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旗說起他爹,如意插了句:“安蘭和孩子怎麽樣了,都遷來北京了嗎?”
小旗回道:“謝謝夫人,她們都挺好,兒子上學堂念書了,女兒剛剛周歲。”
胡穜喝了一大口酒:“你們都孩子孩子的,我是祖上沒積德,娶了個不會下蛋的。”
“你家胡老爺,官及一品,是永樂皇朝的首輔,死後贈禮部尚書,仁宗皇帝加贈太子少師,還想怎樣?”小舍反駁道。
“按理說,我先父建文年第一甲第一名狀元,之後永樂皇朝時再升右春坊右庶子,進入內閣。永樂五年,晉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應該是官運享通了,可是去世也早了點。”
小旗拍拍他肩:“你爹和我爹一起隨成祖北征,經常會召入帳殿時,和太上皇會談至深夜。我爹說胡廣書法比他好,每次勒石刻碑時,均由胡廣書寫。”
“你家金大人會講經講史啊,把宣宗皇帝哄著。”
兩人趁著酒性你一句我一句“拚爹”了。
“哈哈哈,難怪永樂皇帝要親自為你姐做大媒了。”
“別提了,我爹這悔婚醜事,就是讓我抬不起頭來。”
“別說那不孝順的事,至少你是詹事府府丞,六品官。”
胡穜被小旗點中了,反倒同情他起來,他給小旗倒了點酒:“也是,你一個二品官的兒子,現在還隻是主薄,太委曲你了。”
“你還有五個哥哥,五個姐姐,他們應該不錯。”
小旗低下頭:“我爹自從考中進士在京師為官,25年來從未回過家鄉,仁宗皇帝時,祖母去世回去了一趟,他從不在我麵前說家裏的事,我隻聽娘說,大哥昭伯考上進士,大嫂子是同鄉人。”
“你爹真了不起,我曾隨他欽差去北方找那塊神秘的石碑,他的機智我是五體投地的佩服。”
“下官也是,成祖駕崩那時,隨行太監馬雲都不知所措,隻能求助他和楊榮、金大人認為六軍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
“這決定太重要了,萬一,如果讓朱高煦和朱高燧知道,那就事大了,他們離北京太近,當時的皇太子朱高熾根本打不過他倆人。”小舍對胡穜道。
“這要論功,張輔將軍也應該有,文官支持皇太子,一方麵是因為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具有正統性。另一方麵,太子生性仁厚善良、勤勉儒雅、重視文人和文化,確實有成為君主的潛質,但武將支持朱高煦,一方麵是他們一塊在靖難之役打過仗,感情深,另一方麵如果朱高煦登基,武將必然有功,得到切身的利益,所以張輔將軍在這一刻逆襲支持皇太子,說明他是一個真正切切的忠臣。”
小舍不停的點著頭:“我去交趾時,張輔還是個年輕帥氣的軍官,我們一塊陪夏元吉大人逛安南的西湖,我倆無話不談,張將軍的眼睛總是清澈見底,我當時就覺得他是個值得深交的人。”
“張大人,我爹說,皇上去世前,曾與他密談很久,估計是知道自已壽命已到,要張輔一定支持皇太子。”
如意拍著胸:“聽你們說的汗毛也豎了,後來怎麽回京的。”
“楊榮命工部的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並且將承造的工匠殺了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膳。任何人都不允許出入軍營。即使有人要出去也需要皇帝的詔書或者手諭,直到入城,竟無人察覺朱棣已駕崩。
然後把錫熔在靈柩內,用盛禮裝殮成祖遺體,放在禦車中。為掩人耳目,還要做到了“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有人建議他是不是書寫一道敕令,將皇帝駕崩的消息告訴留守北京的皇太子。“
金幼孜和楊榮二人反對:“先帝在世時詔令稱‘敕’,如今皇上已經駕崩了如何稱‘敕’,如此是冒充,罪不容誅。”
金幼孜大人就草擬遺詔,由楊榮和海壽偷偷走小路,避開鬧市和人群回到京城,催皇太子朱高熾繼皇位。金大人則在後負責護送成祖梓宮(棺材)回京。”
章伯終於開口了:“我們北京民間盛傳金幼孜大人“七日為君”的故事,說金幼孜護送成祖梓宮回京途中,一切詔令皆出自幼孜之手,代行皇帝之權,因為距楊榮到達京師之日剛好七天。”
“是嗎,這北京老百姓啥都知道?”小舍夾了一個鴨腿給章伯。
章伯得了主人的獎賞,愈加起勁了,抹了一下淌到下巴的油漬:“茶館裏的人還說,如果不把朱高煦烤了,把安南封給他,那黎利這鳥人肯定被他打趴了。”
“黎利被他打趴完全可能,朱高煦的打仗本事也是眾口一詞的,他勇猛善戰,為成祖攻城略地。但他沒有控製自己的情緒。在南京時挑撥離間,陷害忠良,隨意暴露野心,趕出南京時又死皮賴臉;就藩後還不老實,uu看書 .uuknsu.om貽人口實;最後起兵失敗,宣宗皇上把他捉了,不殺他已經放他一馬了,還為了逞一時之快作死,這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性格缺陷一覽無遺。”小舍想起在南京時,湯宗被關進牢內,心裏就不快。
胡穜道:“大人說的是真話,下官還聽到,朱高煦曾對母後,直接說出是自己拚命打下的江山,為什麽要讓哥哥當未來的皇帝,還說人打江山,狗當皇帝了。”
“他敢這麽說嗎?”
“說的,司禮監太監黃儼,當時還沒讓朱棣斬了,他說,皇後直接給了朱高煦一個耳光,朱高煦雖然被打了,可心中還是不滿,他長這麽大第一次被自己的母親打,他又對皇後說,自己最討厭的就是被別人蒙在鼓裏當傻子的人,何況還是自己的母親這樣的。說完後,朱高煦淚眼朦朧,氣憤地走出了房間。”
朵蘭進來了:“少爺,說得輕點,我看街對麵有幾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的人在轉悠。”
小舍出去從門縫看了一會,回來坐下道:“是東廠路公公的人,那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的檔頭我認識。”
小旗回道:“謝謝夫人,她們都挺好,兒子上學堂念書了,女兒剛剛周歲。”
胡穜喝了一大口酒:“你們都孩子孩子的,我是祖上沒積德,娶了個不會下蛋的。”
“你家胡老爺,官及一品,是永樂皇朝的首輔,死後贈禮部尚書,仁宗皇帝加贈太子少師,還想怎樣?”小舍反駁道。
“按理說,我先父建文年第一甲第一名狀元,之後永樂皇朝時再升右春坊右庶子,進入內閣。永樂五年,晉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應該是官運享通了,可是去世也早了點。”
小旗拍拍他肩:“你爹和我爹一起隨成祖北征,經常會召入帳殿時,和太上皇會談至深夜。我爹說胡廣書法比他好,每次勒石刻碑時,均由胡廣書寫。”
“你家金大人會講經講史啊,把宣宗皇帝哄著。”
兩人趁著酒性你一句我一句“拚爹”了。
“哈哈哈,難怪永樂皇帝要親自為你姐做大媒了。”
“別提了,我爹這悔婚醜事,就是讓我抬不起頭來。”
“別說那不孝順的事,至少你是詹事府府丞,六品官。”
胡穜被小旗點中了,反倒同情他起來,他給小旗倒了點酒:“也是,你一個二品官的兒子,現在還隻是主薄,太委曲你了。”
“你還有五個哥哥,五個姐姐,他們應該不錯。”
小旗低下頭:“我爹自從考中進士在京師為官,25年來從未回過家鄉,仁宗皇帝時,祖母去世回去了一趟,他從不在我麵前說家裏的事,我隻聽娘說,大哥昭伯考上進士,大嫂子是同鄉人。”
“你爹真了不起,我曾隨他欽差去北方找那塊神秘的石碑,他的機智我是五體投地的佩服。”
“下官也是,成祖駕崩那時,隨行太監馬雲都不知所措,隻能求助他和楊榮、金大人認為六軍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
“這決定太重要了,萬一,如果讓朱高煦和朱高燧知道,那就事大了,他們離北京太近,當時的皇太子朱高熾根本打不過他倆人。”小舍對胡穜道。
“這要論功,張輔將軍也應該有,文官支持皇太子,一方麵是因為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具有正統性。另一方麵,太子生性仁厚善良、勤勉儒雅、重視文人和文化,確實有成為君主的潛質,但武將支持朱高煦,一方麵是他們一塊在靖難之役打過仗,感情深,另一方麵如果朱高煦登基,武將必然有功,得到切身的利益,所以張輔將軍在這一刻逆襲支持皇太子,說明他是一個真正切切的忠臣。”
小舍不停的點著頭:“我去交趾時,張輔還是個年輕帥氣的軍官,我們一塊陪夏元吉大人逛安南的西湖,我倆無話不談,張將軍的眼睛總是清澈見底,我當時就覺得他是個值得深交的人。”
“張大人,我爹說,皇上去世前,曾與他密談很久,估計是知道自已壽命已到,要張輔一定支持皇太子。”
如意拍著胸:“聽你們說的汗毛也豎了,後來怎麽回京的。”
“楊榮命工部的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並且將承造的工匠殺了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膳。任何人都不允許出入軍營。即使有人要出去也需要皇帝的詔書或者手諭,直到入城,竟無人察覺朱棣已駕崩。
然後把錫熔在靈柩內,用盛禮裝殮成祖遺體,放在禦車中。為掩人耳目,還要做到了“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有人建議他是不是書寫一道敕令,將皇帝駕崩的消息告訴留守北京的皇太子。“
金幼孜和楊榮二人反對:“先帝在世時詔令稱‘敕’,如今皇上已經駕崩了如何稱‘敕’,如此是冒充,罪不容誅。”
金幼孜大人就草擬遺詔,由楊榮和海壽偷偷走小路,避開鬧市和人群回到京城,催皇太子朱高熾繼皇位。金大人則在後負責護送成祖梓宮(棺材)回京。”
章伯終於開口了:“我們北京民間盛傳金幼孜大人“七日為君”的故事,說金幼孜護送成祖梓宮回京途中,一切詔令皆出自幼孜之手,代行皇帝之權,因為距楊榮到達京師之日剛好七天。”
“是嗎,這北京老百姓啥都知道?”小舍夾了一個鴨腿給章伯。
章伯得了主人的獎賞,愈加起勁了,抹了一下淌到下巴的油漬:“茶館裏的人還說,如果不把朱高煦烤了,把安南封給他,那黎利這鳥人肯定被他打趴了。”
“黎利被他打趴完全可能,朱高煦的打仗本事也是眾口一詞的,他勇猛善戰,為成祖攻城略地。但他沒有控製自己的情緒。在南京時挑撥離間,陷害忠良,隨意暴露野心,趕出南京時又死皮賴臉;就藩後還不老實,uu看書 .uuknsu.om貽人口實;最後起兵失敗,宣宗皇上把他捉了,不殺他已經放他一馬了,還為了逞一時之快作死,這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性格缺陷一覽無遺。”小舍想起在南京時,湯宗被關進牢內,心裏就不快。
胡穜道:“大人說的是真話,下官還聽到,朱高煦曾對母後,直接說出是自己拚命打下的江山,為什麽要讓哥哥當未來的皇帝,還說人打江山,狗當皇帝了。”
“他敢這麽說嗎?”
“說的,司禮監太監黃儼,當時還沒讓朱棣斬了,他說,皇後直接給了朱高煦一個耳光,朱高煦雖然被打了,可心中還是不滿,他長這麽大第一次被自己的母親打,他又對皇後說,自己最討厭的就是被別人蒙在鼓裏當傻子的人,何況還是自己的母親這樣的。說完後,朱高煦淚眼朦朧,氣憤地走出了房間。”
朵蘭進來了:“少爺,說得輕點,我看街對麵有幾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的人在轉悠。”
小舍出去從門縫看了一會,回來坐下道:“是東廠路公公的人,那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的檔頭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