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的時候,衛煌突然想起一句老話: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任何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而非機器,縱使編好程序的電腦都有崩潰出BUG的時候,又何況一個人?
隻要走上歧路未鑄成大錯,都是可以原諒,有搶救的機會的。
看到盧升一家人能幸福地生活,衛煌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對李子村的未來也更有向往。
當然,兩者的條件並不相同。
盧升家是在楠木渡街上,有一定的地域優勢,而李子村隻是一個偏僻地山村,想要發展起來,難度大了許多。
有難度才有挑戰,有挑戰性的事做起來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衛煌覺得當初雖然沒能考上本科,隻讀了一個大專,但學了建築專業,能造福鄉村,能幫助一些人,這學就沒有白上。
人的一生活著不隻是為了活著,生命不隻是一個無休止賺錢的過程,更是不斷地奉獻,不斷地創造價值的過程。
創造價值才是有意義的活著。
自己現在還年輕,正是奮鬥的階段,沒有壓力就應該為夢想拚一拚、博一博,否則等到而立之年,上要照顧父母,下要照顧妻兒,又哪來空間為夢想努力?
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責任!
衛煌想到讀書的時候楊有黔講過很多名人的故事。
楊有黔說這個世界是有天才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天才的差距,為了佐證他的言論,他當時舉了很多例子。
楊有黔說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科學家都是年少有為,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創造出自己最大的成果。
比如愛因斯坦26歲發表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方程;牛頓23歲建立微積分;海森堡26歲提出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楊振寧28歲提出宇稱不守恒;高斯18歲就用尺規畫出17邊形……
人的智力正常發展,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達到高峰,二十五達到頂峰,二十五歲之後開始下降。
所以大部分科學家年紀越大思維越固化,越難有新的創造。
相對而言,文學領域對人更寬容,寫出偉大著作的作家一般都比發現偉大科學理論的科學家要年長。
像王勃這樣的天才,在十四歲就寫出千古第一賦《滕王閣序》的人還是極少。
<a href="http://m.yqxsw.org" id="wzsy">yqxsw.org</a>
楊有黔或許擔心自己的言語打擊到自己的學生,又安慰大家說,你們也不要羨慕天才,天才是老天爺都嫉妒的對象,容易英年早逝,像王勃去世的時候才二十六歲。
然後楊有黔又舉了一個例子,著名的互聯網之子亞倫·斯沃茨的故事。
亞倫·斯沃茨是年少成名的計算機天才,死的時候也才二十六歲。
兩三歲就會編程,十三歲時獨自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非盈利性網站,十四歲就參與創造RSS 1.0的標準。
或許你們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我也不知道,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特網都會用到,沒有這些標準,也不會有大家的使用的網絡,我也用不著日防夜防地防你們翻牆出去包夜上網。
他的思想就是自由共享,他認為互聯網的知識就應該免費分享,一句話總結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有點我們國家共+產主義的味道。
但是你們想一下,我們國家都還沒有走到這一步,資本主義帝國又怎麽會容忍他的這種思想,在極端壓迫之下,這位天才選擇了自殺。
自殺或許是每一位天才的出路,一如你們在課本裏熟悉的——說從明天起,要做一個幸福的人,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
所以你們不用羨慕天才,平凡人很好,偉大領袖說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動力!
平凡人也能幹出不平凡的事,隻要我們堅持目標,一如繼往為之奮鬥,終究會實現夢想,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
……
衛煌不知道自己怎麽會突然想到楊有黔,想到他在班會課上講的這些事。
也許自己下次回太平縣的時候,應該抽空去看看他,和他交流交流。
杜曉虎看到大伯下樓就去打麻將,而衛煌站在樓梯口發呆,不知道他們上去之後發生了什麽事,急忙上前問衛煌。
衛煌道:“什麽都沒講,就是上去坐了一會。”
盧升正好下樓,見兩人站在那裏不動,招呼他們去烤火,說這裏站著冷。
杜曉虎點頭微笑,說不用管,如果冷他們知道去找地方。
盧升自然不會不管他們,領著他們來到一處有炭火的桌子前,強行讓他們在那裏坐著烤火。
杜曉虎待他離開之後,向衛煌道:“整得好,衛師,人緣不錯。”
衛煌道:“隻要你用心對待客戶,客戶也會用心回報你,記得以後做項目的時候多思考,用心去做設計。”
衛煌坐著烤火,人不動,腦子卻一直在轉,他還在想關於天才的事。
這個世界自然是有天才,那智力到了二十五歲之後真的會衰退嗎?
或許並不會,隻是因為我們年長之後,要承擔的責任更多,要思考的問題更多,以致於拖累了我們的大腦,導致大腦無法安靜思考。
人是血肉做的,人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名利、家庭、親情等等因素束縛。
農村有句老話叫初生牛犢不怕虎,有人說這是無知者無畏,這並不算錯,因為無知才敢大膽去想去做。
而一但成名之後,人就有了名利心,有了勝負欲,有了丟不掉的包袱,比如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就會考慮自己這個選擇會不會導致自己的身敗名裂。
就像一個偉大的球員,縱使練了千百次射門,可在決賽的時候,踢一個關係到勝負的點球時卻會失足踢飛。
明明很輕鬆的一件事,早已養成了肌肉的記憶,可那一刻腳卻不聽使喚。
衛煌不敢相信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受到這種束縛,也許某一天自己真的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設計師,到了那一天還會敢這麽天馬行空地去做一件事嗎?
人到中年,喪失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勇氣。
衛煌又想到了一個詞,畫地為牢。
一個人所追求的口碑、追求的名利或許就是給自己畫的一座牢房。
有了名利之後,也就有了一座牢房,將自己關得嚴嚴實實,大門或許敞開著,卻沒有勇氣走出去看那精彩紛繁地世界。
在那一瞬間,眼中有的或許隻是牢房裏金碧輝煌的偽裝。
也或許隻是一個夢,一個令人走不出寧願墮落至死的夢境。
那些選擇直麵死亡的天才,也許是勘破這一層迷境,不願墮落,才會寧為玉碎,為最美的一生畫下句號,留下給後人驚歎的篇章。
任何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而非機器,縱使編好程序的電腦都有崩潰出BUG的時候,又何況一個人?
隻要走上歧路未鑄成大錯,都是可以原諒,有搶救的機會的。
看到盧升一家人能幸福地生活,衛煌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對李子村的未來也更有向往。
當然,兩者的條件並不相同。
盧升家是在楠木渡街上,有一定的地域優勢,而李子村隻是一個偏僻地山村,想要發展起來,難度大了許多。
有難度才有挑戰,有挑戰性的事做起來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衛煌覺得當初雖然沒能考上本科,隻讀了一個大專,但學了建築專業,能造福鄉村,能幫助一些人,這學就沒有白上。
人的一生活著不隻是為了活著,生命不隻是一個無休止賺錢的過程,更是不斷地奉獻,不斷地創造價值的過程。
創造價值才是有意義的活著。
自己現在還年輕,正是奮鬥的階段,沒有壓力就應該為夢想拚一拚、博一博,否則等到而立之年,上要照顧父母,下要照顧妻兒,又哪來空間為夢想努力?
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責任!
衛煌想到讀書的時候楊有黔講過很多名人的故事。
楊有黔說這個世界是有天才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天才的差距,為了佐證他的言論,他當時舉了很多例子。
楊有黔說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科學家都是年少有為,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創造出自己最大的成果。
比如愛因斯坦26歲發表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方程;牛頓23歲建立微積分;海森堡26歲提出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楊振寧28歲提出宇稱不守恒;高斯18歲就用尺規畫出17邊形……
人的智力正常發展,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達到高峰,二十五達到頂峰,二十五歲之後開始下降。
所以大部分科學家年紀越大思維越固化,越難有新的創造。
相對而言,文學領域對人更寬容,寫出偉大著作的作家一般都比發現偉大科學理論的科學家要年長。
像王勃這樣的天才,在十四歲就寫出千古第一賦《滕王閣序》的人還是極少。
<a href="http://m.yqxsw.org" id="wzsy">yqxsw.org</a>
楊有黔或許擔心自己的言語打擊到自己的學生,又安慰大家說,你們也不要羨慕天才,天才是老天爺都嫉妒的對象,容易英年早逝,像王勃去世的時候才二十六歲。
然後楊有黔又舉了一個例子,著名的互聯網之子亞倫·斯沃茨的故事。
亞倫·斯沃茨是年少成名的計算機天才,死的時候也才二十六歲。
兩三歲就會編程,十三歲時獨自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非盈利性網站,十四歲就參與創造RSS 1.0的標準。
或許你們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我也不知道,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特網都會用到,沒有這些標準,也不會有大家的使用的網絡,我也用不著日防夜防地防你們翻牆出去包夜上網。
他的思想就是自由共享,他認為互聯網的知識就應該免費分享,一句話總結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有點我們國家共+產主義的味道。
但是你們想一下,我們國家都還沒有走到這一步,資本主義帝國又怎麽會容忍他的這種思想,在極端壓迫之下,這位天才選擇了自殺。
自殺或許是每一位天才的出路,一如你們在課本裏熟悉的——說從明天起,要做一個幸福的人,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
所以你們不用羨慕天才,平凡人很好,偉大領袖說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動力!
平凡人也能幹出不平凡的事,隻要我們堅持目標,一如繼往為之奮鬥,終究會實現夢想,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
……
衛煌不知道自己怎麽會突然想到楊有黔,想到他在班會課上講的這些事。
也許自己下次回太平縣的時候,應該抽空去看看他,和他交流交流。
杜曉虎看到大伯下樓就去打麻將,而衛煌站在樓梯口發呆,不知道他們上去之後發生了什麽事,急忙上前問衛煌。
衛煌道:“什麽都沒講,就是上去坐了一會。”
盧升正好下樓,見兩人站在那裏不動,招呼他們去烤火,說這裏站著冷。
杜曉虎點頭微笑,說不用管,如果冷他們知道去找地方。
盧升自然不會不管他們,領著他們來到一處有炭火的桌子前,強行讓他們在那裏坐著烤火。
杜曉虎待他離開之後,向衛煌道:“整得好,衛師,人緣不錯。”
衛煌道:“隻要你用心對待客戶,客戶也會用心回報你,記得以後做項目的時候多思考,用心去做設計。”
衛煌坐著烤火,人不動,腦子卻一直在轉,他還在想關於天才的事。
這個世界自然是有天才,那智力到了二十五歲之後真的會衰退嗎?
或許並不會,隻是因為我們年長之後,要承擔的責任更多,要思考的問題更多,以致於拖累了我們的大腦,導致大腦無法安靜思考。
人是血肉做的,人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名利、家庭、親情等等因素束縛。
農村有句老話叫初生牛犢不怕虎,有人說這是無知者無畏,這並不算錯,因為無知才敢大膽去想去做。
而一但成名之後,人就有了名利心,有了勝負欲,有了丟不掉的包袱,比如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就會考慮自己這個選擇會不會導致自己的身敗名裂。
就像一個偉大的球員,縱使練了千百次射門,可在決賽的時候,踢一個關係到勝負的點球時卻會失足踢飛。
明明很輕鬆的一件事,早已養成了肌肉的記憶,可那一刻腳卻不聽使喚。
衛煌不敢相信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受到這種束縛,也許某一天自己真的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設計師,到了那一天還會敢這麽天馬行空地去做一件事嗎?
人到中年,喪失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勇氣。
衛煌又想到了一個詞,畫地為牢。
一個人所追求的口碑、追求的名利或許就是給自己畫的一座牢房。
有了名利之後,也就有了一座牢房,將自己關得嚴嚴實實,大門或許敞開著,卻沒有勇氣走出去看那精彩紛繁地世界。
在那一瞬間,眼中有的或許隻是牢房裏金碧輝煌的偽裝。
也或許隻是一個夢,一個令人走不出寧願墮落至死的夢境。
那些選擇直麵死亡的天才,也許是勘破這一層迷境,不願墮落,才會寧為玉碎,為最美的一生畫下句號,留下給後人驚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