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千戶山東人氏,身材魁梧嗓門大,一進門就像老長輩似的,拍著小舍的肩道:“張大人,好久不見,恭喜高升。”


    小舍道:“薛千戶大人,客氣了。”


    薛千戶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翹著個二郎腿道:“張大人此次遠道而來,有什麽吩咐的嗎?”


    閻府丞大聲道:“宣旨……”


    薛千戶沒注意身邊還有個人,聽他大聲說:”宣旨”,急忙跪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年永樂十年大慶,皇太子奉朕之命,於元旦在蘇州寒山寺敲響平安永樂鍾聲,為天下子民祈福,命南直隸沿途各方及蘇州知府做好護駕之事,不得有誤,欽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薜千戶,鍾同知等道:“遵旨。”


    小舍道:“奉聖旨,特命蘇州知府及蘇州衛所等從即日起至元月二日止,進入戒備狀態,嚴防亂朝份子及各種匪幫的騷擾。”


    薛千戶道:“下官馬上回去安排。”


    小舍道:“你們衛所官兵主要負責蘇州八城門水陸通道,橫塘,木瀆,楓橋,光福,汻關及望亭轄區等關卡哨衛的封鎖,還有對太湖及大運河船隻的管控。”


    薛千戶道:“那楓江和上津河上的哨卡呢?”


    小舍道:“本官會另行按排。”


    薜千戶杯子重重的放在茶幾上,道一聲:“知道了,我馬上回去按排。”抬腳就出去了


    小舍道:“好,但你先立下軍令狀再走。”


    薜千戶道:“我?我要立也要等兵部軍令來再立。”


    小舍知道薜千戶這種武官對年輕的文官都有不滿的情緒,現在到了永樂十年,武重文輕的情況還沒有徹底改變,這和疆域的平穩有關係。在待遇上,武臣明顯高過文官,如蘇州衛所就有大量的世襲武官,而文官都要靠自已苦讀,通科考選拔上來獲得官位,而且官位還不能傳下代。但他今天有心要治治這個驕傲的家夥,便一拍桌子道:“你今天喝多了嗎,難道皇帝聖旨不如兵部的軍令?”


    薜千戶有點懵懂了,他畢竟是個軍人,使槍弄刀發脾氣可以,要咬文嚼字還得定下心了。他呆呆的望著比他年少的白麵郎,不知如何回答。


    小舍道:“你別看我,軍中無戲言,我隻問你簽不簽?”


    鍾同知道:“薜千戶簽吧,又不是你一家簽,我也要簽的。”說罷在閻府丞取出的紙條上簽了字。


    薜千戶也隻得低著頭落下了款。


    薜千戶一走,鍾同知道:“小舍你厲害,這家夥自持自已是正五品,不把我們看眼裏,平時招他來議事,不是拖三拖四,便是施號發令,和他吵了幾回了。”


    小舍道:“他原來是丘福手下的,心裏向著漢王朱高熙,來時金忠有關照,一定讓他簽軍令狀,以防他懈怠,把責任推到蘇州府頭上。”


    吃過中飯小舍帶鍾同知,金同判和幾個得力的捕頭去了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上,西麵有楓江,北麵靠上塘河。楓橋邊上還有一夫擋關,萬人莫開的哨卡。寒山寺就像在個小島上,周邊的河道似一把柳葉小刀。寒山寺西南,西北進出靠江村橋,楓橋和烏啼橋。


    鍾同知道:“西北沒問題,隻要守住橋就行,東南兩條道也就三十丈長我們牛,馬捕頭各守一條綽綽有餘,再加馬快,鳥也飛不進去。”


    幾個人進了寒山寺,門口壁照上已經貼上了暫停開放的公告,香客的煙燭都堆在八字牆下。


    寒山寺在元代末,寺與塔俱都毀於戰火,後來先皇下令重建。“


    白眉長須的老住持道:“去年秋日,道衍和尚來過,他還寫了個文章給老納...


    小舍恭敬的接過一看,字跡工整灑脫,上書:”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樺布冠,著木履,被藍縷衣,掣風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尋遊天台寒岩,與拾得、豐幹為友,終隱而去。希遷禪師於此建伽藍,遂額日寒山寺。”


    小舍扳了下手指道:”石頭和尚德宗貞元六年去世,他建此寒山寺至少有六百多年了。”


    老住持道:“小施主也知道希遷禪師叫石頭和尚,了不得了不得。”


    小舍道:“我那有這等法道,是聽道衍和尚講的,說有個廣東高僧叫希遷住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他就在石上結庵而居,因此時人稱石頭和尚。”


    老法師聞小舍說得仔細,心裏大喜,小舍說什麽他都一一應承。特別是鍾樓的樓梯,他便關照庫房總管立馬加固,懸掛大鍾的鐵鏈換上新的。殘破的園牆全部修繕便刷上黃漆。


    中午便在寺廟的齋堂用齋: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不但與葷菜樣子差不多,u看書 .uukan味道也有些相近。特別是什錦豆腐羹,金通判道:“實在是好吃。”


    閻府丞道:南京建業寺有個僧廚,做素齋應該說是技藝精湛,他一瓜可做數十肴,一菜可變數十味。”


    小舍豎起食指放在唇間,指了指牆上掛的“禁言”二個字。齋堂安靜下來了,連吃飯的咀嚼聲也沒有。


    出來寒山寺,鍾同知道:“去看看西麵江楓兩座木橋,年代久了,萬一皇太子性起要上橋觀賞,塌了就出洋相了。”


    寒山寺的監院道:“最近城裏的幾個財主募集了資金才修不久,應該沒事。”


    小舍道:“我們這些人全上去試試不就行了。”


    監院道:“這次仍舊用了大山裏的楓樹,牢得很。”


    金通判道:“那道楓橋就是因此得名的?”


    監院道:“傳說,當年寒山拾得在寺廟,互相謙讓不當住持,有個農婦道:“你們也別嘴上相讓,這條河上缺座橋,對岸的香客過來燒香不方便,你們誰有本事變座橋出來,誰當住持。”兩和尚想想農婦講得有理,”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出家人不打逛言,你們誰也不會隱瞞法術,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麵一拋,變做個橋麵,河太寬,橋架沒支撐,風一吹,便要刮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村小吏在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智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智靜並收藏鄉村小吏在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