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袁本初、公孫伯圭都隻不過是在困獸猶鬥,他們注定像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的。我現在所慮的隻有南方,生怕到時候在長江邊上受挫,不能一統天下,成為整個民族的罪人!”
現在秦誼一統北方似乎問題不大,但秦誼就害怕自己接下來打成曆史上曹老板那個樣子,再次三分天下,或是來個南北朝對峙,被漫長的軍事衝突,消耗掉大量的人口。這也是他格外關注劉曄和魯肅這兩個揚州來客的原因,自然是希望能夠比較順利的平定南方。
聽了秦誼的話後,劉曄有些無語,不明白秦誼為什麽把統一的事情提到那麽高的高度,倒是魯肅卻是忍不住高看了秦誼一眼。
作為一個揚州人,魯肅一直在暗暗得觀察著天下的形勢,推演時局的變化,雖然他也是覺得北方的人力物力能夠碾壓南方,但是南方未必不能出現一個割據政權,利用長江天險與北方政權對峙,二分天下。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在人力、物力劣於北方的情況下,南方政權必須要有強力的君主,優秀的文臣武將,通過人的能力來彌補實力上的差距。至於反推北方,魯肅覺得在北方不出大問題的情況下,應該是不可能的。
魯肅本來多少對秦誼的能力還是有些懷疑的,不過從秦誼對南方的重視來看,似乎也感覺到了南方的潛力,這點兒倒是和魯肅不謀而合,也是讓魯肅這個江東問題專家感到自己有了勇武之地。
“隻是可惜了,我原先在揚州的時候,認識了周瑜周公瑾,乃是當代不出世的奇才,隻是他卻選擇南下投奔了會稽太守孫伯符,恐怕將來定會成為太尉的心腹之患!”
隻是一想起二分天下來,魯肅便想起和自己有著類似觀點的好朋友周瑜來。魯肅也是知道秦誼曾經下過大力氣來拉攏周瑜,譬如說給了周瑜堂叔周忠三公的殊榮,並通過周忠向周瑜伸出過橄欖枝,這次也是寫了一封親筆信寄給了周瑜。
可惜周瑜十動然拒,依舊南下跑去尋找自己的好基友孫策,這堂叔在他心目中終究不如基友來的重要。
“是嗎?周公瑾南下去投孫伯符了?”因為信息傳遞的延後,秦誼還不知道周瑜去投孫策的事,當從魯肅口中聽到這個消息後,秦誼也是有些鬱悶。有了周瑜的輔佐,即便是能夠暗殺掉孫策,接下來的孫權依舊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不過很快秦誼也是調整好心態,笑道:“在我眼中,揚州雖然也是有著頗多的人才,但卻以子揚、子敬與周公瑾為首,三人之中我能得其二,何愁大事不成!還請兩位先生,教我平定南方的策略!”
今天的這個見麵,隻不過是一個普通麵試而已,而因為秦誼的態度做得很足,劉曄和魯肅其實都是很滿意的。至於秦誼,隻需要知道兩個人的名字,就可以了,所以一上來也是直接向兩人問計,這倒反讓劉魯二人有些吃驚。
“以魯肅看來,這平定南方的關鍵,還是在兩淮和荊襄上!”劉曄和魯肅對視一樣,最終是一直在思索著如何二分天下的魯肅開口。二分天下的關鍵點,同樣也是破壞二分天下的關鍵點,所以魯肅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在魯肅看來,南方人口還是太少,而且最富庶的地盤都是在長江邊上,如果隻靠長江來守衛,回旋餘地實在太小,政治中心被人兵臨城下很快就會勢如山崩。這也就決定了割據南方的政權,必須要把防線往南推,來給自己增加戰略縱深。
而兩淮地區,無疑是最好的一個防線。兩淮地區靠近南方,擁有一個複雜水係構成的縱深地帶,可以限製北軍強大的騎兵優勢,同時南軍的水軍則可以利用淮河水係便利的水上交通進行防禦,可以做到揚長避短。
至於荊襄,則位於長江的上遊,一旦北方政權控製住荊襄之地,則可以順流而下,占據了滅亡南方政權的地理優勢。
曆史上孫權在曹劉相爭的關鍵節點選擇背刺關羽,奪下荊州。這個操作對誌在奪取天下的東吳政權來說可以算是一部臭棋,讓兩弱失去了戰勝一強的機會。但對自保的東吳政權來說卻實在是一招妙棋,直接用最小的代價控製下大半個荊州,全據長江,靠著整條長江防線,這才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守江必守淮,荊襄占據著上遊的地利!”聞聽魯肅此言,秦誼也是忍不住賣弄一番,顯露出自己的見識來。
而聞聽秦誼此言,魯肅和劉曄也是齊齊動容,秦誼一下子便對魯肅的兩大關鍵點有了響應,這能力果然不俗,尤其是前一句話,簡直是對南方政權言簡意賅的一句立國之策。
在三國之前,uu看書uukanshu南方的開發度比較低,別說珠三角,就是長三角都是片化外之地,所以之前爭奪天下,從來沒有南方的什麽事。
隻是隨著漢代南方的大開發,逐漸讓南方有了割據一方的資本,這才有人開始思索如何占據南方來進行割據。像是魯肅,其實是割據南方對抗北方政權,最早的理論家和實踐家。
對魯肅來說,他也是推演了許多遍局勢,觀察研究地形,這才把握住兩淮和荊州這兩個關鍵點的。
而這邊的秦誼,卻是有三國孫吳、南北朝宋齊梁陳、南唐、南宋、南明、民國kmt等諸多成功或是失敗的例子在前麵,更是用一句被後人總結出來,在網絡上都被說的快要爛大街的“守江必守淮”,直接便把魯肅一半的核心思想用一句非常簡單的話給總結出來,也是讓魯肅大生知己之感,自己投奔的這個主公果然沒有錯。
做臣子的,自然是想要找一個能聽自己話的主公,而秦誼對局勢的認識,和魯肅相近,自然是一個利好。
——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分界線——
肅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季漢書·魯肅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 https://
現在秦誼一統北方似乎問題不大,但秦誼就害怕自己接下來打成曆史上曹老板那個樣子,再次三分天下,或是來個南北朝對峙,被漫長的軍事衝突,消耗掉大量的人口。這也是他格外關注劉曄和魯肅這兩個揚州來客的原因,自然是希望能夠比較順利的平定南方。
聽了秦誼的話後,劉曄有些無語,不明白秦誼為什麽把統一的事情提到那麽高的高度,倒是魯肅卻是忍不住高看了秦誼一眼。
作為一個揚州人,魯肅一直在暗暗得觀察著天下的形勢,推演時局的變化,雖然他也是覺得北方的人力物力能夠碾壓南方,但是南方未必不能出現一個割據政權,利用長江天險與北方政權對峙,二分天下。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在人力、物力劣於北方的情況下,南方政權必須要有強力的君主,優秀的文臣武將,通過人的能力來彌補實力上的差距。至於反推北方,魯肅覺得在北方不出大問題的情況下,應該是不可能的。
魯肅本來多少對秦誼的能力還是有些懷疑的,不過從秦誼對南方的重視來看,似乎也感覺到了南方的潛力,這點兒倒是和魯肅不謀而合,也是讓魯肅這個江東問題專家感到自己有了勇武之地。
“隻是可惜了,我原先在揚州的時候,認識了周瑜周公瑾,乃是當代不出世的奇才,隻是他卻選擇南下投奔了會稽太守孫伯符,恐怕將來定會成為太尉的心腹之患!”
隻是一想起二分天下來,魯肅便想起和自己有著類似觀點的好朋友周瑜來。魯肅也是知道秦誼曾經下過大力氣來拉攏周瑜,譬如說給了周瑜堂叔周忠三公的殊榮,並通過周忠向周瑜伸出過橄欖枝,這次也是寫了一封親筆信寄給了周瑜。
可惜周瑜十動然拒,依舊南下跑去尋找自己的好基友孫策,這堂叔在他心目中終究不如基友來的重要。
“是嗎?周公瑾南下去投孫伯符了?”因為信息傳遞的延後,秦誼還不知道周瑜去投孫策的事,當從魯肅口中聽到這個消息後,秦誼也是有些鬱悶。有了周瑜的輔佐,即便是能夠暗殺掉孫策,接下來的孫權依舊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不過很快秦誼也是調整好心態,笑道:“在我眼中,揚州雖然也是有著頗多的人才,但卻以子揚、子敬與周公瑾為首,三人之中我能得其二,何愁大事不成!還請兩位先生,教我平定南方的策略!”
今天的這個見麵,隻不過是一個普通麵試而已,而因為秦誼的態度做得很足,劉曄和魯肅其實都是很滿意的。至於秦誼,隻需要知道兩個人的名字,就可以了,所以一上來也是直接向兩人問計,這倒反讓劉魯二人有些吃驚。
“以魯肅看來,這平定南方的關鍵,還是在兩淮和荊襄上!”劉曄和魯肅對視一樣,最終是一直在思索著如何二分天下的魯肅開口。二分天下的關鍵點,同樣也是破壞二分天下的關鍵點,所以魯肅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在魯肅看來,南方人口還是太少,而且最富庶的地盤都是在長江邊上,如果隻靠長江來守衛,回旋餘地實在太小,政治中心被人兵臨城下很快就會勢如山崩。這也就決定了割據南方的政權,必須要把防線往南推,來給自己增加戰略縱深。
而兩淮地區,無疑是最好的一個防線。兩淮地區靠近南方,擁有一個複雜水係構成的縱深地帶,可以限製北軍強大的騎兵優勢,同時南軍的水軍則可以利用淮河水係便利的水上交通進行防禦,可以做到揚長避短。
至於荊襄,則位於長江的上遊,一旦北方政權控製住荊襄之地,則可以順流而下,占據了滅亡南方政權的地理優勢。
曆史上孫權在曹劉相爭的關鍵節點選擇背刺關羽,奪下荊州。這個操作對誌在奪取天下的東吳政權來說可以算是一部臭棋,讓兩弱失去了戰勝一強的機會。但對自保的東吳政權來說卻實在是一招妙棋,直接用最小的代價控製下大半個荊州,全據長江,靠著整條長江防線,這才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守江必守淮,荊襄占據著上遊的地利!”聞聽魯肅此言,秦誼也是忍不住賣弄一番,顯露出自己的見識來。
而聞聽秦誼此言,魯肅和劉曄也是齊齊動容,秦誼一下子便對魯肅的兩大關鍵點有了響應,這能力果然不俗,尤其是前一句話,簡直是對南方政權言簡意賅的一句立國之策。
在三國之前,uu看書uukanshu南方的開發度比較低,別說珠三角,就是長三角都是片化外之地,所以之前爭奪天下,從來沒有南方的什麽事。
隻是隨著漢代南方的大開發,逐漸讓南方有了割據一方的資本,這才有人開始思索如何占據南方來進行割據。像是魯肅,其實是割據南方對抗北方政權,最早的理論家和實踐家。
對魯肅來說,他也是推演了許多遍局勢,觀察研究地形,這才把握住兩淮和荊州這兩個關鍵點的。
而這邊的秦誼,卻是有三國孫吳、南北朝宋齊梁陳、南唐、南宋、南明、民國kmt等諸多成功或是失敗的例子在前麵,更是用一句被後人總結出來,在網絡上都被說的快要爛大街的“守江必守淮”,直接便把魯肅一半的核心思想用一句非常簡單的話給總結出來,也是讓魯肅大生知己之感,自己投奔的這個主公果然沒有錯。
做臣子的,自然是想要找一個能聽自己話的主公,而秦誼對局勢的認識,和魯肅相近,自然是一個利好。
——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分界線——
肅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季漢書·魯肅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