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短壽,欲求長壽者並非隻有帝王將相,平民百姓、商賈名流亦多有追求。
古人工具不全,行走勞作全憑體力,所以短壽之因,部分確與極度勞作有關,再參考部分好靜動物命長之特點,故一部分人向勞作的相反方向求長壽之道,即為靜。身體靜,則彰顯部分覺悟,如眼、口、耳、鼻不納外物而關注於內,皮毛筋骨不使血氣之拙力而內斂於內,心想腦思不存於外而感知於內,如此逐步向體內感覺,隨發現體內會“動”並且有“內力”(即現在所說的能量)。體內之動之力,原本不奇,但人常使血氣之拙力(即肌肉緊張發力)則掩蓋了體內之力。
體內之動之力為何?人體內有五髒六腑,各有功能;心肝脾肺腎,各有所動。其中心跳之動能夠被感知,肺的擴張與收縮能被感知,胃的蠕動能夠被感知等,其他髒腑之動,雖然不被感知,但必在動,如不動,要之何用?
五髒六腑之所以能夠動,則必有力所驅動。此力何來?吃飯、喝水、呼吸、日照等予之。非但五髒六腑,筋骨、肌肉、皮毛所發之拙力,莫不是由此而來。
所以,體內五髒六腑之動,與筋骨皮毛之動並無不同,隻是筋骨皮毛之動強於五髒六腑之動,故不被感知而已。雖不被感知,但五髒六腑具有內力而能內動,則是無可懷疑的。
即求靜,就不發血氣之拙力,則體內五髒六腑之動之力逐漸被感知,再進一步會被控製,其中最主要的控製方式就是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生成的內力。心屬火,首先要控製心髒的內力下行到會陰,呼吸隨之亦到會陰,久則會陰部位會發熱,熱炎兩腎,腎屬水,腎水被炎後成氣上行,於是心火下行與腎水上行之能量共同完成了內力在體內小周天的運行。心肝脾肺腎之內力,則被稱之為“五行”或“五行之力”。
諸位可仔細觀察剛出生的嬰兒。嬰兒大腦不健全,不能思維及控製身體;肌肉亦不健全,不能抓物,但是嬰兒卻能夠在大腦和肌肉都不健全的狀態下運動,並且運動時其肌肉都是鬆弛的,也就是說,嬰兒之動,使用的不是肌肉緊張發力。嬰兒時期,雖大腦、肌肉尚不健全,但是其五髒六腑均已健全,功能完備,故隻要吃喝呼吸即能夠存活,即嬰兒之動的能量來源於五行之力---------所以內家拳強調返璞歸真,追求人體自然本真的能量和力量,就是這個原因。
心腎交合再配合呼吸而生成的這種內力顛倒在體內上下運行的方式,被區分為陰陽,陰陽的不斷轉換則生成能夠被控製的在體內循環往複運行的內力(能量)。
以上對於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的發現,最早被記載於“黃帝內經”之中,之後被廣泛記載於中醫、丹道、修身養生等典籍之中。
並且由以上陰陽之道引申開來,運用到修身治國之中,逐漸組成了一個團體,即中華民族的國教,道教!
古今中外,普天下隻有道教是專研五髒六腑中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內力的唯一團體,其他教派團體,乃至於國家,對此均無涉及。
天下動蕩,戰亂頻繁,武學興起。
得內五行功夫之人,仔細揣摩,專研實踐,將內五行的內力與筋骨皮毛能夠生成的外力合而為一,就創造出了內家拳。
內家拳的功夫,不似各位看的小說,好像有無數種習練方法,而是隻有一種習練方法,即內五行的內力隻有心腎交合水火相濟這一種習練方式,而筋骨皮毛也隻有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這一種運動方式能夠配合內五行以生成內外合一的合力,即周身整勁--------但這種勁力的蓄發方式還是有發展階段的。
首先出現的就是以一個心火下行腎水上行為一個周期的勁力蓄發方式,即一氣之起落的勁力蓄發方式,這種勁力蓄發方式的代表有兩個:少林寺的心意把與民間的心意六合拳(後被李洛能先生更名為形意拳)。其代表著作就是少林寺的《易筋經》《洗髓經》與《武穆遺書》(本書以介紹內家拳為主,不討論此三本書的作者、成書時間、內容真假等問題,隻介紹其中的武學要義)。
《易筋經》《洗髓經》破天荒地將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術發展到漲筋騰膜、抻筋拔骨的武學高度,遠遠超出了健身、中醫、丹道之術所能夠達到的層次;而《武穆遺書》則提出了人體三節四梢、內外六合的心意六合拳理。
所以,《洗髓經》《易筋經》所涉內容並非佛教所及,實為道教之典,是少林寺心意把的秘籍。對於《武穆遺書》,雖然世人對其內容、作者與成書時間有異議,但其內容的確是心意六合拳論,本書不做爭論而以《武穆遺書》作為心意六合拳之典。
此兩種功夫雖然名稱與外形動作均不同,本質是一樣的,即都是以一氣之起落而進行的勁力蓄發過程----------各位隻需看“心意”二字,就能知道二者聯係,即心意把與心意六合拳在內裏的五行之力的習練方式是一樣的,隻是外形動作有所不同而已。
後武當的張三豐在心意六合拳的一氣之起落之中加入陰陽轉換,形成了一氣之循環起落的太極拳,就達到了蓄發合一的狀態,能夠生成連綿不絕的連續勁力----------這就是我們現在從形意拳與太極拳的外形動作中看到的,形意拳打拳時是一蓄一發,勁力是不連續的,而太極拳則整個動作是連續的,無休無止,連綿不絕。
換句話說,太極拳就是由無數個不間斷的形意拳的勁力蓄發所組成的。
太極拳能夠使用連綿不斷的勁力進行沾連粘隨,這就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技擊方式,即使用自身能量(勁力)與對手能量(勁力)進行陰陽轉換的技擊方式,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
由於太極拳將形意拳的一部分能量用於陰陽轉換,所以發出的打擊力量沒有形意拳巨大,形意拳依然延續了用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硬碰硬的技擊方式,即硬打硬進無遮攔。
所以,太極拳雖然是對形意拳勁力蓄發的發展,但是卻不能取代形意拳。
以上過程,是不是有些人似在看天書?
是的,因為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之術,現在幾乎失傳了,沒有了內裏的五行之術,內家拳也失傳了---------隻剩下一堆無用的外形動作!
本書的內容,uu看書 ww.ukashu 就是要以小說的形式,把內家拳的發展曆史和內家拳的習練方法,原原本本地告訴大家!
在我們開始講故事之前,先說明一個問題:能量與力量(勁力)。
在肌肉緊張發力時,肌肉以緊張收縮的方式在體內先蓄積出彈性勢能的能量,然後把這個體內的能量發出體外,才能夠形成力量(勁力)。
所以,獲得勁力與力量的前提是,必須先要在體內蓄積出能量。
但是在古代,似乎沒有能量一詞,所以使用能量一詞似乎會讓讀者不適。但是本書目的是為了傳播內家拳,在必要之處是必須要分清能量與力量的--------換句話說,內家拳的根本就是要在體內習練出能量蓄發---------所以我準備在此書中使用能量一詞,請讀者見諒!
單純介紹內家拳內裏的心腎交合水火相濟與外部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往往會使讀者陷於枯燥繁瑣之中而不能深入,原因如下:一,內家拳不是明白了原理就會立竿見影地練出功夫的東西,需要長期苦練才會出成就,但人的本性是淺嚐輒止,所以會導致絕大部分人半途而廢;二,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家拳知識,與大家正在習練的內家拳有天地之差,困於門派窠臼,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於是,我想以小說的形式,詳詳細細地把內家拳原理和產生、發展過程以及習練方法向大家說明,以拯救目前處於廣受質疑並且將要絕跡的內家拳!
好,下麵我們就開始內家拳演義!
古人工具不全,行走勞作全憑體力,所以短壽之因,部分確與極度勞作有關,再參考部分好靜動物命長之特點,故一部分人向勞作的相反方向求長壽之道,即為靜。身體靜,則彰顯部分覺悟,如眼、口、耳、鼻不納外物而關注於內,皮毛筋骨不使血氣之拙力而內斂於內,心想腦思不存於外而感知於內,如此逐步向體內感覺,隨發現體內會“動”並且有“內力”(即現在所說的能量)。體內之動之力,原本不奇,但人常使血氣之拙力(即肌肉緊張發力)則掩蓋了體內之力。
體內之動之力為何?人體內有五髒六腑,各有功能;心肝脾肺腎,各有所動。其中心跳之動能夠被感知,肺的擴張與收縮能被感知,胃的蠕動能夠被感知等,其他髒腑之動,雖然不被感知,但必在動,如不動,要之何用?
五髒六腑之所以能夠動,則必有力所驅動。此力何來?吃飯、喝水、呼吸、日照等予之。非但五髒六腑,筋骨、肌肉、皮毛所發之拙力,莫不是由此而來。
所以,體內五髒六腑之動,與筋骨皮毛之動並無不同,隻是筋骨皮毛之動強於五髒六腑之動,故不被感知而已。雖不被感知,但五髒六腑具有內力而能內動,則是無可懷疑的。
即求靜,就不發血氣之拙力,則體內五髒六腑之動之力逐漸被感知,再進一步會被控製,其中最主要的控製方式就是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生成的內力。心屬火,首先要控製心髒的內力下行到會陰,呼吸隨之亦到會陰,久則會陰部位會發熱,熱炎兩腎,腎屬水,腎水被炎後成氣上行,於是心火下行與腎水上行之能量共同完成了內力在體內小周天的運行。心肝脾肺腎之內力,則被稱之為“五行”或“五行之力”。
諸位可仔細觀察剛出生的嬰兒。嬰兒大腦不健全,不能思維及控製身體;肌肉亦不健全,不能抓物,但是嬰兒卻能夠在大腦和肌肉都不健全的狀態下運動,並且運動時其肌肉都是鬆弛的,也就是說,嬰兒之動,使用的不是肌肉緊張發力。嬰兒時期,雖大腦、肌肉尚不健全,但是其五髒六腑均已健全,功能完備,故隻要吃喝呼吸即能夠存活,即嬰兒之動的能量來源於五行之力---------所以內家拳強調返璞歸真,追求人體自然本真的能量和力量,就是這個原因。
心腎交合再配合呼吸而生成的這種內力顛倒在體內上下運行的方式,被區分為陰陽,陰陽的不斷轉換則生成能夠被控製的在體內循環往複運行的內力(能量)。
以上對於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的發現,最早被記載於“黃帝內經”之中,之後被廣泛記載於中醫、丹道、修身養生等典籍之中。
並且由以上陰陽之道引申開來,運用到修身治國之中,逐漸組成了一個團體,即中華民族的國教,道教!
古今中外,普天下隻有道教是專研五髒六腑中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內力的唯一團體,其他教派團體,乃至於國家,對此均無涉及。
天下動蕩,戰亂頻繁,武學興起。
得內五行功夫之人,仔細揣摩,專研實踐,將內五行的內力與筋骨皮毛能夠生成的外力合而為一,就創造出了內家拳。
內家拳的功夫,不似各位看的小說,好像有無數種習練方法,而是隻有一種習練方法,即內五行的內力隻有心腎交合水火相濟這一種習練方式,而筋骨皮毛也隻有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這一種運動方式能夠配合內五行以生成內外合一的合力,即周身整勁--------但這種勁力的蓄發方式還是有發展階段的。
首先出現的就是以一個心火下行腎水上行為一個周期的勁力蓄發方式,即一氣之起落的勁力蓄發方式,這種勁力蓄發方式的代表有兩個:少林寺的心意把與民間的心意六合拳(後被李洛能先生更名為形意拳)。其代表著作就是少林寺的《易筋經》《洗髓經》與《武穆遺書》(本書以介紹內家拳為主,不討論此三本書的作者、成書時間、內容真假等問題,隻介紹其中的武學要義)。
《易筋經》《洗髓經》破天荒地將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術發展到漲筋騰膜、抻筋拔骨的武學高度,遠遠超出了健身、中醫、丹道之術所能夠達到的層次;而《武穆遺書》則提出了人體三節四梢、內外六合的心意六合拳理。
所以,《洗髓經》《易筋經》所涉內容並非佛教所及,實為道教之典,是少林寺心意把的秘籍。對於《武穆遺書》,雖然世人對其內容、作者與成書時間有異議,但其內容的確是心意六合拳論,本書不做爭論而以《武穆遺書》作為心意六合拳之典。
此兩種功夫雖然名稱與外形動作均不同,本質是一樣的,即都是以一氣之起落而進行的勁力蓄發過程----------各位隻需看“心意”二字,就能知道二者聯係,即心意把與心意六合拳在內裏的五行之力的習練方式是一樣的,隻是外形動作有所不同而已。
後武當的張三豐在心意六合拳的一氣之起落之中加入陰陽轉換,形成了一氣之循環起落的太極拳,就達到了蓄發合一的狀態,能夠生成連綿不絕的連續勁力----------這就是我們現在從形意拳與太極拳的外形動作中看到的,形意拳打拳時是一蓄一發,勁力是不連續的,而太極拳則整個動作是連續的,無休無止,連綿不絕。
換句話說,太極拳就是由無數個不間斷的形意拳的勁力蓄發所組成的。
太極拳能夠使用連綿不斷的勁力進行沾連粘隨,這就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技擊方式,即使用自身能量(勁力)與對手能量(勁力)進行陰陽轉換的技擊方式,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
由於太極拳將形意拳的一部分能量用於陰陽轉換,所以發出的打擊力量沒有形意拳巨大,形意拳依然延續了用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硬碰硬的技擊方式,即硬打硬進無遮攔。
所以,太極拳雖然是對形意拳勁力蓄發的發展,但是卻不能取代形意拳。
以上過程,是不是有些人似在看天書?
是的,因為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之術,現在幾乎失傳了,沒有了內裏的五行之術,內家拳也失傳了---------隻剩下一堆無用的外形動作!
本書的內容,uu看書 ww.ukashu 就是要以小說的形式,把內家拳的發展曆史和內家拳的習練方法,原原本本地告訴大家!
在我們開始講故事之前,先說明一個問題:能量與力量(勁力)。
在肌肉緊張發力時,肌肉以緊張收縮的方式在體內先蓄積出彈性勢能的能量,然後把這個體內的能量發出體外,才能夠形成力量(勁力)。
所以,獲得勁力與力量的前提是,必須先要在體內蓄積出能量。
但是在古代,似乎沒有能量一詞,所以使用能量一詞似乎會讓讀者不適。但是本書目的是為了傳播內家拳,在必要之處是必須要分清能量與力量的--------換句話說,內家拳的根本就是要在體內習練出能量蓄發---------所以我準備在此書中使用能量一詞,請讀者見諒!
單純介紹內家拳內裏的心腎交合水火相濟與外部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往往會使讀者陷於枯燥繁瑣之中而不能深入,原因如下:一,內家拳不是明白了原理就會立竿見影地練出功夫的東西,需要長期苦練才會出成就,但人的本性是淺嚐輒止,所以會導致絕大部分人半途而廢;二,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家拳知識,與大家正在習練的內家拳有天地之差,困於門派窠臼,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於是,我想以小說的形式,詳詳細細地把內家拳原理和產生、發展過程以及習練方法向大家說明,以拯救目前處於廣受質疑並且將要絕跡的內家拳!
好,下麵我們就開始內家拳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