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雖然宋驍飛拒絕了德皇威廉二世結盟去攻擊印度的建議,中國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中立,但是威廉二世還是選擇了發動戰爭,悍然派兵入侵比利時,並且對法國宣戰,這也等同於對英國和協約國開展,世界大戰爆發,整個歐洲首先成為了可怕的戰場。


    德國之所以如此不惜一切代價瘋狂地發動世界大戰,表麵上是因為德皇威廉二世個人性格上的狂妄自大,還有德國要和英國爭奪殖民地和海權,實際上,德國還是為了擺脫“黃金十字架”的詛咒。那個時代,是經濟決定一切的時代,而在1908年世界處於金本位的時代,經濟問題就是黃金問題。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在他著名的悲劇《雅典的泰門》第四幕第三場中,借淪落荒郊的泰門之口,對黃金發出猛烈的抨擊,但也道出了黃金巨大的魔力!、


    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在歐洲的重商主義者們看來,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黃金,而且隻有黃金是唯一真實的貨幣。因此,一個國家要想富有,就必須盡可能多的向別的國家,出售商品,換取黃金;同時盡可能的少從別的國家買東西,以使黃金不外流。


    “黃金十字架”起源於1896年,美國人威廉.詹寧斯.布賴恩在芝加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喊出了響徹世界的“黃金十字架”演說:“你們不能把荊棘的王冠壓在勞工的眉毛上,你們也不能把人類釘死在黃金的十字架上!”


    布賴恩這位極度精通經濟理論、見識遠遠領先時代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說出了這個時代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不管老牌的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不麵對的秘密。


    德國對“陽光下的土地的渴望”,對奧斯曼土耳其這種腐朽不堪的國家充滿熱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被詛咒的“黃金十字架”,因為一切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貨幣,而俾斯麥卻並沒有給德國帶來點金術。


    與黃金不同,紙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馬克也好,美元也罷,隻不過是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擔保的,在法律規定下所強製使用的“貨幣符號”。一旦國家和銀行的信用不在存在,那麽它作為貨幣符號的意義就消失了。這也正是為什麽在二戰前的經濟危機中,紙馬克被德國人拿來燒爐子,因為此時,一張百元馬克的價值還不如一張紙。


    但黃金不同,天然就是世界貨幣,所以黃金作為價值尺度,能夠保證價值的穩定,而金本位時代,當紙幣和黃金掛鉤之後,紙幣本身就擁有了自己的含金量,因此也保證了匯率的變化波動微小。


    從1816年英國進入金本位製度開始,法國、德國、俄國等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將本國貨幣與黃金掛鉤。mianhuatang.info但是美國是個例外,美元實行的是金銀複本位製。也就是說,美元的準備金即包括黃金,也包括白銀。而黃金和白銀之間又維持一個相對固定的比價。美國這樣做一方麵是因為其國內經濟規模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貴金屬作為美元的發行保證;另一方麵時在美國南方存在著勢力強大的銀礦主利益集團,他們聲稱如果美國放棄白銀作為貨幣準備,那麽銀價的暴跌甚至將對南部的經濟構成毀滅性的打擊。


    但紙幣和黃金掛鉤後,就導致了國家能發型的紙幣的數量和黃金的數量掛上了鉤,有多少黃金才能發型多少紙幣。一旦超過了這個比例,缺少黃金支持的紙幣就會導致貨幣體係的不穩定,而貨幣的貶值則代表著國家信用的喪失和政府的垮台。德國此時正是使用的馬克可黃金掛鉤的金本位製度。


    普法戰爭後法國50億法郎約合14億兩白銀的賠款,超過晚晴70年間對外賠款和借款本息的總和,這筆巨款在4年中流入了新生的德意誌帝國,而穩定的馬克不僅促進了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也讓德國迅速進入金本位時代。而在普法戰爭後20年,這筆“紅利”基本消耗殆盡,此時的德國的經濟發展終於基本接近德國銀行體係擁有的黃金儲量所能支撐的貨幣總量的時候,價格下跌所引發的通貨緊縮如影隨形的出現了。而此時的德國已經不是一個由小工廠主和保守容克組成的國家了。托拉斯、卡特爾、康采恩這些壟斷劇透占據了德國的政治舞台。他們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銀”來支持更多的鈔票,更多的信貸。


    那麽問題就來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貨幣,而且貨幣的發行量代表著購買力,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財富量的增加,而財富量的增加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可是,德國沒有黃金!而沒有黃金就會導致貨幣數量不能增加,而商品數量的猛烈增長則會導致物價下跌,工資減少。而企業家貸款生產商品價值的本身,是銀行判斷企業生存狀況從而決定是否收回貸款的重要依據。在一個價格下降的通道中,一旦銀行開始停止發放新的貸款,越想收回貸款就越收不回來,然後危機從實體經濟蔓延到金融體係,再通過貿易體係向全世界傳染。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在金本位時代所麵對的揮之不去的“詛咒”,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既然資本主義社會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為什麽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又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為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金錢意味著配置資源的權力。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將商品的範疇空前擴大,因此掌握了金錢,就意味著掌握了資源;掌握了配置資源的權力,則意味著掌握了滿足自身願望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當金錢成為滿足願望的基本工具時,這種權力對於人們活動的激勵作用是難以想象的,因為它在不斷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欲望的同時,又不斷的刺激起新的欲望。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是:資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實際上,一個社會,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去配置資源。社會“僧多粥少”是絕對的,那究竟應該怎樣去配置這些稀缺的資源呢?平均分配肯定不行,這種經濟上的平等,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生產的積極性,結果人人都窮。那麽到底誰應該成為有“粥”喝的幸運兒呢?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奴隸社會主要靠暴力掠奪;封建社會在暴力的基礎上,強化了等級秩序和血緣關係;而在以商品經濟為特征的資本主義製度則主要靠自由市場來完成,這是相對比較文明的方式了。然後,通過立法來強製保障沒有壟斷,減少強買強賣。


    就這樣,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中,有限的資源以琳琅滿目的商品形式出現。而獲得這些商品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支付價款的金錢。用法律術語來說,權利的轉移,是以支付“對價”為條件的。但是很遺憾,這個對價,也就是商品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係所決定。


    在市場中,自由買賣,價格信號就是供求關係的反映。一般來說,如果這種商品的供給不能隨著價格的升高而增加,同時人們也很難找到代用品的話,那麽一部分堅決要擁有這些商品的人們,就通過不斷出高價,迫使相當一部分競爭者放棄。因此,掌握了金錢,就是掌握了在市場中獲得有限資源支配的權利。


    在市場經濟中,這種建立在無窮的欲望基礎上的滿足感,正是驅使人們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的動力源泉。這就是金錢對於人們的激勵作用。對於任何一個經濟來說,這種激勵的效果都是十分巨大的。而資本主義社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把這種激勵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一方麵,任何能夠滿足人們欲望的東西都被變成了可以在市場上用金錢交換的商品;而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金錢又不斷的創造層出不窮的新欲望。於是,正如人們所看得的,資本主義的市場,就像用魔法一樣,“在她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創造出的財富比以往一切世代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得多”。


    那麽,一般資本主義國家如何去預防經濟危機呢?有一種方法是通過貿易或者掠奪來增加本國的黃金儲量。重商主義者們信奉通過貿易手段出口本國商品,換取外國貨幣,讓別國的金銀流入本國,並且減少購買外國商品,盡量讓金銀留在本國。最容易解決的辦法就是:去殖民地掠奪。


    法國在普法戰爭後為什麽會恢複的這麽快?究其原因就是法國擁有超過本土20倍麵積的龐大殖民地,而這些殖民地帶來的巨大財富讓法國在4年內還清清朝70年都還不清的巨大賠款,然後以德國人戰栗的速度快速恢複。


    這也便於理解中國在宋驍飛的帶領下為什麽能迅速崛起,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中國由於眾所周知的曆史,在滿清末期國力衰落至穀底,不僅丟失了海洋,更是割地賠款,進而被人燒殺擄掠,幾乎亡國,在宋驍飛的帶領下,一方麵,中國具有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儲備,得到日本和俄國的戰爭賠款,還擁有巨大的資本市場和國內市場,另一方麵,中國的殖民地也大大增加,國土超過了1700多萬平方公裏。


    當然,通過對殖民地市場進行貿易掠奪同樣能積攢手中的黃金,但這樣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德國內部的守舊容克也會成為阻礙,但是直接開采就不一樣了,不僅能直接帶來黃金,而且黃金開采也會讓更多的人對殖民地有興趣,當這些人開始投資殖民地的時候,就會幫助德意誌完成對殖民地市場掠奪的前期投入,到那時任何阻擋殖民地開發的勢力在利益的麵前都會被碾碎!


    不過毋庸置疑,這一次世界大戰都是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得贓物而進行的最血腥和最醜陋的暴行。在這場工業革命以來最殘酷的人間悲劇中,來自數十個最先進的文明國家的數千萬人駕駛著最現代化的戰爭機器彼此廝殺。在他們的身後是數億從癲狂的疲憊的人們在支撐著這場廝殺的持續。德國作為戰爭的鼓動者和英國海權的競爭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海權的競爭,最直接的基礎並不在於艦隊,而是來自工廠和工人,也就是經濟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競爭!也就是說海權的基礎在於經濟實力。一旦這個經濟實力改變了,那麽勉力支撐一個無法繼續承擔的目標,往往會鼓出自身毀滅的代價。19世紀末,英國在經濟上對其他列強,尤其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優勢正在日益縮小,甚至消失。因此伴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不管有沒有來自新興國家的挑戰,經濟規模已經不自是世界第一的英國,對於壟斷型海權的控製已日益感到力不從心。然而在那個年代,英國國內卻鮮有人認識到這點。從首相到平民,從海軍元帥到知識分子,大英帝國上下都彌漫著那種永恒通知海洋的幻想和莫名其妙的額光榮感,正是那個國家在進一個世紀裏對目標與手段的戰略錯位的表現。所以,英國對這次戰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認真執著的民族性格,德國的國徽是一隻尖嘴利爪的鷹,鷹的特性是勇猛,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這也顯示了德國的力量。總之,德國人並不會像大清國的慈禧太後那樣,盲目向世界宣戰!可以說,嚴謹的德國人為這次世界大戰,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不管是從軍事上,經濟上,還是在民眾的思想上,戰爭的呼聲是很高的。


    軍事方麵,德國陸軍在1870年隻40萬人左右,到了1908年增加至864,000人。國家實行征兵製,全國男子都須要服役,一次動員軍隊可以達到200萬人。德國海軍在1903年前建造11艘裝甲艦、63艘驅逐艦、23艘巡洋艦。1908年時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卻有7艘,成為全球第二海軍強國,擁有各類戰艦390艘,海軍達8萬人。德國軍費1879年隻有4.28億馬克,到1908年已接近20億馬克。而且,經濟實力大增,德國的鋼產量由1870年的140萬噸,長到1908年已接近1000萬噸,煤產量也增加3倍,而且德國出現了新工業,如化學、電子業。


    另外,相比歐洲其它國家,德國人的教育比較發達,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是比較高的,高素質的兵源比較充足。早在19世紀初,德國多數邦國通過立法,規定國民須接受基本義務教育。1871年,普魯士就有33000所初級學校,在學400萬人,1908年增至38000所,學生高達600萬人。因此德國民眾識字率甚高,直到十九世紀末,每1000名德國人中。學校向學生灌輸忠君忠國、紀律苦幹的觀念,眾多課目中曆史科最為重視,學童須熟習國家曆史,特別是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曆史。在1890年代德國出現了沙文主義團體,其中勢力中最大的事泛德意誌協會,這個社團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提出奪取英、法等國殖民地,再吞並歐美小國,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國,很有鼓動性和迷惑性,所以,德國民眾的戰爭思想基礎也很濃厚,民眾也比較支持戰爭。


    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和一幫德國將領雄心勃勃發動了世界大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德國參謀長施利芬提出的策略是避免東西兩線作戰,實行先發製人,各個擊破的速戰法。首先集中兵力在4到6周內迅速擊敗法國,並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係,然後再調轉頭對付俄羅斯,力爭在兩三個月內贏得戰爭。而且,強調進攻施利芬認為,進攻是防禦的最好的方法,而防禦是“末日的***”。德意誌強調積極主動,快速的進攻。


    一場轟轟烈烈的世界戰爭,就這麽開始了,威廉二世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青年希特勒也從此隨著德國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總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羽落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羽落凡心並收藏重生之大總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