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臉過來!如果不是你的話,阿瞞未嚐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
位於徐州北部的曹軍大營裏,現在負責曹軍的是曹操最為倚重的大將夏侯惇,已經隻剩下一隻眼睛的夏侯惇也是對著秦誼軍的使者咆哮著,甚至拔出了自己的劍,似乎想要把這個使者給砍掉。
作為曹操從小玩到大的兄弟,夏侯惇隻有在與曹操獨處的時候才會叫他阿瞞,但是這一次,當著秦誼軍使者還有其他曹軍的高層,他卻喊出阿瞞這個名字,心中的難過可想而知。
曹操在東城溺死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整個徐州戰場,甚至遠在豫州堅守最後幾座據點的曹操軍於禁部也是選擇向就近的並州軍投降。
不過卻並不是所有的曹軍都放棄了抵抗,在兗州的曹洪、李典部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在徐晃、司馬懿部的逼迫下也是撤退到徐州北部,和在徐州北部的夏侯惇回合,再加上一部分跟隨曹操南下被擊潰的部眾也是跑到夏侯惇這個二號人物這裏,全軍上下依舊有著一萬五千餘人,可以說是一個不能令人輕視的勢力。
而現在,擺在夏侯惇麵前的也已經剩下三條路,擁立剛剛帶著部分曹操餘部跑步過來與自己回合的曹操長子曹昂做主公,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實力;帶著這一萬五千人,投靠北麵的袁紹,成為袁紹的手下,然後進攻秦誼為曹操報仇;最後便是向秦誼投降,用著一萬五千換取不少人的富貴。
夏侯惇和曹操情同手足,一直以來都是曹操軍的二號人物,他和曹操的感情如此深厚,自然是想著為曹操報仇,但秦誼卻還是向他派出了說客,想要讓夏侯惇投降他,畢竟夏侯惇手上還是有著不少好東西。
這一萬五千人,可以說是曹操軍最後的兵力,如果不是秦誼幹擾,本來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笑到最後的人,戰鬥力可以說是冠絕當世,比起北麵的袁紹不知道高了多少。
除了強大的士兵和優秀的中低層軍官外,曹操軍中的高級軍官和謀士中也是不乏人才,除了夏侯惇本身這麽一個政治能力不俗的將領,曹洪、李典、曹純、呂虔、毛玠、任俊、棗祗等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唯一可惜得是曹操所倚重的程昱程仲謀,卻是死在曹操突圍造成的亂戰之中。
如果從夏侯惇和曹操的感情來看,夏侯惇絕對不會投降秦誼,但是秦誼覺得還是有機會說降夏侯惇,因為曹操曾經將家小托付給了秦誼,讓秦誼有了繼承曹操軍剩餘勢力的宣稱權。
而這次派到曹軍中的說客,赫然是夏侯惇曾經的同事,剛剛上任的豫州刺史荀彧。
隨著曹操戰死,豫州、徐州和兗州的問題可以說是迎刃而解,豫州刺史交給了之前的潁川太守荀彧,徐州刺史則是交給陳登,這種本地人任職的情況在之前都是三互法不允許的,但秦誼為了盡快穩定下局勢,卻是顧不得這些忌諱。至於兗州刺史一職,則是交給了前並州牧王澤,並州牧則是改為並州刺史,由原雁門太守牽招接任。
上任後的荀彧,馬上便到沛國,說降了仍守護著曹軍幾個據點的曹軍大將於禁。而秦誼也是把說降夏侯惇的這個任務交給了荀彧。
如果秦誼軍中有人能夠說降夏侯惇,那也就隻有荀彧。而如果荀彧被夏侯惇給砍了,對秦誼也不虧,這麽一個死硬的漢室分子被幹掉了,秦誼將來代漢也是少一個強硬的反對者。
而對秦誼的這個任命,荀彧也沒有任何異議,馬上便啟程前往徐州。對荀彧來說,的確沒有比他更加合適的說客,至於秦誼的包藏禍心,他倒沒怎麽放在心上,隻想著能夠快點兒終結亂世。
隻是麵對著荀彧,夏侯惇卻是馬上抽出自己的佩劍,作勢便要結果掉荀彧。夏侯惇是真得恨荀彧,如果荀彧要是繼續待在曹操麾下,為曹操打理後方,曹操未嚐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
當年在兗州,情況甚至比現在還要危機,全是靠著荀彧這枚定海神針,穩住了岌岌可危的形勢。如果能夠有荀彧幫著守下邳,陳登的反叛未必能夠發動起來,曹操可能也不會陷入現在這種境地,慘死於泗水中。
“孟德的事情,我真得很遺憾!但是自從他認袁公路為盟主,反對秦太尉這事發生之後,我便與他徹底分道揚鑣了!”對於離開曹操集團,荀彧一開始是有些心結,但是隨著袁術稱帝,這點兒心結和不忍也是徹底煙消雲散。
“阿瞞人都死了,你還在說這些話!你什麽意思?”隻是被荀彧這麽一說,u看書 .uuknshum夏侯惇卻是更加生氣。
“孟德的死,我也很難過,但是孟德是走錯了路才落得這個結果,我不希望元讓你繼續錯下去,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這裏,希望元讓能夠投降秦太尉……”
隻是荀彧的話沒說完,便被夏侯惇給打斷了:“為什麽要投降!?孟德、妙才、子孝,我這三個好兄弟都死在秦誼的手下,我為什麽要投降……”
“我是為了不讓更多的人去死,才來到這裏的!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便是當日離開兗州的時候沒能說服孟德倒向朝廷,現在才釀成這個苦果!逝者已矣,更重要的是活著的人,如果元讓你繼續這麽一條路走向黑,元讓你,還有你們的子輩們,恐怕還會步孟德的後塵,孟德已經錯了,我不想讓你們再錯下去!”
“你配說這些話嗎?你這個趨炎附勢之徒,看著秦誼勢大便投靠了秦誼,幫著秦誼來對付我們!”
“我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那我懇請元讓再聽我一句話,元讓準備帶著這一萬五千人怎麽辦?”
“袁本初已經派兵從青州來接應我們,自然是投袁本初,和秦誼幹到底!”
——我是不死不休的分界線——
“惇聞操死,將其觽,欲北合袁紹。”——《季漢書·曹操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
位於徐州北部的曹軍大營裏,現在負責曹軍的是曹操最為倚重的大將夏侯惇,已經隻剩下一隻眼睛的夏侯惇也是對著秦誼軍的使者咆哮著,甚至拔出了自己的劍,似乎想要把這個使者給砍掉。
作為曹操從小玩到大的兄弟,夏侯惇隻有在與曹操獨處的時候才會叫他阿瞞,但是這一次,當著秦誼軍使者還有其他曹軍的高層,他卻喊出阿瞞這個名字,心中的難過可想而知。
曹操在東城溺死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整個徐州戰場,甚至遠在豫州堅守最後幾座據點的曹操軍於禁部也是選擇向就近的並州軍投降。
不過卻並不是所有的曹軍都放棄了抵抗,在兗州的曹洪、李典部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在徐晃、司馬懿部的逼迫下也是撤退到徐州北部,和在徐州北部的夏侯惇回合,再加上一部分跟隨曹操南下被擊潰的部眾也是跑到夏侯惇這個二號人物這裏,全軍上下依舊有著一萬五千餘人,可以說是一個不能令人輕視的勢力。
而現在,擺在夏侯惇麵前的也已經剩下三條路,擁立剛剛帶著部分曹操餘部跑步過來與自己回合的曹操長子曹昂做主公,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實力;帶著這一萬五千人,投靠北麵的袁紹,成為袁紹的手下,然後進攻秦誼為曹操報仇;最後便是向秦誼投降,用著一萬五千換取不少人的富貴。
夏侯惇和曹操情同手足,一直以來都是曹操軍的二號人物,他和曹操的感情如此深厚,自然是想著為曹操報仇,但秦誼卻還是向他派出了說客,想要讓夏侯惇投降他,畢竟夏侯惇手上還是有著不少好東西。
這一萬五千人,可以說是曹操軍最後的兵力,如果不是秦誼幹擾,本來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笑到最後的人,戰鬥力可以說是冠絕當世,比起北麵的袁紹不知道高了多少。
除了強大的士兵和優秀的中低層軍官外,曹操軍中的高級軍官和謀士中也是不乏人才,除了夏侯惇本身這麽一個政治能力不俗的將領,曹洪、李典、曹純、呂虔、毛玠、任俊、棗祗等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唯一可惜得是曹操所倚重的程昱程仲謀,卻是死在曹操突圍造成的亂戰之中。
如果從夏侯惇和曹操的感情來看,夏侯惇絕對不會投降秦誼,但是秦誼覺得還是有機會說降夏侯惇,因為曹操曾經將家小托付給了秦誼,讓秦誼有了繼承曹操軍剩餘勢力的宣稱權。
而這次派到曹軍中的說客,赫然是夏侯惇曾經的同事,剛剛上任的豫州刺史荀彧。
隨著曹操戰死,豫州、徐州和兗州的問題可以說是迎刃而解,豫州刺史交給了之前的潁川太守荀彧,徐州刺史則是交給陳登,這種本地人任職的情況在之前都是三互法不允許的,但秦誼為了盡快穩定下局勢,卻是顧不得這些忌諱。至於兗州刺史一職,則是交給了前並州牧王澤,並州牧則是改為並州刺史,由原雁門太守牽招接任。
上任後的荀彧,馬上便到沛國,說降了仍守護著曹軍幾個據點的曹軍大將於禁。而秦誼也是把說降夏侯惇的這個任務交給了荀彧。
如果秦誼軍中有人能夠說降夏侯惇,那也就隻有荀彧。而如果荀彧被夏侯惇給砍了,對秦誼也不虧,這麽一個死硬的漢室分子被幹掉了,秦誼將來代漢也是少一個強硬的反對者。
而對秦誼的這個任命,荀彧也沒有任何異議,馬上便啟程前往徐州。對荀彧來說,的確沒有比他更加合適的說客,至於秦誼的包藏禍心,他倒沒怎麽放在心上,隻想著能夠快點兒終結亂世。
隻是麵對著荀彧,夏侯惇卻是馬上抽出自己的佩劍,作勢便要結果掉荀彧。夏侯惇是真得恨荀彧,如果荀彧要是繼續待在曹操麾下,為曹操打理後方,曹操未嚐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
當年在兗州,情況甚至比現在還要危機,全是靠著荀彧這枚定海神針,穩住了岌岌可危的形勢。如果能夠有荀彧幫著守下邳,陳登的反叛未必能夠發動起來,曹操可能也不會陷入現在這種境地,慘死於泗水中。
“孟德的事情,我真得很遺憾!但是自從他認袁公路為盟主,反對秦太尉這事發生之後,我便與他徹底分道揚鑣了!”對於離開曹操集團,荀彧一開始是有些心結,但是隨著袁術稱帝,這點兒心結和不忍也是徹底煙消雲散。
“阿瞞人都死了,你還在說這些話!你什麽意思?”隻是被荀彧這麽一說,u看書 .uuknshum夏侯惇卻是更加生氣。
“孟德的死,我也很難過,但是孟德是走錯了路才落得這個結果,我不希望元讓你繼續錯下去,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這裏,希望元讓能夠投降秦太尉……”
隻是荀彧的話沒說完,便被夏侯惇給打斷了:“為什麽要投降!?孟德、妙才、子孝,我這三個好兄弟都死在秦誼的手下,我為什麽要投降……”
“我是為了不讓更多的人去死,才來到這裏的!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便是當日離開兗州的時候沒能說服孟德倒向朝廷,現在才釀成這個苦果!逝者已矣,更重要的是活著的人,如果元讓你繼續這麽一條路走向黑,元讓你,還有你們的子輩們,恐怕還會步孟德的後塵,孟德已經錯了,我不想讓你們再錯下去!”
“你配說這些話嗎?你這個趨炎附勢之徒,看著秦誼勢大便投靠了秦誼,幫著秦誼來對付我們!”
“我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那我懇請元讓再聽我一句話,元讓準備帶著這一萬五千人怎麽辦?”
“袁本初已經派兵從青州來接應我們,自然是投袁本初,和秦誼幹到底!”
——我是不死不休的分界線——
“惇聞操死,將其觽,欲北合袁紹。”——《季漢書·曹操傳》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