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先賢雲: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
腎為根,固腎而靜心,是修道之法。動心而讓心火炎腎水,此為動心養靈根,即心腎交合水火相濟,這就是太極拳。
以套路動作習練太極拳,練到純熟之時,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肌肉緊張發力之蠻拙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擠按,踩冽肘靠八法也。總以棚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不丟不頂,不離不即,即要粘住對手勁力,不可丟掉也不可硬頂,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不離不即。離則丟,即則頂。
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踩冽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古人雲行遠自邇。所以先將四手淺近之打法,作個起點入門。亦不過使學者,先得其打手之門徑。若欲深求法中之奧妙,仍宜訪求明師,用手引領,得其當然之路。深通此技者蓋不乏人矣,終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數月,可以得其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學者須細參悟之。
不數月而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此乃孫祿堂先生自己的感覺,並非事實,其與武禹襄先生月餘即通曉太極拳之理一樣,非常人所能也!
那孫祿堂先生是在通曉形意、八卦之理,習練出形意、八卦之功夫後,才跟郝為真先生學習太極拳,故能夠在數月之內通曉太極拳,因為內家拳三拳本為一家。那武禹襄先生在習練太極拳之前,已經是武學大家,通曉形意拳,所以能夠在月餘通曉太極拳。
我等常人,內家拳之道理尚不明白,何來在數月之間就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啊!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靜步,即站步也。有動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對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順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學打手,先以靜步為根,以後手法練習熟,再打動步為宜。合步、順步、靜動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後,動靜合順之步,隨時所變,並起點之手法,左右隨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隨便所換,均無可無不可矣。古人雲:頭頭是道,麵麵皆真,此之謂也。
注釋:此段文字易懂,不再注釋。
(原文)太極拳一則
郝為楨先生雲: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麵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拳經雲:“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又雲:知己功夫,在練十三式:或欲知人,須有伴侶。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擠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虛實、輕重,隨時而能用矣。倘若無人與自己打手,與一不動之物,當為人,用兩手,或身體,與此物相較,視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總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內外總要虛空靈活,工久身體亦可以能靈活矣。或是自己與一個能活動之物,物之動去,我可以隨著物之來去,以兩手接隨之,身體曲伸往來,上下相隨,內外一氣,如同與人相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離,不丟不頂之意也。如此,心思會悟,身體力行,功久引進落空之法,亦可以隨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無有伴侶之法則也。郝為真先生與陳秀峰先生所練之架子不同,而應用之法術,同者極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處或不一也。
注釋:郝為楨先生是武禹襄先生之徒孫,得武禹襄弟子(亦是外甥)李亦佘先生所傳。
郝為楨先生雲: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為煉精化氣之階段,此階段因為隻習練下行能量,心力下行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俱下行,體內沒有上行能量,所以周身動作滯怠,似有阻力。故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層練習,為煉氣化神之階段,此時身體已經習練出上行能量,能量上行,則足不再沉重,所以身體能夠在上行能量驅動下靈活自如地運動。故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
第三層練習,u看書.uukan.cm 為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之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狀態。真氣鼓蕩不是一個能量蓄發的過程,而是一種能量充斥周身的狀態。
在這種真氣鼓蕩的狀態下,周身能量對拉拔長,能量自動鼓蕩於周身。在練拳時,由於長期習練套路動作,周身已經對套路動作產生“意”,在周身之意的作用下,意會自己記住套路動作,在使用心力抽合出外形套路動作之前,身體之意就已經能夠預先引導能量按照下一個動作的能量運行方向去運行能量而生成外形動作了,就好像拳不是由人打出來的,而是拳自己打出來的。即所謂的人不打拳拳自打----------這個身體自己以意運行能量的狀態,就是神行的狀態。
身體一旦進入神行之狀態,則自然而然地全神貫注於這種狀態,周身心力與身體都在拚命地想維持這種神行的狀態,生怕失去這種狀態,故此時心力生怕過大或者過小而破壞這種狀態。
此就是: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麵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郝為楨先生三層意思之含義,除非親身體驗,否則是無法理解的。
拳經雲:內裏之神氣與外部四肢,總要完整。完整即內外合一,神氣運行到哪,哪就要生成壓縮旋轉。一有不整,身體動作必散亂,不再周身以統一的壓縮旋轉作出動作。身散則必至身體中軸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第三段文字淺顯易懂,故不再注釋。
腎為根,固腎而靜心,是修道之法。動心而讓心火炎腎水,此為動心養靈根,即心腎交合水火相濟,這就是太極拳。
以套路動作習練太極拳,練到純熟之時,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肌肉緊張發力之蠻拙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擠按,踩冽肘靠八法也。總以棚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不丟不頂,不離不即,即要粘住對手勁力,不可丟掉也不可硬頂,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不離不即。離則丟,即則頂。
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踩冽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古人雲行遠自邇。所以先將四手淺近之打法,作個起點入門。亦不過使學者,先得其打手之門徑。若欲深求法中之奧妙,仍宜訪求明師,用手引領,得其當然之路。深通此技者蓋不乏人矣,終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數月,可以得其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學者須細參悟之。
不數月而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此乃孫祿堂先生自己的感覺,並非事實,其與武禹襄先生月餘即通曉太極拳之理一樣,非常人所能也!
那孫祿堂先生是在通曉形意、八卦之理,習練出形意、八卦之功夫後,才跟郝為真先生學習太極拳,故能夠在數月之內通曉太極拳,因為內家拳三拳本為一家。那武禹襄先生在習練太極拳之前,已經是武學大家,通曉形意拳,所以能夠在月餘通曉太極拳。
我等常人,內家拳之道理尚不明白,何來在數月之間就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啊!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靜步,即站步也。有動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對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順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學打手,先以靜步為根,以後手法練習熟,再打動步為宜。合步、順步、靜動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後,動靜合順之步,隨時所變,並起點之手法,左右隨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隨便所換,均無可無不可矣。古人雲:頭頭是道,麵麵皆真,此之謂也。
注釋:此段文字易懂,不再注釋。
(原文)太極拳一則
郝為楨先生雲: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麵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拳經雲:“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又雲:知己功夫,在練十三式:或欲知人,須有伴侶。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擠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虛實、輕重,隨時而能用矣。倘若無人與自己打手,與一不動之物,當為人,用兩手,或身體,與此物相較,視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總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內外總要虛空靈活,工久身體亦可以能靈活矣。或是自己與一個能活動之物,物之動去,我可以隨著物之來去,以兩手接隨之,身體曲伸往來,上下相隨,內外一氣,如同與人相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離,不丟不頂之意也。如此,心思會悟,身體力行,功久引進落空之法,亦可以隨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無有伴侶之法則也。郝為真先生與陳秀峰先生所練之架子不同,而應用之法術,同者極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處或不一也。
注釋:郝為楨先生是武禹襄先生之徒孫,得武禹襄弟子(亦是外甥)李亦佘先生所傳。
郝為楨先生雲: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為煉精化氣之階段,此階段因為隻習練下行能量,心力下行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俱下行,體內沒有上行能量,所以周身動作滯怠,似有阻力。故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層練習,為煉氣化神之階段,此時身體已經習練出上行能量,能量上行,則足不再沉重,所以身體能夠在上行能量驅動下靈活自如地運動。故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
第三層練習,u看書.uukan.cm 為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之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狀態。真氣鼓蕩不是一個能量蓄發的過程,而是一種能量充斥周身的狀態。
在這種真氣鼓蕩的狀態下,周身能量對拉拔長,能量自動鼓蕩於周身。在練拳時,由於長期習練套路動作,周身已經對套路動作產生“意”,在周身之意的作用下,意會自己記住套路動作,在使用心力抽合出外形套路動作之前,身體之意就已經能夠預先引導能量按照下一個動作的能量運行方向去運行能量而生成外形動作了,就好像拳不是由人打出來的,而是拳自己打出來的。即所謂的人不打拳拳自打----------這個身體自己以意運行能量的狀態,就是神行的狀態。
身體一旦進入神行之狀態,則自然而然地全神貫注於這種狀態,周身心力與身體都在拚命地想維持這種神行的狀態,生怕失去這種狀態,故此時心力生怕過大或者過小而破壞這種狀態。
此就是: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麵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郝為楨先生三層意思之含義,除非親身體驗,否則是無法理解的。
拳經雲:內裏之神氣與外部四肢,總要完整。完整即內外合一,神氣運行到哪,哪就要生成壓縮旋轉。一有不整,身體動作必散亂,不再周身以統一的壓縮旋轉作出動作。身散則必至身體中軸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第三段文字淺顯易懂,故不再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