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第三次封王爵的策書、由朝廷使節送達了大將軍府。朝臣們應該都能看出來,這次皇太後殿下是真的要給秦亮封王了,不封不行。而秦亮依舊推辭如故。
大夥送走使節,幾個屬官隨行來到了西廳裏屋。這時長史陳騫先想到了另一件事:“夏侯玄知情不報,罪責坐實了!”
秦亮聞聲側目道:“夏侯霸的招供?”
陳騫卻搖頭道:“據說夏侯霸情知死罪,一口咬定與別人無關。廷尉屬官去夏侯玄府上詢問,他起初是緘口不言。後來官吏去了兩次,他才開口承認,夏侯霸逃跑之前送過信、勸他一起走,他沒有答應,乃因認為自己沒罪!”
秦亮回顧左右道:“這下有罪了,知情不報。”
幾個人亦是莞爾。
秦亮又看了一眼陳騫,接著拿起桌案上的策命帛書、撫摸了片刻,忽然說道:“我回洛陽之後,還沒參加過朝會,正巧明天是九月十五,恰逢朝賀。明日我便去太極殿,當麵向太後與陛下辭謝。”
諸官議論了稍許,陳騫道:“大將軍不如再等等,看太後是否任命使節、送來第四道策命,先接受封王!”
秦亮想了想,仍覺得、當此邁過關鍵一道坎的時候,最好還是要勇於直麵!他便沉吟道:“在此之前,或許還是與大家見個麵比較好。”
他剛說完,從事中郎馬茂便立刻沉聲道:“仆有一策,大將軍到了東堂,向太後與陛下辭謝之時,便先對諸臣這麽說,怕諸公卿官員認為我德望不夠、不敢接受。
如果有人跳出來,大將軍還能先退一步,明天先不接受封王,回來凊算跳出來的人!但若沒人指責大將軍,郭太後或將當場頒第四次策命,大將軍可順勢接受矣!這樣一來,大將軍進退自如,可免陷入窘境。”
秦亮的眼睛立刻微微張大了半分!但別人若不仔細看,應該察覺不了。
一旁的鍾會則一副懊悔的神情,仿佛正後悔、讓馬茂搶了先?看鍾會的眼神,便知他也讚成馬茂、覺得是個好辦法。
應答能力其實需要家境、從小的鍛煉機會,而鍾會出身好,且才思敏捷。但秦亮估計,馬茂事先有想過今日的議事場景,所以才能反應那麽快,在秦亮與陳騫剛說完、他便立刻提出了計策!
秦亮心裏也認可馬茂的建議。如果秦亮先詢問諸公意見,那時有決意要出頭的人、便會跳出來了,不用等到後麵;而且等到太後發策命時再發難,其實也是在指責太後、陛下的名義,並不是好時機……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人,腦子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雖然事情的本質不在朝廷裏、而在戰場上,但洛陽的這一切仍然會關係到吃相的問題!
這時秦亮踱了兩步,便道:“爾等三人隨我上朝。”
數人一起揖拜道:“喏!”
次日一早,一行人帶著車架儀仗,仍舊走東掖門進宮。而諸臣仍舊走南麵,進止車門、到閱門。
朝會的時辰很早,眾人到達太極殿庭院時、天色才剛有點亮,東堂裏更是一片昏暗。秦亮等人來得比較遲,剛才還鬧哄哄一片的殿堂、聲音竟立刻變小了!
秦亮回到洛陽近半個月,一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幾乎沒在人多的場合露麵。見過他的朝臣,除了親戚、大概也隻有送策命的使節等人。
人們終於見到他來到東堂,許多人都上前揖拜。不過先前各處傳來的隨意言談、卻一下子收斂了,一種莫名的緊張氣氛忽然彌漫在殿堂上!
公卿大臣能坐上高位,還是明白人比較多,估計大多人都意識到了、今天的朝賀不太尋常。秦亮的表現會對他自己造成影響,但對於諸官來說、搞不好今天的言行就幹係全家性命!而秦亮表現得如同往常,隻是有些熟人許久不見、他多談了兩句。今天夏侯玄竟未來朝賀,應該是告假了。
沒一會,宦官的聲音唱道:“皇帝陛下、皇太後殿下駕到!”
眾人這才各自站回位置,自覺維持秩序。郭太後走進來,便依舊來到了一側的垂簾後麵。大將軍請她臨朝、是指召見大臣的場合,且不稱製,畢竟皇帝年紀小、不可能與大臣商議政務;但在大朝朝賀之時,仍舊是皇帝臨朝。郭太後立刻發現了秦亮,入座之前、便似乎朝這邊看了一眼。因為她麵朝秦亮時,動作稍微停頓了一下。
起初一切如常,早已安排好的編鍾鼓石雅樂奏響,大夥一起行稽首大禮,然後依序跪坐於兩邊。
拜禮畢,大鴻臚官員望向大長秋的謁者令張歡。張歡彎著腰、趨步走到垂簾後麵,過了一會又出來,向大鴻臚官員輕輕搖頭。眾人把殿堂上的小動作都看在眼裏,猜測今天念賀詞的環節、應該會省去了。
就在這時,穿著月白官袍的秦亮才不慌不忙地起身,沉穩地向上位揖拜道:“臣亮言,臣出仕以來,從不敢奢求高官厚祿、顯赫聞達。卻逢庸臣誤國、奸臣謀逆,吳蜀賊兵,洶洶其外;眼見大魏內憂外困,臣義憤填膺,心懷中興之誌,故敢於奮不顧身!皇室稱臣忠勇(曹芳時期),封爵厚寵,臣已感激涕零。不料如今陛下(名義)又策命開國,封王備錫,地比三晉。陛下意切,連發三策,但此非人臣所敢受也。故臣恭敬禦前,陳情上聞,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坐在正位的皇帝才七歲,自然沒有回應秦亮。估計皇帝壓根沒聽懂、大臣究竟在說什麽。所以秦亮向皇帝陳詞,實際是說給太後、大臣們聽,尤其是公卿大臣。
王廣等王家人是支持秦亮封王的,回來當天、秦亮去接令君玄姬孩子,便已溝通過態度了,令狐愚必定也持如此想法。但這兩家是秦亮的親戚、盟友,目標太大,所以他們沒有急著跳出來支持,否則顯得像是在刻意造勢、虛情假意。
中書令陳安遂先起身,向秦亮揖拜,當眾勸進,他先回顧了一番、秦亮為了朝廷作出的功勞與奮鬥。包括在曹爽伐蜀時、以數百兵抵擋蜀軍數萬,差一點點就為國捐軀,之後多年匡扶社稷、外滅強敵,又列舉了古往今來封王的事例。他接著說道:“若大將軍固辭封賞,既違陛下、殿下之歡心,又使下臣不安,不利繼續輔弼大事,實為不妥!”
秦亮其實不太喜歡、說自己都不信的東西,包括與嵇康的言論也是實話,要麽幹脆不說。但眼下這種推辭、大概隻是一種禮儀程序,不說不行阿,因此可以區別對待、不用太固執了!
他趁著轉身與陳安對話的時機,便向殿堂兩側的群臣拱手,然後還微微轉動了一下方向、向人群致意,開口道:“諸公、卿、僚推舉我為輔政,我已是生怕誤了國事,而有負諸位之望,故在朝殫精竭慮,在外則身先士卒,望能持重。而今陛下三番策命,封王賜禮、以藩衛皇室,但我隻怕德行不夠、才能稍遜,難以服眾。還望諸位指出我的不足之處,為我勸勸殿下、陛下,就此作罷,恢複往常。”
殿堂上立刻熱鬧起來,王廣、王金虎、王明山、令狐愚等趁勢紛紛勸說,讓秦亮接受策命,連高柔也開口說話了,言稱秦亮居功至偉,不可推辭。蔣濟身體不好,據說在家裏躺著的,今天沒來,不過之前也寫了勸進表。孫禮同樣來不了,他已經躺進了棺材。夏侯玄的好友諸葛誕等人也在嘈雜中勸說,偶爾能聽清幾個字。
這是眾望所歸的場麵阿!秦亮的心情頓時變得相當好,畢竟人的情緒是會受外界影響的,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又有幾人嶼?
而且大多人的擁戴與勸說,看起來應該是誠心的!
此刻秦亮也不禁暗自感慨,平時注意一下吃相,關鍵時刻的情況、確實會有所不同。如果隻憑威逼恐嚇讓大家屈服,誰知道人們的真實態度?即便一群人勸進、他心裏大概也會犯嘀咕:究竟有多少人不滿,這一步跨上去穩不穩?
冷靜地看待事情的話,對於已經形成的權力中心、要掀飜其實並沒有那麽容易。但許多權臣走到這一步,心裏還是會沒底,多少有點不安。曹操當初亦是如此,北方地盤都是他自己打下來的,仍與董昭等謀士找法理依據、想套路,搞了好長時間。
這時還有人沒勸進,亦未吭聲!朝中當然有一些受益於現行體係的人、不隻夏侯玄等,他們心裏傾向魏室實屬正常。但畢竟滅國大功擺在這裏,皇室策命都發三次了、又沒人逼宮,秦亮不是也推辭了嗎?
秦亮並非完全不給人活路,要別人主動豁出性命、去做明顯做不到的事,顯然沒那麽容易。曾經有,但是在正始年間、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這樣秦亮就很滿意了,別出什麽幺蛾子就行。
....
大夥送走使節,幾個屬官隨行來到了西廳裏屋。這時長史陳騫先想到了另一件事:“夏侯玄知情不報,罪責坐實了!”
秦亮聞聲側目道:“夏侯霸的招供?”
陳騫卻搖頭道:“據說夏侯霸情知死罪,一口咬定與別人無關。廷尉屬官去夏侯玄府上詢問,他起初是緘口不言。後來官吏去了兩次,他才開口承認,夏侯霸逃跑之前送過信、勸他一起走,他沒有答應,乃因認為自己沒罪!”
秦亮回顧左右道:“這下有罪了,知情不報。”
幾個人亦是莞爾。
秦亮又看了一眼陳騫,接著拿起桌案上的策命帛書、撫摸了片刻,忽然說道:“我回洛陽之後,還沒參加過朝會,正巧明天是九月十五,恰逢朝賀。明日我便去太極殿,當麵向太後與陛下辭謝。”
諸官議論了稍許,陳騫道:“大將軍不如再等等,看太後是否任命使節、送來第四道策命,先接受封王!”
秦亮想了想,仍覺得、當此邁過關鍵一道坎的時候,最好還是要勇於直麵!他便沉吟道:“在此之前,或許還是與大家見個麵比較好。”
他剛說完,從事中郎馬茂便立刻沉聲道:“仆有一策,大將軍到了東堂,向太後與陛下辭謝之時,便先對諸臣這麽說,怕諸公卿官員認為我德望不夠、不敢接受。
如果有人跳出來,大將軍還能先退一步,明天先不接受封王,回來凊算跳出來的人!但若沒人指責大將軍,郭太後或將當場頒第四次策命,大將軍可順勢接受矣!這樣一來,大將軍進退自如,可免陷入窘境。”
秦亮的眼睛立刻微微張大了半分!但別人若不仔細看,應該察覺不了。
一旁的鍾會則一副懊悔的神情,仿佛正後悔、讓馬茂搶了先?看鍾會的眼神,便知他也讚成馬茂、覺得是個好辦法。
應答能力其實需要家境、從小的鍛煉機會,而鍾會出身好,且才思敏捷。但秦亮估計,馬茂事先有想過今日的議事場景,所以才能反應那麽快,在秦亮與陳騫剛說完、他便立刻提出了計策!
秦亮心裏也認可馬茂的建議。如果秦亮先詢問諸公意見,那時有決意要出頭的人、便會跳出來了,不用等到後麵;而且等到太後發策命時再發難,其實也是在指責太後、陛下的名義,並不是好時機……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人,腦子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雖然事情的本質不在朝廷裏、而在戰場上,但洛陽的這一切仍然會關係到吃相的問題!
這時秦亮踱了兩步,便道:“爾等三人隨我上朝。”
數人一起揖拜道:“喏!”
次日一早,一行人帶著車架儀仗,仍舊走東掖門進宮。而諸臣仍舊走南麵,進止車門、到閱門。
朝會的時辰很早,眾人到達太極殿庭院時、天色才剛有點亮,東堂裏更是一片昏暗。秦亮等人來得比較遲,剛才還鬧哄哄一片的殿堂、聲音竟立刻變小了!
秦亮回到洛陽近半個月,一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幾乎沒在人多的場合露麵。見過他的朝臣,除了親戚、大概也隻有送策命的使節等人。
人們終於見到他來到東堂,許多人都上前揖拜。不過先前各處傳來的隨意言談、卻一下子收斂了,一種莫名的緊張氣氛忽然彌漫在殿堂上!
公卿大臣能坐上高位,還是明白人比較多,估計大多人都意識到了、今天的朝賀不太尋常。秦亮的表現會對他自己造成影響,但對於諸官來說、搞不好今天的言行就幹係全家性命!而秦亮表現得如同往常,隻是有些熟人許久不見、他多談了兩句。今天夏侯玄竟未來朝賀,應該是告假了。
沒一會,宦官的聲音唱道:“皇帝陛下、皇太後殿下駕到!”
眾人這才各自站回位置,自覺維持秩序。郭太後走進來,便依舊來到了一側的垂簾後麵。大將軍請她臨朝、是指召見大臣的場合,且不稱製,畢竟皇帝年紀小、不可能與大臣商議政務;但在大朝朝賀之時,仍舊是皇帝臨朝。郭太後立刻發現了秦亮,入座之前、便似乎朝這邊看了一眼。因為她麵朝秦亮時,動作稍微停頓了一下。
起初一切如常,早已安排好的編鍾鼓石雅樂奏響,大夥一起行稽首大禮,然後依序跪坐於兩邊。
拜禮畢,大鴻臚官員望向大長秋的謁者令張歡。張歡彎著腰、趨步走到垂簾後麵,過了一會又出來,向大鴻臚官員輕輕搖頭。眾人把殿堂上的小動作都看在眼裏,猜測今天念賀詞的環節、應該會省去了。
就在這時,穿著月白官袍的秦亮才不慌不忙地起身,沉穩地向上位揖拜道:“臣亮言,臣出仕以來,從不敢奢求高官厚祿、顯赫聞達。卻逢庸臣誤國、奸臣謀逆,吳蜀賊兵,洶洶其外;眼見大魏內憂外困,臣義憤填膺,心懷中興之誌,故敢於奮不顧身!皇室稱臣忠勇(曹芳時期),封爵厚寵,臣已感激涕零。不料如今陛下(名義)又策命開國,封王備錫,地比三晉。陛下意切,連發三策,但此非人臣所敢受也。故臣恭敬禦前,陳情上聞,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坐在正位的皇帝才七歲,自然沒有回應秦亮。估計皇帝壓根沒聽懂、大臣究竟在說什麽。所以秦亮向皇帝陳詞,實際是說給太後、大臣們聽,尤其是公卿大臣。
王廣等王家人是支持秦亮封王的,回來當天、秦亮去接令君玄姬孩子,便已溝通過態度了,令狐愚必定也持如此想法。但這兩家是秦亮的親戚、盟友,目標太大,所以他們沒有急著跳出來支持,否則顯得像是在刻意造勢、虛情假意。
中書令陳安遂先起身,向秦亮揖拜,當眾勸進,他先回顧了一番、秦亮為了朝廷作出的功勞與奮鬥。包括在曹爽伐蜀時、以數百兵抵擋蜀軍數萬,差一點點就為國捐軀,之後多年匡扶社稷、外滅強敵,又列舉了古往今來封王的事例。他接著說道:“若大將軍固辭封賞,既違陛下、殿下之歡心,又使下臣不安,不利繼續輔弼大事,實為不妥!”
秦亮其實不太喜歡、說自己都不信的東西,包括與嵇康的言論也是實話,要麽幹脆不說。但眼下這種推辭、大概隻是一種禮儀程序,不說不行阿,因此可以區別對待、不用太固執了!
他趁著轉身與陳安對話的時機,便向殿堂兩側的群臣拱手,然後還微微轉動了一下方向、向人群致意,開口道:“諸公、卿、僚推舉我為輔政,我已是生怕誤了國事,而有負諸位之望,故在朝殫精竭慮,在外則身先士卒,望能持重。而今陛下三番策命,封王賜禮、以藩衛皇室,但我隻怕德行不夠、才能稍遜,難以服眾。還望諸位指出我的不足之處,為我勸勸殿下、陛下,就此作罷,恢複往常。”
殿堂上立刻熱鬧起來,王廣、王金虎、王明山、令狐愚等趁勢紛紛勸說,讓秦亮接受策命,連高柔也開口說話了,言稱秦亮居功至偉,不可推辭。蔣濟身體不好,據說在家裏躺著的,今天沒來,不過之前也寫了勸進表。孫禮同樣來不了,他已經躺進了棺材。夏侯玄的好友諸葛誕等人也在嘈雜中勸說,偶爾能聽清幾個字。
這是眾望所歸的場麵阿!秦亮的心情頓時變得相當好,畢竟人的情緒是會受外界影響的,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又有幾人嶼?
而且大多人的擁戴與勸說,看起來應該是誠心的!
此刻秦亮也不禁暗自感慨,平時注意一下吃相,關鍵時刻的情況、確實會有所不同。如果隻憑威逼恐嚇讓大家屈服,誰知道人們的真實態度?即便一群人勸進、他心裏大概也會犯嘀咕:究竟有多少人不滿,這一步跨上去穩不穩?
冷靜地看待事情的話,對於已經形成的權力中心、要掀飜其實並沒有那麽容易。但許多權臣走到這一步,心裏還是會沒底,多少有點不安。曹操當初亦是如此,北方地盤都是他自己打下來的,仍與董昭等謀士找法理依據、想套路,搞了好長時間。
這時還有人沒勸進,亦未吭聲!朝中當然有一些受益於現行體係的人、不隻夏侯玄等,他們心裏傾向魏室實屬正常。但畢竟滅國大功擺在這裏,皇室策命都發三次了、又沒人逼宮,秦亮不是也推辭了嗎?
秦亮並非完全不給人活路,要別人主動豁出性命、去做明顯做不到的事,顯然沒那麽容易。曾經有,但是在正始年間、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這樣秦亮就很滿意了,別出什麽幺蛾子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