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法折疊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陰’曆。。更新好快。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隻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曆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曆。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曆法為‘陰’曆。直到今天,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陰’曆”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真正意義上的‘陰’曆,隻有伊斯蘭曆一種。即十二個‘陰’曆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曆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因此穆斯林的齋戒節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但伊斯蘭教國家另設一種陽曆指導世俗生活。
所以我國的民間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是“農曆”更為準確,農曆運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得曆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這個角度上說,農曆有了其優勢。
伊斯蘭曆法折疊
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采用的曆法,又稱回曆。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曆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為30日,偶數的月為29日,平均每個曆月為29.5日。積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回曆采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周,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循環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
回曆年比公曆年約少11日,因之歲首逐年提早。約33年循環一周(即比公曆多出一年)。
回曆的起始曆,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一天,即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六)。
兩河流域的太‘陰’曆折疊
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觀察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編製了太‘陰’曆。他們規定七天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班。從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別是:太陽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我們現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製度就是由此演變過來的。
陽曆折疊
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周年運動來安排的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曆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周期而製定的,其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其曆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說的陽曆,即格裏曆。為現行公曆。基於一年有365.242199174日,而並非剛剛好的365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過四年一閏後,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後為365.24。最後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年、2400年等均有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所以已經很準確了。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製定的曆法。太陽曆的曆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古埃及的太陽曆折疊
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曆。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曆。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裏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
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曆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曆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曆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像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遊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遊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麵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曆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這些曆法可真是糾結啊,從中國到外國,想不到這也能成為一‘門’學術啊。。。”奧修驚歎不已。
“是啊,這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應該讓更多的人學習才是啊。”貝斯特笑道。q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陰’曆。。更新好快。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隻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曆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曆。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曆法為‘陰’曆。直到今天,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陰’曆”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真正意義上的‘陰’曆,隻有伊斯蘭曆一種。即十二個‘陰’曆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曆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因此穆斯林的齋戒節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但伊斯蘭教國家另設一種陽曆指導世俗生活。
所以我國的民間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是“農曆”更為準確,農曆運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得曆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這個角度上說,農曆有了其優勢。
伊斯蘭曆法折疊
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采用的曆法,又稱回曆。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曆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為30日,偶數的月為29日,平均每個曆月為29.5日。積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回曆采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周,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循環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
回曆年比公曆年約少11日,因之歲首逐年提早。約33年循環一周(即比公曆多出一年)。
回曆的起始曆,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一天,即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六)。
兩河流域的太‘陰’曆折疊
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觀察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編製了太‘陰’曆。他們規定七天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班。從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別是:太陽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我們現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製度就是由此演變過來的。
陽曆折疊
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周年運動來安排的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曆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周期而製定的,其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其曆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說的陽曆,即格裏曆。為現行公曆。基於一年有365.242199174日,而並非剛剛好的365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過四年一閏後,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後為365.24。最後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年、2400年等均有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所以已經很準確了。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製定的曆法。太陽曆的曆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古埃及的太陽曆折疊
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曆。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曆。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裏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
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曆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曆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曆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像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遊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遊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麵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曆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這些曆法可真是糾結啊,從中國到外國,想不到這也能成為一‘門’學術啊。。。”奧修驚歎不已。
“是啊,這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應該讓更多的人學習才是啊。”貝斯特笑道。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