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相比較那些曆史上的名將,如孫武、吳起、孫臏、龐涓、樂毅、韓信等,都是經過係統的軍事訓練,而周瑜、魯肅、陸遜這類智將,也是從小習練騎射武藝,不是光說不練的。”
燕玄龍說:“諸葛亮並非是光說不練的秀才。
他倡導立大誌、修人品,強調誌當存高遠,他正是實踐這樣的人生。
劉備本來是屢敗屢戰的人物,雖有劉、關、張、趙,仍然無濟於事,直到諸葛亮出山,才扭轉乾坤,成為一方霸主,然後三分天下。
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他深謀遠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赤壁之戰。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空城。真乃神人。
赤壁戰中,明知關羽乃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放走了勁敵曹操。
當年劉備也加以阻止: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
孔明聽罷,仰聲長歎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占地利之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雲長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
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
再說用魏延。
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
魏延驍勇善戰,屢建功勳。
但此人頭後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會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一邊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
幸虧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
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
年青人聽後直搖頭冷笑,說:“你們都是被《三國演義》騙了,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是劉禪!”
眾人不由得啊了一聲,有人就笑起來。
年青人說:“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歎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複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
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製,但又各有側重。
把劉禪說成扶不起的大阿鬥是為了諸葛亮獨攬大權尋找借口而已。”
雙方爭執不下,那位老者問三位道士:“諸葛亮究竟是道家人物還是儒家人物?”
“當然是道家人物!”燕玄虎說。
“諸葛亮不過是千古文人的白日夢!
現在網絡稱之yy。與道家格格不入!
道家治國理念是無為而治。
不造作,動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莊子·天道》: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諸葛亮與道家截然相反。
諸葛亮是主張通過治民來治國。
他說:治國之政,其猶治家。
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
什麽為本?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
諸葛亮還提出:學者思明師,仕者思明君。
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璿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幹正,此治國之道具。
《蜀記》稱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歎。為此法正還與諸葛亮討論過,諸葛亮說: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諸葛亮的決策思想是重於人謀。uu看書 ww.uukanh
而道家認為,天地萬物均遵循自然法則而生,人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處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的伐魏決策,顯然是逆乎自然。
蜀章武元年(221年)秋,劉備發動伐吳戰爭,章武二年秋劉備全軍覆沒而還,章武三年(223年)夏劉備去世。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主政。
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南征,南征與伐吳戰爭之間算來有三年的休養生息期。
當年秋,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勝利。南征勝利之後,諸葛亮於建興五年(227年)決策伐魏,並出師漢中。
在這種情況下伐魏是條件不成熟。諸葛亮為什麽還要伐魏呢?
主要原因是諸葛亮過度誇大了人謀的力量。
道家不張揚,不揣銳,不居功,不自見,不自貴,藏而不露。
可諸葛亮還沒有出山,就自比管仲、樂毅。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枉駕顧之。
果然,劉備去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
這就不是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態度。
諸葛亮心量狹隘,沒有道家風範。
比如,廖立是被諸葛亮譽為楚之良才,當讚興世業者的人,由於他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用,經常在背後議論朝政,這件事被蔣琬等人告知諸葛亮,諸葛亮就彈劾了廖立: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
誹謗先帝,疵毀群臣。
燕玄龍說:“諸葛亮並非是光說不練的秀才。
他倡導立大誌、修人品,強調誌當存高遠,他正是實踐這樣的人生。
劉備本來是屢敗屢戰的人物,雖有劉、關、張、趙,仍然無濟於事,直到諸葛亮出山,才扭轉乾坤,成為一方霸主,然後三分天下。
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他深謀遠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赤壁之戰。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空城。真乃神人。
赤壁戰中,明知關羽乃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放走了勁敵曹操。
當年劉備也加以阻止: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
孔明聽罷,仰聲長歎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占地利之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雲長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
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
再說用魏延。
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
魏延驍勇善戰,屢建功勳。
但此人頭後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會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一邊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
幸虧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
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
年青人聽後直搖頭冷笑,說:“你們都是被《三國演義》騙了,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是劉禪!”
眾人不由得啊了一聲,有人就笑起來。
年青人說:“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歎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複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
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製,但又各有側重。
把劉禪說成扶不起的大阿鬥是為了諸葛亮獨攬大權尋找借口而已。”
雙方爭執不下,那位老者問三位道士:“諸葛亮究竟是道家人物還是儒家人物?”
“當然是道家人物!”燕玄虎說。
“諸葛亮不過是千古文人的白日夢!
現在網絡稱之yy。與道家格格不入!
道家治國理念是無為而治。
不造作,動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莊子·天道》: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諸葛亮與道家截然相反。
諸葛亮是主張通過治民來治國。
他說:治國之政,其猶治家。
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
什麽為本?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
諸葛亮還提出:學者思明師,仕者思明君。
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璿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幹正,此治國之道具。
《蜀記》稱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歎。為此法正還與諸葛亮討論過,諸葛亮說: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諸葛亮的決策思想是重於人謀。uu看書 ww.uukanh
而道家認為,天地萬物均遵循自然法則而生,人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處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的伐魏決策,顯然是逆乎自然。
蜀章武元年(221年)秋,劉備發動伐吳戰爭,章武二年秋劉備全軍覆沒而還,章武三年(223年)夏劉備去世。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主政。
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南征,南征與伐吳戰爭之間算來有三年的休養生息期。
當年秋,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勝利。南征勝利之後,諸葛亮於建興五年(227年)決策伐魏,並出師漢中。
在這種情況下伐魏是條件不成熟。諸葛亮為什麽還要伐魏呢?
主要原因是諸葛亮過度誇大了人謀的力量。
道家不張揚,不揣銳,不居功,不自見,不自貴,藏而不露。
可諸葛亮還沒有出山,就自比管仲、樂毅。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枉駕顧之。
果然,劉備去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
這就不是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態度。
諸葛亮心量狹隘,沒有道家風範。
比如,廖立是被諸葛亮譽為楚之良才,當讚興世業者的人,由於他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用,經常在背後議論朝政,這件事被蔣琬等人告知諸葛亮,諸葛亮就彈劾了廖立: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
誹謗先帝,疵毀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