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鎮有地利之便,打探消息比鄴陽還要容易些。


    不出所料,鎮上到處都在談論此事。


    像謝寡婦那樣,覺得別管咋著,隻要不打仗就好的人也有,但少。


    更多人則是義憤填膺,群情激奮,唾罵聲一片。


    可見輿論沸騰到了什麽地步。


    一早上,光從胡辣湯攤子上收集到的消息可知,議和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雙方經過幾日的談判和磋商,在臨城酉陽達成一致協議,並簽訂了《關北誓》。


    令人費解的是,誓的細節和條款不知為何也流露了出來: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


    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互不容納叛亡,互不驚擾田土及農作物。


    同時亦互不增加邊防設備。


    如果這些都尚在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內的話,那麽最後一條,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差臣專送至梁朝雄州交割。”


    明明都要打贏了,朝廷非要議和。


    議和就議和吧,可大周是優勢的一方,到頭來卻要割地賠款給北梁!


    哦,沒有割地,僅僅是賠款,還美其名曰軍旅之費。


    怎麽,北梁勞師出兵是大周邀請的嗎?還要包吃包玩包損失?


    就算要陪,也該北梁陪大周吧!


    為了捍衛邊疆,關北搭進去多少大好兒郎,耗費了多少財力物力,老百姓的精神損失又該怎麽算?


    明明他們是被侵略的一方,到頭來卻還要給人賠錢賠笑。


    這怎麽能不讓人感到屈辱。


    就好比,一個叫梁的人突然跑到姓周的家裏,在姓周的家裏摔鍋砸盆耍潑使賴,還和周家的男人打了一架。


    周家的男人千辛萬苦打贏了,但最後卻是周家人拿著金銀財寶,哄著把梁送走了。


    並且還承諾梁:隻要你不鬧騰,我每年都給你錢花……


    這種事情要是傳出去,周家人是要被十裏八村笑掉大牙的。


    人與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國與國?


    這份協議給季最直觀的聯想就是北宋的澶淵之盟。


    同樣的城下之辱。


    同樣都有打贏的機會,卻被嚇破了膽的統治者勒停議和。


    然後就是同樣的經濟賠償。


    不同的是,雖然很多人對澶淵之盟非常不齒,但從某些方麵來說,它也有其積極意義。


    比如,自簽訂之日起,此後的一百一十六年間,宋、遼兩國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每年三十萬的歲幣隻占宋朝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場大仗,軍費就要三千萬。


    而且雙方議和後在邊境開放了榷場,兩國貿易往來不斷,宋朝是貿易順差,那三十萬早就從中賺了回來。


    百年和平來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環境,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輝煌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


    所以從這方麵來說,澶淵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國家都適合著眼大局,合作共贏。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國情,與宋遼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遊牧民族,和大周的風土人情相差無幾,天然缺乏你無我有你缺我補的貿易土壤。


    北梁從一開始打的就是吞並關北,然後一步步蠶食大周國土的主意,這是開放多少個榷場都改變不了的。


    其次,跟遼國相比,北宋強在經濟,弱在軍事。


    而且連年的戰爭,宋朝百姓哀鴻遍野,當時的情況下,宋遼誰也奈何對方不得,休戰是最好的策略。


    而大周和北梁的綜合國力卻是旗鼓相當,根本沒有非妥協不可的理由。


    尤其北梁狼子野心,習慣了出爾反爾,卷土重來幾乎是必然的事。


    百姓是想過上平靜的生活不假,也不想再為戰爭所苦。


    可苦都已經苦過了,還差這臨門一腳嗎?


    再者,澶淵之盟雖換來了遼宋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它使宋朝君臣從此忘戰去兵,羞言武備,奢談太平,一遇戰便屈己講和。


    試想一下,既然錢能解決問題,那還要備戰做什麽?


    敵人揮起屠刀,捧著銀子跪下就好。


    誰還認真操練?


    誰不想咬一口這塊溫順的肥肉?


    後來“靖康之難”,北宋皇帝後宮大臣一股腦被俘虜,北宋滅亡,誰又敢說跟這一百年苟且換來的太平沒有關係呢?


    “誓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


    說的好聽,還天日昭昭,偏偏誓言兩字都是有口無心。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麵對異族入侵,大周朝廷不思采取抵禦措施,進行危機處理,u看書 ww.uukan卻想著通過議和花錢消災,換得和平。


    明眼人都知道,這種和平根本維持不了多久。


    著眼於一時和平的假象,希圖送錢求息事,完全是飲鴆止渴、剜肉補瘡,根本無法終止戰亂和紛爭。


    傾予朝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可笑,可悲。


    也確實可罵。


    但當罵的是決策者,是高坐在金鑾殿上問何不食肉糜的人。


    再看看現在,大家罵的是誰?


    是替聶將軍收拾亂局,是替關北百姓擋住北梁入侵的人。


    季憤怒過後,又覺得蹊蹺。


    議和的事傳出來不足為奇,反正瞞也瞞不了多久。


    但具體細節和內容也一並流出,這就很是奇怪了。


    怎麽著也算是一級機密,就算要公布,也不該選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候。


    現在一邊倒的輿論風向,全是罵寇長卿的。


    季不得不懷疑,是有人故意為之。


    幕後的推手是北梁?還是朝廷?


    亦或者,兩者都有。


    北梁這麽做,無非是想毀了一個強敵。


    那朝廷這麽做……是了,甩鍋。


    而且應該還有別的因素在內,甚至可能和北梁抱著一樣的心思。


    畢竟寇長卿功績太大,威望太高,極有可能觸到了某些人的痛點。


    嗬。


    隻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混不知虎狼在畔而自毀長城的後果。


    毀了寇長卿容易,但在沒有找到足以接替的人的情況下,無異於自啟門戶。


    邊關就算有險可守,也無人可恃,等著敵騎長驅直入吧。


    福運娘子山裏漢</p>


    (=易看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福運娘子山裏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枝上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枝上槑並收藏福運娘子山裏漢最新章節