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有份觀察名單,這份名單之上,都是朱祁鈺精心挑選的人。
大明的朝臣始終處於一種賢與不賢的狀態,在朱祁鈺觀察的時候,他們就會坍塌成賢明或者不賢兩種狀態,方便大皇帝選擇。
比如劉吉、尹昱、裴綸都在朱祁鈺的觀察名單之上,事實上,這份名單也在隨時更新。
有的時候,臣子賢或者不賢,也不由他們說了算。
江淵曾經和徐有貞發生了衝突,徐有貞當初提議南遷,出門的時候和江淵走了個迎麵。
心思重重的兩個人,撞了個滿懷。
但當時朱叫門北狩,瓦剌是否南下,京師是否會播遷,都是朝廷的大事,兩個人長籲短歎了一番。
江淵對徐有貞說,南遷之議不合吾意,遂加入了於謙為首的保京師一派,積極建言獻策。
並且在瓦剌南下的時候,參讚孫鏜軍事,結果孫鏜被打到了西直門城牆下,江淵也差點被瓦剌人給殺了。
江淵還負了傷,修養了兩個月後,掛戶部右侍郎銜,巡視紫荊關、倒馬關和白羊關。
被瓦剌人搗毀的紫荊關,就是在江淵等人的主持下,征調民夫、調配糧銀、與工部溝通等,最終複建了紫荊關。
“陛下江淵可用。”於謙一聽陛下說江淵的名字,就知道陛下那個夾袋的小本本上,肯定記下了不少可用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心力的事兒。
顯而易見,陛下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大皇帝了。
於謙有些疑惑的說道:“陛下定好了會試題目了嗎?這眼看著馬上就要春闈了。”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朱祁鈺點頭理所應當的說道:“定好了,於少保要不要看看?”
會試,茲事體大。
朱祁鈺按照曆年的開科取士的會試金殿殿試甲朱卷,圈定了題目,這也算是老本行了。
大明的八股文,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會試尤其像國考的筆試,內容像極了行策加申論,殿試則像極了麵試。
朱祁鈺還不是大皇帝的時候,參加國考、省考,考過一段時間的公務員,但是麵試老是過不去,沒能成功上岸,最後考了個國辦教師。
流程大同小異。
而且這東西出題,完全隨皇帝心意,尤其是在大明朝,比如洪武年間的會試就從不出孟子;有些皇帝比較懶,就會交給翰林院編修去出題,就會非常嚴格。
有的皇帝則是自己出策問,比如崇禎七年,二十三歲的崇禎皇帝就搞出了策問十問,問策天下。
崇禎這十問,問的好不好?很好!
崇禎七年、十年、十三年的殿試策問,可謂是道盡了明末的所有問題。
但是從現象裏剝離問題,並不是難事。
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哪裏呢?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問一幫讀了一輩子聖賢書的人,靠嘴炮能解決問題嗎?
崇禎在崇禎十年又問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麽唐朝時任用劉宴、李抱真,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國強兵?咱大明朝,咋就不行呢?
其實答案大明太祖高皇帝早就說過了,元以縱失天下。
大明除了洪武、永樂年間,對肉食者,依舊是太過於寬宥了。
朱祁鈺是從論語、孟子、禮記裏麵選了隨便選擇了三句倡議節儉、勤勉的詞句,讓學子們自由發揮,策問也比較簡單的主要從道、德、功,三個方麵去入手。
“臣不看。”於謙頭皮發麻,皇帝又在下餌。
科舉本來不管他的事兒,這要是出個科舉舞弊案,他不是憑白受牽連,多看一眼,算他輸。
朱祁鈺歎息,於謙他不咬餌兒。
自從李賓言離京之後,朱祁鈺又陷入了長期的空軍的狀態,水猴子不掛魚,他釣魚又釣不上來,大計抽水計劃,又得等到會試、殿試之後才能展開。
於謙要是如同胡濙那般,能夠不遮不攔的在朝堂上,大聲的喊出,臣誠無德也,拿出那股子「楚曰:我蠻夷也」自保的架勢,還需要朱祁鈺費這麽大勁兒?
於謙太過於君子了,一些小人要對付他,實在是太過於容易了。
自古以來,君子都比小人好對付的多。
比如京師之戰後,那麽多禦史彈劾於謙,朱祁鈺殺了以顧耀為首的三個禦史、外放了陳鎰和賀章,這些人其實當初都攻訐過於謙。
但是於謙從來不想著對他們進行報複,更不申辯,端著一股子大丈夫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勁兒,就那麽矗在朝堂上,做道德標杆。
這樣的人,會成為眾矢之的。
隻要能夠離間皇帝和於謙的關係,於謙這樣的官員,就很容易被孤立,最終隻能迫不得已致仕,或者稱病不視事兒自保。
不過好在,現在朝堂上又多了個水潑不進的胡濙。
想倒於?得先跨過胡濙這道坎兒。
跟胡濙鬥,那得至少從建文朝開始積累四十年經驗,否則想鬥翻胡濙?
大明需要於謙這樣的剛正臣子,也需要胡濙這樣的富有彈性的官僚。
朱祁鈺和於謙繼續聊了聊關於農莊法的種種,最主要的是關於甲首、裏正、掌令官三級鄉野管理農莊的管理吏員的培養之事上。
鄉野之事,一點都不比朝堂上的輕鬆。
於謙就陛下關於清汰老弱,老弱回鄉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為了防止鄉野出現新的縉紳,不應該讓退伍軍卒回自己的家鄉。
於謙認為京營老弱回鄉,還是不要回自己的鄉的比較好,可以在臨近的鄉掛職。
掌令官掌鄉,裏長掌村落,甲首管十一戶。
京營裏的老弱,到了鄉野,那可不就是老弱了,京營精悍,回自己鄉裏,難免會出現軍卒恃恩自恣,糾集親朋,讓裏正、掌令官難做,也讓大皇帝難做。
但是換個鄉,不再自己的本鄉任職,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種問題。
於謙猶豫了一下,試探的著問道:“陛下是準備打算對戶籍進行梳理嗎?”
“陛下對京營進行了清汰,是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但是臣以為,眼下並非良機。”
於謙是有擔憂的,就像陳鎰所說,陛下的步伐一旦開始盲目,沒有了章法,大明這艘船真的有可能會沉的。
大明萬世不移的戶籍製度,的確是需要改變,但那不是一道詔書的事情,就可以解決問題。
即便是下了詔書,但是這種製度的存在土壤還在,那他就不可能被執行。
就像是陛下所言,製定零利錢的律法,根本不可能執行,反而會滋生青稻錢的泛濫成災。
朱祁鈺搖頭說道:“暫時試行一下,一步一步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
於謙重重的鬆了口氣,他就怕陛下性子急,反而把善政變成了苛政,要知道那些個被壓得抬不起頭的官僚,都在等著大皇帝犯錯,然後瘋狂反攻倒算。
什麽時候天下罪之?皇帝犯錯的時候。
朱祁鈺和於謙關於農莊法的一些改良,深入而充分的交換了意見,雙方達成了諸多廣泛共識,對分歧,保留了彼此的意見。
比如朱祁鈺對【被俘的土匪】的意見是,有血債的直接殺死,沒有血債的土匪,直接送進大明的古拉格大酒店,扔到煤井司去挖煤到死。
但是於謙對這些土匪主張區分對待,對於手上沒沾著百姓鮮血的土匪,以改造為主。
朱祁鈺完全不認為吃過生肉的野獸,還能還素。
即便是他們的雙手沒有沾過百姓的血,難道就沒有為虎作倀、以壯聲勢嗎?難道就沒分享過劫掠的好處嗎?
他們即便是沒有殺過人,那也吃過人血滿頭,送他們去煤井司,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
在這個中世紀還有兩年才結束的時代裏,朱祁鈺沒有弄奧斯維辛遊樂場,已經很寬仁了。
朱祁鈺為何對這些【被俘土匪】如此大的意見呢?
他們不是被縉紳、勢要豪右之家,逼迫上山,落草為寇的嗎?
朱祁鈺可是數次宣旨,讓人給山裏的土匪遞話,告訴他們趕緊下山,農莊法持續一年,朱祁鈺才讓京營動手進剿。
他給了很長的時間了,難道再給他們一段時間,他們就下山了嗎?
於謙負責勸仁恕,他自然堅持認為,這裏麵的部分人,可以改造。
事實上,於謙在民事方麵的見解,一向是對的。
比如鄉野的懶漢地皮、遊惰之民、城裏的乞兒,這些人都改造的很好。
於謙也是說服了陛下,他說了幾個理由,比如山間交通不便,不聞王訓;比如他們不相信朝廷,不信官府;比如被拘束限製,無法離開;比如朝廷看管所費靡甚多得不償失等等原因。
既然於謙說他有辦法改造那些下山的土匪,朱祁鈺也樂見其成。
於謙的仁恕之道想來隻對百姓,隻對社稷,他俯首說道:“這些人他們也是大明的百姓,逼迫他們落草為寇才是主謀,陛下。”
“臣請教化安撫,不效則治臣之罪。”
於謙很少往自己身上攬權,攬的活兒,都是髒活累活,那些被俘的土匪,並非良善之輩,暴徒居多。
甚至還有掌令官傳旨被殺,而且不止一個,當然京營出動之後,膽敢殺害掌令官的暴徒,全都被繩之於法,明正典刑了。
朱祁鈺給了他們體麵了,是他們自己不要。
若是這次於謙求情,再給他們一次體麵,他們還是不肯體麵,朱祁鈺隻能幫他們體麵了。
朱祁鈺搖頭說道:“於少保盡力施為,有效則皆大歡喜,不效不過是西山煤田多幾個煤洞罷了。”
於謙深吸了口氣,這次勸仁恕一定會成功!
興安一看政事聊的差不多了,笑著說道:“九月多風雨,每雷起雲簇,忽然而作,類不過移時,謂之過雲,雨雖三二裏,間亦不同,或濃雲中,見若尾墜地,婉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謂之龍掛。”
“龍吸水。”
“陛下勝。”
於謙看著自己棋盤上的旗子被一個個拔掉,有些呆滯的看著興安。
這是一副新戰場,剛玩兩三把,剛熟悉了兵力,這就…龍吸水了?
於謙馬上就就要大勝特勝了!
結果一個龍卷水,卷了他三十多萬的兵力,這還怎麽玩?
他閉目深吸了口氣,反而更氣!
他睜開眼說道:“陛下,這不是說了嗎?沒有天火地陷海嘯了嗎?”
“此乃天災,非人禍也。”興安麵不改色的拔掉了於謙手中的旗子,不動聲色的說道:“換手。”
下次,得讓陛下立字據!
朱祁鈺咳嗽了一聲說道:“興安,你去泡壺好茶來,蘇州送來的天池茶,泡一壺。”
“於少保嚐嚐,這天池茶號稱,觀之青翠馨,瞰之色嚐心,嗅亦芬清渴,誠可稱仙品,諸山之茶,尤當退舍三分也。”
“興安啊,泡一壺。”
興安俯首說道:“臣知道了,臣這就去泡。”
於謙吐了口濁氣,鄱陽湖之戰,大明軍實力其實弱於陳友諒漢軍,的確是天公作美,一陣東風,火燒鄱陽湖,大破鐵鎖橫江。
興安弄個龍吸水,也算是天命所歸。
於謙自我勸慰著自己,可還是越想越氣,太過分了!
換手之後,朱祁鈺這個臭棋簍子手持漢軍,大殺四方,大勝一局,但是第二把,於謙即便是沒有東風,也殺的朱祁鈺的漢軍,丟盔棄甲。
總體來說,朱祁鈺這個臭棋簍子,手持漢軍,是可以贏下於謙手持明軍的。
至少鄱陽湖一戰,從紙麵實力而言,是陳友諒占據了絕對優勢。
“臣告退。”於謙喝了一杯茶,又和皇帝兵推棋盤,這次依舊是手持漢軍的皇帝勝。
朱祁鈺看著於謙的離開講武堂的背影問道:“陸子才最近給於少保診過脈嗎?他那個痰疾咋樣了?”
興安俯首說道:“每月都看一次,已經全然無礙了。”
朱祁鈺鬆了口氣,於謙身上的擔子很重,總督京師軍務,還要推廣農莊法,沒事還要跟皇帝下棋問政。
不過總體來看,於謙的身體確實越來越健朗了,走起路來,虎虎生風。
盧忠從樓下急匆匆的跑了進來,俯首說道:“陛下,孔彥縉送太醫院了,臣無能,沒查補出什麽來。”
“但是臣查到了一條線索。”
大明的朝臣始終處於一種賢與不賢的狀態,在朱祁鈺觀察的時候,他們就會坍塌成賢明或者不賢兩種狀態,方便大皇帝選擇。
比如劉吉、尹昱、裴綸都在朱祁鈺的觀察名單之上,事實上,這份名單也在隨時更新。
有的時候,臣子賢或者不賢,也不由他們說了算。
江淵曾經和徐有貞發生了衝突,徐有貞當初提議南遷,出門的時候和江淵走了個迎麵。
心思重重的兩個人,撞了個滿懷。
但當時朱叫門北狩,瓦剌是否南下,京師是否會播遷,都是朝廷的大事,兩個人長籲短歎了一番。
江淵對徐有貞說,南遷之議不合吾意,遂加入了於謙為首的保京師一派,積極建言獻策。
並且在瓦剌南下的時候,參讚孫鏜軍事,結果孫鏜被打到了西直門城牆下,江淵也差點被瓦剌人給殺了。
江淵還負了傷,修養了兩個月後,掛戶部右侍郎銜,巡視紫荊關、倒馬關和白羊關。
被瓦剌人搗毀的紫荊關,就是在江淵等人的主持下,征調民夫、調配糧銀、與工部溝通等,最終複建了紫荊關。
“陛下江淵可用。”於謙一聽陛下說江淵的名字,就知道陛下那個夾袋的小本本上,肯定記下了不少可用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心力的事兒。
顯而易見,陛下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大皇帝了。
於謙有些疑惑的說道:“陛下定好了會試題目了嗎?這眼看著馬上就要春闈了。”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朱祁鈺點頭理所應當的說道:“定好了,於少保要不要看看?”
會試,茲事體大。
朱祁鈺按照曆年的開科取士的會試金殿殿試甲朱卷,圈定了題目,這也算是老本行了。
大明的八股文,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會試尤其像國考的筆試,內容像極了行策加申論,殿試則像極了麵試。
朱祁鈺還不是大皇帝的時候,參加國考、省考,考過一段時間的公務員,但是麵試老是過不去,沒能成功上岸,最後考了個國辦教師。
流程大同小異。
而且這東西出題,完全隨皇帝心意,尤其是在大明朝,比如洪武年間的會試就從不出孟子;有些皇帝比較懶,就會交給翰林院編修去出題,就會非常嚴格。
有的皇帝則是自己出策問,比如崇禎七年,二十三歲的崇禎皇帝就搞出了策問十問,問策天下。
崇禎這十問,問的好不好?很好!
崇禎七年、十年、十三年的殿試策問,可謂是道盡了明末的所有問題。
但是從現象裏剝離問題,並不是難事。
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哪裏呢?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問一幫讀了一輩子聖賢書的人,靠嘴炮能解決問題嗎?
崇禎在崇禎十年又問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麽唐朝時任用劉宴、李抱真,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國強兵?咱大明朝,咋就不行呢?
其實答案大明太祖高皇帝早就說過了,元以縱失天下。
大明除了洪武、永樂年間,對肉食者,依舊是太過於寬宥了。
朱祁鈺是從論語、孟子、禮記裏麵選了隨便選擇了三句倡議節儉、勤勉的詞句,讓學子們自由發揮,策問也比較簡單的主要從道、德、功,三個方麵去入手。
“臣不看。”於謙頭皮發麻,皇帝又在下餌。
科舉本來不管他的事兒,這要是出個科舉舞弊案,他不是憑白受牽連,多看一眼,算他輸。
朱祁鈺歎息,於謙他不咬餌兒。
自從李賓言離京之後,朱祁鈺又陷入了長期的空軍的狀態,水猴子不掛魚,他釣魚又釣不上來,大計抽水計劃,又得等到會試、殿試之後才能展開。
於謙要是如同胡濙那般,能夠不遮不攔的在朝堂上,大聲的喊出,臣誠無德也,拿出那股子「楚曰:我蠻夷也」自保的架勢,還需要朱祁鈺費這麽大勁兒?
於謙太過於君子了,一些小人要對付他,實在是太過於容易了。
自古以來,君子都比小人好對付的多。
比如京師之戰後,那麽多禦史彈劾於謙,朱祁鈺殺了以顧耀為首的三個禦史、外放了陳鎰和賀章,這些人其實當初都攻訐過於謙。
但是於謙從來不想著對他們進行報複,更不申辯,端著一股子大丈夫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勁兒,就那麽矗在朝堂上,做道德標杆。
這樣的人,會成為眾矢之的。
隻要能夠離間皇帝和於謙的關係,於謙這樣的官員,就很容易被孤立,最終隻能迫不得已致仕,或者稱病不視事兒自保。
不過好在,現在朝堂上又多了個水潑不進的胡濙。
想倒於?得先跨過胡濙這道坎兒。
跟胡濙鬥,那得至少從建文朝開始積累四十年經驗,否則想鬥翻胡濙?
大明需要於謙這樣的剛正臣子,也需要胡濙這樣的富有彈性的官僚。
朱祁鈺和於謙繼續聊了聊關於農莊法的種種,最主要的是關於甲首、裏正、掌令官三級鄉野管理農莊的管理吏員的培養之事上。
鄉野之事,一點都不比朝堂上的輕鬆。
於謙就陛下關於清汰老弱,老弱回鄉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為了防止鄉野出現新的縉紳,不應該讓退伍軍卒回自己的家鄉。
於謙認為京營老弱回鄉,還是不要回自己的鄉的比較好,可以在臨近的鄉掛職。
掌令官掌鄉,裏長掌村落,甲首管十一戶。
京營裏的老弱,到了鄉野,那可不就是老弱了,京營精悍,回自己鄉裏,難免會出現軍卒恃恩自恣,糾集親朋,讓裏正、掌令官難做,也讓大皇帝難做。
但是換個鄉,不再自己的本鄉任職,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種問題。
於謙猶豫了一下,試探的著問道:“陛下是準備打算對戶籍進行梳理嗎?”
“陛下對京營進行了清汰,是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但是臣以為,眼下並非良機。”
於謙是有擔憂的,就像陳鎰所說,陛下的步伐一旦開始盲目,沒有了章法,大明這艘船真的有可能會沉的。
大明萬世不移的戶籍製度,的確是需要改變,但那不是一道詔書的事情,就可以解決問題。
即便是下了詔書,但是這種製度的存在土壤還在,那他就不可能被執行。
就像是陛下所言,製定零利錢的律法,根本不可能執行,反而會滋生青稻錢的泛濫成災。
朱祁鈺搖頭說道:“暫時試行一下,一步一步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
於謙重重的鬆了口氣,他就怕陛下性子急,反而把善政變成了苛政,要知道那些個被壓得抬不起頭的官僚,都在等著大皇帝犯錯,然後瘋狂反攻倒算。
什麽時候天下罪之?皇帝犯錯的時候。
朱祁鈺和於謙關於農莊法的一些改良,深入而充分的交換了意見,雙方達成了諸多廣泛共識,對分歧,保留了彼此的意見。
比如朱祁鈺對【被俘的土匪】的意見是,有血債的直接殺死,沒有血債的土匪,直接送進大明的古拉格大酒店,扔到煤井司去挖煤到死。
但是於謙對這些土匪主張區分對待,對於手上沒沾著百姓鮮血的土匪,以改造為主。
朱祁鈺完全不認為吃過生肉的野獸,還能還素。
即便是他們的雙手沒有沾過百姓的血,難道就沒有為虎作倀、以壯聲勢嗎?難道就沒分享過劫掠的好處嗎?
他們即便是沒有殺過人,那也吃過人血滿頭,送他們去煤井司,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
在這個中世紀還有兩年才結束的時代裏,朱祁鈺沒有弄奧斯維辛遊樂場,已經很寬仁了。
朱祁鈺為何對這些【被俘土匪】如此大的意見呢?
他們不是被縉紳、勢要豪右之家,逼迫上山,落草為寇的嗎?
朱祁鈺可是數次宣旨,讓人給山裏的土匪遞話,告訴他們趕緊下山,農莊法持續一年,朱祁鈺才讓京營動手進剿。
他給了很長的時間了,難道再給他們一段時間,他們就下山了嗎?
於謙負責勸仁恕,他自然堅持認為,這裏麵的部分人,可以改造。
事實上,於謙在民事方麵的見解,一向是對的。
比如鄉野的懶漢地皮、遊惰之民、城裏的乞兒,這些人都改造的很好。
於謙也是說服了陛下,他說了幾個理由,比如山間交通不便,不聞王訓;比如他們不相信朝廷,不信官府;比如被拘束限製,無法離開;比如朝廷看管所費靡甚多得不償失等等原因。
既然於謙說他有辦法改造那些下山的土匪,朱祁鈺也樂見其成。
於謙的仁恕之道想來隻對百姓,隻對社稷,他俯首說道:“這些人他們也是大明的百姓,逼迫他們落草為寇才是主謀,陛下。”
“臣請教化安撫,不效則治臣之罪。”
於謙很少往自己身上攬權,攬的活兒,都是髒活累活,那些被俘的土匪,並非良善之輩,暴徒居多。
甚至還有掌令官傳旨被殺,而且不止一個,當然京營出動之後,膽敢殺害掌令官的暴徒,全都被繩之於法,明正典刑了。
朱祁鈺給了他們體麵了,是他們自己不要。
若是這次於謙求情,再給他們一次體麵,他們還是不肯體麵,朱祁鈺隻能幫他們體麵了。
朱祁鈺搖頭說道:“於少保盡力施為,有效則皆大歡喜,不效不過是西山煤田多幾個煤洞罷了。”
於謙深吸了口氣,這次勸仁恕一定會成功!
興安一看政事聊的差不多了,笑著說道:“九月多風雨,每雷起雲簇,忽然而作,類不過移時,謂之過雲,雨雖三二裏,間亦不同,或濃雲中,見若尾墜地,婉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謂之龍掛。”
“龍吸水。”
“陛下勝。”
於謙看著自己棋盤上的旗子被一個個拔掉,有些呆滯的看著興安。
這是一副新戰場,剛玩兩三把,剛熟悉了兵力,這就…龍吸水了?
於謙馬上就就要大勝特勝了!
結果一個龍卷水,卷了他三十多萬的兵力,這還怎麽玩?
他閉目深吸了口氣,反而更氣!
他睜開眼說道:“陛下,這不是說了嗎?沒有天火地陷海嘯了嗎?”
“此乃天災,非人禍也。”興安麵不改色的拔掉了於謙手中的旗子,不動聲色的說道:“換手。”
下次,得讓陛下立字據!
朱祁鈺咳嗽了一聲說道:“興安,你去泡壺好茶來,蘇州送來的天池茶,泡一壺。”
“於少保嚐嚐,這天池茶號稱,觀之青翠馨,瞰之色嚐心,嗅亦芬清渴,誠可稱仙品,諸山之茶,尤當退舍三分也。”
“興安啊,泡一壺。”
興安俯首說道:“臣知道了,臣這就去泡。”
於謙吐了口濁氣,鄱陽湖之戰,大明軍實力其實弱於陳友諒漢軍,的確是天公作美,一陣東風,火燒鄱陽湖,大破鐵鎖橫江。
興安弄個龍吸水,也算是天命所歸。
於謙自我勸慰著自己,可還是越想越氣,太過分了!
換手之後,朱祁鈺這個臭棋簍子手持漢軍,大殺四方,大勝一局,但是第二把,於謙即便是沒有東風,也殺的朱祁鈺的漢軍,丟盔棄甲。
總體來說,朱祁鈺這個臭棋簍子,手持漢軍,是可以贏下於謙手持明軍的。
至少鄱陽湖一戰,從紙麵實力而言,是陳友諒占據了絕對優勢。
“臣告退。”於謙喝了一杯茶,又和皇帝兵推棋盤,這次依舊是手持漢軍的皇帝勝。
朱祁鈺看著於謙的離開講武堂的背影問道:“陸子才最近給於少保診過脈嗎?他那個痰疾咋樣了?”
興安俯首說道:“每月都看一次,已經全然無礙了。”
朱祁鈺鬆了口氣,於謙身上的擔子很重,總督京師軍務,還要推廣農莊法,沒事還要跟皇帝下棋問政。
不過總體來看,於謙的身體確實越來越健朗了,走起路來,虎虎生風。
盧忠從樓下急匆匆的跑了進來,俯首說道:“陛下,孔彥縉送太醫院了,臣無能,沒查補出什麽來。”
“但是臣查到了一條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