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天生的帝王,他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非常善於用人,對百姓很友善。不管到了哪裏,從來不會屠殺百姓,也能夠約束士兵,唯一被後人詬病的就是棄一雙兒女逃
跑和項羽意欲殺其父時的態度。項羽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百姓在項羽眼中如草芥一般。
往大的方向講,這是得人心,劉邦擅於使用百姓之人心,能夠得道多助。
這一點,劉備就很像劉邦,所以劉備在和劉邦見麵的那一刻,劉備就備受劉邦器重。
往小的方麵去說,項羽的用人之道,極為狹隘。第一點,他姓人才不信用,在人才使用上,項羽這是一個致命弱點,隻是篤信項姓人才,有的甚至稱不上人才,實屬昏憒、藏奸之徒,即使出的是昏招,他也篤信不疑;
而對於他姓人才,包括對他忠心耿耿的“亞父”範增,也會疑神疑鬼,使其無法盡職盡責,隻好棄他而去。第二點,重要人才不善用。大功告成之後,項羽就分封天下。對於分封製,項羽背離秦朝郡縣製,這是一種曆史的反動。雖然不是讓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很大
的問題,項羽在分封中存在嚴重的失誤。一是基於大局已定、坐享江山的指導思想,項羽把各有功、有實力、有影響的將領、諸侯都分封就藩了,造成自己身邊也就是中央集團的人才空前薄弱。特別像英布這些
得力的、能夠獨當一麵開拓和安定局麵的大將們,在分封中從中央核心成員轉換為地方侯王,使項羽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把一些核心人員多安排在中央關鍵位置上,也不至於以後楚漢相爭時項羽總是親自上陣,東征西討,疲於奔命,鮮有羽翼。
二是封章邯等三秦降將關中為王以防劉邦,可謂所用非人。章邯係秦名將,放在其它地方或參與中央集團,也許可發揮其傑出才能,而讓其鎮守關中,因項羽曾坑殺二十萬秦卒,獨留章邯等三降將,致使秦人歸罪於章邯等人。以
章邯王關中,等於把他放在火上烤,怎麽可能敵住漢軍呢?三是對趙、齊等地分封,以對自己是否聽話為標準,而沒有注重被封者實際威望和才能,以致受封者不得就國,而有實力但未得其封者怒而反叛,加上項羽征討時“所過殘
滅”,促使“齊人相聚而叛之”,後院失火。項羽東征西討,長期兩麵作戰,處於一種“救火”狀態,疲於奔命,以致優勢逐步喪失,直至兵敗。分封失誤,也可以說是對一些有作為、能夠影響大局的重要人才的布局
和使用失誤。用非其人,安得不亂不敗?第三點就是麾下人才良策不采用。項羽使用一些人才,但是對於他們的建議、對策卻很少采用,許多幹脆不用。亞父範增剿滅劉邦的建議屢遭棄置,氣得範增恨道:“豎子
不足與謀!”韓信“數幹策”,項羽無一采用。智謀之士蒯通與齊智士安其生獻策,但項羽不用,雖欲拜他們官職,二人也不受封走了。最嚴重的是項羽準備東歸之際,謀略之士韓生說服項羽:“關中阻山帶河,是四塞
之地(關隘險要),肥饒(黃河流域當時是經濟文化中心),可都(作為國都)以伯(霸)。”而項羽卻答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麵對這種罔顧大局的鄉土意識,韓生歎道:“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項羽大怒,竟將韓生殺了!於是,他輕率地離開
了關中形勝之地,回到了四戰之地的家鄉彭城建都。
以致以後楚漢相爭,漢軍一舉可以占領彭城,而精銳的項羽部隊卻始終未能突破河南滎陽一線,讓劉邦獨享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利和源源不絕的人力、糧餉資源優勢。最後,項羽敗走烏江,這時烏江亭長撐著一條船靠在岸邊,勸項王過江:“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而項羽認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又自以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謝絕渡江,自刎而亡。項羽不肯過江東,實際上也是對良策的最後拒絕,放棄了重建根據地、再圖後舉的最後機會。項目屢拒良策,其後果隻能是冷落人才,堵實言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自取滅亡。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最後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率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才智過人的項羽一直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敗在不能用好人才上,實在可歎,足為千古鑒。
而劉邦麾下的幾位最終消滅項羽的人,陳平,韓信,英布,彭越,都是之前項羽的麾下人才,最終卻投靠在了劉邦的麾下。
可見項羽之失敗,劉邦之強大。
劉邦雖然什麽都不需要很強,但是他隻需要會用人,就足夠了。
劉邦的用人之道又有多強大呢?
知人善任。劉邦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麽,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麽才能,這些才能是哪些方麵的,
這些下屬有什麽性格、什麽特征、什麽長處、什麽短處,把他們放在什麽位置上最合適。而劉邦自然成為這些人才的核心。劉邦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裏麵什麽人都有。我們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麽樣的隊伍:在劉邦這個隊伍裏,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
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但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率領的是一個雜牌軍,他劉邦是一個草頭王。劉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就叫不拘一格。
跑和項羽意欲殺其父時的態度。項羽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百姓在項羽眼中如草芥一般。
往大的方向講,這是得人心,劉邦擅於使用百姓之人心,能夠得道多助。
這一點,劉備就很像劉邦,所以劉備在和劉邦見麵的那一刻,劉備就備受劉邦器重。
往小的方麵去說,項羽的用人之道,極為狹隘。第一點,他姓人才不信用,在人才使用上,項羽這是一個致命弱點,隻是篤信項姓人才,有的甚至稱不上人才,實屬昏憒、藏奸之徒,即使出的是昏招,他也篤信不疑;
而對於他姓人才,包括對他忠心耿耿的“亞父”範增,也會疑神疑鬼,使其無法盡職盡責,隻好棄他而去。第二點,重要人才不善用。大功告成之後,項羽就分封天下。對於分封製,項羽背離秦朝郡縣製,這是一種曆史的反動。雖然不是讓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很大
的問題,項羽在分封中存在嚴重的失誤。一是基於大局已定、坐享江山的指導思想,項羽把各有功、有實力、有影響的將領、諸侯都分封就藩了,造成自己身邊也就是中央集團的人才空前薄弱。特別像英布這些
得力的、能夠獨當一麵開拓和安定局麵的大將們,在分封中從中央核心成員轉換為地方侯王,使項羽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把一些核心人員多安排在中央關鍵位置上,也不至於以後楚漢相爭時項羽總是親自上陣,東征西討,疲於奔命,鮮有羽翼。
二是封章邯等三秦降將關中為王以防劉邦,可謂所用非人。章邯係秦名將,放在其它地方或參與中央集團,也許可發揮其傑出才能,而讓其鎮守關中,因項羽曾坑殺二十萬秦卒,獨留章邯等三降將,致使秦人歸罪於章邯等人。以
章邯王關中,等於把他放在火上烤,怎麽可能敵住漢軍呢?三是對趙、齊等地分封,以對自己是否聽話為標準,而沒有注重被封者實際威望和才能,以致受封者不得就國,而有實力但未得其封者怒而反叛,加上項羽征討時“所過殘
滅”,促使“齊人相聚而叛之”,後院失火。項羽東征西討,長期兩麵作戰,處於一種“救火”狀態,疲於奔命,以致優勢逐步喪失,直至兵敗。分封失誤,也可以說是對一些有作為、能夠影響大局的重要人才的布局
和使用失誤。用非其人,安得不亂不敗?第三點就是麾下人才良策不采用。項羽使用一些人才,但是對於他們的建議、對策卻很少采用,許多幹脆不用。亞父範增剿滅劉邦的建議屢遭棄置,氣得範增恨道:“豎子
不足與謀!”韓信“數幹策”,項羽無一采用。智謀之士蒯通與齊智士安其生獻策,但項羽不用,雖欲拜他們官職,二人也不受封走了。最嚴重的是項羽準備東歸之際,謀略之士韓生說服項羽:“關中阻山帶河,是四塞
之地(關隘險要),肥饒(黃河流域當時是經濟文化中心),可都(作為國都)以伯(霸)。”而項羽卻答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麵對這種罔顧大局的鄉土意識,韓生歎道:“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項羽大怒,竟將韓生殺了!於是,他輕率地離開
了關中形勝之地,回到了四戰之地的家鄉彭城建都。
以致以後楚漢相爭,漢軍一舉可以占領彭城,而精銳的項羽部隊卻始終未能突破河南滎陽一線,讓劉邦獨享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利和源源不絕的人力、糧餉資源優勢。最後,項羽敗走烏江,這時烏江亭長撐著一條船靠在岸邊,勸項王過江:“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而項羽認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又自以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謝絕渡江,自刎而亡。項羽不肯過江東,實際上也是對良策的最後拒絕,放棄了重建根據地、再圖後舉的最後機會。項目屢拒良策,其後果隻能是冷落人才,堵實言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自取滅亡。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最後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率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才智過人的項羽一直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敗在不能用好人才上,實在可歎,足為千古鑒。
而劉邦麾下的幾位最終消滅項羽的人,陳平,韓信,英布,彭越,都是之前項羽的麾下人才,最終卻投靠在了劉邦的麾下。
可見項羽之失敗,劉邦之強大。
劉邦雖然什麽都不需要很強,但是他隻需要會用人,就足夠了。
劉邦的用人之道又有多強大呢?
知人善任。劉邦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麽,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麽才能,這些才能是哪些方麵的,
這些下屬有什麽性格、什麽特征、什麽長處、什麽短處,把他們放在什麽位置上最合適。而劉邦自然成為這些人才的核心。劉邦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裏麵什麽人都有。我們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麽樣的隊伍:在劉邦這個隊伍裏,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
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但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率領的是一個雜牌軍,他劉邦是一個草頭王。劉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就叫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