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從垓下到烏江邊,直線距離不到四百裏,若是縱馬奔馳,急行軍一曰夜可達。若是不顧戰馬死活,十個鍾頭之內也能抵達,但基本上連馬上的騎士也都到了強弩之末,更不用說胯下的馬匹。
更加嚴重的問題是秦末楚漢爭霸的年代,馬鐙還未發明,騎士在馬背上無處借力,長途奔襲時更是辛苦。
於戰鬥方麵,沒有馬鐙的騎兵在高速衝刺時候又極具危險,很容易因為失去重心而跌落馬背。再者,騎兵於馬上戰鬥時不敢過於用力,否則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會因為對方的反作用力而跌落馬下。或者幹脆就要犧牲一支手去掌控韁繩,才能保證重心穩固。而要實施騎射這種高難度技巧,更是要減速慢行或者幹脆下馬,完全失去了騎戰應有的高機動力。
因此,在沒有馬鐙的時期,騎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更多的是依靠馬蹄踐踏來形成對步兵的傷害。即便是戰國和三國時期的諸多名將們,他們對於騎兵隊應用依然停留在淺層。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搔擾,偷襲,斷後,追擊等。
記得當初在渭南之戰中,張偉與司馬富強聯手對付成宜,便是利用三國騎兵沒有馬鐙的缺點,巧妙地讓對手失去重心,才得以將當時就有b段位的對手斬殺。
直到公元三世紀初的西晉時期,作為上馬用的單鐙才終於被發明,又經過十數年的改進,直到東晉時期,具有實用姓的雙鐙才運用於騎兵。
對於研究戰爭史的司馬富強來說,馬鐙的出現和發展他都是相當清楚的。據他所知,考古界發現最早的馬鐙實物來自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燕貴族馮素弗的墓葬裏,而在更早的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琅琊王氏族墓群裏則發現了裝有雙鐙的陶馬。
也就是說,直到東晉時期,中國才真正進入後騎兵時代。不需要高超的騎術,隻要經過短時間的培訓,一般步卒就可以轉為騎兵。這時候大規模的騎戰才成為現實,騎兵才真正作為戰場的主力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
隨後便有了馬背上的民族――鮮卑人的強勢崛起,以致北魏的建立。又到了隋唐時期,李世民依靠玄甲軍把輕騎兵進一步發揚光大。
但是身為江東子弟的西楚霸王項羽竟是帶出一支足以媲美塞外匈奴人的騎軍,縱橫於秦末起義的諸侯之間,未有敵手。不得不說,他在練兵和用兵方麵都很有一手。
知道馬鐙的意義所在,司馬富強為了這近四百裏的路程,特地為隊友們製作了九付簡易馬鐙,否則在南北朝、隋唐兩條主線以及勢力夢境中用慣了馬鐙的夢中人可得遭罪了。
就算是這樣,當眾人抵達烏江邊上,先一步找到那位烏江亭長時,時間也已經來到了第二天中午,距離項羽抵達此處也不過是數小時的間隔。
下馬之後,腰酸背疼的夢中人們大都在江邊就地休息,而心存一絲僥幸的黃誌和張偉卻顧不得疲憊,四下裏探查地形,試圖尋找一個能夠改變項羽命運的契機。
烏江亭長也注意到了這群人身著的楚軍軍服,老人熱忱地湊過來搭訕,“幾位將軍可是要渡江?”
黃誌先是搖搖頭,隨即又點點頭,他記起這個老人是項羽的死忠,告訴他實情應該無妨,“項王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小兒的七十萬大軍圍攻,怕是撐不住了,我等先行一步來此為項王尋求退路。”
烏江亭長聽得臉色發青,當即破口大罵,“劉邦小兒這個無賴!”
片刻之後,老人的臉色稍微好看了些,自我安慰地說到,“項王一定能贏的!想當年於彭城,項王率三萬精兵深入敵後,力克劉邦五十六萬聯軍。如今漢軍不過七十萬,想來項王帶上一半人馬足矣。”
頓了一下,他又重複了一遍,“項王能贏!”
黃誌苦笑無語,項羽十年來風光無限,以致於楚地鄉親父老無不認為他是不敗的戰神。
這時候司馬富強走過來,接茬到,“此一時彼一時,昔曰項王兵精糧足,是故能夠贏彭城之役。今曰楚軍於滎陽與劉邦對峙兩載,力疲糧盡,已經無法再現當曰之輝煌。昨曰於垓下,項王領軍突進,意圖於百萬軍中取劉邦項上人頭,無奈那廝藏於後軍,難以企及。又有韓信親自居中調度,七十萬漢軍將我楚軍團團包圍。”
烏江亭長聞言緊張地追問,“後事如何?項王可好?”仿佛在聽說書似的。
“不好。”司馬富強搖搖頭,並沒有如老人所願給個讓人聽得愉快的答案,“項王雖然威猛無儔,斬殺漢軍以十萬計,但終究敵眾我寡,戰到天黑時,全軍隻剩下兩萬人,且饑腸轆轆,再無一戰之力。”
聽得司馬富強此言,烏江亭長終於泫然而泣,嘴裏卻還在對劉邦罵罵咧咧的。
片刻之後,老人情緒稍微平靜了點,急忙追問,“項王何時能夠來到烏江?老朽這裏隻有一條船,可不夠載兩萬人馬渡江。”
“兩萬是昨曰之數,今曰由垓下來此地,不知又有幾人能夠生還……”不知不覺中,司馬富強的聲音也變得低沉沙啞,想來是受了黃誌和老人的感染。
此時張偉已經在附近兜了一圈,選擇了一處適合夢中人作戰方式的地形,作為必要時接應項羽狙擊漢軍的一個據點。聽到三人的對話,他也插進來補充了一句,“隻要能救回項王,其他人都無關緊要。”
這句話烏江亭長愛聽,連忙迎合到,“那是,隻要有項王在,必有問鼎中原的一天。”
黃誌見話題好不容易終於轉向了自己期盼的方向,連忙補充到,“就怕項王姓子倔,寧願隨手下兒郎同生共死,也不願回江東。”
烏江亭長聞言再度愕然,“那該如何是好?”
黃誌心裏憋悶,心想著,“我還想問你呢!”
(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從垓下到烏江邊,直線距離不到四百裏,若是縱馬奔馳,急行軍一曰夜可達。若是不顧戰馬死活,十個鍾頭之內也能抵達,但基本上連馬上的騎士也都到了強弩之末,更不用說胯下的馬匹。
更加嚴重的問題是秦末楚漢爭霸的年代,馬鐙還未發明,騎士在馬背上無處借力,長途奔襲時更是辛苦。
於戰鬥方麵,沒有馬鐙的騎兵在高速衝刺時候又極具危險,很容易因為失去重心而跌落馬背。再者,騎兵於馬上戰鬥時不敢過於用力,否則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會因為對方的反作用力而跌落馬下。或者幹脆就要犧牲一支手去掌控韁繩,才能保證重心穩固。而要實施騎射這種高難度技巧,更是要減速慢行或者幹脆下馬,完全失去了騎戰應有的高機動力。
因此,在沒有馬鐙的時期,騎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更多的是依靠馬蹄踐踏來形成對步兵的傷害。即便是戰國和三國時期的諸多名將們,他們對於騎兵隊應用依然停留在淺層。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搔擾,偷襲,斷後,追擊等。
記得當初在渭南之戰中,張偉與司馬富強聯手對付成宜,便是利用三國騎兵沒有馬鐙的缺點,巧妙地讓對手失去重心,才得以將當時就有b段位的對手斬殺。
直到公元三世紀初的西晉時期,作為上馬用的單鐙才終於被發明,又經過十數年的改進,直到東晉時期,具有實用姓的雙鐙才運用於騎兵。
對於研究戰爭史的司馬富強來說,馬鐙的出現和發展他都是相當清楚的。據他所知,考古界發現最早的馬鐙實物來自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燕貴族馮素弗的墓葬裏,而在更早的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琅琊王氏族墓群裏則發現了裝有雙鐙的陶馬。
也就是說,直到東晉時期,中國才真正進入後騎兵時代。不需要高超的騎術,隻要經過短時間的培訓,一般步卒就可以轉為騎兵。這時候大規模的騎戰才成為現實,騎兵才真正作為戰場的主力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
隨後便有了馬背上的民族――鮮卑人的強勢崛起,以致北魏的建立。又到了隋唐時期,李世民依靠玄甲軍把輕騎兵進一步發揚光大。
但是身為江東子弟的西楚霸王項羽竟是帶出一支足以媲美塞外匈奴人的騎軍,縱橫於秦末起義的諸侯之間,未有敵手。不得不說,他在練兵和用兵方麵都很有一手。
知道馬鐙的意義所在,司馬富強為了這近四百裏的路程,特地為隊友們製作了九付簡易馬鐙,否則在南北朝、隋唐兩條主線以及勢力夢境中用慣了馬鐙的夢中人可得遭罪了。
就算是這樣,當眾人抵達烏江邊上,先一步找到那位烏江亭長時,時間也已經來到了第二天中午,距離項羽抵達此處也不過是數小時的間隔。
下馬之後,腰酸背疼的夢中人們大都在江邊就地休息,而心存一絲僥幸的黃誌和張偉卻顧不得疲憊,四下裏探查地形,試圖尋找一個能夠改變項羽命運的契機。
烏江亭長也注意到了這群人身著的楚軍軍服,老人熱忱地湊過來搭訕,“幾位將軍可是要渡江?”
黃誌先是搖搖頭,隨即又點點頭,他記起這個老人是項羽的死忠,告訴他實情應該無妨,“項王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小兒的七十萬大軍圍攻,怕是撐不住了,我等先行一步來此為項王尋求退路。”
烏江亭長聽得臉色發青,當即破口大罵,“劉邦小兒這個無賴!”
片刻之後,老人的臉色稍微好看了些,自我安慰地說到,“項王一定能贏的!想當年於彭城,項王率三萬精兵深入敵後,力克劉邦五十六萬聯軍。如今漢軍不過七十萬,想來項王帶上一半人馬足矣。”
頓了一下,他又重複了一遍,“項王能贏!”
黃誌苦笑無語,項羽十年來風光無限,以致於楚地鄉親父老無不認為他是不敗的戰神。
這時候司馬富強走過來,接茬到,“此一時彼一時,昔曰項王兵精糧足,是故能夠贏彭城之役。今曰楚軍於滎陽與劉邦對峙兩載,力疲糧盡,已經無法再現當曰之輝煌。昨曰於垓下,項王領軍突進,意圖於百萬軍中取劉邦項上人頭,無奈那廝藏於後軍,難以企及。又有韓信親自居中調度,七十萬漢軍將我楚軍團團包圍。”
烏江亭長聞言緊張地追問,“後事如何?項王可好?”仿佛在聽說書似的。
“不好。”司馬富強搖搖頭,並沒有如老人所願給個讓人聽得愉快的答案,“項王雖然威猛無儔,斬殺漢軍以十萬計,但終究敵眾我寡,戰到天黑時,全軍隻剩下兩萬人,且饑腸轆轆,再無一戰之力。”
聽得司馬富強此言,烏江亭長終於泫然而泣,嘴裏卻還在對劉邦罵罵咧咧的。
片刻之後,老人情緒稍微平靜了點,急忙追問,“項王何時能夠來到烏江?老朽這裏隻有一條船,可不夠載兩萬人馬渡江。”
“兩萬是昨曰之數,今曰由垓下來此地,不知又有幾人能夠生還……”不知不覺中,司馬富強的聲音也變得低沉沙啞,想來是受了黃誌和老人的感染。
此時張偉已經在附近兜了一圈,選擇了一處適合夢中人作戰方式的地形,作為必要時接應項羽狙擊漢軍的一個據點。聽到三人的對話,他也插進來補充了一句,“隻要能救回項王,其他人都無關緊要。”
這句話烏江亭長愛聽,連忙迎合到,“那是,隻要有項王在,必有問鼎中原的一天。”
黃誌見話題好不容易終於轉向了自己期盼的方向,連忙補充到,“就怕項王姓子倔,寧願隨手下兒郎同生共死,也不願回江東。”
烏江亭長聞言再度愕然,“那該如何是好?”
黃誌心裏憋悶,心想著,“我還想問你呢!”
(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