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混沌以來我道家化身度世治國,並留下手藝養身利民,如風後道祖留下奇門、鍾表、羅鏡、缸甕鍋灶、瓢勺刀剪、鋼針、玻璃、磁器、鋼鐵錫鋁、音樂各項,梅葛真君留下了製五色,妃濟仙留下了五彩,提靈真君留下了鏇匠,胡鼎真人留下了秤匠、鍋匠、爐匠。
三清教祖留下教名,修道參禪煉丹,治化天下,掌握陰陽。孫武子留下兵書,黃石公留下三略,呂望留下六韜,鬼穀子留下百種經卷,神農留下醫病紮針,孔明留下馬前課,蒼頡留下造字,蒙恬留下做筆,蔡倫真人留下造紙,白屋道君留下熟皮法,孫臏留下造鞋襪,吹糧人,廣成子留下造針錐,呂祖留下造黑墨,文白真人留下煉鋼,張公道君留下修蓋殿閣樓台,公輪子留下石木瓦繩匠,備真子留下造雨傘,真定子留下造簸箕,杜康留下造燒酒,武費子留下造鬥尺,梅葛仙翁留下染匠,劉道真君留下車輦,碧霞子留下造金銀,郝化子留下塑神像,觀音大士留下做玉石瑪瑙。崔真人留下做氈毯為。
各樣手藝傳世界,恩養天下各國民。
我道家能參星禮鬥,策度陰陽,能知未來過去,能知水旱兵戈,皆在掌握之中,此皆我道教自古始末之源流。
大宗夫子仁宗皇帝宣曰:大哉道教,原在天地之先,即用虛無以造世,且以無為而化劫,朕今禦筆親封:三家古教,道教為尊,春秋祭祀,佑吾宗室,官員一體奉行。欽此。”
燕玄龍沒打絆子,一口氣說完,舉壺喝水,進帳篷睡覺。
“從這一刻起,我服你了!”燕玄虎對著燕玄龍的背影說。
“人家誰在乎你服與不服?”燕玄飛說。
“他可以不在乎,我在乎!”燕玄虎說:“比我還博聞強記的人,還真沒見過!”
次日一早,燕玄龍破天荒地給燕玄虎說:“今天去天柱山。”
“啊?不是才從天柱山走過來嗎?”燕玄飛叫起來。
“大師兄講的是餘杭的古天柱山,史料記載:大滌山其右為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燕玄虎也主動地喊師父了,他說:“《浙江通誌》記載:浙石山水之勝,莫如杭;杭山水之勝,莫如天目;天目之勝,莫如大滌洞天,大滌洞天是指臨安境內的洞霄宮。
道籍《茅君傳》、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均認為洞霄宮有洞室通達上天,並將大滌洞列入36小洞天之第34洞天,名大滌玄蓋之天,周回四百裏,內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災祥之所,薑真人治之。到了北宋在中祥符五年,詔道院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洞霄宮大滌洞名列第五。到元代,洞霄宮居於管領江南諸路道教所,總攝江淮荊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為江南道教聖地。”
燕玄虎邊收拾行囊邊追著兩人不停地解說,未等他說完,兩人已出洞下山,氣得他直跳腳,“唉,我還沒說完呢。”
三人沿著蜿蜒的小路騎行,兩邊青山綿延,滿目蒼翠,涓涓細流伴隨身旁。忽見田疇舍間,兀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麵鐫刻著“九峰拱秀”四個隸書大字,筆力蒼勁,書風古樸。過了石坊,山勢逼仄起來,溪隨山轉,峰回路還,走至五裏地處,但見天關、藏雲、飛鸞、淩虛、通真、龍吟、洞微、雲嗷、朝元九座青山迎麵而來,如烈馬奔騰;峰巒疊翠,似犬牙交錯;又宛若九迭巨鎖,堵住了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
“琳宮勝處絕法囂,地鎖九鎖形屈曲。”遙望北方的大滌山,想到史載此山清淨,大可洗染塵心,故名。上乘天維,下含洞府,興雲雨而潤萬物,氣淳而靜美。誠哉斯言。隨九鎖而行,屈曲盤旋,便到了中通小徑,樹深林稠澗水羅織,古橋遙見。所謂:眾橋擁仙人是仙,眾仙說仙眾橋邊。村中央是會仙橋,又名雙仙橋,由九條長約1.5米的石條構築,源於天柱山和大滌山的兩支溪流在此會合,穿橋而過。
昔郭真君與葛仙翁倚打仗對談於此,此橋為紀念兩位仙人而建築,至今穩固如初。
又過元同橋,地勢漸陡,過了陡坡,但見山間穀地,一馬平川,洞霄宮到了。
如今隻有殘垣遺址和古人的詩句。
“陸遊讚曰:金碧之麗,光照林穀,鍾馨之作,聲摩雲霄,見者疑其天降地湧而神運鬼輸也,可謂盛矣。”
燕玄龍少有地開口歎道。
“梅妻鶴子的杜逋曾雲:大滌山相向,華陽路暗通。風霜唐碣人,草木漢祠空。
劍石苔花碧,丹池水氣紅。幽人天柱側,茅屋灑鬆風。看來大滌洞裏麵暗藏通路,才是仙家修真的場所。”
大滌洞在洞霄宮遺址南麵半裏處,洞口向南,正對天柱山,周圍翠竹成疊,灌木如織。洞內上下皆平如削,兩邊崖石委曲,參差多穴,偶有天光照射,十分神秘。
入內良久,漸顯寬敞,呈長方形,uu看書 uukanshu 能容百人。再進夾道中有一鍾乳石如柱倒懸,史稱“隔凡石”。
過了該石便進入“華陽仙境”。
過石向上,有一凹處,中有一石井,深不見底。為曆代朝廷投龍簡祈福之地。
洞口有祥光亭。
史載: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成真。棲真洞以此得名。
石室洞在大滌山中峰之前,洞中呈品字,透見天光。當年詩人李長房來此洞時,殘陽西落,孤燈初上,撫今懷古,百感交集,脫口而唱之:
昔人已仙去,書劍藏斯丘。
鬼神永嗬護,靈氣餘千秋。
石室宿殘雲,狼狽無人收。
此中有真景,會詠寒泉流。
大滌洞口正對天柱山,望之崖岩如削,綠樹成桑,洞中雲霧繚繞,深邃幽僻。
難怪連大詩人蘇軾也感慨道:天帝高居民世頑,故留瓊館在凡間。
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庭下流早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雅翻。長鬆怪石易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
洞霄宮自東漢末左慈入宮後,曆代道士在此傳承教義,煉丹修生,高道輩出。
郭文拳、許邁、葛洪、司馬承禎、葉法善、閭丘方遠等相繼選擇在此煉丹修身。
唐天師吳筠、隱士鄧牧死後還將道骨埋在了這片個青山綠水之間。
</br>
</br>
三清教祖留下教名,修道參禪煉丹,治化天下,掌握陰陽。孫武子留下兵書,黃石公留下三略,呂望留下六韜,鬼穀子留下百種經卷,神農留下醫病紮針,孔明留下馬前課,蒼頡留下造字,蒙恬留下做筆,蔡倫真人留下造紙,白屋道君留下熟皮法,孫臏留下造鞋襪,吹糧人,廣成子留下造針錐,呂祖留下造黑墨,文白真人留下煉鋼,張公道君留下修蓋殿閣樓台,公輪子留下石木瓦繩匠,備真子留下造雨傘,真定子留下造簸箕,杜康留下造燒酒,武費子留下造鬥尺,梅葛仙翁留下染匠,劉道真君留下車輦,碧霞子留下造金銀,郝化子留下塑神像,觀音大士留下做玉石瑪瑙。崔真人留下做氈毯為。
各樣手藝傳世界,恩養天下各國民。
我道家能參星禮鬥,策度陰陽,能知未來過去,能知水旱兵戈,皆在掌握之中,此皆我道教自古始末之源流。
大宗夫子仁宗皇帝宣曰:大哉道教,原在天地之先,即用虛無以造世,且以無為而化劫,朕今禦筆親封:三家古教,道教為尊,春秋祭祀,佑吾宗室,官員一體奉行。欽此。”
燕玄龍沒打絆子,一口氣說完,舉壺喝水,進帳篷睡覺。
“從這一刻起,我服你了!”燕玄虎對著燕玄龍的背影說。
“人家誰在乎你服與不服?”燕玄飛說。
“他可以不在乎,我在乎!”燕玄虎說:“比我還博聞強記的人,還真沒見過!”
次日一早,燕玄龍破天荒地給燕玄虎說:“今天去天柱山。”
“啊?不是才從天柱山走過來嗎?”燕玄飛叫起來。
“大師兄講的是餘杭的古天柱山,史料記載:大滌山其右為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燕玄虎也主動地喊師父了,他說:“《浙江通誌》記載:浙石山水之勝,莫如杭;杭山水之勝,莫如天目;天目之勝,莫如大滌洞天,大滌洞天是指臨安境內的洞霄宮。
道籍《茅君傳》、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均認為洞霄宮有洞室通達上天,並將大滌洞列入36小洞天之第34洞天,名大滌玄蓋之天,周回四百裏,內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災祥之所,薑真人治之。到了北宋在中祥符五年,詔道院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洞霄宮大滌洞名列第五。到元代,洞霄宮居於管領江南諸路道教所,總攝江淮荊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為江南道教聖地。”
燕玄虎邊收拾行囊邊追著兩人不停地解說,未等他說完,兩人已出洞下山,氣得他直跳腳,“唉,我還沒說完呢。”
三人沿著蜿蜒的小路騎行,兩邊青山綿延,滿目蒼翠,涓涓細流伴隨身旁。忽見田疇舍間,兀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麵鐫刻著“九峰拱秀”四個隸書大字,筆力蒼勁,書風古樸。過了石坊,山勢逼仄起來,溪隨山轉,峰回路還,走至五裏地處,但見天關、藏雲、飛鸞、淩虛、通真、龍吟、洞微、雲嗷、朝元九座青山迎麵而來,如烈馬奔騰;峰巒疊翠,似犬牙交錯;又宛若九迭巨鎖,堵住了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
“琳宮勝處絕法囂,地鎖九鎖形屈曲。”遙望北方的大滌山,想到史載此山清淨,大可洗染塵心,故名。上乘天維,下含洞府,興雲雨而潤萬物,氣淳而靜美。誠哉斯言。隨九鎖而行,屈曲盤旋,便到了中通小徑,樹深林稠澗水羅織,古橋遙見。所謂:眾橋擁仙人是仙,眾仙說仙眾橋邊。村中央是會仙橋,又名雙仙橋,由九條長約1.5米的石條構築,源於天柱山和大滌山的兩支溪流在此會合,穿橋而過。
昔郭真君與葛仙翁倚打仗對談於此,此橋為紀念兩位仙人而建築,至今穩固如初。
又過元同橋,地勢漸陡,過了陡坡,但見山間穀地,一馬平川,洞霄宮到了。
如今隻有殘垣遺址和古人的詩句。
“陸遊讚曰:金碧之麗,光照林穀,鍾馨之作,聲摩雲霄,見者疑其天降地湧而神運鬼輸也,可謂盛矣。”
燕玄龍少有地開口歎道。
“梅妻鶴子的杜逋曾雲:大滌山相向,華陽路暗通。風霜唐碣人,草木漢祠空。
劍石苔花碧,丹池水氣紅。幽人天柱側,茅屋灑鬆風。看來大滌洞裏麵暗藏通路,才是仙家修真的場所。”
大滌洞在洞霄宮遺址南麵半裏處,洞口向南,正對天柱山,周圍翠竹成疊,灌木如織。洞內上下皆平如削,兩邊崖石委曲,參差多穴,偶有天光照射,十分神秘。
入內良久,漸顯寬敞,呈長方形,uu看書 uukanshu 能容百人。再進夾道中有一鍾乳石如柱倒懸,史稱“隔凡石”。
過了該石便進入“華陽仙境”。
過石向上,有一凹處,中有一石井,深不見底。為曆代朝廷投龍簡祈福之地。
洞口有祥光亭。
史載: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成真。棲真洞以此得名。
石室洞在大滌山中峰之前,洞中呈品字,透見天光。當年詩人李長房來此洞時,殘陽西落,孤燈初上,撫今懷古,百感交集,脫口而唱之:
昔人已仙去,書劍藏斯丘。
鬼神永嗬護,靈氣餘千秋。
石室宿殘雲,狼狽無人收。
此中有真景,會詠寒泉流。
大滌洞口正對天柱山,望之崖岩如削,綠樹成桑,洞中雲霧繚繞,深邃幽僻。
難怪連大詩人蘇軾也感慨道:天帝高居民世頑,故留瓊館在凡間。
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庭下流早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雅翻。長鬆怪石易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
洞霄宮自東漢末左慈入宮後,曆代道士在此傳承教義,煉丹修生,高道輩出。
郭文拳、許邁、葛洪、司馬承禎、葉法善、閭丘方遠等相繼選擇在此煉丹修身。
唐天師吳筠、隱士鄧牧死後還將道骨埋在了這片個青山綠水之間。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