是多的沒地方放。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而支撐起陶場全力運轉的,是大幾十個做泥胚的熟練匠人,是兩百多負責挖泥淘泥的青壯勞力,是負責到處撿柴的一萬多流民。
總之,陶器如此快速的湊夠,是義軍招撫了兩萬多黃巾,人力極度充沛,和李孟羲全局統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