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訂閱正版光榮


    1908年,歐洲各國都實行了普遍的兵役製,加上發達的鐵路網,使大部分交戰國能迅即動員職業軍隊到前線。。。看最新最全小說在開戰後的幾個月,德國把它的常備軍從七十九萬一千增加到了驚人的五百萬。


    因為德國的兵役法規定,所有體格健全的德國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盡管他們家族有權勢,也無人能避免征召。需要服役兩三年的時間,依服役的部門而定,接著是五年半的正規軍後備軍。然後轉到戰時後備軍。這是第二後備軍,時間十二年;到三十九歲時轉到最後的後備軍戰時民兵,一直到他們的四十五歲生日為止。


    不過,德國這五百萬軍隊,其中二百萬是由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軍隊,他們受過良好訓練、組織嚴密、裝備精良,一經發動就有著極強的戰鬥力,這一點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而且,德**官和士兵之間有良好的關係,這是陸軍元帥老毛奇在十九世紀中提倡的,並由其繼任人施利芬繼續推行。德**官關心他們士兵的福利,就象他們關心保養上了油的機槍一樣。


    最初,德國陸軍還在武器方麵占優勢,步兵用毛瑟槍,這種槍很堅實、準確,德國參謀部也懂得馬克沁機槍的戰略價值,裝備了很多機槍。炮兵方麵,德國有三千五百門中炮和重炮,而法國的大炮則不到三百門。每一個德國的軍有三十六門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彈炮。再加上十六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德國還有四千五百多挺機槍,而法國隻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輕炮方麵也是德國占優勢,它有六千多門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國隻有三千五百門七十五毫米炮。


    奧匈帝國的軍隊從四十五萬增加到三百三十五萬,不過奧匈帝**隊最大的缺點就是多民族的,奧匈帝國有多種語言文字,大部分軍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隊中隻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講德語,所以戰鬥力可想而知!


    與之相抗衡的是協約**隊,英國沒有大量的常備陸軍。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十六萬英國遠征軍後來增加到九十七萬五千,包括自治領和殖民地部隊在內。


    法**隊從七十九萬增加到四百萬。但和德國人交戰,德軍在大炮方麵有絕對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質量上。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和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工廠,是整個歐洲最傑出的兵工廠。法國的七十五毫米炮雖然輕便,並且是當時大炮中最快的,但這種三英寸的炮。隻對無掩蔽的部隊有效。它不適宜於長距離炮擊。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國榴彈炮。此外,法國參謀部把炮兵看作是對步兵的次要的補充;他們認為,集體精神將更能補償技術上的不足。


    俄國方麵,軍隊從一百二十萬增加到六百萬。俄國雖然有六百萬部隊,但大都是文盲的部隊,雖由不怕死的士兵組成,但他們由貴族和有錢的人組成的軍官團,所受到的訓練很差。俄**官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另方麵。俄**官的貪汙本領,卻是歐洲裏麵最高的。前線常常缺乏火炮和機槍。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步槍,部隊作戰時。有些人的武裝往往隻有縛在一根棒上的刺刀。俄國很多軍隊,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沒有武器。他們悲哀地意識到,和德國人作戰,“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戰爭不到一年俄國傷亡人數就達到驚人的二百萬。


    軍隊編製方麵,同盟國和協約國相似,隻是編隊的規模不同。每個師從一萬二千人到二萬二千人不等。一個師通常由一位少將統率。兩師或更多的師編為一軍,由一位中將率領。兩軍或更多的軍成為一個集團軍,由一位上將率領。在德國,以數字來表示軍隊的番號。集團軍、軍和師都有一個分成四、五個科的參謀部,通常包括後勤、情報、作戰、補給和訓練。再往下分,一個師包括兩個或更多的旅,每個旅由一位準將或旅長統率;一個旅包括兩個或更多的團,每個團由一位上校管轄;一個團等於三個或更多的營,營的首長是一位中校;一個營由四個連組成,每連由一位少校或上尉統率;一個連由四個排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揮。(.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當時,大部分戰鬥是由步兵、騎兵和炮兵進行的,但技術進步產生了許多後勤部隊,它們等於並且常常超過前線部隊的數目。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如奧地利和俄國,仍然信賴過時的戰爭觀念,比較依賴騎兵。一個騎兵旅通常包括由九千二百名騎兵和九千八百匹軍馬組成的三個騎兵團。他們的騎兵代表軍隊的精華。那些戴了華美頭盔,用矛和飛舞的馬刀衝鋒的騎兵,隻有密集的火力才能加以摧毀。而法國和英國騎兵則並不更好。由於德國機槍和榴彈的使用,他們不久就把馬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後方和用於運輸,使從前的騎士不得不默默無聞地徒步作戰。


    炮兵由許多有四門到八門炮的炮兵連組成。三個到四個炮兵連組成一個炮群或炮兵營;兩個或三個炮群等於一個炮兵團。當時射程已經增加得很遠,炮兵能把炮彈射向遠非炮手所能看到的目標。


    德國向法國宣戰之後,德軍的戰車就同時往東線和西線運兵,德軍七個集團軍和一支獨立支隊約160萬陸軍、5000門火炮,在比利時、盧森堡、法國邊界集結,從亞琛到上萊茵約三百八十公裏的戰線上全麵展開,其中約有110萬軍隊,是作為突擊翼側部署在梅斯以北200公裏。這些軍隊由德國總參謀長施利芬親自指揮,這也是和曆史上的一戰不一樣的地方。


    與此同時。法國和英國也完成了凡爾登西北的軍事部署。法國的五個集團軍和數個師集群約160萬軍隊、火炮約4000餘門,在貝爾福到伊爾鬆的三百五十公裏的戰線上集結。英國遠征軍7萬人、火炮300多門在勒卡托、莫伯日地域集合。


    按照施利芬的計劃,德國必須拿下比利時。才能攻下法國。當德法邊境那個巨大的太極圖開始瘋狂的旋轉時,德國和協約國的戰爭,就從比利時開始了。


    比利時位於歐洲西北部,東邊與德國接壤,南邊和法國交界,北與荷蘭比鄰,是歐洲19世紀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1831年。歐洲的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法國、英國、德意誌帝國曾在倫敦簽署《倫敦條約》,承認比利時“永久中立”的地位。比利時雖說是個小國,靠著中立。已經77年沒有戰爭。


    8月2日,晚上,風高月黑,比利時外交部接到了德國駐比利時公使德古裏送來的照會。照會說。德國收到可靠情報,法國將通過比利時進犯德國,因此根據“自衛之需”,德國要“先發製人”,以阻止法國人的進攻,也就是說,德軍要通過比利時拿下法國。如果比利時同意,德軍保證隻是借道。可以保證比利時不受任何損失。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他的侄兒、皇儲阿爾貝說:“如果比利時屈服於德軍的威脅。那就等同於任由德軍擊敗法國,一個戰勝了的德國,是不可能再把撤退放在心上的。這樣還破壞了比利時永久的中立,這種永久中立,是過去比利時在歐洲的責任和立國之本,一旦放棄,這個國家也會喪失所有榮譽和尊嚴。”


    “如果我們注定要化作灰燼,就讓我們光榮地化作會做灰燼。”比利時外交大臣巴鬆皮埃爾說:“我們不能對德國人的仁慈抱有幻想。”


    比利時君臣商議的結果,反對德國借道的聲音占了絕對上風。於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向德國駐比利時公使德古裏聲明了比利時中立的立場,回複德國的照會說:“比利時將誓死捍衛自己的中立!”


    第二天,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就任命自己的侄兒、皇儲阿爾貝為比利時武裝部隊的總司令,率領大約7個師,大約11萬軍隊去抗擊德國。雖然比利時的軍隊比較少,但是,比利時和德國之間有一座“列日要塞”,奧波德二世希望能憑借要塞擋住德軍前進的步伐。


    列日城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閘,守衛著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它雄踞在默茲河左岸高達五百英尺的陡坡上,這一帶的河道寬約兩百米,是它的天然城壕,方圓三十英裏都有堡壘衛護,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堅固的城池。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利奧波德二世就堅決敦促構築了列日要塞——由十二座環城堡壘組成的防禦體係。這些堡壘群構築在河的兩岸,距列日城一般是四至五英裏,堡壘之間各相距約二、三英裏。東岸的六座全部麵對德國。西岸的六座環列在列日的周圍和背後。這些堡壘好象是在地底下構築的中世紀城堡,地麵上隻露出一塊三角形的頂部,頂上伸出一些拱形罩蓋,隱蔽著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設施全部在地下,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並溝通炮塔與彈藥庫和火力控製室地聯係。


    六座大堡壘和分布其間的六座小堡壘擁有**門大炮,其中還有大口徑的榴彈炮。三角形頂部邊角處有小型炮塔,塔中的射炮和機關槍控製著堡壘前方的斜坡。每座堡壘四周都圍有一道三十英尺深的壕塹,並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樣能降落至地麵以下的鋼製瞭望塔,塔上裝有一台探照燈。每座大型堡壘由兩連炮兵和一連步兵共計四百名士兵駐守。


    皇儲阿爾貝提名比利時陸軍大學校長萊曼將軍擔任第三師師長兼列日最高指揮官,狙擊進犯比利時的德軍。因為此時德**隊已經占領盧森堡,比利時國王波德二世下令炸毀與盧森堡交界的鐵路和橋梁,他還給萊曼將軍寫了一封親筆私人信,要他“堅守陣地,死戰到底”。萊曼將軍下令炸毀默茲河上、列日附近的橋梁,固守列日。


    但是,按照施利芬的計劃,德國必須盡快拿下列日,否則整個施利芬計劃都將功虧一簣。於是,一支德國第二軍團特遣部隊三萬人的精銳部隊,在艾米赫中將的帶領下,從阿登高原和荷蘭邊界之間,迅速攻入比利時,到達了列日塞防的範圍,準備攻打要塞。


    戰鬥很快打響,雙方即將要戰個你死我活。(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總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羽落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羽落凡心並收藏重生之大總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