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之全真宮巍峨挺立於武當山中,為山中第一大道宮,於是香火日盛,許多道人慕名而來,勵誌和張三豐選定各職務人員,按部就班,迎來送往。
二人則重回旁邊的小道觀中專心研究武學。
二人心力越來越強大,心力一大,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外形動作越來越小,壓縮旋轉隻集中於尾閭會陰、腳跟腳踝、玉枕百會三處,直至完全看不出外形動作而僅憑心力驅動五行能量周身運行,二人如此練功時,外人以為二人隻在抬胳膊站著,故二人將此功夫命名為站樁,即為三體式。
(注:站樁,為最小架之拳,包含打拳的一切要素,僅憑心力驅動能量周身運行,是打拳的最高層次。沒有習練出五行之力者而站樁,就是傻站而習練不出任何功夫。需知能量是靠內外三合運行出來的,傻站是站不出能量運行的)
站樁久了,五行能量在體內上下川流不息,讓張三豐似有所悟。張三豐突然對勵誌道:“來,我們推推手”
勵誌向張三豐發力推去,張三豐卻不似以往那樣與勵誌之力對抗,而是在受到勵誌勁力之處進行壓縮旋轉,把勵誌之力順自身下行壓縮旋轉的能量引帶到腳下,讓勵誌之力落空,而張三豐體內的下行能量卻結合了其自身壓縮旋轉與勵誌發來之力的兩個人的能量,因而獲得了更加強大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把此巨大的上下貫通之力發出時,勵誌之力已經落空,所以被張三豐打出五步,摔倒在地。
勵誌莫名其妙,張三豐也是莫名其妙。勵誌莫名其妙在不知自己勁力何處去了,自己好似沒有受到張三豐打擊,卻為何摔了如此重的一個跟頭。而張三豐莫名其妙在其雖然知道用壓縮旋轉承接勵誌之力,卻不知道在自己沒有刻意發力時勵誌怎麽會摔出那麽重那麽遠!
此為拳打兩不知,所使皆為舍己從人之自然本真之力,毫無刻意,毫無做作,有意無意,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然而然。
張三豐讓勵誌再試,勵誌又摔了三跤。勵誌問其故,張三豐道:“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均重在練上下貫通,周身一體。既然周身能量能夠在我們體內上下運行,那麽何不使用此上下運行之能量作為技擊手段呢?”
勵誌豁然開朗,悟道:“我打你時,你不用力與我對抗,而是使用自身壓縮旋轉承接我的勁力,用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把我的勁力引帶到腳下,則更增加了你的下行腳蹬地的能量,因此身體就獲得了你自身與我的勁力合一的上行技擊能量,所以你打我的勁力,原本就是我自己打你的勁力,而我自己的勁力因被你引進而落空,好似勁力打到一堆棉花之上,這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啊!”
張三豐繼續說道:“對,此種技擊方式,妙就妙在陰陽轉換。對於我自身來說,在我自己體內,我在一條腿上蓄積出來的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而獲得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不是用於發出體外打擊對手,而是讓它繼續在體內下行到另一條腿上後生成新的壓縮旋轉,由此上下運行的能量源源不斷地進行陰陽轉換,就能夠生成連綿不絕的勁力。對於我自身與對手來說,我與對手的勁力也在進行陰陽轉換,引進對手之力的能量與我自身能量合一,為我所用。換句話說,這種技擊方式不似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那樣硬打硬進無遮攔,而是利用自身與對手的能量進行陰陽轉換而擊敗對手”
於是,一種嶄新的技擊方式誕生了!這種技擊方式一改傳統武術千百年來用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硬碰硬地對抗的技擊方式,而是運用能量的陰陽轉換的方式進行技擊。由於陰陽轉換一直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於是二人將此種拳術命名為太極拳!
這陰陽轉換不同於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的虛實轉換。虛實轉換中,能量由一條腿向另一條腿的轉換過程就是一個發力過程,即虛實轉換後體內能量就發出去成為打擊力量了。而陰陽轉換則將一條腿上的大部分能量用於在另一條腿上生成新的壓縮旋轉而不是從體內發出,從體內發出的打擊力量僅僅是從對手身上引進過來的能量而已。
所以,在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的一氣之起落的基礎上加上陰陽轉換,就是太極拳!太極拳,就是由無數個不間斷的心意六合拳的能量蓄發組成的。
張三豐和勵誌改進了太極拳的習練方法,由於需要將能量在兩腿之間循環往複地進行陰陽轉換,所以習練太極拳時是沒有發力過程的,練的就是讓五行能量和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合一在兩腿之間循環往複地陰陽轉換,將一氣之起落變為一氣之循環起落。但能量在兩腿之間的陰陽轉換在習練時是不能快速的,必須緩慢地進行,讓兩腿均完成完整的壓縮旋轉過程,所以太極拳的套路動作是緩慢的。
太極拳套路動作的任何一個瞬間,其實都是五行拳的三體式,都是在進行五行拳的能量蓄發,隻不過力不外發而是在體內循環運行。在實戰時,自身能量亦如打套路時在體內運行而不外發,利用在體內運行的能量進行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用對手之力打擊對手。
但是練拳不能固執一端,雖然太極拳使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的方式技擊,習練時能量也不外發,但在實戰時卻要隨心所欲,想發力打擊對手就發力打擊,想引進落空就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絕不可固執於太極拳與心意六合拳之區別而自捆手腳!
普天之下,uu看書 w.uuknsh唯有我中華民族之智慧才可創造此空前絕後之武學,太極拳為人體科學、人體力學研究之結晶,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二人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下山尋楊武而去。
當楊武的每一拳打在張三豐身上都如泥牛入海消失無蹤,自己卻被自己的勁力打得蒙頭轉向時,楊武連聲叫道:“你這是什麽妖術!”
“太極拳”張三豐說道,隨即向楊武胸前發出一掌,掌力貫通楊武胸膛,楊武呆立片刻,倒地身亡。
二人帶回一書二經,交還給周明與少林寺,了其心願。
後張三豐總結太極拳之意,作《太極拳論》,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諸位切記,張三豐作此太極拳論之基礎是在心意六合拳理之上,故隻寫太極而未寫內家拳之通理也。
悠悠又是數百年,朝代更迭,戰亂頻發,殃及無辜,這內家拳如前代武學一樣,又被淹沒於戰亂之中!
二人則重回旁邊的小道觀中專心研究武學。
二人心力越來越強大,心力一大,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外形動作越來越小,壓縮旋轉隻集中於尾閭會陰、腳跟腳踝、玉枕百會三處,直至完全看不出外形動作而僅憑心力驅動五行能量周身運行,二人如此練功時,外人以為二人隻在抬胳膊站著,故二人將此功夫命名為站樁,即為三體式。
(注:站樁,為最小架之拳,包含打拳的一切要素,僅憑心力驅動能量周身運行,是打拳的最高層次。沒有習練出五行之力者而站樁,就是傻站而習練不出任何功夫。需知能量是靠內外三合運行出來的,傻站是站不出能量運行的)
站樁久了,五行能量在體內上下川流不息,讓張三豐似有所悟。張三豐突然對勵誌道:“來,我們推推手”
勵誌向張三豐發力推去,張三豐卻不似以往那樣與勵誌之力對抗,而是在受到勵誌勁力之處進行壓縮旋轉,把勵誌之力順自身下行壓縮旋轉的能量引帶到腳下,讓勵誌之力落空,而張三豐體內的下行能量卻結合了其自身壓縮旋轉與勵誌發來之力的兩個人的能量,因而獲得了更加強大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把此巨大的上下貫通之力發出時,勵誌之力已經落空,所以被張三豐打出五步,摔倒在地。
勵誌莫名其妙,張三豐也是莫名其妙。勵誌莫名其妙在不知自己勁力何處去了,自己好似沒有受到張三豐打擊,卻為何摔了如此重的一個跟頭。而張三豐莫名其妙在其雖然知道用壓縮旋轉承接勵誌之力,卻不知道在自己沒有刻意發力時勵誌怎麽會摔出那麽重那麽遠!
此為拳打兩不知,所使皆為舍己從人之自然本真之力,毫無刻意,毫無做作,有意無意,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然而然。
張三豐讓勵誌再試,勵誌又摔了三跤。勵誌問其故,張三豐道:“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均重在練上下貫通,周身一體。既然周身能量能夠在我們體內上下運行,那麽何不使用此上下運行之能量作為技擊手段呢?”
勵誌豁然開朗,悟道:“我打你時,你不用力與我對抗,而是使用自身壓縮旋轉承接我的勁力,用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把我的勁力引帶到腳下,則更增加了你的下行腳蹬地的能量,因此身體就獲得了你自身與我的勁力合一的上行技擊能量,所以你打我的勁力,原本就是我自己打你的勁力,而我自己的勁力因被你引進而落空,好似勁力打到一堆棉花之上,這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啊!”
張三豐繼續說道:“對,此種技擊方式,妙就妙在陰陽轉換。對於我自身來說,在我自己體內,我在一條腿上蓄積出來的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而獲得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不是用於發出體外打擊對手,而是讓它繼續在體內下行到另一條腿上後生成新的壓縮旋轉,由此上下運行的能量源源不斷地進行陰陽轉換,就能夠生成連綿不絕的勁力。對於我自身與對手來說,我與對手的勁力也在進行陰陽轉換,引進對手之力的能量與我自身能量合一,為我所用。換句話說,這種技擊方式不似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那樣硬打硬進無遮攔,而是利用自身與對手的能量進行陰陽轉換而擊敗對手”
於是,一種嶄新的技擊方式誕生了!這種技擊方式一改傳統武術千百年來用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硬碰硬地對抗的技擊方式,而是運用能量的陰陽轉換的方式進行技擊。由於陰陽轉換一直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於是二人將此種拳術命名為太極拳!
這陰陽轉換不同於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的虛實轉換。虛實轉換中,能量由一條腿向另一條腿的轉換過程就是一個發力過程,即虛實轉換後體內能量就發出去成為打擊力量了。而陰陽轉換則將一條腿上的大部分能量用於在另一條腿上生成新的壓縮旋轉而不是從體內發出,從體內發出的打擊力量僅僅是從對手身上引進過來的能量而已。
所以,在心意六合拳與心意把的一氣之起落的基礎上加上陰陽轉換,就是太極拳!太極拳,就是由無數個不間斷的心意六合拳的能量蓄發組成的。
張三豐和勵誌改進了太極拳的習練方法,由於需要將能量在兩腿之間循環往複地進行陰陽轉換,所以習練太極拳時是沒有發力過程的,練的就是讓五行能量和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合一在兩腿之間循環往複地陰陽轉換,將一氣之起落變為一氣之循環起落。但能量在兩腿之間的陰陽轉換在習練時是不能快速的,必須緩慢地進行,讓兩腿均完成完整的壓縮旋轉過程,所以太極拳的套路動作是緩慢的。
太極拳套路動作的任何一個瞬間,其實都是五行拳的三體式,都是在進行五行拳的能量蓄發,隻不過力不外發而是在體內循環運行。在實戰時,自身能量亦如打套路時在體內運行而不外發,利用在體內運行的能量進行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用對手之力打擊對手。
但是練拳不能固執一端,雖然太極拳使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的方式技擊,習練時能量也不外發,但在實戰時卻要隨心所欲,想發力打擊對手就發力打擊,想引進落空就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絕不可固執於太極拳與心意六合拳之區別而自捆手腳!
普天之下,uu看書 w.uuknsh唯有我中華民族之智慧才可創造此空前絕後之武學,太極拳為人體科學、人體力學研究之結晶,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二人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下山尋楊武而去。
當楊武的每一拳打在張三豐身上都如泥牛入海消失無蹤,自己卻被自己的勁力打得蒙頭轉向時,楊武連聲叫道:“你這是什麽妖術!”
“太極拳”張三豐說道,隨即向楊武胸前發出一掌,掌力貫通楊武胸膛,楊武呆立片刻,倒地身亡。
二人帶回一書二經,交還給周明與少林寺,了其心願。
後張三豐總結太極拳之意,作《太極拳論》,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諸位切記,張三豐作此太極拳論之基礎是在心意六合拳理之上,故隻寫太極而未寫內家拳之通理也。
悠悠又是數百年,朝代更迭,戰亂頻發,殃及無辜,這內家拳如前代武學一樣,又被淹沒於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