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曹操的際遇相似,孫堅、公孫瓚二人也分別崛起於江東和遼西,使得天下諸侯為之側目。


    如果這個時候他們看不出點什麽,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都受到了天子的封賞,一時風頭正盛,看不出什麽。


    當初十七路諸侯會盟,最後隻有三路諸侯沒有進京請賞,這三路就是曹操、孫堅和公孫瓚。


    正當以袁紹為首的諸侯們為自己得到了封賞而沾沾自喜時,卻得到曹操三路諸侯大肆招兵買馬的消息,這能不讓諸侯麽側目嗎?


    袁紹被封為前將軍,雖然比他當盟主的時候自封的車騎將軍要低一級,但好歹是官方認可的,因此袁紹的名望大增。


    曹操評價袁紹“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其實袁紹並沒有那麽不堪,這點前文提到過,至少袁紹也是很懂得禮賢下士的,不過,袁紹的禮賢下士禮針對的是名士,而不是寒士。


    袁紹身為袁家長子,而袁家四世三公,如今袁隗被殺,袁家家主的位置便落到了袁紹的頭上。


    不過不得不說“四世三公”的名頭著實好用,袁紹從洛陽回到渤海還不到一個月時間,藏身於冀州和幽州的名士、猛將紛紛前來投袁紹。這其中就有現任冀州牧韓馥帳下的謀士荀諶(字友若)、辛評(字仲治)、辛毗(字佐治)暗中轉投袁紹。


    說起荀諶此人,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你隻要想想他姓荀,出自豫州潁川,表字還叫友若,與荀彧的表字文若僅一字之差,應該不難想到此人的身份了吧?不錯,他正是王佐之才荀彧的四兄,也是集謀略與治政為一身的大才!史書記載荀諶投袁紹之後,因為被郭圖、逢紀和許攸之流排擠,未得重用,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後便不知去向,並沒有前去投靠在曹操陣營裏混得如魚得水地荀攸和荀彧。


    曆史上東漢末年時期的世家確實是人才輩出,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琅琊諸葛氏、曹氏、袁氏、孫氏都是如此。


    荀攸、荀彧、荀諶三叔侄的能力本事絕對不輸給諸葛亮、諸葛瑾、諸葛均三兄弟。要是再加上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與“司馬八達”不分上下。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如今更是擔任著大漢司空。由此可見,荀家非同一般。


    要說荀攸輔佐劉飛,荀彧投效曹操,荀諶投靠袁紹,未嚐沒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意思,這是世家慣用的自保手段。君不見曆史上諸葛亮輔佐劉飛,其兄諸葛瑾在東吳,而其弟諸葛均則是輔佐曹魏,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諸葛三兄弟,蜀得一龍(諸葛亮,號臥龍),吳得一虎(諸葛瑾),魏得一犬(諸葛均)”的說法。這裏的犬可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表示守成之才。


    說完了荀諶,我們再來說辛評。辛評也是潁川人,當初和荀諶一起投奔韓馥而來,袁紹回到渤海之後,他也是慕名轉投了袁紹。史書記載,袁紹死後辛評繼續輔佐袁譚,被這個草包給活活地氣死了。


    辛毗是辛評的弟弟,跟隨辛評一起投奔袁紹,不過曆史上辛毗最後投降了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諡肅侯。由此可見,辛毗也是個很有才華的人。


    又過了不久,冀州名士逢紀(字元圖),冀州魏郡人審配(字正南),豫州潁川人郭圖(字公則),荊州南陽人許攸(字子遠)相繼來投。mianhuatang.info一時之間袁紹帳下有名的文士竟然達到了七人!


    接著袁紹聽說钜鹿人田豐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以正直不得誌於韓馥,於是便親自拜會,表現的十分恭敬,田豐感其恩,拜其為主,被袁紹任命為長史。


    據《三國誌·魏書·袁紹傳》的注引《先賢行狀》記載,田豐“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初辟太尉府,舉茂才,遷待禦史。閹宦擅朝,英賢被害,豐乃棄官歸家。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誌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不過話又說回來,袁紹盡管得了曆史上有“河北三傑”之稱的田豐、沮授、許攸,更有“王佐”的四哥荀諶,冀州名士逢紀、審配,潁川名士辛評、辛毗、郭圖等人來投,但他的智囊團從一開始就隱藏下了隱患。


    這是因為上述九人除了許攸之外,明顯分成了潁川幫和冀州幫兩夥,而且人數正好是四比四!加之郭圖其人隻是擅長爭權奪勢,出謀劃策,卻對軍隊掌握一竅不通,屬於察言觀色揣度人心的奸臣;許攸其人更是詭計多端,貪財好利。


    這種隱患在創業初期可能還看不到什麽,因為那時候沒什麽權利可爭,但到了後期就難說了。


    如果袁紹跟曹操一樣,做事果敢,處事果決也還罷了,可惜袁紹的“好謀無斷”的性格成為了曆史上他失敗的根本原因,隻是不知道這次他的結局會如何。


    說完了慕名來投袁紹的文臣,再說武將。當初袁紹在洛陽混跡的時候,結交了潁川人淳於瓊(字仲簡),此人頗有勇力,懂兵法,與袁紹同列為西園八校尉,與袁紹關係非常要好,兄弟相稱。袁紹一到渤海便邀請老哥們淳於瓊來渤海幫自己統兵,淳於瓊也不推辭立即便北上而來,成為袁紹手下排名第一的武將。


    說起這個淳於瓊來,在史料之中也曾經留下了不少記錄。據《三國誌》記載:淳於瓊與袁紹、曹操等人被靈帝拜為西園八校尉,淳於瓊更是高居右軍校尉之職,後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時因為失了袁紹囤糧的核心根據地烏巢,被袁紹吐血而亡之前一怒之下砍了腦袋。


    繼淳於瓊來投之後,冀州安平廣宗人郭援(字叔業)也慕名而來。卻說這郭援自幼喜歡舞槍弄棒,身形威猛剛健,相貌醜惡猙獰,使一杆月牙戟,弓馬純熟,也算是一員難得的二流武將。


    接著又有張家三兄弟齊投袁紹,分別是使一柄開山斧的張旭,使一口鬼頭刀的張凱和使一柄大刀的張南。


    這還不算完,又有南皮人焦觸善使一柄大斧,帶著好友蔣奇、蔣義渠一起來投袁紹;另外還有不知名的勇武之人呂威璜、韓珩、馬延、岑壁等人來投袁紹。


    這下就使得袁紹的實力大增。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實力滋生野心!


    袁紹的實力變強了,就覺得自己的地盤小了,想要打其他人地盤的主意。


    渤海是冀州的一個郡,東臨渤海,因此袁紹想要擴充地盤,隻能向北、西、南三個方向。


    先說北麵,北麵是幽州,幽州牧劉虞是漢室宗親,名聲好,威望高,現在明麵上還是大漢的天下,袁紹不敢太囂張了,因此向北發展被排除了。


    再說南麵,南麵是青州平原郡,這裏到時好奪,可是奪完了青州以後呢?打過黃河?開玩笑,要知道這個時候的黃河可不是那麽好過的,不像現代這樣建造了貫通南北的橋梁。


    南北都被排除了,袁紹隻能向西。


    再看西麵,好家夥,天下第一大州冀州(這裏的大指的是人口,不是麵積,但其實這個時候冀州的人口已經被並州超過了,隻是並劉飛並沒有公開這個消息)!再看看他的主人,韓馥(字文節)——袁家門生故吏!


    得了,用諸葛亮的話說,這叫著“此上天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此時的冀州就像是上天給袁紹準備的禮物,袁紹難道能不動心?這是不可能的。


    這點不但袁紹的謀士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於是眾位君臣一拍即合,開始謀劃奪取冀州之事。


    憑著袁紹如今手中的實力,倒是能攻取冀州,可《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袁紹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冀州,而不是一個被戰火攪的支離破碎的冀州,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采取開戰的做法。這一點和戰國時期秦國的統一之戰很像。當年白起之所以會坑殺四十萬趙國降軍,為的就是使趙國元氣大傷,從而達到削弱對手的目的。但在秦朝的統一之戰中,就沒有出現什麽坑殺士卒的情況,這就是滅國之戰和敗國的區別。


    終於,在袁紹等眾位謀士的“群策群力”之下,想到了一條妙計,這條妙計就是借力。


    借誰的力?有兩個人的力量可以借,這兩個人就是曹操和公孫瓚,因為這兩個人都臨近冀州,而且兩個人都在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曹操素來機敏,手下又有不少謀士,因此袁紹等人最後敲定,借公孫瓚的力。


    可惜袁紹的算盤打的劈裏啪啦作響,就是沒料到公孫瓚身後的那個人——劉飛,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群英爭霸之漢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轅天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轅天緯並收藏群英爭霸之漢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