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詩社們筆正,為了他們背後依仗之人,上了一本不知其雲的萬言書,胡濙就不得不上一本萬言書,以正視聽,維持禮法。


    即便是觸怒了皇帝,他也是必須要做的,這是他作為禮部尚書的職能。


    朱祁鈺笑著說道:“怎麽會沒有用呢?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裏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朱祁鈺這句話是出自《劉向說苑》,朱元璋有幾本特別喜歡的書分別是《道德經》、《韻府》、《心經》、《劉向說苑》。


    朱元璋還親自注解了道德經,並且以此去甚、去奢、去泰。


    劉向說苑,是朱元璋愛不釋手的另外一本書,主要講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縱橫之論。


    劉向是西漢時候漢宣帝時代的人物,他主要的成就治《春秋榖梁傳》、《列女傳》、《戰國策》和兒子一起編纂了《山海經》。


    韻府,是一種類書,是宋末元初陰時夫所寫,寫詞和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


    朱元璋在定鼎之前,識字不多,更別說引經據典了。


    但是元儒義士們上奏疏,總是各種引經據典,欺負老朱不識字,朱元璋為了看懂讀書人到底想說什麽,才抱著韻府這本類書,翻看典故,也就是當字典用。


    心經,就是唐玄奘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一本翻譯梵文的哲學書籍。


    解縉曾經激烈的批評了朱元璋不該看這四本書,因為這四本書一本比一本離經叛道。


    《說苑》已經足夠離譜了,說的是先秦縱橫之論。


    《韻府》更是抄輯穢蕪,略無可采,後來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類書,就是為了實現當初對朱元璋的承諾,寫一本大明的類書。


    朱元璋批注道德經用了整整八年的功夫,當時批注完成的時候,儒生無不駭然,難道高皇帝要棄儒學而不用了嗎?


    解縉等人的入朝,標誌著大明朝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讀書人,而不用再受氣元儒義士們的氣了。


    萬言書,是一種大明常用來明確君道臣義,糾正朝綱的重要工具,從明初解縉到嘉靖年間海瑞治安疏,都是如此。


    當詩社的這群人,把萬言書作為逼迫皇帝釋放奸商的手段時,胡濙必須要維持萬言書本來的作用。


    這是禮法。


    朱祁鈺笑著說道:“好,很好,朕會細細看過之後,再與眾愛卿討論此奏疏。”


    “陛下英明,臣告退。”胡濙鬆了口氣,陛下並沒有生氣,這是最好的結果。


    胡濙最害怕的就是之前那本萬言書惹怒了陛下,這本萬言書再上的時候,陛下會以為群臣們是在合力逼宮。


    朱祁鈺用了一刻鍾的時間,先不求甚解的看了一遍。


    比如第一篇寫的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從先秦時候《尚書·泰誓》《古文尚書·五子之歌》、《皋陶謨》、《管子》、《荀子》開始,一直到大明朝。


    討論的就是民惟邦本曆朝曆代思想沿革。


    比如漢時賈誼說:「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比如宋時陸九淵說:「民為大,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邦本,得乎丘民為天子,此大義正理也」等等。


    從先秦、兩漢、隋唐、兩宋,民惟邦本的不斷演化,胡濙指出:「治平之世,唯有民本」。


    於謙的主要內容討論的是國家之製,強調天下為公的理念,引經據典,總論天下之製。


    和胡濙一樣,從先秦開始一直到大明,天下為公思想的不斷沿革。


    比如引用《尚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兼愛》中說:「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於謙最後指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


    六部尚書、都察院、文淵閣就大明的治國之道,進行了總論,總結曆朝曆代的思想變遷,討論大明未來前進的方向。


    “《諫治國君道臣義疏》,治世之策,好呀!”朱祁鈺對這本君道臣義的奏疏,愛不釋手。


    朱祁鈺多少理解了一些當初朱元璋收到解縉萬言書時候的歡喜了。


    言之有物,對大明有利的萬言書,對於君主而言,當然多多益善。


    雖然之前那本萬言書,滿篇的廢話,但是朱祁鈺還是耐心的看完了,甚至還反思了一下自己執政以來的一些錯誤。


    兩相對比之下,《諫君道臣義疏》就更值得細細研讀一番了。


    興安沏了一壺茶,笑著說道:“陛下,這不是為人臣的職責嗎?”


    “好好的萬言書,好好的公車詣闕,差點就變了模樣,這就是公車詣闕本來的麵目啊。”


    朱祁鈺笑著說道:“朕再看看,他們平時一個個忙忙碌碌,看不出,居然全都是滿腹經綸!而且他們寫的內容,何嚐不是他們這麽些年來,對國朝的思辨呢?”


    不僅僅是朱祁鈺在思考大明的前進方向,群臣們也在思考,他們對過往進行了總結,對未來展開了展望,對當下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這才是萬言書的本來的麵目,差點被這幫屁股歪的筆正給玩壞了。


    興安從小黃門手中抱了一堆的奏疏放下,無奈的說道:“陛下,彈劾吏部尚書的奏疏…”


    朱祁鈺看著數十本奏疏,眉頭緊皺的說道:“都是彈劾王直的?”


    “是。”興安點頭,陛下的臉色已經從興高采烈,變得陰雲密布了。


    朱祁鈺頗有些無奈的說道:“解禎期犯了錯誤,為何一定要扣在王直的身上呢?”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還真是文人風骨啊。”


    解禎期借著王直的名義胡作非為,跟王直有什麽關係?


    王直推行吏治,把人得罪幹淨了,這稍微出現了些狀況,便被群起而攻之。


    興安想了想說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而我死?”


    這個典故,就是王直的先祖,東晉宰相王導所言。


    西晉晉懷帝、晉湣帝被匈奴所俘,琅琊王氏幫助晉室衣冠南渡,輔佐晉元帝建立了東晉,便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格局。


    一山不容二虎,王氏和司馬氏就王位展開了極為激烈的爭奪。


    當時王導的哥哥王敦起兵叛亂,王導在朝為官帶著妻兒老小詣闕請罪,請求晉元帝的寬恕,當時周顗入宮為王導求情,周顗的字即為伯仁。


    周伯仁,為王導辯白,但是王導並不知道。


    王敦起兵成功,大權獨攬之後,就問王導,這個周伯仁能不能信任,能不能用,要不要殺,王導都一言不發。


    最終,周伯仁被王敦所殺。


    王導後來才知道,周伯仁為他辯白了,才悔不當初的說了這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興安的意思,就是王直雖然沒有作惡,但是王直的故舊之情、戚畹之誼做了惡,那王直也應該引咎致仕。


    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比如之前的吏部尚書郭璡,就是因為親友不法被罷官,楊士奇也是因為兒子不法不得不致仕。


    王直現在的戚畹之誼解禎期,指示遊墮之人,圍困鬆江府市舶司,也應該以相同的理由致仕。


    朱祁鈺大概翻開了一下那些奏疏,理由大致和興安所言的一樣。


    他終於理解,胡濙為什麽不一直不讓自己兒子考科舉了。


    他有些好奇的問道:“王直怎麽說?”


    “王尚書也上了一封奏疏。”興安從奏疏中拿了一本出來,稍微停頓了下說道:“臣以為,王直所言有理。”


    “哦?”朱祁鈺看完了王直的奏疏,滿是感慨的說道:“真的是花樣百出啊。”


    王直此時選擇致仕,雖然有點晚節不保,但是也算是平安落地,榮歸故裏了。


    若是此時王直致仕回鄉,落葉歸根,他對得起自己的宗族,對得起朝廷,也對得起朱祁鈺這位君王,畢竟王直不是自己犯了錯,是因為被捎帶的。


    但是王直並沒有這麽選擇,他選擇埋在金山陵園。


    王直不肯致仕的理由很簡單,就四個字:「王翱望輕。」


    就是王翱現在還不能做六部天官,他的資曆夠了,但是名望不夠。


    王直在奏疏裏,寫了一件舊事,朱祁鈺評價:花樣百出。


    楊士奇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執牛耳者的?


    於謙為何什麽要在封了文安侯之後,依舊照看陳汝言,兵部大事於謙悉數負責?


    是於謙擅權嗎?


    但是江淵憑借著科舉、河套監軍、清查天下糧倉三功在手,坐到了兵部尚書之後,於謙便跟隨朱祁鈺親征,回京之後,於謙也不照看兵部之事,專心負責講武堂。


    於謙並不喜歡擅權。


    於謙照看陳汝言和王直不肯致仕、不能致仕,都是因為這兩個字,望輕。


    王直其實已經有想致仕的意思了,朱祁鈺當時說吏部還需要他,王直稍微思忖,沒多猶豫,留了下來。


    大明官員,花樣百出。


    宣德三年,吏部尚書蹇義年老不能視事,便解除了吏部職務,當時是由郭璡[jīn]接掌。


    楊士奇就大肆鼓動,郭璡望輕,然後架空了整個吏部。


    具體而言,宣德四年起,大明從布政使到知府,有了出缺,聽任京官三品以上推薦。


    到了正統年間,甚至連禦史和知縣,也都聽任京官五品以上推薦。


    要職選任和提升,都不關吏部事了。


    吏部被全麵架空。


    左通政陳恭上奏言:「古者擇任庶官,悉由選部,職任專而事體一。今令朝臣各舉所知,恐開私謁之門,長奔競之風,乞杜絕,令歸一。」


    陳恭說要這種舉薦要不得,會主張朝臣結黨,但是吏部尚書郭璡,謙遜辭謝,說不敢當,此事遂作罷。


    郭璡畏懼楊士奇的權勢,知道吏部架空到底是誰在做,所以他不敢反抗。


    一直到正統八年,王直執掌吏部以後,職任專而事體一,關私謁之門,禁奔競之風。


    從宣德三年起,到正統八年止,十六年的時間裏,朝廷選官、任官,皆由舉薦,一片烏煙瘴氣,處處結黨。


    王直和楊士奇、王振接連發生了摩擦,是因為這吏部任事之權。


    王翱資曆夠厚,能力夠強,但是名望不夠。


    朱祁鈺鬆了口氣,他是不知道郭璡舊事,他一直以為吏部就是現在這個模樣,掌大明文官銓選、考課、爵勳之政。


    大明建國八十餘年,居然有十六年的時間,吏部等同虛設!


    果然大明賢相,必首三楊!


    真TM的賢臣良相。


    朱祁鈺朱批了王直的奏疏,因為王直留任,本就是他這個大皇帝的意思。


    “胡尚書現在就開始培養了劉吉了呀。”朱祁鈺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滿是笑意。


    “那胡尚書為官四十載,曆任六朝而不衰,那自然是有兩把刷子。”興安想了想回複道。


    王直開始不要臉了,死賴著不走,棧戀權柄,和胡濙的為官之道有些相似了。


    “朕不批他們的奏疏,王直自己不肯走,他們還有什麽法子呢?”朱祁鈺有些好奇的說道。


    興安認真的想了想說道:“王尚書不圖虛名,陛下聖眷猶在,那沒什麽好法子。”


    “現在王尚書住官邸,也安生,不會被折騰。”


    朱祁鈺定官邸法,本來是為了把朝臣圈起來,不讓他們結黨,現在到成了保護朝臣的重要手段了。


    朱祁鈺拍著胡濙上的萬言書說道:“朕再看看這個,皇叔最近有送改土歸流的奏疏嗎?”


    大明的改土歸流在正統五年正式中斷,因為興文匽武導致。


    到現在四勇團營還在苗疆沒有回來,就是為了推動改土歸流。


    大明的改土歸流是一整套的邏輯,奏革流官、開通道路、建立州縣、移民墾殖、興學教化。


    “還未曾有,不過快了吧。”興安滿是笑意的說道。


    朱瞻墡,大明的嫡皇叔,人在貴陽府,此時朱瞻墡見到了郭琰,就是那個在福建福州府做知府,督造大明一百二十條船舶,準備和馬雲再下西洋,卻被民變焚毀船舶的郭琰。


    現在郭琰在貴州思州府做知府。


    郭琰現在在貴州,被朱瞻墡提溜出來繼續造船,朱瞻墡在視察烏江造船廠,右貴陽府起運,將三七、金不換等藥材,煤炭、滇銅等物產,在貴陽府起運,至重慶府。


    這是疏浚四萬裏水路的第一期工程的一部分。


    羅炳忠看著意氣風發的朱瞻墡,笑著說道:“殿下,上次被搶了邸報頭條,這次決計不會了!”


    “哪壺不開提哪壺!”朱瞻墡本來誌得意滿,立刻變的五味陳雜,雖然不是頭條,但是他也是次版。


    但是這一次,他在貴州辦了幾件大事,應該能搶個邸報頭版了!


    但是他隱隱覺得有點不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就是亡國之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誰與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誰與歸並收藏朕就是亡國之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