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謀!朕能夠在死前看到你一麵,也算是死而無憾了!”
病榻之上,瘦的隻剩下皮包骨的劉成握著司馬懿的手,久久不肯放開,兩行清淚也是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成年之後執掌朝政的劉成,其人也是有些誌得意滿,開始縱情聲色,也是把好好的身體給糟蹋壞了,才不到三十歲,看上去就像是個四十歲的模樣,而現在更是支撐不了多久。
“陛下一定會好起來的!千萬不要泄氣!”看著劉成的模樣,司馬懿扭動了一下他那據說能夠扭轉一百八十度的脖子,也是哭得異常難過,至少表麵上是這個樣子。
“朕是真得不行了,朕自己的身體朕知道。隻希望愛卿你能夠負擔起托孤大臣的重任,好好輔佐太子,不要辜負……”
“不要姑父是嘛!司馬懿明白!”
隨著聽完劉成的這段話語之後,司馬懿馬上大踏步的衝出了皇宮,不一會兒便滿身鮮血的走了回來,手裏麵還拎著一顆新鮮的首級,在將這顆首級扔到地上之後,司馬懿也是向劉成施禮道:“秦文合的人頭,已經給陛下帶來了!”
而看著自己欽點的另外一名托孤重臣,名義上是自己姑父,但實際上是自己父親的秦誼那雙死不瞑目的眼睛,劉成也是在床上嚇得半死,本來已經半死的他竟然直接被秦誼的首級給嚇死了。
地上那顆麵目猙獰的首級,在看到兒子嚇死之時,也是忍不住發出了一陣驚呼,卻是被司馬懿一腳給踢得滾出了大殿之中。
————
“啊!”
從噩夢中驚醒的秦誼也是擦了一下滿頭的大汗,又定了一會兒神,也沒敢確定自己的腦袋是否在自己頭上。
“太尉,您是怎麽了?”隨著秦誼噩夢中的囈語,睡在秦誼身旁的一個小姑娘也是忍不住向秦誼問道。
這個小姑娘就是夏侯淵的侄女夏侯涓,當日接受夏侯惇帶領曹操餘部投降之後,秦誼打著和夏侯家結親的幌子,和這個小蘿莉定下婚約。
幾年下來,夏侯涓也是日漸長大,秦誼也是終於把她給吃到嘴中。男人都是很專情的,永遠喜歡年輕漂亮的,如此專情的秦誼這幾日也是和夏侯涓膩在一起,也算是給曆史上的秦宜祿報了被殺之仇,卻沒想到會做了這麽一個噩夢。
“我的……頭還在嗎?”
這個噩夢實在太真實了,甚至還和曆史上袁睿死前的描述有些像,也是把秦誼嚇得久久不能平定。
“太尉,您好得很,沒事了,您好好休息吧!”看著秦誼現在這個模樣,夏侯涓也是知道秦誼是做了噩夢。
雖然還是一個少女,但夏侯涓還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女人,一把將秦誼摟在自己懷中,輕輕得撫摸這秦誼的腦袋,想幫助自己的男人入睡。
隻是在夏侯涓的安撫之下,秦誼卻還是無法入睡,剛才這個噩夢,又讓他對未來的局勢有了一些隱憂。
這段時間秦誼也是有些縱欲過度,都說一個茶壺要配上幾個茶杯,現在秦誼這個茶壺配套的茶杯,家裏都有好幾十個了,而比較愛玩的秦誼,有時候喝上一次茶都要配上好幾個茶杯,這就是鐵打的身體也熬不住。
而這個噩夢也是給秦誼敲了一個警鍾,還是收斂一點兒吧,要不然就是袁睿的下場。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曆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峙,就是諸葛亮身體支撐不住了,如果諸葛亮能夠好吃好喝得活到司馬懿那個年紀,也就迎來高平陵之變了,說不準還能有點兒機會。
即便是司馬懿,靠著長壽熬死了那麽多競爭對手,為晉王朝奠定了基礎,但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卻並沒有像司馬懿一樣長壽,隻活到四十七便去世了。
如若司馬師能夠如其父般長壽,首先可以避免司馬氏宗族內部的繼承內耗(師昭之傳、昭炎之傳、炎攸之爭),加快維穩(淮南三叛可能更加好平定一些)和統一(吳蜀)的步伐,爭取在司馬師壯年內完成征服功勳與名分威勢的積累。
進而避免家族每次推出一位新君後所麵臨的壓服高平陵以來的功臣的問題,避免新配主從磨合所帶來的篡魏派係內耗。
總之,司馬師的早逝,也是給司馬家留下了很多潛在的問題,要不是司馬昭同樣給力,說不準司馬家也被人給掀翻了。
現在秦誼雖然初步平定了天下,但內部的潛在陰謀家野心家還不在少數。uu看書.uukansu 頭一個就是司馬懿,家夥因為平定蜀地的功勞,已經是年輕一輩中的翹楚,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他的兩個兒子還非常給力,算是虎父無犬子的代表。
關鍵是秦誼還比司馬懿打上幾歲,秦誼有時候都在想,如果自己真得要不行了,時不時讓司馬懿去追隨自己呢?
第二個就是王淩,這家夥和秦誼同歲,曆史上因為造司馬家的反被殺,就這樣還享年八十歲,這要是沒有這事超長待機到九十歲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秦誼政權一個很大的依仗便是太原豪族,而身為王允的侄子,王淩在太原豪族之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同樣是一顆未來之星,年紀輕輕便已經是一名兩千石的太守。
為了整個家族的繁衍,秦誼還是好好保重身體,爭取多活兩年吧,能夠把這些陰謀家耗死,實現政權的穩定接班,便可以了。
想到這裏,外麵的天色也是已經漸漸亮了起來,秦誼也是輕手輕腳得從貪睡的夏侯涓懷抱之中掙脫出來,穿上衣服進行晨練。
秦誼必須要好好保重身體,珍惜現在這具革命的本錢。所以從現在起,秦誼準備節製自己的欲望,加強身體的鍛煉,從今天起便開始進行晨練。別的不說,每天至少把從華佗那裏學來的《五禽戲》給練好了,爭取多活幾年。
——我是要好好保養的分界線——
“誼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季漢書·華佗傳》
病榻之上,瘦的隻剩下皮包骨的劉成握著司馬懿的手,久久不肯放開,兩行清淚也是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成年之後執掌朝政的劉成,其人也是有些誌得意滿,開始縱情聲色,也是把好好的身體給糟蹋壞了,才不到三十歲,看上去就像是個四十歲的模樣,而現在更是支撐不了多久。
“陛下一定會好起來的!千萬不要泄氣!”看著劉成的模樣,司馬懿扭動了一下他那據說能夠扭轉一百八十度的脖子,也是哭得異常難過,至少表麵上是這個樣子。
“朕是真得不行了,朕自己的身體朕知道。隻希望愛卿你能夠負擔起托孤大臣的重任,好好輔佐太子,不要辜負……”
“不要姑父是嘛!司馬懿明白!”
隨著聽完劉成的這段話語之後,司馬懿馬上大踏步的衝出了皇宮,不一會兒便滿身鮮血的走了回來,手裏麵還拎著一顆新鮮的首級,在將這顆首級扔到地上之後,司馬懿也是向劉成施禮道:“秦文合的人頭,已經給陛下帶來了!”
而看著自己欽點的另外一名托孤重臣,名義上是自己姑父,但實際上是自己父親的秦誼那雙死不瞑目的眼睛,劉成也是在床上嚇得半死,本來已經半死的他竟然直接被秦誼的首級給嚇死了。
地上那顆麵目猙獰的首級,在看到兒子嚇死之時,也是忍不住發出了一陣驚呼,卻是被司馬懿一腳給踢得滾出了大殿之中。
————
“啊!”
從噩夢中驚醒的秦誼也是擦了一下滿頭的大汗,又定了一會兒神,也沒敢確定自己的腦袋是否在自己頭上。
“太尉,您是怎麽了?”隨著秦誼噩夢中的囈語,睡在秦誼身旁的一個小姑娘也是忍不住向秦誼問道。
這個小姑娘就是夏侯淵的侄女夏侯涓,當日接受夏侯惇帶領曹操餘部投降之後,秦誼打著和夏侯家結親的幌子,和這個小蘿莉定下婚約。
幾年下來,夏侯涓也是日漸長大,秦誼也是終於把她給吃到嘴中。男人都是很專情的,永遠喜歡年輕漂亮的,如此專情的秦誼這幾日也是和夏侯涓膩在一起,也算是給曆史上的秦宜祿報了被殺之仇,卻沒想到會做了這麽一個噩夢。
“我的……頭還在嗎?”
這個噩夢實在太真實了,甚至還和曆史上袁睿死前的描述有些像,也是把秦誼嚇得久久不能平定。
“太尉,您好得很,沒事了,您好好休息吧!”看著秦誼現在這個模樣,夏侯涓也是知道秦誼是做了噩夢。
雖然還是一個少女,但夏侯涓還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女人,一把將秦誼摟在自己懷中,輕輕得撫摸這秦誼的腦袋,想幫助自己的男人入睡。
隻是在夏侯涓的安撫之下,秦誼卻還是無法入睡,剛才這個噩夢,又讓他對未來的局勢有了一些隱憂。
這段時間秦誼也是有些縱欲過度,都說一個茶壺要配上幾個茶杯,現在秦誼這個茶壺配套的茶杯,家裏都有好幾十個了,而比較愛玩的秦誼,有時候喝上一次茶都要配上好幾個茶杯,這就是鐵打的身體也熬不住。
而這個噩夢也是給秦誼敲了一個警鍾,還是收斂一點兒吧,要不然就是袁睿的下場。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曆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峙,就是諸葛亮身體支撐不住了,如果諸葛亮能夠好吃好喝得活到司馬懿那個年紀,也就迎來高平陵之變了,說不準還能有點兒機會。
即便是司馬懿,靠著長壽熬死了那麽多競爭對手,為晉王朝奠定了基礎,但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卻並沒有像司馬懿一樣長壽,隻活到四十七便去世了。
如若司馬師能夠如其父般長壽,首先可以避免司馬氏宗族內部的繼承內耗(師昭之傳、昭炎之傳、炎攸之爭),加快維穩(淮南三叛可能更加好平定一些)和統一(吳蜀)的步伐,爭取在司馬師壯年內完成征服功勳與名分威勢的積累。
進而避免家族每次推出一位新君後所麵臨的壓服高平陵以來的功臣的問題,避免新配主從磨合所帶來的篡魏派係內耗。
總之,司馬師的早逝,也是給司馬家留下了很多潛在的問題,要不是司馬昭同樣給力,說不準司馬家也被人給掀翻了。
現在秦誼雖然初步平定了天下,但內部的潛在陰謀家野心家還不在少數。uu看書.uukansu 頭一個就是司馬懿,家夥因為平定蜀地的功勞,已經是年輕一輩中的翹楚,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他的兩個兒子還非常給力,算是虎父無犬子的代表。
關鍵是秦誼還比司馬懿打上幾歲,秦誼有時候都在想,如果自己真得要不行了,時不時讓司馬懿去追隨自己呢?
第二個就是王淩,這家夥和秦誼同歲,曆史上因為造司馬家的反被殺,就這樣還享年八十歲,這要是沒有這事超長待機到九十歲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秦誼政權一個很大的依仗便是太原豪族,而身為王允的侄子,王淩在太原豪族之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同樣是一顆未來之星,年紀輕輕便已經是一名兩千石的太守。
為了整個家族的繁衍,秦誼還是好好保重身體,爭取多活兩年吧,能夠把這些陰謀家耗死,實現政權的穩定接班,便可以了。
想到這裏,外麵的天色也是已經漸漸亮了起來,秦誼也是輕手輕腳得從貪睡的夏侯涓懷抱之中掙脫出來,穿上衣服進行晨練。
秦誼必須要好好保重身體,珍惜現在這具革命的本錢。所以從現在起,秦誼準備節製自己的欲望,加強身體的鍛煉,從今天起便開始進行晨練。別的不說,每天至少把從華佗那裏學來的《五禽戲》給練好了,爭取多活幾年。
——我是要好好保養的分界線——
“誼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季漢書·華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