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朕就靜候了。”朱祁玉對新寶船充滿了期待,同樣他也對民亂充滿了期待。


    “卡察!”


    朱祁玉看向了窗外,本來晴朗的天空,在短短的一炷香裏,便風雲變幻。


    天陰沉沉的壓得很低,深黑色的烏雲遮蔽了整個天空,偶爾劃過了一道閃電,照亮了整個天空,轟雷雷的雷聲突兀的傳到了耳邊。


    “轟隆隆…”


    雨點在雷聲之後,開始淅瀝瀝的落在了紅磚青瓦白牆之上,很快,雨聲漸重,劈裏啪啦的落在了地上的積水中,砸出了一個個的水泡。


    “江南愛下雨,六月天,娃娃臉,說變就變。”朱祁玉合上了車窗,說著天氣。


    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道:“民亂之事,楊翰等人在追查,鬆江地麵要予以配合,朕對他們頗有期待,希望他們能給朕一個驚喜。”


    “臣等領旨。”眾多臣子領命。


    隨著鬆江市舶司的發展,鬆江府城在不斷的擴張之中,僅僅鬆江府城內城外民舍就有將近兩百萬口居住,城池不斷的擴建之中,城牆逐漸變得不那麽方便了起來。


    南方諸多城池都有拆掉城牆的請旨,百萬口以上城池可拆掉城牆,第一批拆除城牆的大約有三十二個城池。


    朱祁玉入城之後,看到了許多的工地,在緊鑼密鼓的建設著。


    朱祁玉來到了鬆江府黃浦江畔的別苑居住,這別苑有三段高低錯落的城牆,最高城牆有將近七丈有餘,這個不規則的城牆之上,全是炮臼。


    在確定了陛下的行程之後,炮臼上都安置了火炮。


    城牆外是寬約七丈深兩丈有餘的護城河,由黃浦江引水,護城河外是緩坡,任何人爬上緩坡之時,都會被城頭的炮火覆蓋。


    這麽一座堡壘配合訓練有素的緹騎防守,硬攻至少要十萬兵力才能攻破。


    朱祁玉來到了黃埔別苑修整,興安和盧忠在對整個別苑進行安防偵查。


    興安看到了一個女人,確切的說是一個漂亮到有些過分的陌生女人,顯然是鬆江府按照濟南府的慣例送來的女人。


    濟南府安排了大明湖畔的彈唱女子,鬆江府有此安排並不意外。


    興安眉頭稍蹙,他覺得這個女人練過武,肩膀稍寬,背挺的極直,手指雖然纖細,但是頗為有力,尤其是那雙極為機敏、偶爾閃現一些精光的眼神。


    “興安大璫,這是又給陛下找了女子侍寢嗎?”冉思娘帶著幾分怒氣的聲音,在興安的身後響起。


    陛下不去沾花惹草,還有人送上門來!


    冉思娘帶著泰安宮統一戰線的命令,要阻止鶯鶯燕燕勾搭陛下。


    “興安大璫,你是花鳥使,這為陛下尋花是分內之事,但是眼下這等時刻,是不是有點不分輕重?”冉思娘的語氣極差,帶著怒氣,若是平日裏,她頂多揶揄兩聲。


    但就連她一個婦道人家都察覺出了不尋常的味道來,興安這個時候把女人安排到陛下身邊,不應如此。


    興安挪動了兩步擋在了冉思娘的身前,看似是護著身後女子,實際上卻是護著冉思娘,那女人的形態一看就是個習武的女子。


    冉思娘發生點什麽以外,興安也不用幹了。


    “貴人教訓的是,咱家這就把她送出去。”興安笑著應對,但是心神都放在身後之人身上。


    “你…小心!”冉思娘還在奇怪興安今天的態度,就看到那女子拔下了發簪直插興安的身後。


    興安的袖子一抖,向後一揚,白霧一片,這女子顯然沒想到興安的反應速度會這麽快,躲閃不及,被兜頭撒了一臉。


    她隻覺得眼睛生疼,眼淚刷刷的流了下來,即便是用力睜開,眼前也是一片模湖不清。


    興安一腳踹到了這女子小腹,兩個緹騎將這女子按住,這女子正要緊咬牙關,緹騎的大手已經捏住了這女子的兩腮,一塊方巾便塞到了這女子嘴中。


    興安活動了下手腳,收起了手中腰劍,俯首說道:“驚擾了貴人,還望貴人海涵。”


    “你撒的什麽?”冉思娘是個膽大的人,她頗為好奇興安撒了什麽,這女子就什麽都看不到了。


    興安笑著說道:“石灰,凋蟲小技罷了。”


    冉思娘一愣,這女子顯然不是興安的對手,但是興安居然如此不講武德,這麽陰損的招數,信手捏來。


    她麵色嚴肅的說道:“大璫,這在鬆江府的日子就不要為陛下尋花了,若是皇後知道了,少不了一頓訓斥。”


    “謝貴人提點。”興安押著這女子便打算去審訊,可是走到了半道,這女子就麵色漲紅,吐了一口深褐色的血跡,浸透了方巾,再無一絲氣息。


    這女子在入這別苑之前,就是服了毒的。


    興安暗道一聲可惜。


    冉思娘去尋陛下了,本來她還想在這鬆江府逛逛,尋訪名醫,但是出了這檔子事,冉思娘便再無一點心情了。


    這鬆江府在她眼裏,儼然已經成為了龍潭虎穴,她巴不得陛下能早日離去。


    朱祁玉手裏握著一份文集,乃是正統四年三甲第五十三名進士劉觀所寫的集類《玉堂叢語》,第四卷——忠節。


    劉觀年少進士及第,在翰林院做文林郎一待就是十年,戶部右侍郎楊鼎在京師之戰後,引薦劉觀出任戶部給事中,劉觀不肯出仕,引疾告歸。


    在這一節《忠節》中,劉觀將方孝孺、陳迪、景清、黃觀、練安、陳性善、黃子澄、盧原誌、高遜誌、林右等人皆收錄其中。


    這都是靖難之後,朱棣或者處死或者流放的建文朝文官。


    林右在靖難之後,回到了家中不肯出仕,朱棣也沒理會他。


    後來江淮鬧了倭寇,林右[勉起視兵,督郡子弟剿平之],朝廷還以為林右要造反,就把他抓了,最後處死了。


    在劉觀的忠節這一節中,林右平了倭寇卻死了,這不是天大的冤桉是什麽?這不是永樂皇帝暴戾無道是什麽?


    朱祁玉還專門查了刑部、大理寺卷宗,林右死的原因是殺良冒功。


    倭寇不過二十,但是林右卻報了一千個人頭賞。


    林右的做法在建文朝稀鬆平常,畢竟李景隆都敢把殺敵三百謊報成殺敵三萬,但是馬上奪天下的朱棣,對軍功的審查極為嚴格,這就把林右給查了出來。


    選擇性記錄,林右就成了忠節之人。


    在朱祁玉看來,除了景清之外,其餘人都算不上忠節二字,他們對建文帝的忠誠,比樂事薯片裏的薯片還少。


    這類的記錄數不勝數,比如寫到:民男女皆衣百結不掩體,灶釜傾仆不治,劉觀就會歎曰:民饑且死,尚及征稅耶?


    比如寫到:浙江所屬州縣,舊有棗桑,近年砍伐殆盡,桑棗,生民衣食之計,劉觀又會歎曰:無衣無食,仍納皇糧。


    朱祁玉還專門翻了翻大明的陳年舊檔,發現官檔裏也有記錄。


    永樂三年,浙商逐利,將農田盡數種桑織為絲綢。


    種了桑樹養蠶,織了絲綢,賺了更多的錢,日子不應該更好過嗎?


    可是浙江多府州無足糧,浙江米一日三價,黃青不接之際,糧商更是趁機哄抬糧價,餓死了不少人,朱棣下旨按洪武舊例,將一半的桑樹伐去,改為了稻米。


    永樂四年的改桑為稻,就成了永樂暴政之一。


    若是朱祁玉隻看劉觀這本《玉堂叢語》,自然不會看明白前因後果。


    事情的確是有這件事,具體的前因後果,卻一字不提。


    果然是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


    朱祁玉之所以看這本《玉堂叢語》,是為了看建文及永樂年間的民亂,畢竟鬆江府剛鬧了一場民亂。


    劉觀整理史料,記載了從永樂元年至永樂二十二年,共計二十五次民亂。


    這其中鬧得最大的就是永樂十八年的唐賽兒民變。


    唐賽兒以紅白旗為號,聚集了數萬教眾,大行劫殺,最後被朱棣派了五千京營給剿滅平定了。


    朱祁玉看了看唐賽兒的數萬人,再看了看葉宗留、鄧茂七民變。


    正統十三年起的鄧茂七民變,涉及了五省二十餘府,鄧茂七麾下百萬之眾影從。


    唐賽兒在葉宗留和鄧茂七麵前,根本不夠看的。


    民變、民亂在曆代封建王朝屬於很正常的現象,以匯報到朝廷的統計數據算:永樂年間平均每年一次,正統年間一年平均兩到三次,景泰年間報到朝廷的民亂就有八起。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若是真的要論直達天聽的民亂,韃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從道光十六年至宣統三年這七十五年時間裏,韃清直達天聽的民亂就高達5387次,平均每年72次。


    這還隻是直達天聽的,那些沒有記錄的都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民亂的根由,就是遊墮之民,就是遊手好閑之徒,翻譯翻譯就是靈活就業人員。


    他們沒有土地耕種,沒有一技傍身,更沒有任何的生產資料,在地主家裏打短工,沒什麽固定收入的流民,是民亂爆發的根本原因。


    冬序之下,遊墮之民,陡然增多,這給緹騎們查桉,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朱祁玉靠在軟篾藤椅上,略微有些頭疼的揉了揉腦闊,一雙柔荑放在了他的肩膀上,輕輕摁著。


    “遊民無罪,他們隻是流離失所,他們之前可能隻是農民,幾畝薄田,天災人禍就丟了地,隻能以短工為生,這些人又最容易受人蠱惑鼓噪,三兩鬥米,就足夠他們拚命了,難辦啊。”朱祁玉幽幽的說道。


    冉思娘不懂國事,她默不作聲給朱祁玉寬肩,隻希望可以讓她的夫君可以放鬆一些。


    在冉思娘看來,陛下已經做得極好了,但是這天下事,就是如此,哪裏有那麽多的事事順心。


    陛下隻是人,不是神仙,哪裏有那麽多的神力,庇佑到天下所有百姓?


    去廟裏上香,還不是心想事成呢。


    “陛下,於少保求見。”興安走了進來,俯首說道。


    “宣。”


    在於謙進來之前,興安簡單的將剛才在廊道上發生的行刺桉說了一嘴。


    朱祁玉笑了下,握住了冉思娘的手說道:“一路舟車勞頓,思娘先下去休息,朕和於少保有事要談。”


    “陛下也不要太過勞神了。”冉思娘一臉不舍,但是陛下要和於少保談國事,她隻能退下了。


    “臣參見陛下,陛下萬安。”於謙行禮。


    朱祁玉手虛引說道:“坐。”


    “朕以為這民變之始,禍在遊墮之民,不知少保以為如何?”


    朱祁玉開門見山的說了自己的顧慮。


    “農莊法可解陛下之憂。”於謙不假思索的說道:“這些遊墮之民,本就是農戶,農莊法要在南方諸省推行,正好可以把他們放到農莊法裏,編民齊戶。”


    “若有一技之長,可納入官廠之中做學徒。”


    “當然要仔細審查,若有犯桉,可送至雞籠伐木。”


    朱祁玉心中稍寬,笑著說道:“於少保所言極是。”


    農莊法要在大明南方諸府大範圍推行,這種推行的手段,仍然是本著自願為主。


    大明最大的田主是朝廷,大明的官田眾多,這些官田以前是榮養各地藩王,有司代管,自從朱祁玉將藩王請回京師之後,這些官田就成了農莊法啟動土地。


    朱祁玉和於謙就農莊法的推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雙方充分的交換了意見,本著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的基本理念,雙方闡述了不同的觀點和立場。


    不能說是相談甚歡,隻能說是針鋒相對了。


    朱祁玉和於謙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大田主不肯入農莊法,導致農莊無田耕種的窘境一旦發生,應該如何處理。


    朱祁玉的意見自然是不肯自願,就勸說,仍然不肯聽從勸說,那大田主隻能被自願的毀家紆難繳納善款。


    被自願就不是自願了嗎?


    大明的所有人,包括皇帝,要為小農經濟的蛻變付出代價。


    但是於謙對此持有強硬的反對意見,他希望陛下可以行仁恕之道,將這件事交給他去辦理,若是他辦不好,陛下再讓他們被自願。


    於謙其實也不太擅長讓大田主們自願,但是有人擅長,那就是費亦應。


    這段時間,於謙和費亦應對農莊法進行了全麵的複盤,費亦應太了解這些豪門大族的心態了,於謙有信心讓大部分的田主自願加入農莊。


    對於實在冥頑不靈的田主,於謙也認為隻要有三到五年,他們也就自己加入了。


    從眾,是一種人類的本能。


    畢竟那麽多的土地,他們自己沒法種,隻要農莊法能把人這個勞動的主體歸置好,一切都不是問題。


    丘濬是景泰五年的狀元郎,他在翰林院做著大同世界的大夢,他就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勞動價值論,也就是勞動創造了價值,有了人,才有一切。


    朱祁玉嗤笑了一聲說道:“那朕就給於少保三年時間,朕給了他們機會,希望他們願意體麵吧。”


    “這鬆江造船廠的民亂,就這麽難查嗎?這都十多日了,一點線索沒有?”


    於謙也是眉頭緊皺的說道:“陛下,臣倒是看出了幾家,但是總覺得少了一個關鍵的人物,將這些人串聯起來,若非有人把他們串聯起來,形成合力,這事不會這麽難查。”


    楊翰已經查辦了十幾日了,卻是線索寥寥無幾,可見這次,敵人是有備而來。


    “關鍵人物?”朱祁玉的手指在桌子上隨意的敲動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就是亡國之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誰與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誰與歸並收藏朕就是亡國之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